靈感範文站

名人的事蹟精品多篇

名人的事蹟精品多篇

名人的事蹟 篇一

財寶來自有錢人的口袋

唐代“鬼才”詩人李賀的成功在於積累。爲了收集資料,他早上揹着錦袋,騎着驢子,出門旅遊,觀察生活。每當他有靈感,他就把它寫在紙上,放進錦囊裏。有一天回家後,你可以拿出錦袋裏積攢的鈔票,選擇在燈光下整理。你可以把有用的筆記保存在另一個錦囊中,以便以後寫作。

名人故事 篇二

高士其從小就用功讀書,他的學習成績,年年都是班級裏最好的,全校老師和同學,都誇他是個好學生

他是一位科學家。它六歲那年,要上學讀書了。開學那天,大矇矇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揹着新書包,上學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樂得象只小鳥兒,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學校門口一看,大門還緊緊地關着呢。他不敢去敲門,只好站在門口等着,不知道等了多久,學校的大門開了。

開門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聲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裏真高興,笑眯眯地說:多懂禮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級新學生吧!

高士其點點頭。老伯伯把高士其領到一年級的教室裏。

過了好一會兒,小朋友們才一個個來到學校。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臺上講話。高士其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專心地盯着校長,他聽得可仔細啦。

校長講完了話,叫高士其站到他身邊來。高士其不知道有什麼事,一顆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亂跳。

校長摸摸高士其的頭,表揚他是一個守紀律、懂禮貌的好學生。

高士其把校長的話記在心裏,每天,他上課用心聽講,放學回家就認真做功課,他跟全班的同學都要好,跟同桌的一個小朋友更要好,下課以後,兩個人一起遊戲,可高興呢。

可是有一天,這個小朋友嘟着嘴,衝着高士其說:你到底認識我嗎?

高士其覺得很奇怪,說:咱倆是好朋友呀,怎麼會不認識你呢?

這個小朋友氣呼呼地說:那你剛纔上課的時候,爲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聽,笑了起來。原來,剛纔上課的時候,這個小朋友拿出紙頭,折成一隻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陣子,玩着玩着。覺得一個人玩沒有勁,就湊到高士其的耳朵邊,輕輕地說:我們來玩鬥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聽老師講課,這個小朋友的話,他根本沒有聽見。這個小朋友又輕輕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還是坐得好好地在聽課。這個小朋友心裏挺不高興,使勁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這一來,高士其回過頭來了。那個小朋友指指膝蓋上的兩隻紙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鬥青蛙呀,他對那個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聽老師講課了。

高士其想到這裏,笑起來了,他對那個小朋友說;下課的時候,咱倆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課的時候,我就不認識你了。

高士其的話,說得這個小朋友也笑了。

名人的事蹟 篇三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爲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爲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爲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爲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本站★)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爲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爲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爲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爲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名人的事蹟 篇四

1897年8月,在安徽懷寧,一場門當戶對的盛大婚禮正在舉行,賓朋歡呼中,18歲的陳獨秀和時任安徽統帥部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大衆三拜九叩成親了。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作爲將門閨秀的高大衆恰好比陳獨秀大三歲,無論家世和相貌都無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陳獨秀也前程似錦。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說得上琴瑟和鳴。十年間,高大衆爲高家添了三男兩女。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婚後,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杭州求學的陳獨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因受通緝,最後逃亡日本。回國後,陳獨秀就成了高大衆眼中的“怪咖”,而在陳獨秀眼裏,妻子高大衆也成了徹頭徹尾的“古董”。自從母親去世後,陳獨秀就很少回家,爲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幾乎放棄了平常人世的天倫之樂。聚少離多,再加上個性和才情的天淵之別,夫妻之間越發人疏情薄。

作爲一個接受封建傳統教育的妻子,高大衆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對陳獨秀的所作所爲極爲排斥,甚至加以阻攔。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陳獨秀,偶爾回來面對的也是無休止的'嘮叨和數落,這使得他更對這份包辦的婚姻和舊式的妻子充滿厭惡。於是,家庭失和,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日復一日,家,再也不是讓人棲息安生的場所,情,冷漠之後就成了禁錮自由的監牢。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際,一天,高家迎來了位意外之客——高大衆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衆,小姐姐10歲,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就對姐夫發表的作品尤其鍾愛,帶着仰慕和崇拜,她走進了陳獨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原本對這些世俗的親戚關係並不上心,但高君曼時尚的裝扮、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一新。於是,高君曼藉着各種機會與陳獨秀單獨接觸,或促膝談心,或小徑漫步,在密集相處中,陳獨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爲驚喜着。在高大衆眼裏,妹妹的到來也許能給這個家庭帶來生機,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會出現任何問題。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風助,則不可遏制也難以澆熄。

一顆求教上進乃至產生愛慕的粉絲之心,一顆急於衝破藩籬尋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靈,在一來一往的碰撞中,探討變成了約會,親情轉向了愛情,情感在一愛一慕中昇華,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難捨,等他們警覺到危險性時,彼此已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風言風語和世俗家族的壓力,思想前衛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樂於打破束縛的陳獨秀也不顧人言,非議反而讓離經叛道的兩個“忤逆者”抱得更緊。各種打壓扼殺無效後,高調“自由戀愛”的他們被逐出家門。

1910年,懷着對愛情的嚮往,他們一同來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時,陳獨秀在杭州陸軍國小任教,打扮入時的高君曼陪伴在側,他們出訪高朋,聽琴作詩,“徜徉在湖山之間,相得甚歡”。

新歡良宵短,舊愛寂寞長。面對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奪,在老家恪守婦道的高大衆飽受錐心之痛但又無計可施,只能忍辱負重,如往常一樣上孝公婆,下撫子女。她沒有大吵大鬧,更不想家醜外揚,只是整天悲鬱哽咽,閉守房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陳獨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祕書長,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獨秀面對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離家鄉。在輾轉逃命的歲月裏,高君曼不離不棄,飽經風霜,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動盪的生活擊垮了她的身體,她患上了肺結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並不後悔,真正讓她心寒齒冷的,則是陳獨秀對家庭關係的偏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大衆所生的兩個兒子前來謀生,作爲姨母和繼母,高君曼想把孩子們接到家中食宿,沒料想陳獨秀堅決不允,並罵她“婦人之仁”。見陳獨秀如此不近人情,兩人開始爭吵,後來,竟然動了手。

因爲長期生病,從1922年起,已轉戰北京的陳獨秀開始對高君曼逐漸冷淡,並且外面盛傳他另有紅顏,心高氣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對待,心灰意冷之下於1925年帶着兒女移居南京。自此離別,一南一北,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1930年9月,高大衆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個春秋。高君曼帶着兩個孩子爲姐姐奔喪,時光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家族依舊對她鄙恨難泯。一年後,孤立無援的她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終病殞南京。

在陳獨秀的一生裏,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離開後,他與一名女醫生施芝英漸生情愫,並公開同居。晚年落魄之際,陪伴他走向生命終點的則是一位相差30歲的女士潘蘭珍。1942年,陳獨秀在重慶病逝,彌留之際他也許才終於明白夫妻間同甘共苦、永不言棄的意義。只是,面對陳獨秀情感的過往,那一對風姿卓絕的高家姐妹花,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殞滅的悲慘命運又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