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新版描寫端午節作文【精品多篇】

新版描寫端午節作文【精品多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一

端午節漸漸的離去,我卻有一個悲傷永遠留在了心頭。

端午節的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去上街,街上的人可多了,擠得我的眼鏡都快掉下來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滿街都是,真讓人應接不暇,我想要這,想要那,可媽媽什麼都不給我買。端午節前,我就和媽媽說過我要吃糉子的,媽媽很爽快的答應了,那天媽媽說過逛完街要去學校,領着學生去看會考考場,(因爲那是一年一度的大考,有她的學生明天參加考試)順便給我買糉子。到了晚上,我纔想起糉子的事,等啊,等啊,很晚了,媽媽纔回來,我忙過去一問,說沒買,說是光顧着催促學生早點休息,等所有的學生都入睡了,超市早已關門。媽媽說:“明天一定買”。

第二天,正巧媽媽不知因什麼事生氣了,我又和媽媽說起糉子的事,媽媽大聲罵道:“整天就知道吃,吃了睡,睡了吃”,說着就匆匆走了,去關照她的學生,好象上考場的是她。

看到糉子的希望離我赿來赿遠,我心裏刀割一般,雖然有人也沒吃到糉子,但我每年都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盼到端午節,卻還是沒吃到糉子,更沒有紀念屈原,我的心永遠不能平靜下來。

端午節過去好幾天了,我最終還是沒有吃到糉子。

端午節的作文 篇二

端午節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節日之一,卻也是中國人最陌生的傳統節日之一。說熟悉,因爲在中國,幾乎沒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陽節。說陌生,因爲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究竟應該怎樣過。端午節,這個漸漸被我們淡忘的日子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以前的人們究竟如何度過這特殊的一天?端午佳節又至,在品糉懷古之餘,不妨也體味一下糉香背後端午節更本真的味道,或可在那糉香深處尋到一些不該被忘卻的兒時記憶。

如今,有關兒時端午點點滴滴的記憶,時常涌現在我的腦海,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童年的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前一晚臨睡前,媽媽總要在我的手腕上綁一圈五彩絲線,據說可以驅毒避邪。而我總要一遍遍地叮囑媽媽,要她記得明天叫我一起去摘艾草。但是記憶中每次醒來,我就聞到了一陣陣艾草的香味,睜開眼一看,艾草與榕樹枝已經高高地掛在門框上了。於是賭氣,責怪媽媽說話不算數。媽媽笑嘻嘻地端來臉盆,盆裏漂浮着碧綠的艾草葉和榕樹葉。媽媽哄我:“快起牀,洗洗眼,明亮亮,洗洗臉,漂漂亮亮。”於是我便高興地爬起牀,洗臉吃飯。

印象中的一個端午,看見外婆一手端着青花小瓷碗,一手拿着小銅勺子在碗裏輕輕地攪拌,滿屋子都飄散着酒的香味。我問外婆在弄啥,外婆說是拌雄黃酒,小孩子過端午都得喝一口。我好奇地用舌尖舔了一下,嫌苦就推開了小碗。外婆卻一臉嚴肅地說,喝一口就不怕蛇咬了,喝了才能吃糉子。於是我閉着眼喝了一口,又趕緊咬了一口又香又甜的紅棗糉子。接着,外婆用筷子蘸了雄黃酒滴在我的耳朵裏,還在我額頭上寫了“王”字。之後又給我套上繡有蠍子、壁虎、蜈蚣、蟾蜍、蛇等“五毒蟲”的紅布兜兜和用紅綢做的心形小香袋。還說滴了雄黃酒毒蟲不鑽耳朵,額頭上的“王”字就是專吃-本站§ “五毒蟲”的老虎。

我邊吃着糉子邊聞着香袋,顯得十分愜意。外婆也自然有了興致,不緊不慢地說從前村頭的河裏有條大青龍,老是興風作浪,沖毀莊稼和房子,還要吃豬、吃牛、吃人。人們沒法子就去河神廟裏求神仙。神仙說龍吃了糉子就不鬧了。照着神仙的說法,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一早,人們就把剛出鍋的糉子扔到河裏給龍吃。結果,龍真的不再鬧騰了,老百姓也過上了安穩日子。

