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鄉村振興黨課材料

同志們:

鄉村振興黨課材料

本年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圍繞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2021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進一步的全面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出發,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歷史觀,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下面,我結合黨發展的歷史,就如何切實做好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談談我的一些認識,與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一、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歷史使命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和質量成色。與加速推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新四化”同步發展的突出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發展現代農業不能照搬國外大規模經營的模式,必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也要解決好農民問題。因此,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高度重視佔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戶羣體的福祉增進,加速農戶的現代化轉型,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政治問題。

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爲邦本,本固邦寧。他還曾引用毛澤東在延安對美國記者斯諾講過的話,“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中國”。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爲廣大農民謀幸福,全力解決中國農民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沒有簡單照搬馬克思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倡導的土地國有制,而是採取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使農民從政治上獲得徹底解放,經濟上獲得自由。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恢復家庭承包經營在農業生產中的基礎性地位,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並載入《憲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啓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成爲全黨的共同意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實現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初步形成了引導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基本政策框架,不斷加大政府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對貧弱農戶的直接轉移支付力度,促進普通農戶的增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前所未有的濃重筆墨,強調共同富裕,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原則,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35年,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加速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對於縮小收入差距、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意義重大。

二、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面臨的主要挑戰

農戶經營仍是現階段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面。農戶經營是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基本力量,農戶能否與現代農業實現有機銜接,直接關係到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市場化進程的深化,農村中的2億多農戶羣體已經嚴重分化,初步形成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現代化的職業農戶,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兼業生計農戶,退出農業生產領域的非農化農戶,少量維持家庭簡單再生產的生存型農戶等四大羣體。其中,集生產與消費雙重屬性於一身的兼業生計農戶構成了當前我國農戶的主體,也是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主要目標羣體和重點任務所在。

我國農業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基礎設施條件薄弱。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的灌溉面積只有45.9%,並以地表水爲主,佔灌溉耕地面積的近7成。近年來,爲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不斷加大建設高標準農田力度。到2022年,全國計劃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但在地塊細碎化、經營分散化的農戶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着國家投資缺口大、建設質量難以保障的挑戰,特別是在一些丘陵地區,因基建成本高,加上農戶分散經營,地塊細碎,打破農戶承包地的產權邊界、連片平整難度大,造成一些高標準農田只修了四周外圍的路與渠,被農戶戲稱爲“鑲金邊工程”。因此,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必須解決分散農戶生產存在的副業化、兼業化、老齡化問題。

三、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

推動廣大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要從解決農戶當前存在的小、散、兼、弱等共性問題爲切入點,深化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積極探索多模式的發展路徑。

(一)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技推廣體系始終是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礎性力量。這是由農業的多功能屬性,農業技術的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以及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等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堅持農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其成果的公共推廣應用,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調動廣大農戶種糧積極性,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根基所在。

近些年來,立足於農戶的生產需求,在糧食等大宗農產品領域,以專業服務公司(大戶)、農機植保合作社及供銷合作社爲代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大力開展農業生產過程的託管服務,堅持不改變農戶的獨立生產經營決策主體地位,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集約化的現代科技和機械裝備服務,促進農戶生產與現代農業的直接結合,讓農戶直接分享到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節本增效收益。爲構建起功能完備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今後應引導各類服務組織按照農產品的作物品種,加速構建從“種子到筷子”的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尤其應加大生產前端的良種化應用和產後的商品化處理等重點環節的社會化服務開發,以全面實現農戶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型。

(二)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從國際經驗看,凡是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農民組織化程度高的國家。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低,是我國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最大障礙。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農民的組織化問題,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全面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後,中央文件曾多次強調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積極做好爲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技術等方面的統一服務,解決農戶一家一戶解決不了、解決不好、解決了不合算的問題。但集體的統一經營服務較長一段時間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的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隨着土地二輪承包期即將到期,在繼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前提下,應不斷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促進農戶的承包地流轉和完善全程化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上共同發力。在城鎮化速度較快的地區,應引導和鼓勵農戶向家庭農場、專業服務大戶、農民生產合作社等流轉承包地,促進土地的連片經營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壯大種田能手爲主體的家庭農場隊伍,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耕地質量和資源利用率改善的同時,培育一支現代化的職業農民隊伍,不斷築牢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對於經營承包地意願較強的農戶,應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速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發展土地(社區)股份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服務平臺,與各類現代化專業服務組織和市場終端商對接,實現兼業農戶走上服務規模化的適度規模經營道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順應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大趨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進城落戶農民的後顧之憂,引導進城落戶的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防止耕地被撂荒或細碎化。同時,應高度重視對農戶的綜合培訓,特別是增強農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升廣大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轉變農戶的傳統觀念,全面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