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獲獎説課稿(整理2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7篇《獲獎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獲獎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獲獎説課稿(整理27篇)

篇一:《琵琶行》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琵琶行》(並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風格多樣的唐代詩歌,可以通過文章領略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課文是一首抒情性、敍事性都很強的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抒情真摯細膩。作者着力描寫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並把音樂與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營造了無盡的愁思、悲涼的氛圍。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難題。但文中用文字來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生們很少見到,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我會着重帶領學生們賞析並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寫作背景,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學習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教學目標,我的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我把學習詩人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高超寫作技巧作為本次教學的重點,而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則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説過:“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會採用設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並這樣導入: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並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現在我們聽到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這裏面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繫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着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並序)。這樣的導入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在情境中對音樂產生期待,提起探究課文的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課文的.背景介紹,幫助學生們進行初步的瞭解。之後在大屏幕上播放詩歌的朗誦音頻,解決斷句問題並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內容,最後共同總結出每一段的內容,即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敍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最後一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悽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之所以這麼設計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有利於之後的研讀。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首先我會詢問同學們,文中有一段描寫音樂描寫的非常生動,找出來並大聲的朗讀此段。學生不難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緊接着我會帶領學生們着重的分析。讓他們小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寫音樂時用到的修辭手法,用詞的特點以及曲調的變化。在小組討論後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並總結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用詞多樣如“嘈嘈、切切、凝絕”等,把音樂由舒緩流暢到逐漸沉嚥到間歇停頓再到雄壯激越最後強音收束寫的淋漓盡致,似身臨其境同作者一起聽着樂曲。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我會讓同學們試着説一説這兩句的作用,進而體會作者這是以靜襯動的寫法。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彷彿繚繞迂迴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複雜的樂聲融為一體。這麼設計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進行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鞏固提高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讓學生們説一説學完這一段的感想,引導他們找到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複雜情感,是那麼的憂憤哀怨、悽楚蒼涼。那麼至此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於此,我會留這樣的作業:嘗試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方法寫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

篇二:再別康橋獲獎説課稿

《再別康橋》詩中吟唱着的是詩人理想中的生命,即對愛、自由和美的追求。

1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涵,瞭解創作背景。

2、品味詩歌語言的意象美

3、培養學生熱愛自由、追求完美、淡然面對傷感的人生態度。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詩歌情感表達的過程

2、詩歌意象的運用。

教學難點:

學會把握正確的生活態度。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介紹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別名:南湖、雲中鶴。主要作品有詩集:《猛虎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活動2【導入】二、介紹詩歌背景

1、徐志摩初會康橋

康橋也就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形成了康橋獨立自由的精神標誌。徐志摩曾在1921年、1922年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在這裏,徐志摩崇尚追求自由的靈魂得到了釋放:他曾在日出之時泛舟康河,呼吸來自大自然第一縷新鮮清幽的空氣;也曾無數次佇立在劍橋皇家學院的一角,跟隨大師的思想進行知識的遠航;夜晚時分,年輕的詩人隨着夜鶯的歌聲,不知吟誦出了多少美麗的詩篇。也是在這裏,徐志摩邂逅了被他視為知己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收穫了一段至真至純的愛情。

徐志摩在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這樣説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與康橋的初次相會造就了詩人極富人文化的理想:一生都要追求自由、愛、美。這裏是他靈感的源泉、情感的港灣。在他的生命中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

2、徐志摩再會康橋

1928年,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加大對人民思想上的統治和控制,崇尚自由民主的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新月》月刊。詩人的思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他從內心感到彷徨和無助。他再次回憶起了那個美麗的地方——康橋。於是在1928年,徐志摩重返康橋,舊地重遊,重訪昔日進修,留下美好記憶的學府所在地—康橋。同年11月,徐志摩在乘船返國的途中,寫下這篇《再別康橋》。

活動3【導入】整體感知詩歌

1、播放朗誦資料,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整體感知。

2、師生互動,分析出詩歌整體特點

師:在欣賞的過程中,大家都注意到了畫面的豐富、音樂的和諧,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作者筆下如此美麗的康橋,縱然我們穿插進去世界上最美的圖畫、最動聽的音樂也營造不出這樣的環境。康橋是美麗的,作者的詩歌也是美麗的,而能夠寫出這種美麗的原因就是作者對康橋深深的愛戀,所以這首詩歌給大家的感受也就是它的特點應該是?

生:唯美——景美、詩美、情美、安靜、沉靜

活動4【講授】四、理清結構,把握全詩。

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把這首詩歌看成是作者尋夢的一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通過學生的閲讀,老師的提示,可以得出答案:全詩共分七節五個層次:“入夢”“憶夢”“尋夢”“出夢”“別夢”

活動5【講授】五、重點研讀,體味“意象美”

1、精讀“憶夢”部分,分別找出三個小節裏作者用來代表康橋的景物

第二小節:河畔金柳倒影圖

第三小節:青草水底招搖圖

第四小節:榆蔭浮藻清潭圖

活動6【活動】課堂總結: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了三個內容:

理解詩歌內涵,瞭解創作背景。

(知其人才能知其文,熟悉創作背景是解讀作品的第一步。)

體味詩歌的意象美。掌握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把握正確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

(教書育人,重在育人,語文學習生活化的體現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觀與價值觀。)

再別康橋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再別康橋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介紹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別名:南湖、雲中鶴。主要作品有詩集:《猛虎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活動2【導入】二、介紹詩歌背景

1、徐志摩初會康橋

康橋也就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形成了康橋獨立自由的精神標誌。徐志摩曾在1921年、1922年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在這裏,徐志摩崇尚追求自由的靈魂得到了釋放:他曾在日出之時泛舟康河,呼吸來自大自然第一縷新鮮清幽的空氣;也曾無數次佇立在劍橋皇家學院的一角,跟隨大師的思想進行知識的遠航;夜晚時分,年輕的詩人隨着夜鶯的歌聲,不知吟誦出了多少美麗的詩篇。也是在這裏,徐志摩邂逅了被他視為知己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收穫了一段至真至純的`愛情。

徐志摩在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這樣説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與康橋的初次相會造就了詩人極富人文化的理想:一生都要追求自由、愛、美。這裏是他靈感的源泉、情感的港灣。在他的生命中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

2、徐志摩再會康橋

1928年,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加大對人民思想上的統治和控制,崇尚自由民主的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新月》月刊。詩人的思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他從內心感到彷徨和無助。他再次回憶起了那個美麗的地方——康橋。於是在1928年,徐志摩重返康橋,舊地重遊,重訪昔日進修,留下美好記憶的學府所在地—康橋。同年11月,徐志摩在乘船返國的途中,寫下這篇《再別康橋》。

活動3【導入】整體感知詩歌

1、播放朗誦資料,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整體感知。

2、師生互動,分析出詩歌整體特點

師:在欣賞的過程中,大家都注意到了畫面的豐富、音樂的和諧,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作者筆下如此美麗的康橋,縱然我們穿插進去世界上最美的圖畫、最動聽的音樂也營造不出這樣的環境。康橋是美麗的,作者的詩歌也是美麗的,而能夠寫出這種美麗的原因就是作者對康橋深深的愛戀,所以這首詩歌給大家的感受也就是它的特點應該是?

生:唯美——景美、詩美、情美、安靜、沉靜

活動4【講授】四、理清結構,把握全詩。

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把這首詩歌看成是作者尋夢的一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通過學生的閲讀,老師的提示,可以得出答案:全詩共分七節五個層次:“入夢”“憶夢”“尋夢”“出夢”“別夢”

活動5【講授】五、重點研讀,體味“意象美”

1、精讀“憶夢”部分,分別找出三個小節裏作者用來代表康橋的景物

第二小節:河畔金柳倒影圖

第三小節:青草水底招搖圖

第四小節:榆蔭浮藻清潭圖

活動6【活動】課堂總結: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了三個內容:

理解詩歌內涵,瞭解創作背景。

(知其人才能知其文,熟悉創作背景是解讀作品的第一步。)

體味詩歌的意象美。掌握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把握正確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

(教書育人,重在育人,語文學習生活化的體現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觀與價值觀。)

篇三:散步獲獎説課稿

一、課標與文本關係: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進而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於一體的《散步》要想在“人生體驗”中達到體驗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用心靈和情感去感受、體悟。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教育。

三、教學目標:

基於《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提高審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詞句的含義,並通過指導朗讀,品味語言美。3、培養尊老愛幼的高尚美德,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那麼,如何將目標轉化成現實?這就要看重難點的準確定位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較難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意識。同時散文詩意的語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無窮。因此,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重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

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那麼,採用什麼方法將重點化解到教學中,又如何引領學生尋找解除難點這一雜症的靈丹妙藥就成了目前的當務之急。法寶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學法這一環節中。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以朗讀及朗讀指導為經,以引導學生感悟、品味、討論、探究為緯。經緯交織的方法。

2、學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關鍵語句,深入思索,反覆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學法這把雙刃劍怎樣才能遊刃有餘地在課堂這塊陣地上發揮威力呢?重難點這兩種溶質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學過程這一溶劑中,變成營養豐富的溶液被學生吸收繼而實現教學目標呢?這就要看下面的環節——教學過程的實施了。

六、教學過程

(一)、在輕音樂伴奏下激情導入

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作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作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裏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着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教學目標(前面已經説過這裏不再重複)

(三)、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課件顯示朗讀要求):

a、把握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b、朗讀的語氣:温和親切中含莊重

c、朗讀的語調:平穩、深沉、抒情

d、朗讀的語速:中速略舒緩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彷彿沉浸在親情的世界裏,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兩個問題。)

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

(2)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裏、散步。

(2)歸結為“和美”(板書)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

(四)、研讀入境合作討論

1、展示:(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小組口頭)

(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説了算?(班上書面)

2、劃分4人小組、要求:①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②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言代表

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

(1)檢查一個小組:對四人的欣賞、理由。

(2)不存在誰的權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組成的。

5、補充名人的話:培根説(展示)一個外國人如此欣賞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一箇中國人就更應堅持和發揚)培養民族自豪感情。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敍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

1、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麼樣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讀,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機——哲理:珍愛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喚——哲理:熱愛生活、。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六)、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猜猜老師喜歡它原因?

