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導讀]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共含5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第1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這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瞭解主人公成長的歷程,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說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課前準備】

1、瞭解作者。

2、預讀課文。要求:疏通大致情節,劃出精彩細節和優美的句子。

3、藉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衆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說:“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預習所得,教師在學生答問基礎上補充

1、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字詞檢查在早讀時完成。檢查預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複述課文主要情節及內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提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並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軟弱、戀家

2、“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克服想家,展望未來

3、“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

4、夢到母親,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軟弱,已經受磨練

5、遇到暴風雨時的種種表現──鎮定、勇敢、堅強、負責

6、找到鴨子又迷路時,他哭了起來──情緒的發泄。是委屈的,激動的哭

7、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想起母親……長大了,堅強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

8、他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分析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賞析環境描寫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採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並分析。

1、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是它們使杜小康成長。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羣,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堅強”了。鴨子們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過程。

作用: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它們與杜小康一起成長。

2、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們使杜小康在恐懼中成長。

3、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

作用:給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總結歸納: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爲人物活動提供舞臺。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獨之旅”含義(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深層次地理解主題)

1、孤獨之旅: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2、“孤獨”可以概括爲兩點:

⑴杜小康因爲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⑵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七、總結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爲生活的強者,成爲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着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裏把草房子作爲一種美好的象徵。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八、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學習(作業)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課堂)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課後)

3、《同步閱讀感悟》的第10課。(課後)聯繫實際,鼓勵學生做一個勇敢面對人生挫折的人。板書設計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細節描寫的作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2、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爲人物活動提供舞臺。

3、“孤獨之旅”的含義: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第2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

一、旅程

讀課題。嘗試各種語氣。

談談對課題“孤獨之旅”的理解

引導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什麼?

從油麻地到蘆葦地;從小鴨培養到下蛋;從已經失學到復學有望;從脆弱敏感到勇敢堅強……而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孤獨相伴。

引導2:

交流所劃的詞語,想必寫人物內心的詞語較多:

回家、永恆、前方、茫然、恐懼、回頭、陌生、寂寞、振奮、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託、重複、害怕、綠色的浪潮、萬重大山、逃不走、膽怯、慌張、安靜、清香、家、孤獨、單調、乾巴巴、注滿了的孤獨、想家、迫切、大哭、哭、沒有哭……

(重新理解課文標題)

引導3:

交流勾畫的心得——所可勾畫的詞語越來越少。

任憑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風肆虐,我們也看不到他內心的波瀾。

分析與小結: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發生着一種變化。越來越堅強。

孤獨感呢?……最初的那種心潮起伏、情緒波動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驗證這一點(堅強的“證據”):

讀思39-41段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以及“就”、“又”。

讀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與“沒有哭”。

哭——

幸福的淚奔;幸福有兩種;即將凱旋的小英雄。驕傲地讀課題。

(他的傷痕就是他的勳章;極至的疲累和睏倦提醒着他的幸福與榮耀)

沒有哭——

對比之前杜小康夢醒時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樣的反應。

形成對“旅程”的兩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但孤獨也在變化着;孤獨之旅,是屬於孤獨的旅程。

二、孤獨

孤獨感這樣的來去,緣起緣落,難道不值得琢磨嗎!

什麼是孤獨?人到底爲什麼孤獨?說說自己的理解。(結合這個故事)

引導1:

孤獨是怎麼出現的,又是怎麼消失的

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很可能觸及它的本質。

引出預習時學生的兩個問題:

1、既然鴨羣是“最親密的夥伴”(教材語),那爲什麼他還孤獨呢?

2、既然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乾巴,爲什麼不可以談心?

(注:文中已說,聊天已無意義;但是談心,是說雙方心裏想要的)

(學生應該還記得,《故鄉》中“我”爲什麼視那番談話爲“閒天”)

引導2:

讀課文中寫父親的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內容上的共同點;注意“也”字的反覆出現)

父親由自己的慌張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張、孤獨,而且試圖緩解這種情緒:他告訴杜小康,蘆葦叢中有蘆雁的窩……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當文中寫到父子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他們之間真的沒什麼可說了嗎?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麼纔是孩子想要的、想聽的嗎?

(當然不是;就像閏土與“我”一樣,知道,但不能說;“除了用大手去安撫兒子的頭,也別無他法”)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孤獨的意義:心靈的豐富、情感的強烈,卻無法表達。孤獨意味着我們有更大的成長可能。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戰勝它呢?從父子倆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關鍵的一句話是?——“父子倆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對。怎麼面對?——安家。就像鴨子把蘆葦蕩當成一個家;鴨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爲家;其實當他們以此爲家的時候,也就意味着他們離“家”不遠了)

模擬《變形記》的情境,採訪看到鴨子下蛋時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幹的是什麼?

(賣蛋,賺錢,回家,唸書!)

