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精彩多篇)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精彩多篇)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一

在我國的山西一帶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介子推而產生的,《琴操》中說:“介子綏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山西著名民俗學家聶元龍說:“漢代末期,山西寒食節的風俗異軍突起,影響廣遠。民間百姓爲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舉行禁火寒食,以蘆葦葉包裹黍米煮熟,於寒食期間食用。雖然介子推的端午節起源說更多讓位於寒食節起源說,但與端午節吃糉子習俗相同的是,由於糉子是即可用來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間把糉子作爲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衆依然在寒食節吃糉子,這與端午節吃糉子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爲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風俗。

山西表裏山河,人文薈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黃河爲三晉大地孕育出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介子推,晉國賢臣,寒食節便因其而生,爲後人所念,成爲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而,流傳千年的端午吃糉子習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卻不多。端午節的由來,作爲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時間和地域的不同,歷代學者各有不同的認知,國內也有多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版本。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等,關於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故事,衆說紛紜,各不相同。在衆多傳說中,屈原說一直佔據主流,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實際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間節俗,只是這一端午源起之說鮮爲人知而已。

端午節的故事400字作文 篇二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一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的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是有許許多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三

每當我一個人散步在池塘邊,看見嫩綠的蘆葦葉長茂盛的時候,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人們會用它的葉子包糉子,糉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個蜜棗來,真讓人回味無窮。

想知道端午節怎麼來的嗎?下面要我來告訴你們吧!一次我無意中,從《七彩語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也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聰明,才華出衆;二十多歲就參與楚國朝政,楚懷王很信任他,儘管朝廷中有些官員想方設法栽贓陷害他,破壞他和楚懷王的關係,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懷王去世。

後來,楚懷王兒子繼位,他年輕氣盛,親信常言,將屈原免職流放。不久楚國一天天衰敗,最終被秦國吞滅,屈原憎恨世界渾濁不清,沒有光明,非常痛心。於是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江裏,當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龍一樣騰飛,也沒能救出屈原,人們聽說被水裏蛟龍困住,又開始往水中扔五色線紮好的糉子,希望能趕走蛟龍。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買綠豆糕,賽龍舟,門前插艾條等一些民間習俗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故事的作文 篇四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糉子是瞎忙;水彎彎,路長長,龍舟划起槳飄揚。祝你端午安康”一條信息跳了出來,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誰呀,這麼早”,睜開朦朧的睡眼,映入眼簾的是端午安康幾個大字。“啊,今天是端午節”。睡意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穿好衣服,給五彩繩沾上露水系在手上。

既然是端午,就一定少不了糉子。最初,屈原投江自盡,百姓爲了不讓讓魚龍蝦蟹去咬的屈大夫的身體,將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現在我就要和爸爸一起包糉子。爸爸先把四、五片糉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接着再把它捲成圓錐狀,再向裏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餘下的糉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出來了。接着,還要用繩子把糉子緊緊地綁住。看着老爸包了一個又一個,也挺簡單的。拿起一片糉葉,照葫蘆畫瓢地包起來。誰知道,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用力過猛糉葉碎了,就是包着包着糯米調皮的跑了出來。爸爸在一旁急的直說,終於包好了一個,還是用了好幾片糉葉,五花大綁包好的,樣子和老爸包的差遠了。“算了,能吃就行了。”

糉子下鍋了,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糯米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香氣更加濃郁。要出鍋了,掀開蓋子,濃郁的糯米的香氣撲面而來,勾起了我的食慾。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斷繩子,再剝開糉葉,看到的是是白色的糯米里包着一個小小的蜜棗,好像是蜜棗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棗吃在嘴裏,甜在心裏,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不止要吃糉子,還有更多的習俗。每年的端午都不同,但是都一樣有意義,去紀念偉人,感受端午文化,多好。今年的端午,我和老爸、老弟度過,學會包糉子,和家人一起品糉子,爲記憶的相冊再添上一頁。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五

過個別樣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是小升升介紹《大森林與小木屋》。聽着小升升講說,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書,就是《紅脖頸林中悲歌》。書中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才藝——講評書。因爲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說了一點百年風雲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媽媽包糉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餃子也熱騰騰出鍋了,又是對着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肚子,不由得感嘆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說,真有端午節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當了主持人不說,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裏,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知識了。還是表姐想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吳泳翔、周昱、程世龍等人都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經過表姐認真講解,半個小時左右,大家都學會了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厲害,幾乎過目能誦,真是令我們自行慚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們多學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美,又玩開心,最重要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六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日。我們全家人在家吃糉子慶祝這個節日。

媽媽把蒸好的糉子端上來了。我看見一個個糉子都是用綠色葉子包成像三角形的樣子。我脫掉她們身上的“綠衣裳”,裏面的肉全露出來了。哦,好香啊!

我立即咬上了一口,真好吃!

很軟很香!裏面還有花生、桔梗、肉沫呢。

突然,我想起了什麼。就問一旁的爸爸: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爸爸告訴我說,古時候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含恨跳下了汩羅江。人們爲了打撈他,又怕大魚吃掉他,就向江裏面灑下很多糉子,又用龍舟似的小船去競相打撈。之後,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約定成俗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吃糉子,划龍舟。

聽完爸爸的講訴。我終於明白了端午節的來歷和爲什麼吃糉子了。原來是爲了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啊!

今年的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七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它,我卻非常喜歡,不僅因爲它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還因爲在這一天裏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每年端午節這天,我都是忙碌而快樂的。

一大早,村子裏的人就起牀爲過節作準備。大人們都趕着去集市上買油條、糖糕——它們是這天必不可少的早餐,去得晚了就怕沒得買了。小孩們是爲什麼起早呢?他們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割艾草。過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幾株艾草,用來辟邪。可是孩子們割艾草不僅僅爲了這個,艾草在他們手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縫荷包。

吃過早餐,大家又開始忙碌起來了。忙些什麼呢?當然是包糉子啦!糉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食物。我家每年的糉子都是自己做的,這樣纔有意義。我跟大人們學過,知道大概怎麼做——先到河邊摘些葦葉,放在鍋裏煮軟;然後用幾片煮過的葦葉包些糯米(有的還添些葡萄乾、紅棗、豬肉等)。包好以後,便可以放在鍋裏煮了。

接近中午,大人們就開始忙着準備豐盛的午飯了,什麼雞啊魚啊肉啊都有。我們小孩則拿上自家的糉子聚在一起,互相交換。換完就一頓猛吃,然後評論誰家的好吃、誰家的不好吃。那場面絕不亞於一場辯論賽,因爲誰也不承認自家的糉子不好吃。當然,我們每次去主要還是爲了吃到不同口味的糉子,至於誰家的好吃、不好吃倒是次要的。趁着大人們還沒喊開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便給小不點兒講從老師那裏聽到的關於屈原的故事。

終於開飯了,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飯菜,其樂融融,這時候,我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龍舟競賽。這可是最有趣的事了。我們邊看邊打賭,賭哪條龍舟會贏,大人、小孩都可以參加。在我家有個特殊規定,誰贏了就可以滿足一個心願,但是不能花錢。當比賽結束時,不管輸贏,我們都很開心。

吃完飯,我通常會和小夥伴們一起縫荷包。把艾草的葉子摘下來,用布包好,然後按自己的想法縫好就可以了。有的還在荷包上縫一根帶子。荷包縫好後,和以往一樣,大家互相贈送。每一個荷包裏都裝滿了祝福和祈盼。

每一次,我們都盡情享受着這個快樂的節日。真想永遠留住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