2、反饋、形式: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內容:生生不息(如果我們寫作增添亮色)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

4、深情賞讀:領讀—跟讀,評價。

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當然是我們的父母。

5、仿寫:“爸爸媽媽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

6、朗讀最後一段,感悟最後一句的含義。

7、反饋、小結: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

(多媒體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進入下一環節)

(七)、凝神細想,獨抒性靈

為了學以致用,練習對稱句式的寫法,也為了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所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請以“愛”、“家”或“親情”為開頭寫一組對稱的比喻句。

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開頭,讓抒寫有困難的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基礎好的學生自己另闢蹊徑寫,然後交流。

①親情是飢腸轆轆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

①如久旱後的一場甘霖,……②愛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用責任來擔當;……

在音樂的激盪下,學生塵封已久的記憶猶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緒也隨之盪漾開來,平日裏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變成了愛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學的心田。於是下筆如有神助。

(八)、教學小結:

(繼續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

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

讓我們的家永遠洋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九)、課後作業:(父親的故事過渡)

1、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腳”、“洗衣”、“梳頭”等)

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對一堂課的結構和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理清課堂教學內容,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篇四:《背影》説課稿獲獎

《背影》説課稿(獲獎)

一、説教材

我先説一下對教材的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是國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出處)

文章通過追憶作者八年前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時的情景,刻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構思巧妙,結構精美,語言樸實,飽含深情。(基本內容)

這一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學習本單元,重點內容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是最有價值的教學要素,是最關鍵的教學內容。(結合單元要求,分析本文教學價值)

二、説教學目標

關於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確定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的語文素養,併為此構建了三維目標體系,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依據對課程目標的理解,結合單元要求,以及上面對《背影》一課內容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瞭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

2、 採用多角度閲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抓住細節描寫品味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3、 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三、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背影》是一閲讀教學篇目。新課標指出,“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整個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指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於一些疑難或富於探討性的問題或小組討論,或個別暢談、教師點拔,其間融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

因此,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誦讀法 ,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啟發學生讀懂悟透 。

四、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考慮,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1情境導入,2初步感知,3整體把握,4重點賞析,5拓展延伸

(一)、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提問:我們的父親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朱自清的父親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學習了《背影》,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步感知

我分3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初讀課文,同桌或小組內相互檢查重點字詞,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2、聽錄音。配樂朗讀此文,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

3、朗讀課文,自我感知課文。朗讀是學生練習語感,提高閲讀鑑賞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徑,有感情十分投入的朗讀,既能喚起表象,加深理解,又能訓練思維。《背影》平淡樸實、親切自然、感情真摯,只有讓學生多讀,才能感受其間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與感染。

(三)、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理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主題,感受父子情深。

先指導學生讀文章,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

這是教學的重點,我簡單演示一下教學的過程。

同學們,我們通過讀課文,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大家能不能再讀一讀,認真思考一下,文中幾次寫到背影?能否分別起個小題目?説説理解了什麼?同學們説的很好,文中有四次寫到背影,一次是總寫,其餘三次,分別是:買橘子的背影,離去的背影,淚光中的背影。父親的外表並不美,動作和語言也不漂亮,可是當我們讀了以後,也忍不住像朱自清一樣,眼淚又來了。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再回到文中,用心感受這份情,感受朱自清語言的魅力。

(四)、重點賞析

你對那一段,那一句有感覺,交流一下。

在此環節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細讀,或沉思,或圈點批註,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與同學交流解決以上問題。

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更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樸實的語言背後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和閲讀興趣,同時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完成教學目標(2)的學習。

(五)、拓展延伸

1、小結教學內容

2、讓學生談談,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到了什麼?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動過,也許是一次問候,也許是一次長談…..請你把最感動的那個時刻記錄下來

篇五:桃花源記獲獎説課稿

桃花源記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2篇課文。這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點、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由於九年級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已經初步瞭解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本文語言通俗易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較快了解,教學中適時的運用一些視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達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三、説教法

本課時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一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朗讀等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教法有: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賞析內容,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多媒體教學法:直觀形象,又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

3、想象法: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穿越時空隧道”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

四、説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 設計意圖: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會複述文章內容,以此訓練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

(二)誦讀感知,初探桃源之美

1、指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下問題:

(1)你認為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2)桃花源的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設計意圖: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瞭解,為下文的活動做準備。]

2、老師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三)誦讀品味,追溯桃源之美

文章中那些句子描繪了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漁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是怎樣的?就學生朗讀的語句師生合作賞析、品味句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分析品味語言的能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賞析語言的能力,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視頻播放,感受桃源之美。

1、寫作目的探究:

(1)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存在嗎?為什麼?(學生討論回答)

[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更好、更深刻得理解課文。]

2、視頻對比播放“陶淵明生活的戰亂頻繁的東晉末年”和“陶淵明想象中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學生思考討論: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一個地方?

[設計意圖:視覺衝擊,營造氣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陶淵明為什麼要描繪這樣一個地方,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篇六:《背影》獲獎説課稿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藉、簌、逛、躊躇、橘、蹣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

3.學習本文平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原因。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紀實散文《背影》的語言平實自然。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與共鳴。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研討文中關鍵性語句的表意和表達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脈絡。分析平淡中顯神奇的特定背景,體會文章的感染力。

教學步驟: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起欣賞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閲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思想上的被影響,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穫。

二、作者介紹(多媒體顯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們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詞檢查。

狼藉簌簌橘逛躊躇蹣跚頹唐瑣屑舉箸

四、老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文中父親對兒子的無私。

②文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五、請同學們找找課文中寫到我的幾次流淚?(四次)

進一步思考:課文中對於我面對父親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寫得很詳細,那麼,我流淚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一般來説,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台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幹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後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於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藉助有形的淚水錶現了出來。

篇七:優質課獲獎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微山縣傅村街道中心國小的王福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卡羅納》。接下來,我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向大家做個彙報。

一、課題研究情況簡介

2011年,我主持了《農村國小生責任心培養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內容:一是對農村國小生責任心進行調查與分析,瞭解農村國小生責任心的現狀。二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積極探索培養農村國小生責任心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課題研究達成的主要目標:通過研究,探索可實踐可操作的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內容、目標、方法和途徑。經過實踐活動,喚醒並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自己、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心。

責任心的研究屬於德育的範疇。作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課堂教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課題組很重視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並把責任心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作為培養國小生責任心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為此,我們課題組的實驗教師,積極挖掘各個學科課程中藴含的“責任心”內容的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對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和教育。

現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卡羅納》一課為例,談談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

二、《卡羅納》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卡羅納》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她,默默地關愛他,課文呈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理解、互相關愛。課文情節簡單,但情意深厚,字裏行間散發着濃濃的愛的氣息,非常的感人。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課題組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分層培養的內容及目標——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而《卡羅納》一課所呈現出的“真誠理解、互相關愛”,就是責任心“對同伴負責”這一層次的培養內容和目標。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缺乏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責任意識,所以在教這一課時,我把引導學生了解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大家是怎麼做的,從而激發學生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五)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我運用自主合作的教學法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悟,真正做到讓學生處於學習的主導地位,只做適當的點撥、引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將學生的心裏感悟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一次次深情的品讀,引讀和領讀,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憾。

(六)教學流程

因此,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以“相互關愛”為主線,設計了五個環節的教學流程:一是創設情境,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拓展課文,延伸愛;五是佈置作業,増強愛。

在創設情境,渲染愛中。一開始,我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孩子們熟悉的《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用深情的話語,創設出情意濃濃的教學情景,師生共聊一個話題——愛。告訴學生,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裏,每天都被愛包圍着。詢問學生你享受了哪些愛?告訴學生在這麼多愛中,母愛是最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因為擁有它而感到

幸福,可一位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外國小朋友卻永遠失去了這份寶貴的愛。他是誰呢?他就是——卡羅納。這樣設計,不僅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卡羅納》,而且還能達到“課伊始,情已生”的效果。一開始,便使學生有了要認識卡羅納、瞭解卡羅納的願望和想法。

在初讀課文,捕捉愛中。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會是怎樣的?我提出閲讀要求,給學生充分時間去朗讀課文。通過自讀課文,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失去母親的卡羅納的傷心、可憐與不幸,從而激發起了孩子們關愛、幫助卡羅納的情感。

在研讀課文,感悟愛中。我以“卡羅納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大家的愛。大家都有些誰呢?又是如何關愛他的呢?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尋找大家關愛卡羅納的句子,通過勾畫、批註、交流,自主體會大家對卡羅納的愛。然後,再通過學生彙報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進一步感悟大家對卡羅納的關愛之情。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將學生的心裏感悟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把愛化作可觸摸的東西,通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與把握,充分挖掘文字裏頭的情感,通過一次次深情的品讀、評讀及引讀,去體味老師、同學、長輩對卡羅納的關愛,最終使學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憾。

在拓展課文,延伸愛中。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的環節:讓我們也加入到關愛卡羅納的行列中去吧!拿起手中的筆,把鼓勵的話,祝福的話,安慰的話送給卡羅納。通過二、三教學環節的學習,已使學生更有積極性。

篇八:優質課獲獎説課稿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毛主席這首詞在意象選擇上的特點及意義,從而把握詞人的寬廣胸懷和深沉的思緒。

以語言為依託,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出這些詞語的豐富含義。

教學難點:

