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賞析詩歌內容,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於景與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學習重點

學會從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來鑑賞詩歌。

學習目標

1、誦讀提示:

整體語調:緩慢、低沉的。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爲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使聽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後一層直抒胸臆,“名豈”二句中上句爲賓,下句爲主--詩人後半生漂泊四方,居無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讀出壓抑感。這兩句可以不按“義羣”讀,仍讀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最後兩句形象地概括了詩人的後半生生活,要緩緩讀出,有自傷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裏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着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導學、導思

賞析詩歌

(一)內容分析

1、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後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

首四句寫

。後四句

2、首聯描寫旅夜處境,營造了怎樣的氛圍和意境?

首聯點明 。一個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細草微風,江上一葉孤舟,詩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於景,營造了一個淒涼孤寂的意境。這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

3、頷聯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歷來爲人們所稱道。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樣的雄渾闊大,讓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認爲這兩句詩是“開襟闊遠”(浦起龍《讀杜心解》),甚至有人認爲是寫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認爲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和作用?

其實這兩句詩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遼闊無邊

一葉可憐小舟的孤單與渺小,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佈。面對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過去,望望無光的未來,何處纔是自己的歸程,悲從中來,悲憤難抑,悲憤之情躍然紙上。

4、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立意至爲含蓄,含蓄表現在哪裏?

這是 。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爲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說“應”當,本是不應當,這就表現出詩人

詩人是胸存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出來,只能採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

5、尾聯運用什麼手法來表現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請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了 手法表現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詩人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飄然一身像個什麼呢?不過像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 ,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 詩人孤單與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照應 ,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二)藝術手法

在藝術技巧上,突出的一點是 。前面寫景,寫宜於表達詩人情感的景物;後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風格沉鬱、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於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導練

⑴前兩聯寫景,詩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寫了怎樣的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⑵怎樣理解“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⑶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你從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理解“燈”“燈光”的象徵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燈”“燈光”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於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 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着重點在於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並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麼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燈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爲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燈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燈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燈光?應該說涉及了燈光,或說暗寫側寫燈光,作者對於燈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於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燈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註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於其線索。本文線索是燈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燈光回憶燈光聯想燈光眼前/現實燈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燈光後,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燈,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爲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爲什麼?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3)聯想燈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燈,盼歸之燈,姐姐點燈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燈。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爲第一個故事中的燈是指路的燈,第二個故事中的燈是精神的燈,燈中蘊含着勇氣與希望。二燈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燈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託,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於顯示燈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燈光照亮,燈光爲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燈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燈光,作者是藉此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燈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燈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於燈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燈的意義更明瞭了。

四、小結

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燈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徵手法的運用。

善於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以“燈”爲題,用象徵手法寫一篇揭示“燈”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並瞭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繫。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解釋什麼叫修齊治平。精煉意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裏的一篇。一般認爲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爲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爲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爲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爲《大學》作成章句,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爲,“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爲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三.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經文部分,提出三綱八目。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爲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使動詞,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爲“新”,即使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重視。薄:輕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釋如何“誠其意”。

(1)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ò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謙(qiè):通“慊”,滿足。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

(7)閒居:即獨處。

(8)厭然:掩蓋的樣子。

(9)掩:遮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從反面說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頤認爲應爲“心”。(2)忿懥(zhì):憤怒。

4、第四段:從反面說明如何“修身”和“齊家”。

(1)之:對於。闢:偏頗,偏向。

(2)哀矜:同情,憐憫。

(3)敖,驕傲。惰:怠慢。

(4)碩: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釋“齊家”和“治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

(2)慈:指父母愛子女。

(3)機:作用。

(4)僨(fèn):敗壞。

(5)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爲是聖君的代表。

(6)帥:同“率”,率領,統帥。

(7)桀(jié):夏最後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最後一位君主。二人被認爲是暴君的代表。

(8)諸:”之於”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

(12)喻:使別人明白。

6、第六段:解釋“治國”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

(3)恤:體恤,賙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違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爲法度,規則。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

1、“修齊治平”四者的關係如何?要達到身修,需經過哪些步驟?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爲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條目關係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爲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啓示。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係符合人倫道德,並最終完成爲國建功立業、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