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 羣衆路線

目錄

民情日記 羣衆路線
第一篇:黨的羣衆路線實踐活動民情日記第二篇:羣衆路線教育----民情日記第三篇: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第四篇: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第五篇: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二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黨的羣衆路線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黨的羣衆路線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親臨留守兒童發生的感觸

者兔鄉中心學校劉華鵬

留守兒童是我校教育工作的一大重心,同時也是一個難點,據對我校留守兒童的調查,我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數的

29.43%, 他們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村落,在同一所學校。通過調查,他們的家長多數在廣東、浙江一帶工廠或工地工作,多數家長一年(春節)回家一次,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4月14日下午,我校一年級(1)班有同學患疑似水痘,我接校領導要求,負責到班級進行排查,其中一名女同學叫小花,個頭在班上稍顯有點矮,穿着一件花黃的冬衣,在這樣的天氣下明顯有些熱了,因爲衣服比較大、比較舊,還有些污漬的原因,小花顯得更“邋遢”了,散亂的頭髮在光線下顯得枯黃,估計半個月左右沒有洗頭了。當我排查到她的時候,從她身上傳來一股刺鼻的味道,我說:“小朋友,把衣服拉起來讓老師檢查一下身上。”我連說了兩遍她都不言不語,也不拉衣服,我想她可能害羞吧,我強忍着刺鼻的味道彎下腰微笑着說:“小朋友,別怕,老師幫你檢查而已。”她始終不動,也不說話,雙手拉着衣角,只有黑溜溜的眼珠子不停的在轉動,似乎在尋找着什麼。

小花的班主任王老師看見我手無足措,就向小花比了一個拉衣服的動作——示意小花把衣服拉起來,小花看見班主任的“指示”,才拉起了衣服,頓時我覺得自己很失敗,王老師很成功。

小花慢慢的拉起了衣服,衣服拉上去後,她保持着雙手托住衣服,直直的站着,一點不動的姿勢,又是隻有黑溜溜的眼珠子在盯着我,這次的眼神似乎是有些恐懼和幾許的害羞。

當我看見小花的上身時我頓時感到很不舒服,像芝麻面一樣呈片狀的灰褐色污垢附着在她的身上,其中還有幾點疑似水痘的疹子,我忍住着自己的不適對小花說:“小朋友,回家以後讓媽媽幫你洗一下澡,好不好?”小花面無表情的點了點頭,黑溜溜的眼珠子依然盯着我。

20分鐘左右,全體學生的檢查全部完畢,在鄉衛生院的建議下,我與王老師帶着患疑似水痘的10多個學生兩兩牽着小手徒步走到鄉衛生院,路程不過5分鐘,一路上我始終注視着小花,其他小朋友邊走邊聊天,甚至還有逗鬧的,小花始終沒有說過一句話,牽手的小朋友你拉我我拉你,小花卻不拉別人,車路過掀起灰塵,其他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她也不捂,她的心思好像只放在走路上面……

到了醫院,醫生逐一檢查學生的病症,並詢問相關情況,在檢查到小花的時候,小花自覺的把衣服拉起來了,可當醫生詢問小花的時候,小花一動不動,面無表情的站着,用她黑溜溜的眼睛盯着醫生,王老師見小花不答醫生,連忙在一旁補充回答。

經過醫生診斷,明確有四名同學患水痘,需要回家隔離治療,小花就是其中之一。

回到學校,我和王老師通過電話聯繫這四位同學的家長,我特意的聯繫到了小花的父親。

電話撥出去30多秒才接通,傳來的是人們的笑鬧聲,還有機器的轟鳴聲,夾雜着遠處汽車的鳴笛聲,我連忙說“你好,請問是小花的爸爸嗎?我是她的老師。”“什麼?你找誰?”對方很吃力的說着話,估計是聽不清楚我說什麼。我放慢速度,重複了一遍,這次他聽清楚了:“老師,不好意思,我這裏太吵了!”他又接着說,並加大自己說話的聲音:“老師,有什麼事?”我簡短的說清了小花的情況,他回答:“老師,我不在者兔,我和小花的媽媽都在外面打工,你打電******聯繫她的爺爺。”本想再和他打聽一下小花的其他情況,他卻已經掛電話了。