上下闕的景、情、志如何和諧地統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温故知新《沁園春。雪》的內容,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朗讀。師問:你今天重讀這首詞感受如何,以一句話表述。

二 整體感知

1.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

板書課題

板書:誦讀、領會;品味、鑑賞

1. 誦讀

生自讀、生齊讀,大家對某生的朗讀作評析,看該如何準確把握節奏和感情。

老師範讀或朗讀較好的學生範讀。

2.視教師和學生情況,可採用就本詞的內容、寫法或理解有困難之處質疑,根據質疑,迅速梳理,組織學生討論作答。或直接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直接組織學生學習。

① 詩歌語言的跳躍性很大,為了表達的需要,語序往往倒裝,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們藉助想象把詩意組合起來。看看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怎樣調整就更順暢一些,請具體表述出來。(深秋時節,我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水向北滾滾流去。)

② “看”這一領字,一直控制到哪裏?這幾句視角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特色何在?(遠眺,近觀,仰視,俯察;先勾勒出羣山、層林、江水、船隻、雄鷹、游魚……,然後染色“盡染”“碧透”色彩鮮豔豐富美麗,最後賦予動態“擊”“翔”“競”……)動詞用得好,為什麼好?作者筆下的秋景給我們的總體感覺是什麼?(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③ 聯繫我們曾經學過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鬱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筆下秋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於立益,同時也與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氣度、經歷關係密切。毛主席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傑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④ 有同學説“上闕就是純寫景”,你也這樣看嗎?請結合課文具體分析?(宇宙萬物給在秋天裏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面對此景,詩人不由發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自然聯想到人類社會。形象地寫出了詞人關注國家命運,寫出了詞人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寫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怎樣回答的?(小組討論明確)

(“攜來”兩句,寫出就在這橘子洲頭,詞人曾與許多戰友聚會、遊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自然從上闕的舊地獨自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恰”統領中間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最後三句,以設問作結,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誰主沉浮”.主宰國家命運的,應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藴含着意氣風發的豪邁之情,抒情中顯露出主宰沉浮的凌雲壯志。)

⑥ 聯繫“時代背景資料”,突破難點,體會本詞景、情、志如何和諧統一的。

齊聲誦讀全詞。

所謂“意”是指詩人(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所謂“象”是指所寫的客觀物象(創作客體)。詩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的融合。

板書設計:沁園春。長沙

目標: 誦讀、領會; 上闕:

品味、鑑賞 秋景 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寫景提出“誰主沉浮”

意象 下闕:

“意” 詩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 意氣風發、激昂慷慨

“象” 所寫的客觀物象 設問回答“誰主沉浮”

教案點評:

以語言為依託,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出這些詞語的豐富含義。體會上下闕的景、情、志的和諧地統一。

學生自願結組(3~4人)從中學《語文讀本》第三冊中選取自己喜歡的現當代詩歌中的一首,集體備課,然後將討論內容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各組自定。

篇九:月光曲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九單元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苦人民的偉大音樂家。作者運用聯想、對話描寫等表現手法,使得課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説、美景、深情於一體。

二、説學生

四年級學生通過先前三年的國小學習生活,學習中已有自己的主見,並掌握了一定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學會積累語言,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樂於揣摩課文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能力:學習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同情勞苦人民的情感意義,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設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及分辨實際事物和聯想部分;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

五、説教法學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的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知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一種積極的思維。從這一點出發,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整節課的教法設計體現了“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儘量讓學生動腦、動口,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精講、善導、激情、引思”八字貫穿各個教學環節。

本節課使用的教法學法如下:

1.情境法——激發學習興趣,熱情參與。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3.討論法——積極參與,得出結論。

4.練習法——感悟課文,體會內涵。

六、説教學時間

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理解課文內容,本課計劃用2課時完成。

七、説教學準備

本堂課主要使用多媒體音像教學、ppt輔助教學。讓學生更好的,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在一個相對輕鬆、自由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篇十:《琵琶行》獲獎説課稿

《琵琶行》是新課標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

一、説教材 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敍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敍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説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閲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説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敍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説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主要寫了幾個內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內容的分析。

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b,從這裏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此部分。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説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一文中説:“文字是一座橋樑。橋的這邊站着讀者,橋的那邊站着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並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主題的內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裏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節,是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主題,要聯繫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在這裏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為什麼詩人説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三)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説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課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閲讀和鑑賞這類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篇十一:幼兒園獲獎説課稿

導讀: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簡潔、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奇奇兔內心多麼渴望朋友,同時也展現了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純真、美好的心靈。當前獨生子女雖在家中倍受嬌寵,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呵護,而不善於對別人付出關愛。

教材分析

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簡潔、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奇奇兔內心多麼渴望朋友,同時也展現了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純真、美好的心靈。當前獨生子女雖在家中倍受嬌寵,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呵護,而不善於對別人付出關愛。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本次活動有意識地讓幼兒在輕鬆、愉快地活動中體驗樂於助人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為他人做事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欣賞、學習文學作品的優美語言。

2、懂得為他人做事是愉快的。

教材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在學習作品優美的語言時,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學説故事裏的話。

因為大班幼兒對故事的學習,已由喜歡聽逐漸傾向想講,但由於缺乏表達的經驗,在説故事中常是説了前句連不了後句,難以完整複述。所以,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故事裏的對話是教育中的重難點。

説教法

充分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來刺激幼兒的聽説能力。主要採用直觀法、提問法、創設情景法。

1、直觀法是根據幼兒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利用圖片,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的口語表達做充分的準備。

2、提問中拓展幼兒思維。在提問的語言設計上,注重啟發性,給予幼兒更多説的空間,不束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有話好説,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新綱要的體現: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創設一定的情景,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説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分段講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故事中的話。

活動準備

1、瞭解有趣的復活節。

2、奇奇兔、胡蘿蔔清洗機、彩蛋描繪機等圖片各一。

3、小猴受傷在醫院圖片一張。

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與內容,我分三個環節進行。

激發興趣→欣賞、理解作品→情感體驗。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環節:欣賞文學作品,理解故事內容。第一步驟:運用直觀法和提問法,分段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印象和幫助理解、記憶。這樣幼兒就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第二步驟:完整講述故事,主要讓幼兒有一個完整欣賞的效果。

第三環節:情感體驗。活動中滲透生活經驗。讓“互相幫助”這一現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對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經驗,並利用如何幫助小猴展開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有話好説,從而體現活動價值。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樂於助人,懂得關愛他人,作為本次活動延伸。

篇十二:《春酒》獲獎説課稿

教學目標:

1.賞析細節,體會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3.課外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4.聯繫生活體驗,尋找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從和學生交流當地家鄉話開始。

鄉音總是縈繞在我們心中最美的語言。許多年後,當你走在異鄉的土地上,耳畔聽不到這聲聲熟悉的鄉音,眼中見不到這張張親切的面容,那時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呢?(學生回答)

是啊,故鄉是許多人心裏魂牽夢繞的地方。台灣著名作家琦君她對遠離了幾十年故鄉的思念,不是一首詩,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就讓我們去細細品嚐這杯故鄉的“春酒”。

二. 整體感知,為“春酒”取名。

聽教師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能否取一個合適的酒名來體現自己所品嚐到的“春酒”的味道。

師:從學生取酒名的角度板書: 童心酒 母親酒 鄉情酒。

三. 賞讀細節,體會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問:端起這杯童心酒,你覺得哪些細節能體現兒時“我”的童心童趣?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幾處細節,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純真的快樂。)

例子 ①“其實我沒等她説完,……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這裏的“偷偷地”寫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膽怯與好奇;一個“舔”字活畫出一個嘴饞可愛的小女孩的樣子,充滿童趣。

②“母親給我在小酒杯裏只倒一點點……也是個酒仙呢。

“只”“一點點”説明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與可愛。

“端、聞、走來走去”説明對酒的珍惜。

説小花貓是酒仙以我當時孩子氣的心理去揣摩小花貓,可見我也一樣饞得要命,足見我可愛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親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問:這個比喻恰當嗎?用像小豬像皮球像企鵝不是更可愛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嗎?(因為蜜蜂採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為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

另外,如“總是”“一馬當先”“眼巴巴”等説明我對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師: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純真的快樂,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懷念。而在琦君的記憶裏最值得懷念的是她的母親。

問: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一個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為什麼?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寫鏡頭往往要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可以抓住表現這些特點的詞語。看哪組同學拍攝得最到位,能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學生討論交流。

(2)回答時儘量引導學生去品讀細節中母親的不同側面,每個鏡頭所藴涵

的美好的母性。

如:聰明能幹――母親釀的酒最好喝。

熱情好客――讓出花廳、捧酒助興、分給別人吃自己不吃等

純樸賢惠――得到別人誇獎,臉紅紅的

温柔慈愛――對我善意的提醒。

教師可問學生“母親得意地説了一遍又一遍……” 這裏把母親的神態拍成“靦腆”不是更能表現母親的淳樸嗎?“得意”是得到別人誇獎後一種甜蜜的神態,更能突出母親的質樸和賢惠。

小結:感謝這幾位同學為我們從不同側面突現了“母親酒”的涵義。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温柔慈愛、質樸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温情的懷念。

3.問:琦君懷念的僅僅是她的母親嗎? 品析“鄉情酒”時可明確:

①花匠阿標叔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善良純樸的他正是故鄉淳樸濃厚人情的最好體現。

②鄉鄰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時的融洽的氣氛

③“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才過癮。”(大家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鄰里之間親密隨和温馨融洽的氣氛令人嚮往。)

小結:醇厚的鄉情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處處充滿温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

四. 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1.師:故鄉的春酒,盪漾着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故鄉的春酒,散發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鄉的春酒,流淌着鄉鄰間樸實的情意。此時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嗎?(道地家鄉味)這些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啊。光陰荏苒,她還能品嚐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