引導3:

聯繫我們未來的生活——念大學、出遠門,最初的不適應。

(再讀第48段:長大了,爲什麼還是會想到母親想到家?回家的慾望,也是生活的動力)

結論:

孤獨感存在於:先前的精神寄託已經推倒,新的寄託尚未抵達、尚在重建之時。(而我們,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處於這種“臨界”的狀態)

鴨羣一直存在,但最初卻不是我的依戀與專注;爲了斬斷與過往的聯繫,父子也絕不可再談過去之事。我們內心裏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獨的源起嗎?

簡析如下:

杜小康一開始根本就不想去,佔據他心靈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卻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彷彿是鴨羣裏相對獨立的一隻;雖說獨立,卻又因爲渺小,被鴨羣和水流裹挾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點猶豫。是壓力也是動力。

何止父親和鴨羣,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爲他的夥伴,——兔子、蘆雁、水鳥、螢火蟲、蘆葦、香草,甚至是炊煙、浮雲。但是,由於他的精神尚未來得及重建、新的家園尚未來得及墾種,杜小康不停地徘徊於過往與現實之間,而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面對當下,所以,這些事物最初也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親,因而孤獨無比。所以,課文前半段就出現了太多太多安靜的畫面(13段,24、25段),——無聊、單調、安靜,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恐慌,折磨着這兩個人,也磨練着這兩個人(35段)。而那種悄無聲息的變化、那種孤獨感的鬆動和潰敗,是第33段開始的:

“後來,父子倆心裏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不可能迴避,就只有面對!“鴨下蛋了”,這樣的呼喊也許就是與新生活的擁抱。鴨的生長史,就是放養它的孩子的成長史。杜小康就是一隻孤單單的小鴨(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獨感的潰散,並不意味着要斬斷與過往的聯繫、要與過去的自我徹底決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種抵達“故鄉”的可能。——賣蛋,賺錢,回家,唸書!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親和油麻地的孩子,不會只有傷感,而更能給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鴨子身體裏深藏的野性早讓它們做到了這一點: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

從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們總以爲,斷了過去,是爲了讓生活好好繼續;杜雍和也正是這麼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絕不回頭,絕不停頓徘徊,而且也絕不和孩子談心。——但真是這樣嗎?

第3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爲你提供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的寫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節,通過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樹立奮進信念,增長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標題的含義。

教學難點: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內容:

一、曹文軒: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二、基礎知識:

軒(xuān) 嬉鬧(xī) 凹地(āo) 雍(yōng) 摻雜(chān)

膽怯(qiè) 撅(juē) 給予(jǔ yǔ) 覓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01----)故事開端,

交代小說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輟學,隨父放鴨。

最:程度副詞,強調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轉折連詞,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變故,家底變薄。

竟:副詞,表現了杜小康家突遭變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詞,表現杜小康家變故之快,時間之短。

只好:副詞,表現杜小康在家遭變故之後的無助和無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發展,

寫杜小康父子倆在蘆葦攤上安家,開始了放鴨生活。

一層(02-19)寫父子倆到達目的地前的所見、所聞、所感。

2/3段:杜小康初離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朧朧的樹煙”襯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臉”“不停地撐”等神態、動作描寫,表現了父親無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繪了一幅鴨羣行進圖。

“織”把鴨羣人格化了,生動形象。

“均勻的、永恆的水聲”以聲寫寂,襯托父子倆背井離鄉中的孤獨寂寞。

5/6/7/8/9段:父子倆初到陌生之地,即將開始新生活,表現父親堅毅果敢性格。

父親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飾自己茫然而恐懼的心理。

“純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態度之堅決。強調離開麻油地是不可改變的,也暗示即將贏來的前行的單調、孤寂。

“後退”反襯船的前進。

倆“陌生”點明父子倆已經遠離了家鄉和親人,即將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寫杜小康遠離家鄉,與世隔絕的孤獨、寂寞和振奮、撩逗的心思。

用鴨們的無憂無慮,興致勃勃反襯杜小康父子倆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離家後,對異地的陌生與振奮,孤寂與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唯一”表現出蘆葦叢中的孤寂,用環境的荒涼烘托杜小康悽苦、孤獨的心情,同時交代了杜小康成長的環境。

“炊煙”“熱氣”這裏的景物描寫看似細緻優美,卻又飄渺虛無,勾畫了與世隔絕的孤獨境界,更凸顯了孤寂、悲涼的氛圍。

“一幅不讓主人操心樣子”運用了擬人手法,既寫出了鴨們的乖巧,又通過鴨們的心理和動作,反映出此時杜小康的心態。

“想聽到聲音……”這是心理描寫。表現杜小康對故鄉的思念,從側面表現他內心的孤寂。

“重複”寫出了生活的單調,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層(20-27)寫杜小康父子倆到達目的地後,在蘆葦攤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過對目的地這個新家周圍環境的描寫,烘托出杜小康恐懼的心理。

