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語文九年級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九年級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通用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瞭解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慨,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創設情境法、競賽法、合作探討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欣賞月夜圖片,創設情境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請同學們回憶你知道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呢?

生舉例後師帶讀這些詩句。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詩人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對月亮也是情有獨鍾。

回憶蘇軾另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遊》,帶入對新課的學習。在這篇課文中,我們瞭解了蘇軾的豁達樂觀的情懷。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蘇軾,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導生明白“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詞牌名”。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必須要有詞牌名。

2、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足可看出這首詞在文學的影響之大。

3、指導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山東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現實發生尖銳衝突。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謫到離蘇軾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已有七年沒有相見。又加上喪妻別子,心情壓抑,形單影隻。中秋望月,難免抑鬱感傷。

(三)。出示課文的生字,掃清閱讀障礙

(四)。作者簡介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爲“三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文忠公”。豪放派詞人,其詩詞對後世影響很大。(可讓生自由發言,然後師總結。)

(五)。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

2、聽完後請學生思考:在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生配樂自由放聲朗讀。

4、請一名同學爲大家朗讀課文。後請大家評價:他讀得怎麼樣?

生自由評價,以此提高同學的聽讀水平。

5、師讀小序,男生上闕,女生下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質疑問難,理清層次

1、師生同讀小序後,提問:小序交代了什麼?(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

2、從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寫了幾方面內容?

3、投影九幅圖畫,並跟讀。

4、鼓勵生質疑問難,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小組討論,疏通文義。

5、總結全詞的內容。(對所有問題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6、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灑脫——祝願)

7、引導生學習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七)。與文本對話

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文中的精美詞句要會賞析品味。

思考: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或哪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生自由發言,師適當引導)

如:(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八)。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與作者對話。此刻,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此刻你穿過時間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麼?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

1、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2、我想對你說……(生自由發言,師適當指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把整首詞改寫成散文。

3、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十)。拓展與延伸

欣賞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水調歌頭》,在優美的歌聲中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十一)。小結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九年級語文課本教案 篇二

《愚公移山》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點: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學難點: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教學設計與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程導入(3分鐘)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爲我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裏,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呢。”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再聯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裏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文學常識(2分鐘)

從文中註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三、字詞(4分鐘)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註釋將不懂得讀的字註上音,如果註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結合註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

四、朗讀課文(2分鐘)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鐘)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註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着翻譯一下整篇課文。(„„)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爲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說了,就請4位同學爲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爲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於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於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 (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後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總結(1分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敘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上我們將深入瞭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敘述的道理。對於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說,所以請同學們課後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國中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孤獨之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_導入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_、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_: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中學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龍口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倫(屏顯圖片)。當日寇的鐵蹄,給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烙上了災難和恥辱的印痕,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其中有任常倫這樣拿起槍桿子的抗爭,也有拿筆桿子的抗爭。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顆倔強抗爭的靈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樣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聽詩人的他,怎樣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曲——遊子吟。(屏顯:聽遊子吟)

一、聽遊子吟

1、首先,請允許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朗讀這首詩,也請同學們用心傾聽詩人蘊含的情感。(在音樂聲中範讀。)

2、(謝謝同學們鼓勵的掌聲。)對老師的朗讀,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請同學們激情地,大聲朗讀一遍這首詩。注意,自己讀自己的。請珍視你的朗讀體驗。開始!

3、同學們讀得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師要補充一點戴望舒的資料: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被稱爲“抒情才子”。(屏顯: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國四才子》張紅萍著)

下面,我們就要品一品這位“抒情才子”在這首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也要學一學這位“抒情才子”怎樣來抒情。

(屏顯:品才子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們從字面可以看出,詩人摸索到的內容有這些:

(板書:摸索 屏顯:摸索 這一角 那一角 家鄉 長白山 黃河 江南 嶺南 南海;那遼遠的一角)

老師想知道:紅色字體的內容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從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麼呢?(中國大部分國土淪陷。)

(二)老師還想知道:通過這些內容,透過詩的字裏行間,你看出詩人還摸索到了什麼呢?(板書:摸索)

讓我們再次和這首詩的語言親密接觸,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分享,最後請每個小組將你們小組的一個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寫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圍。老師講清楚了嗎?開始!

(預計答案:悲傷、悲憤、恥辱、希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