關注最後兩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為她已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

2.瞭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於温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

遷至台灣,後定居美國。自去台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温州。她説“來到台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着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遊子心中的根吶。

讓學生帶着這份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傷,齊讀結尾。

師: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它借春酒讓這份鄉愁在温馨的懷念中透着一股隱隱的愴痛。

五. 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1.師:從古到今,因為漂泊,因為遠遊,因為戰爭,因為心中的理想而遠

離故土的人,都會對故鄉懷有深深的思戀。因此思鄉成了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人作家們往往借用豐富的事物(即意象)來表達對故鄉無盡的情思。

問:琦君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鄉作品中常常藉助哪些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明月、笛、鄉音、秋風等)。讓學生吟誦有關鄉愁詩句。

2.小結:故鄉情結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滄桑,是余光中隔着一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明月、暮日、鄉音、秋風、老樹等這些不同的意象賦予了鄉愁更豐富的內涵,更深沉的情感。故鄉情結已沉澱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古至今,多少人為謀生存圖發展,背井離鄉,羈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裏,走得多遠,也不管春風得意、事業有成,還是慘淡失意、窮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總是像影子一樣緊緊相隨,讓人魂牽夢繞。求學海外的學子學成歸國,客居他鄉的華人華僑或回大陸尋根認祖,或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慷慨解囊,這都是緣於那份深沉的故鄉情結啊。故鄉情結成為了具有強烈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聯繫生活體驗,編織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師:故鄉情結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對我,一個普通的人而言,故鄉情結是

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時最喜歡吃母親做的番薯糕。記得母親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放在一個大篩子上,在陽台上晾曬。那金黃的色澤伴着陣陣香味對我充滿了無限的誘惑。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當這時,母親總會輕輕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説: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曬乾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來才有味道。“現在我偶爾從超市買回一袋地瓜幹,卻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後當我身居另外一個城市,我依然會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為它是我對故鄉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憶。

那麼當故鄉和你漸行漸遠的時候,當它在你心中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時,縈繞在你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又會是什麼呢?你也像老師那樣試着寫下一兩句話,為自己編織一份美麗的故鄉情結。

示例: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邊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學生交流。教師點評。

結束語:故鄉是一道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故鄉是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過去。那融入生命的故鄉情結不僅鐫刻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裏。無論走得多遠,故鄉這個生命的根,精神的根會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記住:心靈的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一座豐饒博大的精神家園。

《春酒》説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十九課――琦君的散文《春酒》。

一、對教材分析

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童年、故鄉、親人、師友佔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絕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温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温婉的筆致,將這些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春酒》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都令人神思飄飛。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瞭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聖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這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讚美。它屬於略讀課文,根據散文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授課課型定向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

二、教學目標定位

1.賞析細節,體會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3.課外拓展,感悟故鄉情結。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文章意藴、人物形象,品春酒,解真情。

教學難點:抓細節品析人物形象。

四、教學方法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以讀為主,在讀的基礎上突破悟這一難關。朗讀法,它是指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意藴。在朗讀中想象文中優美的生活畫卷,有情趣的生活細節。品讀法,它是指對重點詞句的反覆誦讀體會它的深層內涵、表達作用和作者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審美感悟能力。

五、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要自主、獨立地預習,為上課作好準備

合作學習法:我將此環節安排在賞讀細節中。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故鄉這是一個深深烙刻在我們心中的歸宿。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最難忘懷的是故鄉的點點滴滴,化為縷縷愁思縈繞在心頭,永不散去。“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范仲淹選擇痛飲一杯來解相思自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則通過賞月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同學們假如你是一位遠離故土的遊子,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呢?(學生回答)

的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作家琦君也不例外,她為自己釀了一罈故鄉的“春酒”,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跟隨琦君去品嚐那濃濃的 “春酒”。

二、整體感知,淺嘗春酒

伴着舒緩的音樂,教師與學生合作朗讀,瞭解文章內容

初嘗春酒,同學們通過品讀課文琦君給我們講了故鄉的那些事呢?那麼,留在作者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那件事呢?

教師總結:我想不論哪件事都是作者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三、賞讀細節,細品春酒

1.再喝一口,我慢慢嚥下,細細品味,童年是美好的,我們也是從童年走過來的,同學們看文中有很多描寫童年的細節都是很有情趣的。老師想請同學們説説看文中那些描寫童年的細節是你覺得有意思的。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幾處細節,感受春酒中“我”童年的純真與快樂。

例子:

①其實我沒等她説完,……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這裏的“偷偷地”寫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膽怯與好奇;一個“舔”字活畫出一個嘴饞可愛的小女孩的樣子,充滿童趣。

②母親給我在小酒杯裏只倒一點點……也是個酒仙呢。

“只”“一點點”説明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與可愛。

“端、聞、走來走去”説明對酒的珍惜。説小花貓是酒仙以我當時孩子氣的心理去揣摩小花貓,可見我也一樣饞得要命,足見我可愛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親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這個比喻恰當嗎?用像小豬像皮球像企鵝不是更可愛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嗎?因為蜜蜂採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為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另外,如“總是”“一馬當先”“眼巴巴”等説明我對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通過童年的細節,我品讀出了一份純真的`童趣,童年的的我因為有了春酒而變得如此的快樂。那麼,童年的我最喜歡喝誰釀的春酒你呢?

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一個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為什麼?

引導學生去品讀細節中母親的不同側面,讓每個鏡頭藴涵出美好的母性。

聰明能幹――母親釀的酒最好喝。

熱情好客――讓出花廳、捧酒助興、分給別人吃自己不吃等

純樸賢惠――得到別人誇獎,臉紅紅的

温柔慈愛――對我善意的提醒。

小結: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温柔慈愛、質樸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温情的懷念。

3.琦君懷念的僅僅是她的母親一個人嗎?

①花匠阿標叔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善良純樸的他正是故鄉淳樸濃厚人情的最好體現。

②鄉鄰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時的融洽的氣氛

③“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才過癮。”大家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鄰里之間親密隨和温馨融洽的氣氛令人嚮往。

小結: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鄰里鄉親間的和諧淳樸,一個處處充滿温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

四、鄉歌惆悵,回味春酒

1.家鄉的春酒,盪漾着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散發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鄉鄰間樸實的情意,這也正是我什麼味道的春酒?(道地家鄉味)。現在,她還能品嚐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

2.瞭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於温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

遷至台灣,後定居美國。自去台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温州。她説“來到台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着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遊子心中的根吶。

讓學生帶着這份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傷,齊讀結尾。

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那麼如果讓你給這壇春酒起個名字你覺得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更合適呢?

五、拓展練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家鄉的思念總是人們難以揮去的情愫。請你把對家鄉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達出來。

家鄉是一罈陳年的春酒,在我心裏,藏得越久,味道越醇。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小結

故鄉是一道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故鄉是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過去。那融入生命的故鄉情結不僅鐫刻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裏。無論走得多遠,故鄉這個生命的根,精神的根會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記住:心靈的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一座豐饒博大的精神家園。

篇十三:桃花源記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説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説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導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體驗欣賞,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佈置作業等環節進行教學。

(一)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閒自在地生活着,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預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同時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瞭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註解瞭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並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瞭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並安排教師師範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閲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

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

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範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複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學生對照課下註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並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

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並能嘗試着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2、通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四)體驗欣賞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並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問題有: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為什麼?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並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閲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遊,你怎樣向遊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遊詞。

(六)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必做題:背誦全文

2、選做題:用自己的話敍述文中的故事,並説給父母聽。

3、拓展題:預習24課《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設計意圖】

作業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説板書設計

七、説教學反思

1、對於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備課時主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對照課下註解自行朗讀課文、疏解課文。通過朗讀展示,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充分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二主”作用。

2、創設情境,時空連線讓學生與文中人對話,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作業設計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聆聽。

篇十四:桃花源記獲獎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閲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敍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閲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説説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閲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閲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説》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閲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符合課標的閲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着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國中生閲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篇十五:觀潮獲獎説課稿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路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上節課已經對課文的整體結構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引領學生回顧課文描寫的順序,理清文路,並寫好板書,為這節課深入學文打下基礎。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身臨其境,感受文景:

以往的《觀潮》教學,潮中和潮後是學習的重點,而課文的第二段中觀潮的位置,往往被一帶而過。

觀潮在哪兒觀?怎麼觀?如何創設一種情境,讓讀書學文的過程,成為身臨其境的觀潮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前往海寧市鹽官鎮觀潮的遊客,在那裏人聲鼎沸,在那裏歡呼雀躍,在那裏歎為觀止。

於是,我抓住課文第二段的觀潮方位描寫,帶領學生走入文本,走近錢塘江大堤。我出示一張遊客觀潮的圖片,轉換角色、創設情境:“今天是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我們來到海寧市的鹽官鎮。”看到觀潮的遊客了嗎?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們現在是面北朝南,(讓學生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引學:我們的東面?(是大海),我們的腳下?(既是錢塘江的入海口,也是大海漲潮時迴流錢塘江最浪高水急的地方);我們現在佔據了有利的地形。

學生讀完該段的後半部分:“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我們昂首東望,等着,盼着。”進而體會潮來前的平靜。

三、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敍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品詞析句、畫批指導:

讀中想象,如臨其境:

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意在通過確立訓練點,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為實現文本與讀者心靈的溝通,使學生情感與文章情感產生共鳴,真正感悟大潮的雄偉、壯觀。

(一)品詞析句、畫批指導

自讀課文3-4自然段,思考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天下奇觀的?用直線畫下來,可在旁邊簡單寫寫批註。

此教學環節預設學生會出現的問題是:1.畫句子直奔第四自然段。2.只會畫、不會批,以至於批註流於形式。我的指導方法是:預設:如學生只找到了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可提示學生,觀潮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這也是奇觀,引導學生在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的語句。而畫批地指導,可實投展示語文書,手把手指導學生如何批註,讓學生每節課都在書上批一至兩處,長此堅持,學生的語文素養必有提升。