這裏不僅寫出了蘆蕩的廣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寫出了蘆蕩無邊無際的動態之美。

用“萬重大山”形容“蘆蕩”,這種比喻的修辭生動表現了陌生環境帶給杜小康的壓抑、沉重、無處逃遁的感覺。越寫蘆蕩幽深繁茂,越襯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膽怯。

22段:寫慌張的父親在兒子面前故作鎮靜地講蘆蕩裏樂趣。父親對兒子的安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呵護。

23/24段:從青森森的視覺和清香的嗅覺寫出了蘆蕩的美好,烘托杜小康平靜心情。

25/26/27段:寫蘆蕩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難眠;

寫到達目的地後父子倆給鴨們扎窩棚。

“緊緊”“遲遲”生動表現了杜小康的膽怯、恐慌。

“割、扎、圍、搭”貼切的寫出了父子倆動作麻利,勤勞能幹的品質。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寫杜小康父子倆在蘆葦蕩中放鴨、找鴨。

28-31段:寫杜小康的孤獨和想家

28/29/30/31段:寫杜小康在艱辛、孤獨的放鴨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獨,這裏照應文題。

用當前的孤獨與退學後的孤獨作對比,突出蘆蕩環境中孤獨的可怕。

32段:寫爸爸把兒子拉入計劃後的無奈、愧疚、安撫。

33段:寫父子倆相同的心理感受,不迴避孤獨,不驚慌。(排比)

34段:用鴨的成長暗示杜小康的成長,告別幼稚、恐慌期。

35段:過渡段,引出下文更艱苦的磨礪,暗示杜小康將經受一場磨難。

36段:描寫暴風雨來臨時的惡劣環境,極力渲染恐怖氣氛,爲下文做鋪墊。

按照“天陰—變黑—雷滾—雨下—葦斷”的順序進行環境描寫。

連續用四個“黑”字和“一片、風聲、咔嚓聲”渲染暴雨來臨前和來臨時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堅強、勇敢、鎮定,以此來暗示杜小康的成長。

37/38/39/40/41段:寫暴風雨吹壞鴨欄,吹散鴨羣,父子倆開始分頭尋找。

“撥、追”突出了鴨羣四散後杜小康不顧一切追趕鴨羣的勇敢舉動。

用鴨的“溫順”與“瘋了、亂竄”做對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長。

對杜小康的肖像描寫說明了杜小康在追鴨過程中歷盡重重困難。

42段:寫父親見不到兒子,找兒子,設下懸念。

43/44/45/46段:寫杜小康找到鴨子,卻迷路、累極、哭泣、感觸。

“累極了”而不是“怕極了”言杜小康的成長。

“哭”有哪些含義呢?爲找到鴨羣欣慰的哭;爲自己堅強了成長了哭;

爲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這種生活的艱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後愉悅心情。

48段:成長的杜小康自尋蘆葦根充飢,想起母親和家鄉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親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結局,

寫杜小康在蘆葦蕩中歷經重重磨難戰勝了孤獨,終於長達了。

50段:寫鴨們長大了;以鴨喻人,移情與物。

51/52段:寫鴨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驚喜。

四、其他問題:

1、明確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地蘆葦地、鴨羣、風雨

2、理清小說的故事結構。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和父親前往蘆葦蕩,並在蘆葦蕩安頓下來,享受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在暴風雨中,杜小康尋找鴨子。

結尾:杜小康父子放養的鴨子下蛋了。

3、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小說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說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說啓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4、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後: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後天晴:堅強。

板書: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緩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獨逼近//面對孤獨,不再恐慌//長大堅強

5、杜小康成長的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家道由“家底厚實”而一落千丈,失學在家。

第二個時期:隨父親划着小船,趕着鴨子,過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個時期:經歷長期孤獨生活,特別是經歷那場暴風雨後,變得成熟堅強了。

6、理解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

1)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並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環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後來能幫父親並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並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的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第4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給大家帶來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供大家參考!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細節、環境描寫突出人物形象的寫法。

2、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學習重點難點:

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有過這樣的人生經歷嗎?當你面對父母的嘮叨時,當你面對網吧門口十八歲以下禁止入內的牌子時,當你面對成堆的作業時,你是多麼盼望長大!可是,在成長過程中煩惱與孤獨隨之而至,我們該怎麼應對呢?就讓我們從一位少年的成長經歷中汲取心靈的養分——《孤獨之旅》。

二、瀏覽課文,完成各題。

1、自學生字詞,完成習題1、2題。

2、本篇小說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

三、品味語言

1、跳讀語言描寫,賞析人物。

每句語言的背後分別站着一位怎樣的杜小康?(提示:1、聯繫相關內容。如時間、地點、狀況等。2、言爲心聲。關注人物心情、心理、說話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還是分頭去找吧。”

“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這裏站着一個的杜小康。

2、文題“孤獨之旅”含有何義?