因爲語言交流(我不會說壯話)的問題,我讓另外一位老師打電話通知到了小花的爺爺,大約15分鐘後,小花的爺爺來到了學校。

小花的爺爺看上去大約70左右的樣子,略微彎着腰,揹着雙手,提着一個皺巴巴的黃色塑料袋,穿着深藍色的工字背心外套着一件略泛黃的白色襯衫,沒有扣紐子,一條黑色的褲子顯得有些陳舊,外加一雙已經開始變形的解放鞋,估計小花的爺爺這身穿着的年限已經超過了小花的年齡,他慢慢的走進辦公室,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打招呼,他卻先開口了:“老師!”我們連忙起身,

讓小花的爺爺坐下,倒了杯水,就把事情告訴了他,小花的爺爺連連點頭,他走的時候我把學校的通知單(關於小花病假隔離的通知)給了他,還強調的問問小花的爺爺認不認識字,小花的爺爺微笑着點了點頭,“嗯”了一聲,拿起手中的通知單看了起來,然而,小花的爺爺卻把通知單拿反了,而他並沒有發現。

這就是我親身接觸的一件事,至今我的心裏依然沒有平靜。後來我通過小花的任課教師和家住當地的教師瞭解到,小花現年7歲,現在就讀一年級,成績在班上排在倒數,她還有一個姐姐上三年級,父母在年後已經去外地打工,具體去哪打工也不清楚,小花的奶奶已經去世多年,兩姐妹與爺爺一起生活已經兩年了,家中很貧困,小花的父母不定期的往親戚家打錢過來再轉交給小花的爺爺,爺爺每天在家做飯等兩個孩子,然而從他的身體狀況推斷,爺爺已無法完成家中所有家務,其中或許包括爲小花洗澡,爲小花洗衣服,更談不上輔導小花做功課了。

小花只是我校一個不起眼的留守兒童,像她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年齡小,生活無法自理,父母爲了生活只能在外就業,於是產生了——孩子自小缺少家長的關懷與教育,性格出現缺陷,學習成績不好;父母爲了家庭、孩子不得不外出就業的現象。這種現象社會已關注多年,也對留守兒童、外出務工農民實施諸多有利政策,然而在物資上的幫助明顯大於精神上的關懷,何況誰也替代不了自己的親身父母。

我曾經有意的向學生調查過,在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兒童

對“父母”的概念很淺,甚至有的孩子對父母沒有太多感情,對於父母他們期待並不是來自父母的愛,而是每年春節父母回來買回來的禮物或食品,父母在他們心中純粹是物資提供者。

這不由得不讓我們再次深思,像小花一樣的孩子還有多少?爲什麼從他們的身上看不到童年的歡快?他們真正的快樂嗎?這部分留守兒童爲什麼期待的只有父母每年春節帶回的禮物?卻不是來自父母的愛?難道他們的生活真的不需要父母的愛嗎?

我們逃避不了這一系列問題,然而憑藉個人的力量顯得杯水車薪,這羣可憐的孩子不知何時才能擁有美好、快樂的生活,或許對於我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祝福像小花一樣的孩子們,天天開心!