(二)讀中想象,如臨其境:

學生大多沒有親眼目睹過大潮的景觀,缺少類似的經歷,這對理解課文、感受大潮的聲勢和形態造成一定的障礙,在這裏採用古詩與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對照學習的方式,力求突破這一重點。

首先:出示古人詩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教師引導:錢塘潮氣勢非凡,多少文人墨客觀此奇景,有感而發,寫下佳句,流傳至今。

找一找,這兩句詩描寫的是文中哪幾句的景象,自己讀一讀,比一比。

學生交流:不同的方法寫出了同樣的奇觀。

結合詩句理解“橫貫”的意思,那就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通過古詩中形象的比喻,進而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

文中形容聲音巨大的句子是: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再對照相關的古詩,“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進一步加深了感受。

接下來處理比喻句:“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一組圖片出示:浪潮與萬馬奔騰對比,從顏色,從氣勢,體會比喻的貼切與巧妙。

通過指導朗讀,想象壯觀的景象。

朗讀中想象既有利於學生領悟江潮的氣勢,也有利於以情導讀,使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將朗讀引向深入。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在本教學環節,我採用齊讀的形式,既為訓練面大,又為營造浪潮的氣勢。

三、四自然段師生合作讀,教師讀觀潮人的變化,學生讀潮的變化,從左邊第一行的學生讀,然後第二行加入、第三行、第四行,直到全班同學的加入,在“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中結束,好一會,琅琅的書聲還像在教室中迴盪。

讀後,再適時出示潮來時的視頻,加強感受。

(三)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説一説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通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繫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四)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四、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看板書歸納總結:這節課,我們不僅增長了見識,領略了這一天下奇觀,更學習了作者觀察及表達的方法,增長了語文知識。

板書設計:

觀潮

潮來時

浩浩蕩蕩 山崩地裂

潮來前

江面很平靜

潮來後

恢復平靜

兩丈來高

由遠及近

教學反思:

1.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中我將“潮來時”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使得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篇十六:高一《勸學》獲獎説課稿

高一《勸學》獲獎説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課文是《勸學》,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和教學目標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5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師説》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一篇,《師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敍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令人信服。 而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於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作為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是檢驗學生前三篇文章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關鍵。

二説學情

自上高中一來通過必修一二三的.學習和積累,已經有了一些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的積累,有了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而且本單元前三篇均為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引導為主,讓學生利用已經學習的知識,自主學習,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總結。

三説教學目標

所以針對以上情況的分析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 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 掌握積累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議等現象和文言句式。尤其重點注意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 過程與方法 : 理解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情態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韓愈論述的從師之道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知識 學會正反對比論證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瞭解韓愈論述的從師之道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

文言文的學習,尤其應注意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高中語文課標提到,高中語文的學習應促進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和探索的意識和興趣,使語文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自主探索的過程。因此,我的教學法為誦讀法 提問法 討論法 點撥法 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再做靜態知識的佔有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積極探究。且本篇文章為自讀課文,我將其設置為課時,對於課文中的有些學生可獨立完成或需要了解的內容,導學案的方式讓學生做課前預習。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 導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

遠古,教師有着較高的地位,“天地君親師”可以一見;現在,教師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一段歷史時期,尊師重教的風氣一直不是很濃,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説法,“臭老九”之稱由此而來。 教師地位之低,從師風尚不濃,可想而知。實際上,在唐朝這種風氣已然出現,尤其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當時的情況正如韓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 “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韓愈的這篇戰鬥檄文----《師説》。

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在導語中將相關的背景進行簡單的介紹。

環節二誦讀文本 整體感知,解決文言基礎知識

首先 檢查預習情況 全片篇文章不長先抽查學生朗讀課文。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示再讓全班整體朗讀,檢查預習情況,同時令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學生質疑,師生共同答疑掃清字詞障礙

其次 師生共同整理重點字詞句 這也是教學重點

具體做法:

先讓全班合作篩選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師生對照各自所找的重點,彌補學生的疏漏, 篩選重點可以讓學生以必修一以來已習慣的學習模式進行篩選,

如選十五個相對重要的字詞 篩選出5個相對完整的句子,翻譯。

選三個名言佳句等

在這過程中可以先小組討論,達成一致後選取代表進行回答,要闡明篩選的原因並儘量不看書的翻譯句子含義如説不到位,若是學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組或者老師補充

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討論後可評選最佳小組和最有價值組員。

最後老師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識重點,讓學生對照 思考老師為何這麼篩選,以便下次能更準確的找出重點的文言現象 當然重點字詞是相對而言的 不能強求學生的重點和老師完全一致

篇十七:《將進酒》獲獎優秀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浪漫主義的詩人自屈原之後雖不能説乏善可陳,但後來的詩人也不過是天際劃過的流星,到了李白才異峯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兩顆閃耀的明星。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將《將進酒》列為講讀課文,大有深意。不僅因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現於李白政治上失意,內心極度苦悶的時期。可以説一個詩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創作上更臻成熟的時期,是應該是一個文學創作上的規律。歷數古代有成就的詩人,概莫能外。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為“勸酒歌”,古詞有所謂“將進酒,乘大白”的句子。該詩約寫於天寶十一年(752),當時他與朋友岑勛在元丹丘的穎陽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飲,詩人因感歎時光流逝,自己功業無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憤填膺,在酒酣胸膽開張之時,借《將進酒》之調,吟出此千古絕唱,浪漫的詩風,奔放的語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羈的個性,抒寫了他不合時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懷。“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二句,是詩的主旨,有統攝全詩的作用。詩中起興和誇張手法的運用頗具特色。學習這首詩,要先把握本詩的整體內容,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詩的基調,然後探究詩人的藝術手法。本單元選編的這幾首詩,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唐代詩歌,其中對李白作品風格的把握是一個重點,要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詩人李白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品質,氣勢磅礴、豪放不羈的詩風,以便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本詩時而奔放,時而深沉,豪壯的酒話背後是如波濤洶湧般鬱結的情感。全詩大起大落,詩情由悲轉樂,再轉狂放,再轉憤激,最後如火山般地爆發,氣勢如大江奔流。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一樂府詩題以新鮮而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

(二)教學目的:

依據大綱要求,語文學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結合本課實際,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掌握重點詞語,進而把握詩意;

2、思想教育目標:瞭解詩人的精神品質;

3、能力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複雜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本詩的詩意。

二、學生情況分析:

許多語文老師都有這種體會,就是我們的學生由於外環境的影響,往往很難將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上來,尤其是古典詩歌,很少能一如過去那樣親近她,瞭解他,欣賞他。學生寧可在網絡與遊戲中忘乎所以,也不願與古聖先賢同喜同悲,只既是語文教學的矛盾,也是語文老師每每遭逢的尷尬所在。為此,作為教師,只有儘量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各種手段,多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可能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三、説教法

1、誦讀法

本人長期堅持示範性朗讀,所以首先利用聲情並茂的美讀,激發興趣,繼而按照“音讀,意讀,情讀,美讀”的閲讀過程培養學生閲讀的習慣,並在閲讀中去審視文章的思想內容。

2、導讀法

教師在大量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講述背景,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主旨。重點放在詩人豪縱狂放的`外在形象和憂憤鬱怒的內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較法

比較李白前後創作風格的變化。通過對李白個人經歷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李白由對統治階級的幻想到與統治階級決絕的人生選擇,從而增強學生對的興趣。

四、説學法

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

2、通過課上閲讀和學習,培養學生興趣,進而使學生向課外延伸,自覺閲讀古典詩歌,培養應有的學習習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自稱臣是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為另一位大詩人畫的一幅漫畫。畫面上主人公桀驁不馴,豪放縱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視封建王侯的形象。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雖然看似活得瀟灑,其實滿心悲苦,他的“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不正是內心孤獨的體現嗎?儘管他縱酒高歌,但“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他,內心一直有一股抑鬱不平之氣,他將愁情或借酒,或託月(我寄愁心於明月),拾入詩囊,遂成為著名的《李太白集》。《將進酒》就是酒助詩興,筆酣墨飽的豪放之作。

説明:《將進酒》是鮮明表現詩人個性的勸酒詩,導入時將詩和酒聯繫起來,既關照了全詩內容,又感受了詩人飲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傷,憂而不愁的開闊、曠達,對李白的個性風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體播放古琴曲《關山月》並配以相關的畫面,教師朗誦全詩。

説明: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聲情並茂的示範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又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學生準備後,指名朗讀詩歌

(四)師生研討,完成教學目標

師:《將進酒》中的“將”是什麼意思,從內容的角度來説,這是一首什麼詩?

説明:學生根據註解和預習提示首先明確這是一首勸酒詩,這樣才能照應導入,也讓學生有整體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讀書,從註解、預習提示、課後習題、補充知識等篩選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師:雖然是勸酒詩,詩人一落筆卻先不寫宴飲過程,而是陡然以黃河奔流起勢,詩人在描寫時視角是什麼樣的?山巔俯瞰詩人聯想到什麼?

説明: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慷慨生悲並不是沒來由的,而這來由與悲歎構成了詩歌的“興”的手法。讓學生通過具體分析感受“興”的手法的特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師:整日窮愁並非李白本性更何況白髮如絲悲無益,所以詩人的情感頓起變化,哪個詞表明詩人從悲歎中跳出來,這個“歡”字控制到哪句?