討論明確:一指小康與父親一起遠離村莊,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

二是小康心靈成長的過程。

小結:人應該在孤獨中磨練自己,在逆境中鍛鍊自己,纔會長大。

四、關注環境描寫,拓展延伸。

齊讀36段,完成以下問題。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寫法?(可從修辭、結構、順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這兩處環境描寫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牀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我又想,爸爸的病幾時才能好?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

佈置作業

小試牛刀:你在成長的道路上感受過孤獨嗎?試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獨……”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任性、撒嬌--害怕、膽怯--有責任心--堅強、收穫喜悅

不成熟→成熟

第5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設計思路】

1.名人效應,激發閱讀興趣。

利用中學生喜歡崇拜名人的心理特點,由曹文軒2016年4月4日獲“國際安徒生獎”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鑑於是自讀課,入題宜有趣並且簡潔,給足同學們讀和思的時間。

2.自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嘗試縮寫。

《孤獨之旅》的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學生運用在前一課或前兩課的學習方法中獲得的閱讀小說的經驗,自讀課文並且梳理出小說情節之後對課文進行縮寫,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作品風格、語言特點等,再聯繫題目,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初步的判斷。

3.品位細節,批註式閱讀。

(部編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改革力度最大。由“註釋”“旁批”“閱讀提示”“讀讀寫寫”“補白”等組成。自讀課文的旁批准確有用、指向關鍵、導向語言、深度思考、語言簡明;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精要指導,延伸閱讀。爲了體現課標要求的獨立閱讀、自主閱讀理念,讓學生運用以前掌握的閱讀文章的方法結合課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對這篇小說進行批註式閱讀。在分享交流時用心去聽,適當鼓勵,關注學生的成長,理清思路,打造和諧的、互相傾聽的課堂。

4.發現感悟,理解主題

在自讀、批註中應該考慮到班級學生的思想情感狀況,應該關注到不同學生所能夠達到的閱讀層次,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解決個性問題和同學們提出的共性問題,巧妙推進,理解主題。

5.名句欣賞,名著推薦

(部編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閱讀體系由“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課外閱讀成爲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溝通課內外閱讀,強調單篇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的結合。根據教學反饋和學生的不同層次推薦一定的與課文有關聯的讀物,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量得到提升。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準備】課前預習,瞭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學習目標】

1.藉助小說三要素對這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和縮寫故事情節。。

2.通過批註式閱讀精讀文章的方法,深層欣賞這篇小說的語言魅力。

3.能在自讀、自思、自批註中悟得孤獨在人物的成長曆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重點】

體會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味孤獨,孤獨在人物的成長曆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過程】

一、名人效應,點燃探究熱情。

①聊聊這一本書:《草房子》所獲得的榮譽與名人對它的評價。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軒在2016年4月4日獲“國際安徒生獎”,這是中國作家首次獲得這一殊榮。曹文軒的其它被學生們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點背景:請同學說一說杜小康來放鴨的原因。

二、自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嘗試縮寫。

同學們自主快速閱讀課文後,聯繫前面所學的小說的三要素,談粗略的感受和認識作品的獨特之美。然後梳理出故事的情節並嘗試把3509個字的課文縮寫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後明確在縮寫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細節,結合課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對這篇小說進行批註式閱讀。

教會學生自讀批註的有關方法:答書之問、賞語評人、生髮聯想、剖析寫法、質疑問難、尋心明旨。其中課文旁邊的提示和問題就指向對這篇小說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賞析。在批註中學生對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老師巡察,指導,然後請學生藉助投影儀對自己的批註進行展示,師參與全班交流並對上來展示的同學的批註進行等級評定。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對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同學們也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孤獨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獨成長中的心路歷程。

四、發現感悟,理解主題。

在學生批註的時候,老師巡察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對於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提出來全班交流、討論,並且順勢而爲體會孤獨也是一種美。

師也提出一個問題:48自然段原文裏有“甜津津”幾個字,現在拿掉了,爲什麼?因爲作家說,他想讀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麼味道?

明確:既是蘆葦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經受住磨難的洗禮,體會到孤獨帶來成長的喜悅。

單元目標提示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可以結合同學們批註時的“生髮聯想”思考:讀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與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麼?讀了這篇小說,你收穫了什麼?

五、名句欣賞,名著推薦。

在課的“尾聲”,老師送給大家幾句話,請同學們讀起來: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蔣勳《孤獨六講》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後纔可能成爲強者。

---曹文軒

然後選同學們選擇喜歡的一句話摘抄在這篇課文的題目旁邊。並且推薦閱讀初級閱讀書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閱讀中級書蔣勳的《孤獨六講》。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