2014年4月16日

第二篇:羣衆路線教育----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

2014年8月14天氣晴今天,按照工作安排,我和同事一起到某鎮xxx助學金申請對象家裏家訪。走了幾家,臨近中午。因路有點遠,同事怕我多花油錢,提議還有幾家一起走完不用再跑一趟。這樣也好,我也想早點結束,好寫材料,當然也省一趟油錢。於是又拔通了一家申請對象的電話,聯繫一下具體什麼走,能否出來接一下。接電話的是助學對象的母親,聲音聽起來很響亮,只是談話的時候聽着有點不一樣,她說了個家附近有一家窗簾店,讓她出來接一下,她說她沒辦法接,要我們到了自己找或問下(一般對象都會很熱情的出來接的)。沒再多說,我們就出發了。到達指定地點還算順利,等我停好車時,同事已經看到有人在招手,找到地方了。看着同事走近一間房子,我差點以爲那是一堵圍牆,這是一間石頭的房子,是我們農村典型的埕板厝,不一樣的是上面的牆壁是用小碎石堆起來的,原先的封土早已駁落或者原來就沒有堵上,風雨可以輕鬆的穿透(一般只有山上的護坡或者家裏的圍牆纔會這麼隨便吧)。這絕對是一間危房,不知道里面住着什麼樣的一戶人家,爲什麼會沒錢來修整呢?帶着這些疑問,我走了進去,同事早就跟房子裏的人聊起來了,原來孩子的母親雙目已失明,所以沒辦法出來接我們,剛纔是好心的鄰居幫忙招手找的我們。經瞭解,孩子出去打暑假工,家裏只有母親一人在家,父親以前在部隊立過三等功,復員回家沒幾年就因癌症過世了,花了大量醫藥費,剩下孤兒寡母。母親原來做一些針織活,可後來做着做着眼睛竟慢慢看不見了,現在只能幫別人幹些待在家裏能做的雜活(什麼活忘了),因斷了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家裏一直很窮。還好孩子很爭氣,在家裏幫幹活,成績也一直很不錯,拿了很多獎狀,今年還考上了重點本科。說這些的時候,這位母親一直都微笑着,這一點和我們幾天來的家訪所見很不一樣,大部分人說起事來眼淚汪汪的。我不禁端祥起面前的這位母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整潔、很樂觀的女人,也許是一直待在家裏的緣故,整個人覺得很年輕白淨。聽她們談論知道,母親和兒子曾到區裏瞭解助學貸款的事,走錯地方,跑到民政局,因捨不得僱摩托車,大熱天的中午一直從民政局走到教育局(大約要走半個小時)。她怕孩子少不更事,所以堅持要陪兒子去。到了教育局後,他兒子也很孝順他母親,趕緊跟工作人員討了一杯水給他母親喝。聽到這些,我心裏有些感動,這就是典型的母慈兒孝的中華民族傳統吧。也許她是不幸的,但她有一個懂事孝順的兒子,也許她兒子是不幸的,但他有一個堅強慈善、樂觀向上的母親,這是他們的幸事。

訪談結束,我們一致同意按最高標準給予資助。同時又爲今年區信用社不願給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一事感到遺憾,象她們這樣的困難家庭我們xxx區還有很多,在別的孩子以能考進大學象牙塔而全家欣喜的同時,這些家庭的孩子卻在爲昂貴的大學學費而四處奔波,在酷熱的兩個月假期裏爲了一兩千塊錢冒着各種可能的風險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工廠當廉價的體力勞動者,可這樣還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如能申請到貸款,對他們將是很大的幫助。唉,爲什麼區領導可以到處拿着紅包慰問這個那個困難家庭,卻不能出面協調把貧困學子最需要的助學貸款的事給辦下來。

通過今天的走訪,個人感悟:回去要做兩件事:一是再向局領導反映,看能否再爭取一下,把助學貸款的事給辦下;二是明年提前聯繫區人事局,看能否提供一些本區的暑假工的崗位供貧困學子勤工儉學,降低學生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

第三篇: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

一包化肥

2014年5月20日星期四

昨天晚上我在家裏看電視,局長打電話說我們明天下鄉去,讓我準備哈,早點到辦公室集合,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小激動,因爲我們這次下鄉的目的是給老百姓送溫暖。