隨着年齡增長,我知道端午吃糉子的習俗除了外婆的說法以外,還有紀念戰國時的偉大詩人屈原。因爲屈原在流放時得知自己的國家已被秦軍攻破,悲憤交加,寫了《懷沙》詩後就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引舟競渡打撈屈魂,還向江裏投下糉子,以避魚蝦水獸蠶食屈原身體。從此,包糉子、賽龍舟就成了端午的重要習俗,以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時光如流水,歲月一晃而過,如今過端午,我不插艾草,不綁五彩線,甚至連糉子也很少吃了,即使吃,也是買現成的,至於歌仔戲,那更是很少涉足了,端午的味兒淡了許多,童年的記憶也就越發顯得珍貴了,懷念童年,懷念端午。

端午節的散文 篇三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佳節,人們會包糉子,賽龍舟……這是一慣的習俗,殊不知還有另外一種歡渡端午節的方式――那就是我記憶裏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杜鵑花,裏面藏着神奇的夢,這夢便是童年時代過端午節的歡樂場面。它如一縷沁人心脾的花香,縈繞於我的心頭,久久不能逝去;它有紫丁香般的芳香柔嫩,像綢緞般光滑,像白紗般輕盈,輕輕劃過我的記憶之窠,然後,它駐足,穩穩地棲息在了記憶的巢穴裏。

每年端午時節,漫山遍野的桃花會盡情綻放,芳香像霧一樣瀰漫開來,桃花粉嫩欲滴的花瓣在金色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十分迷人。布穀鳥婉轉動聽的叫聲像鋼琴曲一樣美妙絕倫,在睡夢中,我朦朧的思緒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飄來蕩去,布穀鳥的叫聲彷彿一根無形的引線,牽連着我的思緒,帶我走進了繁花似錦的溫暖國度裏。睡意朦朧中,我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烤制食物的味道,廚房裏傳來一陣鍋碗瓢盆叮噹作響的聲音,彷彿演奏着一場交響樂。此刻,我已睡意全無,一骨碌從炕上爬了起來,循聲趕去了廚房裏。

我像一隻松鼠一樣躡手躡腳地來到廚房門口,伸首好奇地四下環視着廚房。只見廚房裏霧氣騰騰,透過熱烘烘的氣靄,我看見案桌上擺着幾碗潔白如玉的涼粉,碧綠的小菜和深紅的醋湯也調製好了。我的奶奶在竈臺前忙碌着,她正在撈麪條。金黃色的麪條又細又長,十分勻稱,挑在竹筷上,像一道金燦燦的瀑布。我知道她又在做涼粉和涼麪了,因爲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粉涼麪吃。即使十分貧窮的人家也會拿出珍藏的白麪,做一頓美味可口的涼粉涼麪,這是我們那裏的習俗。端午節是因地而異的,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糉子、賽龍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習俗。我的故鄉過端午節的方式很迥異。端午節那日,當天還是灰濛濛的時候,除了小孩子還沉浸在睡夢中外,大人們會早早地起牀準備過端午節。端午節,人們會用面捏出蛤蟆、蠍子、蜈蚣之類的動物,在塗了一層油的熱鍋裏烙熟了,用一根細線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象徵着驅“五毒”。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就好像一顆顆在熱乎乎的土地裏不安分的潮溼的種子一樣,對一切充滿了神祕的期待感。

端午時節的綁花線,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五彩繽紛的花線擰成細繩綁在手腕和腳脖子上,我們便有了安全感。因爲作爲小孩子的我們,總喜歡三五成羣地往河坡等草木茂盛的地方跑,鬱鬱蔥蔥的草叢中有可能潛伏着兇猛的蛇,一不小心會被咬到。如果綁了花線,蛇看見了,就會灰溜溜地逃走。平時,一走到草木茂盛的地方,我們總會提心吊膽,像老鼠躲避老鼠夾一樣翹首躡足,瞻前顧後;現在,我們可以大步流星地從草堆裏走過去了。端午的花線是一直戴在手腕上的。無論是吃飯、洗臉還是睡覺都戴着,以致於花線變得油膩膩的,彩色的顏料染花了手腕。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們等待着大人們綁花線時的心情不亞於拿破崙受冕時的喜悅。

