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42W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群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於群體的言論和釋出的訊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於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裡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於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於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並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遊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並且孤獨的。

書裡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並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裡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於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麼?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這是一本關於群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自己和他人,願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群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麼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麼被群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群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說,作為群體一員後,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群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著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場,前後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說,“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於群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後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著這個國家以後的面貌。”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下層資產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

畢業後,“他們安頓下來,結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著同一個圈子,囿於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現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群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於群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裡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群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群體裹挾著,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麼?

在群體的專有特徵當中,比如衝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誇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看書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說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迴圈,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裡說有用,哈哈。

願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著群體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後感1000字 篇四

好像人都有這麼一個心理,喜歡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閱歷不夠或者這確實是事實,總之沒有科學依據的得出了這個結論,且一直暗暗自詡,覺得自個兒大智若愚,能夠暗地裡觀察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卻從不點破每一個人內心的藏著的怪獸。

在我多年的觀察人的心理歷史中,其中有個發現是個性突出且處事極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談過的陌生人、名人傳紅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數是這樣。驕傲的說一句,這個結論是高中時候發現的,那時正處於性格轉變期,我自個兒從性格突出逐漸變的事事像個局外人。

這個發現,我從未有過科學實驗,也沒得出像樣的結論,冥冥之中好像感覺得到總有人會得出和我一樣結論的人。事實證明,確實有,那個人還是活在19世紀的“古人”,他就是《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

當然,勒龐的《烏合之眾》從學術角度講經常表現得十分“外行”,這本小書在1895年初次面世時,說不過是一本趕時髦的書,書中還含有各種互不協調的意識形態,但這種小書卻持續了大半個世紀之久的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從中讀到的卻是個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書名翻譯時,瞬間覺得中文博大精深,The Crowd翻譯為烏合之眾,而直譯的意思為人群,群眾,大眾。烏合之眾不僅表達出該書研究物件是大眾,還傳達作者在本書的情緒、立足觀點。勒龐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勒龐對群體心理保持著否定的態度。勒龐經常用十分誇張的口吻,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評價,進入了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痴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龐的《烏合之眾》提出過大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擋它,無論是自然、上帝還是人,都不能”。他們罕見的極端的個性,讓他們在群體之中尤為突出,縱觀歷史長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過人個性,而這個“過人”往深了講就是極端。略有了解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義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極端行為的個性。由此可見,極端未必是件壞事,它像精神食糧,支撐著你為了目標前行;極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藥,瘋狂的侵蝕你的理智,做出日後臭名遠揚決定。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五

《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895年,國內翻譯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書評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讀的國內翻譯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譯人員是:董強,這個人曾在法國遊學12年,是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強翻譯的這版書,從出版後,到現在憑藉著口碑,獲得不少網友的一致好評,由於我本人在閱讀此版本之前,並未閱讀過其他譯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對其它版本的書進行評論,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實力如何的。這個版本的《烏合之眾》從出版到現在在豆瓣中的評分為8.5分,可以想像書友們對這個版本的肯定。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反應是,不得不佩服國外專家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們能對於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地研究,邏輯推測下去,最後,再給你得出個結論。這就像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觀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本書中的經典語錄也不少,網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這裡本人就不一一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瞭解一下。

首先,作者對“群體”的研究、思考可謂是相當深厚。群體,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群體,又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被群體的思緒所左右,群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其次,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個人一旦入了群體之中,他就會喪失他自己原有的個性以及邏輯判斷力,接管他個人思維的就是群體的思想。

再者,群體又需要引領者,引領者需要個人威望,而威望又來源於成功。所以,你會發現凡是比較牛的成功者,TA所說的很多話,都會有N多人相信,會有N多人願意追隨TA。這就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粉絲經濟,粉絲可以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這就是群體思維的體現。所以,對於網際網路上的各種刷屏的營銷案例,背後能夠火的本質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個“群體”的人群,而這個“群體”就會按著“設計者”之初的劇本走下去。

最後,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對於西方社會普選的觀點,這裡引用一下書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選的缺陷自然是太明顯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們不能不承認,人類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階精英構建起來的,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尖。金字塔隨著價值的遞減而向下擴充套件,每一層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深層階層。一種文明的偉大,自然不能取決於低階成員的普選,因為他們代表的只是數量。而且,群體的普選可能還是危險的。他們已經給我們招來了好幾次入侵”

這段文字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自己也有感而發,做了一次讀書筆記:“本書首版是1895年,這段話,在百年後的今天,就在西歐國家慢慢得到驗證了,看看現在的西歐國家被所謂的“政治正確”的“難民”移民搞成什麼樣了?巴黎聖母院就這麼一把火給燒了。同樣的,美國的民粹主義正在吹起,後面的路,可想而知。”

這本書,可以給自己時刻地提醒,不要被“群體”思想所左右,要時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時刻反思,多問自己為什麼。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六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緻解讀了大眾心態,讓讀者得以對群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群眾遊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於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徵,群體容易成為願意為別人浴血奮戰的人。衝動與激憤狀態也許會使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裡,群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群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如今的資訊時代,也分佈著各種群體。伴隨網路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資訊量與便捷,還有網路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路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路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路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群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群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於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