今天早上我們8點在辦公室集合,我和顏局長、孫副局長、龔健、裴鵬5個人趕赴我們單位的扶貧村——鹽源鄉滄海村。在去滄海的路兩邊,我們看到了正在茁壯成長的玉米和洋芋,由於今年雨水比較充足,所以莊稼都張的不錯,但這個時候正是鋤草施肥的關鍵時期,我們這次來就是給1個孤寡老人和幾戶十分貧困的農戶送化肥。

經過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滄海村。首先我們去了村委會,和村委會的領導簡單的瞭解了一下情況,把幫扶對象確定了我們就去當地的街上購買化肥,一共購買了20包。第一家送去的是離村委會較近的一個叫李光全的孤寡老人,老人家沒有老伴,也沒有子女,一個人住在一間大概20平方米的小屋裏,我們去的時候他正在玉米地裏鋤草,村主任把李光全叫了過來,然後介紹了我們來的目的,老人很是感動,我們

和老人簡單的交談了一會兒,瞭解到老人主要的收入就是靠國家的補貼,然後自己種了一點玉米和洋芋,平時村委會也會給老人送去一些煤炭(請繼續關注)。我們離開的時候給老人送了兩包化肥和200元現金,並承若以後還會來看望他。接下來我們又走訪了幾戶貧困農戶,把化肥全部送給他們,希望他們要快樂的生活,有什麼困難可以向政府反應,也可以向我們反應,我們能幫助他們的我們一定會盡力而爲!

第四篇: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晴

上到市委編辦學習,這是第一次得下鄉學習。

按計劃,在市編辦王主任帶隊下,我們今天將到掛鉤村——xx區幫xx幫包村委會李家組和周家組15戶掛鉤農戶家中座談。

我們一行一點多鐘從單位出發。機構編制部門是很少有機會“走出去”的,平時大家都忙於單位工作,對於下鄉,大家還是蠻期待的,所以,出發的時候大家都顯得很興奮。

早就聽說到掛鉤村的道路彎彎曲曲的,很容易暈車,但是路還算好,一路的柏油路。車子走了幾個小時後,三點多鐘我們就到達了和平村。

單位今年下派的指導員王建斌同志和幫xx鄉長、人大主席和和平村的村幹部早已在村上等待着。下了車,寒暄之後,我們就座到村會議室召開會議。

會議時間不長,主要由幫xx賴鄉長簡單介紹了一下鄉的基本情況、產業狀況及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以及和平村經濟社會,農民收入狀況、產業佈局等;鄉人大主席作了補充發言;會議氣氛融洽,針對產業發展情況,王主任總是詳細詢問,認真記下筆記,並對鄉黨委班子的思路表示肯定,並對產業建設中提出一些意見建議。通過會議,我們對整個幫xx,尤其是和平村有一個整體瞭解。和平村主要有x個村民小組x戶x多人,有耕地x畝,其中水田x畝。人均收入x元左右。是一個主要以茶產業爲主的村委會,它的產業有核桃、橡膠、咖啡等,外出務工收入也佔着村經濟收入的大頭,每年至少有x餘外出務工人員,一年下來,每人基本能創造x—x萬元的經濟收入。但是,和大多數鄉村一樣,由於青壯年勞力都外出務工,導致全村都出項了用工荒。春節來臨,正是春茶採摘的最好季節,但由於勞動力不夠,很多茶樹較多的家庭只能請工幫忙採摘。談話之間,我們知道今年茶價較之往年還算較好,剛剛採摘下來的青茶x—x元/公斤等等不一。茶多,成爲當地羣衆的搖錢樹之一,也是保障當地經濟的重要基礎。

我們準備到農戶家詳細瞭解掛鉤戶生產生活情況,村幹部一聽,去早了,農戶還不回來。採茶一般性要到天看不見才收工,收了工,還要把採的茶拿到寨子裏的茶廠賣掉,纔回家煮飯吃。一般性回到家都是天黑了。說我們要去至少要天黑之後,那時候農戶在家。