廚房裏的蒸汽像水一樣四處流動,我奶奶的身影像滴進水裏的糖漿一樣,忽隱忽現。我在空蕩蕩的門框上倚了片刻,便搖搖晃晃地走到案桌前,奶奶頭也沒有回,她正在竈前像一隻輕盈的蝴蝶一樣旋來轉去,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我看見案桌上擺着一盆烙得黃澄澄的蛤蟆、蠍子,它們橫七豎八地躺在盆子裏,栩栩如生。我在裏面挑挑揀揀,選了一隻肥碩的蛤蟆和一隻瘦弱的蠍子。我興高采烈地走過去,舉起手中的蛤蟆和蠍子給奶奶看,奶奶的眼珠在眼眶中打着轉兒,彷彿兩顆大理石彈球在豔麗的天鵝絨上滾動似的。她說:“去洗臉吧,一會兒我們要去廟裏。”我告訴她我洗過臉了,於是,我便走出了廚房。

我們沿着彎彎曲曲的田間小道一路走着,眼前是幾座小山岡,呈螺殼狀,靜靜地伏在那裏。我們停下來稍作休息,奶奶胳膊上挎着竹籃子,籃子裏裝着敬神用的獻果。山岡後面是一座巍峨高大的山,山頂上有一座寺院。從遠處望去,山很大,寺院很小,寺院宛若一隻伏在巨石上的蝸牛。我側着臉望着身旁的奶奶,她的目光越過田野劃過山岡向遠方延伸出去,她的面容靜若磐石,彷彿在靜聽神的指示。這時,從山頂上傳來幾聲空曠的鐘聲,它像大地的脈搏一樣,緩慢而有力。我們繼續向前走去。到了寺院裏,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僧人。他面目和善,待人接物都是心平氣和,令我和奶奶佩服不已。我的奶奶是神的信奉者,她每年端午節都要來寺廟上香敬神,我也深受感染。於是,我們和僧人一同來到了正殿,殿堂氣勢宏偉,裏面塑了幾尊高大的神像。神像的腳下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了一個鐵架子,架子上掛滿了無顏六色的香囊荷包,荷包裏裝着香料,使得殿內香氣繚繞。奶奶把事先準備好的荷包小心翼翼地掛在架子上,並虔誠地磕了三個頭,我也跟着磕了三個頭。隨後,我和奶奶又到其他幾個廟裏燒了香,敬了神。有了神靈的恩澤,這個端午節過的十分愉快。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節是神聖而又美好的。它給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每當想起故鄉的端午節,它的神祕感就像樹膠一樣緩緩流動在我的記憶裏,永遠揮之不去。

端午節的作文 篇四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爲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端午節的散文 篇五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兩天,媽媽就開始買糉葉、粘米、大棗等等,然後就開始烀糉葉,泡粘米……端午節頭一天下午,我放學後就能看到媽媽坐在臺階上包糉子,旁邊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於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媽媽學包糉子的心情,開始湊趣。只見媽把兩三片糉葉瞬間就捲成漏斗型,然後用右手在盆裏撈起粘米放到糉葉裏,再在裏面放上大大的甜棗,然後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鋪均勻,接着我是怎麼也學不會了。我包好的糉子幾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狀也不對,於是媽媽重又教我,可是笨笨的我怎麼也學不會,於是我索性不學了,坐在那裏看着媽媽包,媽媽手疾眼快,那麼多糉子媽媽包了幾個小時,終於包好了,就在大鍋裏煮,聞着糉香味,我和弟弟心裏饞饞的,可也只能等到時間到了纔可以吃到嘴,媽媽說將煮好的糉子要用涼水多泡一會,吃着纔好呢!