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同於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樣理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説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此問意在讓學生通過討論,透過現象看到詩人的這種蔑視權貴、建功立業的心志和報負。

師:待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酣暢淋漓地向友人一吐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話根據感情的不同可以分為哪兩個層次

説明:讓學生以感情為標準劃分層次,還是繼續體會詩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過由悲到歡這一感情變化過程很明顯,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這兩個層次中作者的激憤與狂放並沒有明顯的語言標誌,問題難度的加大會讓學生知難而進,深入探究,準確與否畢竟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準確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啟發:

師:第一層次中直接表明詩人態度的詞有哪些?(“不足貴”和“不復醒”)“鐘鼓饌玉”指什麼,“鐘鼓饌玉”真的不足貴嗎,詩人説富貴不足貴是出於什麼,詩人為什麼願長醉不醒?請大家聯繫背景思考這個問題。

説明:電腦屏幕打出寫作背景。這首詩大約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年唐玄宗眈於女色,先後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詩中也流露出詩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當道,奸臣弄權,他只有用飲酒的辦法使自己從懷才不遇的苦悶中解脱出來。

師:所以這兩句集中表現了詩人的什麼情感。(激憤)

師:詩人的激憤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古來聖賢,古來聖賢皆寂寞,豈止寂寞,為人民苦難疾呼甚而拋灑熱血的經天緯地之才大有人在,請請舉出你崇敬的抑鬱不得志的古來聖賢。

説明:通過此環節激發學生對那些有經天緯地才能的大聖賢如孔子、孟子、屈原、賈誼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們壯志難酬的苦惱。

師:既然古來聖賢如此之多,何以偏舉陳王?

説明:此環節讓學生體會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擠,抑鬱不得志的聖賢中曹植記不得意於乃父,又不見用於乃兄,備受猜忌,此其一;陳王與酒聯繫較多,此其二。陳王詩才出眾,七步詩即為明證,與詩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師:第二層次的內容是什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氣魄?

師: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激憤,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説明:在這一環節中明確什麼是感情基調。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感情色彩或氛圍。這首詩初讀一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展的脈絡以後,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占主導地位,確切的説,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核則是激憤。

(五)體會藝術特色:

詩人好用誇張寫法,這和他的浪漫氣質和狂放性格有關,所以不使人感到言過其實,試從這首詩中舉幾個例子加以説明。

説明: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與他是用誇張手法不無關係,使中多處用了鉅額數字以表現豪邁詩情,例如:“一飲三百杯”表現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另外還用了想象性誇張,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成雪”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誇張句都有力地説明詩人橫放傑出,用詞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

(六)拓展遷移:

詩聖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你對李白痛飲狂歌有什麼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誦全詩

説明:學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形象,最後一次的朗讀應是再現詩人形象最好的時機。

六、鑑賞要點

1.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悲。

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一詩人彷彿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看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歎,儘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人生”以下六句寫歡。

但詩人深知“白髮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儘管詩人在政治上並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於是連呼“烹羊宰牛”,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於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説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藉此把長期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渲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説“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説“但願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説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聖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詩人説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讚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歎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説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説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誇張的寫法

詩中的有些誇張寫法是憑藉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於感覺的誇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葛成雪”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誇張句都有力地説明詩人橫放傑出,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

篇十八:《老人與海鷗》獲獎説課稿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展現給我們是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更是一段真摯的情感。為此,本課教學我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抓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文段,充分感受海鷗對老人的那份親人般的令人震撼的情。

一、説教學目標:

1.人文切入,品讀悟情,是這堂課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讓每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們的總是不同的閲讀感受。因此,我制定了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的課時目標。以讀為抓手,品詞品句,深入感悟,讓學生們充分領略着這個文本獨特的魅力。

2.語文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和語文教學讀寫不可分割的特點又決定了本課時的第二個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二、教學重點:

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抓住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三、説教法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採用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更利於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教學中我會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為閲讀教學中不該淡化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

四、説學法

本節課,學生採用如下方法學習。

(1)用質疑法閲讀課文,通過邊讀,邊質疑的過程學到新的知識。

(2)勾畫、批註。通過圈化。品味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想象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情感的火花。

五、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還是本着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抓手而設計。大致可分以下幾大板塊。

第一板塊:複習回顧,激情導入。

通過回顧老人對海鷗的愛,為新課作鋪墊,同時在複習中,對文章寫作方法進行小結,也為本課時的領悟文章表達方法打下伏筆。

第二板塊:品讀課文,感悟深情

圍繞着一個問題質疑: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意想不到了。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讀、思、悟,讀去體會、感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教學時,不僅要實現讀中悟情的目標,同時在閲讀中訓練學生品詞、解詞、朗讀、想象等各種語文能力,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第三板塊: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在學生充分感悟了海鷗對都比那份意想不到的情後,以一張海鷗撲向老人遺像的照片引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白色旋渦中的小海鷗會做出刮目相看的舉動,會鳴叫些什麼?設計意圖一是為文本的第18自然段省略號內容進行補白,同時也是為了讀寫遷移,用所學到的寫法運用於練筆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最後一板塊:同時,老師教給了學生多種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達到揚情寓意的效果。

篇十九:沁園春長沙獲獎説課稿

沁園春長沙獲獎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中國現當代詩歌、外國詩歌)的第一篇,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作品。下面我準備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沁園春 長沙》選自《毛澤東詩詞集》,整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已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鬥志。上闕描繪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闕則緊承上闕,通過回憶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誰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已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 長沙》是高中語文的第一課,這也是高中語文中唯一的一個現當代詩歌、外國詩歌單元中的第一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理解詩中生動、鮮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

同時這節課的教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以後接觸的正式的第一堂語文課,在這以前,我們雖然已經對高中語文的編排體系、教學內容、學習要求和大學聯考語文的一些特點給學生講解過,學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語文學習的一些要求,可能對高中語文有了一定的新鮮感和較濃的興趣,但這畢竟是學生進入高中以後所接觸的第一課,這堂課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高中語文的信心,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興趣,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在加之《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鑑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大學聯考的《語文科考試説明》中也明確規定高中學生必須“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尤其是對大學聯考題的第二卷中詩詞的鑑賞有着一定的導向作用。新詩屬於文學作品,高中語文教材中也僅此這一個單元,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擔當起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培養學生對新詩的鑑賞能力的重任。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掌握詩詞規律,朗讀並背誦詩歌。

B、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C、情感目標: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朗讀、理解、背誦詩歌。

難點:想象和聯想能力的培養。

二、説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真正要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學堂,就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優化教學方法。本課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施情感教學法。語文教學不僅是認知活動,也是情感活動。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着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採用生動的導語,醖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學生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感氛圍。 具體到本課的教學:我準備採用我教學詩歌的方法,“讀——悟——寫”的教學方式,儘量營造一種情感氛圍,讓學生投入到詩詞中,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以朗讀為主,進行背誦。在讀的'過程中,去領會和感悟詩詞所藴含的情感。最後就是讓學生把對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用自己的的語言描繪出來。

三、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在本文的學習過程中,我打算讓學生以“朗讀——想象——感悟”式的學習方式為主,以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內容。

我在運用情感教學法時還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任務和時代要求,號召“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順利通過會考,勇敢迎接大學聯考,確立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抱負,做21世紀的主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挖掘教材藴含的藝術美,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性,學生逐漸明白詩歌的感情是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要充分發揮聯想、想象,用詩的規律去看待詩,去讀詩。

四、説教學程序

1、導語設計: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加之這是借班上課,老師與學生不熟悉,我認為首先就要拉近與學生的情感,因此我設計的導語是:

今天老師有幸認識你們,非常想送給大家一份見面禮,可是送點什麼好呢?(老師稍作沉思狀),那就讓我先作一個調查,好不好?

我想調查一下大家對文學的喜歡程度。喜歡讀小説的同學有多少,請舉手 ?(可能很多)哦,真不少呢。喜歡讀詩歌的同學有多少呢?同學舉手,沒有先前多。然後從談詩歌開始,引入正課。(這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而靈活處理) 其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學樣式,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希望同學今後能多讀一點詩歌,培養自己的“純正的文學趣味”。特別是古典詩詞,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很耐味的。毛主席就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他的一生,認真批註、圈畫過的詩詞總計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閲讀、欣賞至少在2000首以上,憑記憶手書的有117首。著名詩人臧克家説“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國中時我們就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學生齊聲説《沁園春·雪》,然後要求學生背誦。完後繼續説,那我今天就送給大家一首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沁園春 長沙》(出示幻燈片,板書課題,)作為我們的見面禮吧。

2、整體感知課文:

①朗讀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將註釋中生字拼注在原文中,以後都應這樣,養成習慣。

②播放課文配樂朗讀錄音創造出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學習全詞:

(1)背景介紹,讓學生看課文中的年代,然後讓學生回憶1925年的毛澤東的情況,老師適當提示,讓學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燈片)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註釋和背景理解詩詞。

(3)師生共同理解全詞

①先讓學生齊讀前三句,思考正確的語序,並用正常的語序解釋。

②品味第三到第十句,這裏是教學的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先讀,再理解,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③分析上闕中的最後三句。

④小結上闕。提出了一個問題“誰主沉浮”讓學生在文中找內容回答,然後轉入下闕內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闕內容,回答“誰主沉浮”的問題,突出本文主旨

5、描繪詩詞形象: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上闕的內容生動地描繪出來。

6、欣賞學生優秀作品。(根據時間具體而定,也可以作為課後作業)

7、歸納小結:詩詞鑑賞的方法淺説。(利用詩中的意象,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想象。)

8、佈置作業。 (朗讀背誦整首詩詞、預習下一首詞《採桑子·重陽》)

9、再次朗讀整首詞,結束本課。

篇二十:圓的認識獲獎説課稿

圓的認識獲獎説課稿

一 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圓的 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 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三 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着痕跡地將學生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 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説法,讓學生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篇二十一:夜鶯的歌聲獲獎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夜鶯的歌聲》是人教版新課標第八冊語文教材第四組中選編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戰爭與和平。

2、選編意圖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體會“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學習、運用聯繫上下文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