於是,我們就分成兩夥人。主任和鄉長一路,去看幾個點。我們留下的一起爲做晚飯做準備。翻出我們自己帶的菜蔬,殺雞的殺雞, 大家齊動手,洗碗的洗碗,撿菜的撿菜,煮飯的煮飯,人多力量大的優勢頓時顯露出來。

七點來鍾,晚飯準備好了。

不多久主任他們也回來到。開飯了,大家各自有說有笑第端起碗,開始吃飯。

晚飯後,天基本就黑了。我們根據自己聯戶情況,分了組,由主任帶隊前往周家組;葉副主任帶隊前往李家組。我和葉副主任一組,帶我們到李家組的是一位年輕姓廖的村副主任。小夥子很健談,退伍軍人,一打聽才知道他就是李家組人,況且其中一戶掛鉤戶就是他家。

李家組距離村委會兩公里路程。沿路不到10來分鐘就到。

我們到了李家組天就全黑了。

李家組在公路上邊的半坡上依稀分佈。我們先到了廖國良家,就是村副主任家,這是一家在當地生活還算可以的農戶。座談間,知道他們家有茶第7畝左右,核桃1畝多。大兒子 在外面打工,說是和人家架線的。村副主任這個是老二兒子,在寨子門口上面開了一個茶廠。我們在他的帶路下,來到茶廠。地方不大,還有來賣茶的農戶,正在稱茶。茶散發着清香氣息。收茶的一個人正是我們要找的另一戶農戶姓李的戶主,他見到我們,先是遞煙,然後忙着收茶。我們見他忙,就到旁邊的房子看做好的茶葉。兩臺機器擺在另外旁邊,一打聽才知道一臺是茶葉烘烤機,一臺市揉茶機。據瞭解,像這樣的家庭式小型茶葉加工場,全鄉有347戶。詢問了一下這戶農戶的情況之後,我們就沿着陡峭的山路到另外一戶農戶家,這家農戶姓張,叫張x,兩個人在家。兒子也是外出務工,主要經濟收入是產業。這戶農戶家庭狀況不是很好,倆老人都年過半百,但是兒子一直在外面,尚未娶媳婦。張x進家旁邊是羅成澤家。男人正在看新聞,家裏來人了,他招呼我們進去,急忙到外面擡凳子。這戶有茶樹x棵左右,其他還有橡膠樹、咖啡和烤煙。全家有6口人,有兩個小娃在讀書。李x家在村子的最上面,我們穿過狗叫聲,摸着漆黑的道路,達到老漢家,他把我們請到屋子裏,交談間,知道他們家有6個人,兩個老人,他和老伴,兒子和兒媳婦,還有兩個孫子,其中一個孫子在十一中讀高中。他家有核桃x多棵,目前兒子和兒子媳婦在外面打工。李x下來,穿梭在狹窄的土路和石板道路之間我們最後到了李x家,李x家應該屬於困難戶,我們進去的時候,他媳婦正在哄小娃。我們跟着副主任進了他家廚房,不久李x媳婦出來,說是自己的男人去架線了,還不回來。他們家有x口人,兩個孩子,尚小,有茶地4木左右,家庭主要收入還是靠打工。我們每到一戶,都認真記下聯繫戶電話,並把我們的聯繫電話留給他們,讓他們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我們,在能力範圍內能夠解決的,我們會盡力幫助解決。解決不了的,會記下,儘量幫助協調解決。切實把爲民務實活動做到實處。

我們回到鄉政府所在地的時候已經十點多鐘。主任他們組在我們前到達。

我們被安排在鄉上一個破舊的小旅店住下。累了一天的我們,雖有一些疲乏,但是很實在。至少我們瞭解掌握了掛鉤農戶的基本情況,達到此行的目的。

在農村工作中,親身踐行,和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光是一句漂亮話,我們在做到這一句話的同時,考慮更多的是要怎樣爲羣衆謀發展,增收入,促富裕,構建和諧新農村。這纔是我們每一個人民公僕該爲之奮鬥的目標。

