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我心目中的孔子徵文【多篇】

徵文稿2.01W

我心目中的孔子徵文【多篇】

我心目中的孔子徵文 篇一

兩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對着滾滾東逝的江水,心事浩茫。他一生事業無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無情,可是青山依舊,只是哲人其萎。於是,一句意味深長的嘆息便如一絲涼風,吹徹古今:“逝者如斯夫!”從此,中國文化亦隨着這滾滾東逝的流水流淌而來,直至現在,直至未來……

他就是孔子,中化文化的締造者,華夏民族歷史是最輝煌的人物。他如一杯美酒,雖歷千年,卻愈品愈醇;他就是那一輪明月,時間再久,依然故我,愈亦清明,縱使有缺有圓,時而有烏雲遮容……有人稱他爲“聖人”,是對他的學識、品行的推崇;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源於他的治家、治國之道;有人說他是中國文化的中心,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樣的論斷。現在,我們雖無從知其形,然亦可從《論語》察其行。

是他,讓我們對遙遠的古世紀,那麼一個洪荒時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祕,使那個時代人與後代乃至於我們溝通了。他手訂的《詩經》,讓我們能體驗到最個性的感受——當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異的個人復活時,那個時代不也就復活了。那“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詩”正是由於他,而由愚夫愚婦引車賣漿者流的歌吟一躍而成爲六經之首,“子曰”與“詩云”並稱。實際上,就是因爲“子曰”,孔子的讚譽,《詩經》中的愚夫愚婦們的“雲”才成爲中國古代文學的聖經。

是他,要“興滅國,斷絕世”,一生追尋,周遊列國,顛顛簸簸,面對這一廢墟,他試圖挽狂瀾於既倒,知其不可而爲之。當他的弟子們在車上呼呼大睡,哈欠連天,一臉悽迷與懷疑時,只有他永遠目光炯炯,自信目標就在前方。他到處招人惹人,讓人不待見,對他敬而遠之,這也就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難怪韓非子說他是“削足適履”,也許這就是一種讓人欽敬的悲劇精神吧。一生倡導“仁”,實踐“仁”,修身爲“仁”,改造社會爲“仁”,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坦坦蕩蕩,不失敗何以感人識,不輝煌何以長人志。這失敗,是大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他更是因失敗而輝煌。

是他,教無類,使接受教育的對象不再僅限於統治階級,爲平民人士通過接受教育而進入官僚階層開闢了道路,對教育和政治都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誨人不倦,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他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低、個性的差異,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活動,他總能面對同一個問題,會給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向年輕人傳道義之火、文化之火,他是我國第一位自覺運用啓發式教學方式的教育家,“憤而不啓,悱而不發”,被後世譽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特別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光茫將光照萬年。

是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貽人口實。他不會種地,不會收穫,更不會蒸饅頭,那我們就能鄙夷他不如一個農夫,一個饅頭師傅嗎?我們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還是一名普通的農夫?孔子的言行與輕視體力勞動如何扯得上,一位“植其杖而耘”的“丈人”,耘來耘去的也不過他那一分三畝地,所養活也不過是他自己和家人。而孔子所耘的是文化之荒,耕的是文化之田,他給予我們的乃至世界的,又如何估量?

這就是孔子,當你需要的時候,他就會在你的身邊,爲你點亮的那怕是微弱的豆大的火光,他依然能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因爲有了他,我們纔有了學習生活中幸福的一刻,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被感動的時候。

我心目中的孔子徵文 篇二

對於孔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天子奉之爲聖人先賢,庶民觀之爲儒學老者,何謂孔子於我之言,乃非竹杖芒鞋周遊列國,爲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奔走呼號之志士,亦非弟子三千登高於衆人之上,儒學桃李滿天下爲歷代朝拜之聖人,而是素衣着身“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求學友人,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仁厚學士,是“人不知而不慍”之謙謙君子。既友人,又君子,非高至聖人,非低至百姓,和於中間方顯大義。

一、所謂友人,志在於學,自育且育人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當代素質教育的前身。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對於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一筆精神財富。創立私學,“有教無類”,誰都可以接受教育。這是育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因材施教”,這在教育的同時,打開了人性之門;“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主張啓發式教學,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孔子的教育理念在歷代歲月滄桑的洗禮下歷久彌新,成爲教育事業永恆的瑰寶。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儒家文化後繼有人,昔日學子成國之棟樑,這或許纔是孔子作爲一個老師最希望看到的。

除了教育理念層面的給予之外,孔子對學習的體悟,更體現出其志在於學的品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意在說學習要時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在不斷的品讀中能得到更深層的領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在說虛心好學,互相借鑑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動手學習與動腦思考的互相搭配。這些學習方法從各個角度論述瞭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學習。這些簡單卻深邃的話語,在我看來塑造出的並不是一位學識淵博才高八斗的老者,而是一個靜坐於陋室,掩卷長思,潛心學習知識的學士。平易近人,溫厚謙卑。這種謙遜仁厚的學習態度,或許纔是孔子最爲人尊敬之處。

潛心學習之學士,傳道受業之老師,於曲園學子,是今之身份,亦是明之夢想。尼山巍巍,洙泗流長,以孔子爲求學之友,犁牛之子必當志氣高昂。

二、所謂君子,志在修身,仁以爲己任

任何一種道德都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礎之上。現代中國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固有文化傳統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而儒家的君子人格就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君子”代表着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描繪出一個理想化的具有審美理想的人的形象,塑造出代表儒文化理想人格的君子形象,是儒學對一個具有生命屬性的人的崇高目標。“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這是孔子描繪的君子形象。既具備質樸誠實的爲人品性,又具備道德標準的才學修養,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是古人認爲的君子形象,而對於當今時代也是建設精神文明,塑造良好國民形象的必然要求。

若說文質彬彬是君子的內在精神氣質,那謙遜溫厚就是君子的外在表現。儒學的君子觀對於君子的言行舉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溫良恭儉讓。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孔子每去一個國家都能聽到政事的原因正在於此。在當今社會,以溫良恭儉讓爲尺度的君子人格仍然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努力去塑造的,更是代表着文化象徵的大學生應該努力做到的'。大學生作爲社會文化的中間階段,上承文化之高雅,下系民衆之通俗,龐大的數量加之獨特的地位使得大學生在具備文化羣體屬性的同時逐漸帶有某種社會階層的氣息,這種微妙的演變顯示出大學生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以自我爲榜樣,塑造以溫良恭儉讓爲標準的君子人格的國民形象,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

若志在修身,不足以爲君子。君子者,當放眼山川,力挽繮,耕八方。當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豁達,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抱負。《論語》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闡明瞭一個仁人志士應該有的抱負和胸襟。身爲曲園學子,自當沐浴先輩之光華,以仁爲己任,博學修身,明心悟道。以君子之身,擔當吾輩大任。

今日中國,各種文化相互激盪,若想長期屹立於世界之林,建設文化強國必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如何建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如何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適合社會發展的有利資源,當代大學生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於孔子故里求學的曲園學子更應當奮勇承擔。文化要想服務於大衆,用什麼樣的身份定義孔子就顯得至關重要。拋去聖人先賢的尊位,拋去萬世師表的名譽,把孔子看成一位求學路上結伴同行的友人,一個品性高潔的正人君子,塑造出“親民”形象的孔子,文化的理解與傳播也就自然容易的多。同道友人,君子之身,此之定位,方爲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