3、教材內容

課文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游擊隊員稱作小夜鶯的孩子,巧妙同敵人周旋,用口哨學鳥鳴,為游擊隊傳遞信息,協助游擊隊殲滅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課文充分表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課文以夜鶯的歌聲為線索進行記敍,以空行為標誌,寫了四部分內容:先寫“小夜鶯”以歌聲引誘敵人上勾,再寫“小夜鶯”在為敵人帶路途中以歌聲為游擊隊員傳遞敵情,然後寫游擊隊消滅了敵人,最後寫戰鬥結束後“小夜鶯”在村邊小路旁繼續吹奏着宛轉的歌聲。“小夜鶯”的歌聲自始至終貫穿着整篇課文,危險中充滿勇敢鎮定,緊急中充滿智慧機警,一個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很陌生,地理知識與課文銜接不上。學生雖然具備一些初步的識字能力和閲讀水平。但自主感悟的能力較差,體會語言的表達技巧和體會文章和意境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在上本課之前應通過視頻、文字資料瞭解一些有關二戰的知識,另外,體會文章的語言也是教學本課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情感目標:

2、讀懂課文,從“小夜鶯”的精神品質中受到薰陶感染。技能目標:

3、初步領會首尾照應的寫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從故事內容中體會“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品質;

難點: 理解文章首尾照應的寫法。

五、教法和學法

本課我採用的教學手段主要有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引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2、創設情境,角色表演

3、開放課堂,課外延伸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3—5分鐘)

引導學生回憶《王二小》、《小英雄雨來》的故事,使學生產生某種認識。

放映夜鶯、杜鵑圖片和叫聲。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這裏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故事導入,學生會對學習本課更有興趣。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體驗(5分鐘)

a、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b、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分幾部分寫的?你是怎麼分的?課文的.重點部分寫什麼?

第三環節------學生合作討論交流(10分鐘)

自主朗讀課文,完成問題:

1、大家想一想,面對兇惡的敵人,孩子為什麼能夠應變自如,毫無懼色?

2、同桌互相讀,思考:為什麼題目要叫《夜鶯的歌聲》?

3、此時,你想對他説些什麼?

4、游擊隊員是怎麼知道敵人情況的?説明了什麼?

5、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寫了夜鶯的歌聲,説説開頭和結尾有什麼聯繫?

第四環節------反饋學習成果,相互辯論誘導。 (10分鐘)

這一環節是對前面討論的答案的展示,因為問題較多,可以讓每一組選擇一個問題來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樣,我讓每個組的同學把答案寫在紙上,派代表到前面展示,然後,同學們再評價他們的答案是否正確。

第五環節------ 拓展創新,開放課堂,課外延伸 (10分鐘)

1.讀了這篇課文後,小夜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或者你喜歡、佩服小夜鶯什麼?

2.你知道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有這樣的機智勇敢愛國的小英雄嗎?然後引導學生説出小英雄雨來、王二小、張嘎、海娃、潘冬子等,然後用多媒體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乘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六環節----------作業設計

1、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聽

2、在書上或者網上查找一些小英雄的故事,在班上開展小英雄故事會

七、板書設計:

夜鶯的歌聲

吸引敵人麻痺敵人傳遞情報︱ 小男孩—機智勇敢、熱愛祖國

八、教學反思: ?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游擊隊員稱作小夜鶯的孩子,巧妙同敵人周旋,為游擊隊傳遞信息,協助游擊隊殲滅德國法西斯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戰爭與學生距離比較遙遠,為了使學生體會深刻。我圍繞“讀”字展開教學,安排了自己品讀,品讀對話,品讀歌聲的句子。通過反覆讀,使學生感受到“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在分角色朗讀這個環節,學生非常投入,感受也特別深。

篇二十二:可貴的沉默獲獎説課稿

可貴的沉默獲獎説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語文第五單元第十七課《可貴的沉默》。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我今天講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1、 這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課堂上,老師從孩子們那裏瞭解到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並向他們祝賀,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沒有幾個,而沒有一個孩子向父母祝賀生日。在強烈的對比之下,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懂得關心父母,並學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

2、 根據課改的要求,本單元的訓練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學習課文,理清脈絡,理解課文內容。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愛,並學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

(4)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善於摘抄優美詞句,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

3、 教學重點: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他人。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沉默的可貴。

二、 説教法、學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做到聽、説、讀、寫想結合的特點,根據以上教學思想,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活動中去;同時滲透學生自學的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三、 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為:檢查預習——質疑導入——初讀感知——研讀探究——拓展延伸

(一)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二)質疑導入

以題目為切入點提問:讀了課題你會想些什麼?學生自然會想知道為什麼説沉默是可貴的?誰在沉默?等一系列問題。

(三)初讀感知

學生帶着質疑讀課文,更具針對性,在些基礎上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我相機總結出課文的主要框架:熱鬧——沉默——熱鬧。

(四)研讀探究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課文的第一幅圖,引導學生思考:孩子們為什麼這麼熱鬧?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鳴?(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把讀文和思考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愛。板書感受愛)

接着出示課文的第二幅圖提問:是什麼讓興奮的孩子們霎時沉默了呢?孩子們沉默中想了什麼呢?(引導學生入懷入境,深入思考)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精讀的基礎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尋找藴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問:這極為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又出示: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碼的神色之中?問:為什麼學生犯了錯還説他們可愛呢?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孩子們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現,知道要回報父母的愛。(板書回報愛)原來這極為珍貴的東西就是回報父母,這也正是沉默的.可貴之處。(這些總是的設置緊扣主題,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採用男女生賽讀的方法加深體會。

(五)拓展延伸

新課改要求語文課堂開放化,生活化,為了將課堂融入生活我設計了“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寫出自己的心裏話,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題得以昇華,同時也體現了語文課讀寫結合的宗旨。

(六)作業設計

本課的作業是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和學生學習的高度自主性。

四、 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中間的紅色愛心,一看就知道是愛的教育,便於學生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可貴的沉默

熱鬧 沉默 熱鬧

感受 愛 回報

以上是我在設計《可貴的沉默》一課中的幾點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篇二十三:國中語文《安塞腰鼓》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盪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盪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彷彿洶湧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於這個特點,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詠歎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安塞腰鼓》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後學生閲讀、欣賞、審美鑑賞打下基礎。《安塞腰鼓》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並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對於習慣於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説,其衝擊是巨大的。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閲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⑶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藴。

[理論依據]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課文內容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理論依據]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1.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並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把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

[理論依據]

按照新課標的解説,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恆的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於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説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

2.教學方法

基於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後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並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理論依據]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覆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散文亦復如此。反覆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這篇文章中,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三、説學法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從更深的感悟中,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

[理論依據]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國小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篇二十四:《鳥的天堂》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記敍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讚美。

二、説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閲讀理解能力,確定目標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燦爛、規律、縫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3、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南國的美麗風光,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學難點是體會描寫大榕樹特點的語句。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

1、啟發式誘導法和講讀法:《國小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因此,我採用了啟發式誘導法和講讀法。思起於疑,再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重點設計了一些啟發性較強的問題,誘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指出“教學要多樣化,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本次教學中我讓學生扮演小導遊的角色,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自由評論、深入探究”。

3、情境教學法

情景的創設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如情入境地理解課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於文本與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感受他們的思想。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我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和多媒體錄像,設置了以下兩處情境:

情境(1):伴隨着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的錄像片斷,使學生進入“我”欣賞大榕樹的情境中。

情境(2):伴隨着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上羣鳥紛飛的錄像,使學生進入“我”欣賞鳥兒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學法:

《國小兒童心理學教育》中曾這樣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教給了他們這樣幾種學習方法:A、圈畫法。B質疑法C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理清線索。葉聖陶在談到閲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課文的線索,是閲讀教學首要任務。我採用以下步驟完成教學

1、引導質疑,提示題意:文中“鳥的天堂”指什麼?在哪裏?為什麼稱為“鳥的天堂”?通過質疑,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2、初讀,理線索。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同時着重思考以下問題: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是在什麼時候,每次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決。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輔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自學,學生不僅讀通順了課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課文的線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二)探究課文,重點感悟:

1、學習大榕樹部分。

一株榕樹便是天堂!這是怎樣的一棵樹啊!

a:要求:自由朗讀課文1——8節,畫出你最喜歡,最感興趣的內容,説説你彷彿看到一株怎樣的樹?

b:當作者看到這株大榕樹的時候發出怎樣的感歎?讓學生齊讀,樹之所以美,美在其形大,美在其勢:茂盛:c:作者看到這株大榕樹的時候發出了怎樣的感歎?默讀課文第七自然段,指導一株學生抓住詞語:“不可計數”體會榕樹的大。

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榕樹的生長特點:

d:在第8自然段中,指導學生抓住句子“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來體會榕樹地茂盛,重點體會“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指什麼?看自己有什麼見解。”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樹的勃勃生機,感受到這種勃勃生機是無法抗拒的生命力。聯繫各自的感受融入到這句話中,是風吹是寫動,是陽光的照耀,是新發出的嫩芽,是那綠葉是青春的生機。

e:通過反覆朗讀,表達自己對課文重點部分的理解。練習背誦。

f: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師生評價,指名讀。通過這段描寫的體會和感悟。由衷地讚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設計理念: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教師應尊重學生閲讀的多元感受,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並注學生個體差異。

2、學習“羣鳥紛飛”部分

(1)過渡:讓學生説一説,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2)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文學巨匠巴金又是怎樣通過文字展示這種百鳥出巢的生命之美呢?讓學生走近課文。

(3)按學習大榕樹的方法,進行自學

(4)思考:從哪些重點語句中體會到這裏的鳥兒多?生彙報、交流、朗讀。

(5)讓學生在樹上添畫,各種各樣的鳥,體會“羣鳥紛飛”的場面,使學生形象地感受這部分的動態美的描寫。

(6)假如你是生活在這裏的一隻鳥,你將怎樣誇讚自己的家園?説、寫、唱?