第五篇: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二則

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二則

送學上門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晴

吃過早餐,陳xx書記帶着黃xx副書記、xx部長和我,陳xx開車。我們下鄉開展黨的羣衆路線送學上門活動。第一站是走xx村xx組xx老黨員袁xx家。袁家座落在xx的高山上,汽車從程寨出發,途經xx村桐梓坪、胡家田組。沿途零星的桃花、李花和幾片兒油菜花點綴在青山綠水中,紫紅色的泥土,與早春的嫩綠小草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清新的田園山水畫。

大約30分鐘,我們便到了xx口。xx村黨支部書記徐德祥同志也到了。我們沿着正在建設的小康公路朝着袁家走去。小康公路建設約有6公里,連接xx村和上羅保各組。修路的人們認得陳書記,都高興地打起了招呼。他們都盼望鄉里能儘快撥些款來支持他們村裏的公路建設。陳書記也認真給他們講了當前的政策情況,村民都很高興。這時,我們看見路邊有一些新砍的木材,書記立即打電話認真瞭解是否批手續,是否有亂砍濫伐的行爲。

一會兒,我們便到了袁家。袁xx老人家也正好在家。他生於1928年,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黨員。他戴着雙層帽:裏面是“軍綠”色布帽,外套“雷鋒帽”。身穿藍色中山裝,外套黑色棉外套;下穿厚棉褲。腳穿毛線拖鞋。步態蹣跚。他的大兒媳也在家,正在做家務事。

他的家是木材房。院壩是一半用石板鋪成,一半用水泥澆築。我們扶他到壩子裏。陳書記首先向他問好,瞭解他的身體情況,然後給他講了我們這次主要是向他講解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情況,並要求他向鄉黨委及其班子成員,村組幹部工作等提寶貴意見。黃xx副書記圍繞中央、地方各級黨組織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的情況。主要是針對目前黨內存在的“四風”問題進行整治。袁老聽了很高興,他給我們粗略講了當年延安整風的情況。他說共產黨就是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實現“團結—批評—再團結”,才能保持不變節,才能始終與人民羣衆同甘共苦。最後,他希望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生,改善邊遠山區人民羣衆的交通和居住環境。

我們的第二站是xx村院子組胡xx家。胡xx生於1929年,是解放前參加工作的退休老幹部。我們到他家時,已近中午。我們先聯繫了在院子組組織修公路的村党支書胡文通。我們照例爲他講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的情況後,老人若有所思。他最後說:“開展這樣的活動,是共產黨的英明之舉,我雖不是黨員,但我很早就參加了黨的工作,從革命到建設,從建設到改革開放,共產黨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最關鍵的就是不能脫離羣衆。”他停了停,接着說:“國民黨敗就敗在腐敗:賣官羹爵,物價飛漲,內部分裂,拉兵派款,民無寧日……”

“現在開展這樣的事是及時雨,希望富有成效。”

“‘四風’總結得好。”“不要搞虛的,假的,要堅持‘認真’二字。”

隨後,我們看了xx村的春耕備耕情況和公路建設情況。

下午,我們換了高底盤的車,在村支書趙xx的帶領下,沿着泥石通村入戶公路,一路上公路高低顛簸,到了地名叫沙地的地方,一輛貨車壞在路上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們便步行前行。春來陽光和煦,下車後感覺很暖和,我們脫下厚外衣,手抱外衣,朝羅禹洞村地下黨員楊遠江的家走去。一邊走,一邊聊。趙支書給我們介紹了近幾年來村裏的發展狀況:一是公路發展迅速,全村新建公路約x公里;二是xx水庫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村維修了x個小二型水庫,基本能滿足村的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三是經果林發展迅速,今年新栽了x畝脆紅李和x畝紅楊,楊梅等基地鞏固發展較好。當前,全村一搞春耕備耕,二抓基礎設施建設。我們遇見趙支書時,大約也是下午2點鐘,他還忙得沒顧上吃中午飯,便和我們一道繼續走訪。