第二天端午節,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牀,在家裏的大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據說端午這天插艾葉可以避邪,也許這些都是風俗習慣,或者迷信吧。媽媽將頭天晚上煮好的糉子放到涼水裏,煮雞蛋、鴨蛋、鵝蛋,有鹹的也有淡的,糉子一盆蛋一盆,吃糉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後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學。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時代的端午,也是貧窮困苦的端午,也是快樂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後的端午,也是生活進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不知不覺我已經多年沒有在端午時節看到麥兒黃了。

兒時的印象裏,看見一羣婦女、姑娘圍着賣貨郎嘰嘰喳喳購買五彩絲線和繡香囊用的料子時,便知端午節就要到了。村裏的孩子全都一樣的被那五彩的靈物庇護起來,撒歡野性地滿村裏跑着。

那時的端午節總是趕在麥口,五月的麥壠早已呈現黃澄澄的氣象。含我在內的一羣小冤家總喜歡聚在地頭,各自在麥地中挑選幾穗,蹲下來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麥芒和硬殼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飽滿黃綠的麥粒,填進自己的嘴裏,香甜的肉感連同新鮮的漿液讓人滿口生香。生產隊裏看麥的“禿大辮”(我們村上的一個光棍男人)出現在離我們五十米開外時,我們立刻一鬨而散,那感覺如山高似水長。

姐憶的不是端午,是快樂;吃的不是糉子,是心情。

端午節的散文 篇六

天氣轉暖,溫度升高了許多,石榴樹開始在枝頭炸開一朵又一朵花。“梔子花啦,白蘭花啊,要不?”一串如歌似的叫賣聲飄在大街小巷,賣花姑娘的周邊瀰漫着梔子花、白蘭花特有的清香。大嫂買了幾朵梔子花,頭上插一朵,身上別一朵,在家中蚊帳上也別上兩朵,呵呵,到晚上,別提帳子裏的香氣有多濃。哦,又快到端午節了。

節前兩天,我們這裏家家要買來生長在高郵湖邊的蘆葉——糉箬葉子,用翠綠的糉箬葉子把雪白的糯米裹成糉子。裹出的糉子特色紛呈,就食材上分,有鮮肉糉、鹹肉糉、赤豆糉、蜜棗糉和普通的白糯米糉等等。從糉子的形狀上分,有四角糉、蹺腳糉等。糉子裹好後,每兩隻聯結在一體成爲一對。到了煮糉子的時間,家家戶戶散發出陣陣誘人的糉葉清香,把整個小城染透,用“香噴噴”這個詞來修飾端午節是最恰當不過了。

端午節這天,小城許多人家的大門上要插上蒲草和香艾,用來驅邪。母親要給孩子的手腕繫上五色絲線編成的“百索子”,用來避邪護身。民間有“六月六,百索子拋上屋”的歌謠。“百索子”一定要拋上屋,而不能隨意拋棄。據說在六月初六這天,拋上屋的“百索子”,會被等候的喜鵲銜去,用於在銀河之上搭起彩橋,讓牛郎織女過橋相會呢。小孩的脖子上,還會掛着母親頭一天晚上用綵線編成的網兜,網兜裏裝着一隻煮熟的綠殼鹹鴨蛋。

做飯的時辰,戶戶菜香四溢。在我的記憶中,一年中節日的菜餚,除了春節,就數端午節菜品豐富,也更有特色。這天的菜有“十二紅”,這是我們揚州的傳統菜式。一般有:炒紅莧菜、拌萵苣、拌涼粉、拌黃瓜、鹽水毛豆、糖漬西紅柿、燒黃魚、炒河蝦、炒黃鱔、紅燒肉、紅燒鵝和流淌着紅油的鹹鴨蛋等等。

中午,不客氣地熱起來的太陽當頂照着村子。家家圍着八仙桌吃飯,大人們喝着雄黃酒,戲說着許仙與白娘子的千古傳說;孩子們的兩隻筷子像長了眼睛似的,瞄着炒黃鱔的盤子,夾着香軟的黃鱔脊背直往嘴裏送。一家人直吃得滿面紅光、酒足飯飽。

飯後,家長還會帶着孩子去浴室洗艾水澡。巧的是,在端午節這天泡艾水澡,到了盛夏時節即便受了暑氣,身上也不生瘡皰。所以端午節前後三天,郵城大大小小的男浴室,都會打出“艾水澡”的招牌,前來沐浴者不少,一個個唱着歌兒來去。

在我的記憶裏,端午節就是一頓香噴噴的甘美豐盛的家宴,以及一些驅魔避邪的故事,還有搬運工人在古運河賽龍舟時吼出的震天號子……久遠依稀,像一個不散的夢,年年五月初五,如約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