(7)男、女生分讀課文,回顧全文,引導學生比較作者對“大榕樹”和“羣鳥紛飛”的描寫,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區別,齊讀最後一段。

總結:樹的龐大,茂盛為鳥兒提供了棲身之所,人的細心愛護,給鳥兒創造了美好的家園,而鳥的活潑、可愛為這兒增添了生機,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會擁有這樣的人間勝景。

本環節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滿懷興奮,愉快之情的學習中發揮自己的自主學習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倡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愉快中學習。

(三)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當回小導遊介紹鳥的天堂。

2、學了課文,有什麼體會?

本環節設計理念:聯繫拓展課外知識,體現現代大語文教學理念,生活即語文,另一方面喚起學生環保意識,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五、説作業設計

教師出示以下三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來;

2、畫鳥的天堂:根據文中描寫的情景來畫鳥的天堂,可插入簡短的文字説明;

3、結合課文,參考課前蒐集到的資料卡片,設計廣告詞。

(設計理念:差異性的練習設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教學的彈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篇二十五:國小語文獲獎説課稿《和時間賽跑》

國小語文獲獎説課稿《和時間賽跑》

一、教材分析:

《和時間賽跑》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帶憂傷情緒的散文,講的是“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憂傷不已,後來,在爸爸一席話的啟發下,從太陽落山,鳥兒飛行中“我”明白了應該怎樣珍惜時間。

教學這篇課文的目標是:1、知識和技能:人人讀通課文;在語境中理解詞義;在個性化的朗讀中及創編名言中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展示積累、收集的有關珍惜時間方面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2、過程與方法:從題入手,抓住課文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藉助多媒體VCD,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從朗讀中品味情感。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時間過去就不會回來,要珍惜時間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本篇課文,課題“和時間賽跑”既是文章的重點,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這一人生啟示,也與課題息息相關。所以教學本課時,我採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方式,由課題入用,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輻射全篇,使全篇的教學“形散而神不散”,最後達到披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三、設計思路

(一)、緊扣課題,啟發學生思考。

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説出自己對時間的認識。“同學們,你對時間有什麼理解?”有的學生説:“時間很寶貴。”有的學生説:“時間過得非常快,一眨眼就過去了。”還有的學生説:“時間看不到也摸不着。”等等一些既生動又理性的感覺。通過這種談話方式,我順勢引出本課的課題:“時間這種既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東西,作者林清玄卻要與他賽跑,這是怎麼回事呢?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懂的畫一畫,不懂的提出來組成學習小組共同探討。”這種教學設計,由題入手,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也為學生的個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二)、疏理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會提出許多散亂的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整理,關於課文內容,我發現學生基本上是圍繞着以下三個問題提出的:(播放 VCD)①“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②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結果如何?③通過與時間賽跑,我明白了什麼?在教學時,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緊扣全文。

1、探索中解決問題。

新課標提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瞭方向。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以課堂為主陣地,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一種激活課堂信息交流,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當時學生提出疑問最多的,最不容易理解體會的就是“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同時這句話也是全文的難點,

教學時,我藉助VCD向學生展示上文中的 “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下文中“一天真的過完了,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讓他們從讀中感悟。又攝取學生生活中的幾個鏡頭,如:美好的童年、快樂的春遊日、熱鬧的遊藝會。然後我問他們:“你們小時候的`生活美好嗎?你們還可以回到從前嗎?”學生回答: “不可以”。“運動會、春遊那麼有意思,能無限延長嗎?”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可能”。學生通過結合上下文及自己的親身實踐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老師不必費心費力,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子,那只是形式上的理解。

2、實踐中感悟真諦。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我們也來和時間賽跑,好嗎?”這種教學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感悟。(播入輕音樂)首先我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充分利用一分鐘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如讀一段課文、寫幾行感受、同桌交流看法等。學生興趣大增,紛紛做起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短暫的一分鐘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在剛才的一分鐘內都做了什麼?有的同學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説自己一分鐘讀了260多個字,有的同學高舉自己的作品,原來他寫了50多個字,但也有的同學愁眉苦臉地説還沒想好該做什麼。我相機告訴他們如何把握好時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與體驗,感受很深刻。同學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今天我真高興,因為我與一位特別的朋友賽跑,我竟跑贏了它。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它就是時間。”“今天的語文課讓我深深明白了,假若我們一直和時間賽跑,我們就能更快、更早地取得成功。”這些感性的東西也從他們小小心中產生。

3、朗讀中品味情感。

隨着探究問題、理解內容的深入,我始終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個性朗讀——發現問題時讀,理解內容時讀,體會情感時讀。可採用自由讀、範讀(藉助VCD)、指讀、評讀、齊讀等。學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讀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讀出“我”體驗時間流逝的哀愁,讀出“我”跑在時間前面的喜悦。通過這些豐富多采,個性鮮明的朗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明理、悟情。

(三)、回扣主題,拓寬學生視野

“文中有很多和時間有關的名句,試着把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背一背,並積累下來。”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文本,學會積累併為自己所用。藉助多媒體 VCD,向學生展示有關時間的名句。如:魯迅説的“時間就是生命”。孔子説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如此的寶貴,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名人惜時的故事,和其他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同時還可以自己當回小名人來創編名言,大家共同交流評價。學生聽到自己可以當小名人了,積極性非常高,紛紛動筆,如:時間就像一條泥鰍,你不抓緊它,他就會悄悄地溜走。”“時間老人不等人喲!”“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等等。學生們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種教學設計,只為了讓學生善於積累,達到觸類旁通、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拓寬學生視野。最後讓學生在誦讀珍惜時間的名言中結束。

篇二十六:《賣木雕的少年》獲獎説課稿

《賣木雕的少年》獲獎説課稿

一、説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本課敍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遊覽、工藝品、名不虛傳、遊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説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將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閲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誦,在誦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中非人民的友情。

2、閲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閲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閲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強化表達能力。

三、説學法

學生以“遺憾”為中心點,以賣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為線索,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自讀、自悟、交流反饋中,逐步實現對文本的深層理解,深入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通過寫話,拓展思維,加強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三、熟讀課文,瞭解大意

四、精讀描寫瀑布、木雕的句子

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欣賞了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賣木雕的少年又給大家留下了什麼印象?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讀讀詞語

名不虛傳遊人如織十分壯觀清晰可辨(大瀑布)

琳琅滿目各式各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

仔細觀賞愛不釋手五官端正語無倫次(人物)

2、運用詞語

請你選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誇一誇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或那裏的木雕。

(將文中詞語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練習表達,加深對詞語的理解,訓練組織語言的能力,讓學生積累好的語言,促其語言的內化。)

二、品讀課文

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1、學生自讀。

師(引導):小朋友,課文裏介紹的木雕象墩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確讓人愛不釋手;但賣木雕的少年更可愛,更讓人感動。怎樣走進少年的心靈,去品味這份感動呢?我們還得細讀課文,在文字深處去感受。請靜思默想,或輕聲讀讀,畫出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體會體會。(教師巡視,瞭解學情)

2、學生讀後反饋。

誰想站起來讀讀你畫出來的描寫少年的句子。

3、尋找深入感知課文的切入點。

課文裏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確實很多,我們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讀呢?大家都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寫少年神情有個句子是寫眼神的,你們發現了嗎?

第9自然段有這麼一句話:“少年的眼睛裏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指名讀這個句子)讀這個句子引起你怎樣的思考呢?

生質疑:①少年為什麼感到遺憾?②他怎樣對待遺憾呢?

(設計“質疑問難”的環節,意在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在內容理解上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4、研讀第一次對話

課件出示對話: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説:“夫人,您買一個吧!”“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測道。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裏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1)自由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2)誰想站起來讀讀少年的話?(誠懇地説該怎麼説。猜測的話誰來試一試。)

(3)分角色朗讀。(誰想當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看看你們最後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4)少年為什麼感到遺憾,明白了嗎?

5、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裏……“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説:“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他笑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⑴指導朗讀:我”説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麼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説話的語氣)

⑵分角色朗讀:誰想站起來讀讀黑人少年的話,表達表達感情;誰想讀讀“我”的話,高興高興,感動感動!

⑶讀着讀着,你明白了嗎,最後,黑人少年為什麼笑了?

三、補充閲讀

小朋友們,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遊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遊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麼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想知道嗎?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師出示課件,打出相關圖片或網頁:①周總理訪問非洲。②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③坦贊鐵路。)

周總理曾三次赴非,訪問非洲十國;中國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特別是幫助他們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

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新卡比裏姆博希,是把坦、贊兩國連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幹線,全長1860公里,全部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為了修這條鐵路,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工程浩大,技術複雜,條件惡劣,有60幾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黑人少年對中國人的友好是有着歷史淵源的,不瞭解那些歷史背景,就很難理解這位少年的表現。這一環節中相關資料的補充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體現了對語文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至關重要。圖片資料感性、直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大量閲讀,積累課外知識。本設計力圖通過這些資料的運用,促進學生理解課文,提升情感。)

四、情境寫話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賓館裏的各國遊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讚不絕口,大家紛紛誇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麼誇;然後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誇誇這個少年。

2、學生自由寫話。

3、交流評點。

(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情感的基礎上,與文本產生共鳴,對賣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認識,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的真情實感在筆尖流淌,讀寫結合,在寫中積澱語言,在寫中昇華情感。)

篇二十七:小石潭記獲獎説課稿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⑴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敍順序。

⑵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⑷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⑴重點:

①掌握課文的記敍順序。

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⑵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説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為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啟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啟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展→佈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説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3、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為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1、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2、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並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並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和擴展設計為: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展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緻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六、佈置作業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