不一會兒,村副支書王xx也來了。他順便和我們聊起了他的工作情況。這一週來他身體很不好,斷續輸了幾次液,今天天氣好,人也好像精神了。於是處理了一家村民糾紛。聽說我們來了,便一同下鄉走訪。

到楊老家時,太陽已經偏西了。他年近90高齡,身體也還算好,飲食起居尚能自理。他左眼失眠,右眼還能讀書看報。聽力也還不錯。楊老一生喜愛風水堪輿和命理學說,崇尚修身養性,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養生觀。他幼年時期目睹了紅軍長征過境的情景,也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我們向他說明了我們的目的,老人熱情的叫家人端茶敬菸。他的老伴滕氏背駝了,更顯得蒼老,更加難爲的樣子。我們按事先安排,xx書記照例講了有關內容。老人聽後,語重心長的說:“共產黨成90多年來,人民之所以有今天。最主要的就是走羣衆路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時刻保持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我深受黨恩,老有所養……”

“現在,農村好起來了,我門前的小xx又修復了,農村生產更有靠了。”

“近幾年,村裏的公路修了很多,希望在些基礎上進一步硬化,打成水泥路。”

陳書記插話問他:“你對我們有什麼希望和想法?”

“爲民,向善。”楊老接着說,“我一生好善事,不整人害人。要教育人民羣衆崇德向善,多做好事。”

2014年4月18日,我走訪搜尋地下黨在程寨的有關事蹟,曾來過他家。那時老人精神爽朗。當談及養生時,他順便背出了“修身養性八珍丸”:“慈愛心1片,好肚腸2寸,正氣3分,寬容4錢,孝順常有,老實適量,奉獻不拘,回報無求。”“放在公平鉢裏研,精磨細研,越細越好……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氣湯送下,以清風明月爲伴,早晚分服。”它有幾大功效:“誠實做人,踏實做事,亮麗人生,奉獻社會……”

三位老人,是革命和建設的前輩,他們是當時羣體中普通的一員,但他們思想樸實,勤勞善良,心胸開闊,樂觀自得,健康長壽,時時期盼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富裕安康。

參加xx村集體學習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晴

從xx村出發,約中午時分,我們趕到了xx村。這是陳書記的聯繫點。今天也是由村裏召集開展集中學習。陳書記、黃書記也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集中學習。參會的黨員同志和非黨幹部、村民組長有x多人。

陳xx書記在參加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淺出地給大家講了活動的要求,實施過程和大家怎樣參與學習教育實踐的問題。他圍繞全鄉“五幫五帶五爭”的要求,結合鄉黨委2014年圍繞全鄉旅遊強鄉、農業興鄉和城鎮化帶動的戰略設想,圍繞把我鄉建設成美麗鄉村升級版、山水田園小城鎮、現代農業示範園、生態休閒度假區的目標,要求xx村人民羣衆要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爲動力,努力當先鋒、打頭陣、爭一流,決戰2014,xx村要帶頭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程寨率先小康的歷史進程。黃xx副書記主持開展了徵求意見活動。會後,村裏王克平同志給我講了村裏修建公路的情況:xx7、8組,在張洪強等人的倡導下,引導x戶村民集資x多萬元,修建了x公里公路,其它除5組外,各組相繼自發組織修路共x公里,全村最近將完成近x公里的通組到戶公路。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羣衆是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的不竭動力。小康建設需要走一條“黨政引導,人民(羣衆)自主,社會參與,政府獎補”的道路,纔有蓬勃的生命力!

本站推薦以下相關範文:

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民情日記

做羣衆的貼心人民情日記

走訪羣衆調查民情日記

教師聯繫羣衆民情日記

教師聯繫羣衆民情日記

標籤:羣衆路線 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