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共2篇)

第1篇: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

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共2篇)

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幾平米的陽臺上,種了一盆文竹,幾棵仙人掌。

我隨意拿了幾顆黃豆種子,埋在了種文竹的盆裏。

沒過幾天,黃豆的種子如雨後春筍般衝破了泥土,頂上來的是嫩綠的芽兒。我每天給它澆適量的水,過不久,它竟長勢如破竹一般,葉片迅速肥大起來。它的莖攀上了旁邊的文竹,以螺旋形盤屈上升,高度與日俱增,沒過幾天便將原來高高在上的文竹“蓋了帽”。沒了更高的'東西攀附,纖細而如遊絲般的根部承受不住上面龐大的身軀,便垂下枝條,以匐匍狀生長。

我看着它天天長大,心裏充滿希望。

日子像未關緊的水龍頭,一滴一滴滑過,直到秋末,盆裏仍是空空的幾副藤蔓的架子。我的幻想才被徹底打碎。原來像這樣過於茂盛、像巨蟒般匐匍的黃豆是根本結不出果實的。後來,爲了移栽別的花卉,就將它連根拔掉了。

一次,我偶然在樓下小區裏散步,竟發現一戶人家院子的牆頭竟開滿了紫紅色的扁豆花,不久,有的結出了很小的彎彎的牛角狀的扁豆。我每次從這戶人家門前走過,都要擡頭觀望那高高掛起的扁豆藤。主人太愛惜他的扁豆了,在牆頭架起一個小小的帳篷,就好像給它搭建了一個溫室大棚。可是,由於主人的“溺愛”,扁豆沒有了蜜蜂傳粉,果實大大減產!

悲哀之餘,我似乎覺得種豆也是件不易的事情。

秋風醉,日落斜坡。夕陽掩着嘴打了個呵欠,把金色的光輝灑向田野,涌動的麥浪翻滾着。我站在外婆家的打麥場上,極目遠眺,前方是一望無垠的麥田,還有一大片黃豆地。雖然飽滿的籽粒好像已經壓得它們喘不過氣來,但它們還是是微微揚起頭顱,像哨兵一樣直挺挺地立在田地裏,豆莢有的成熟了,金黃金黃的,有的還泛着淡青色。微風輕拂,咯咯——咯咯,耳畔傳來陣陣歡悅的笑聲,那聲音伴着清風的調子,飄呀,飄呀,飄過金色的田野,飄過繁密的蘆葦叢,飄向渺遠的天際。放眼望去,威武雄壯,浩浩蕩蕩。暮色愈來愈濃,夕陽將整片黃豆照得通體透亮,如沙漠裏的夜明珠,發出金色的光澤,與麥田的金色相融,讓我好像進入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

忽然想起陶淵明的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原來,種豆須在南山呀!

誠然,人生與種豆有着一樣的規律。只有溫暖的陽光,在狹窄的空間裏生長,只能是逐漸萎縮。人生需要一個大舞臺,經歷各種惡劣環境的磨鍊,風吹雨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方能長成參天大樹,留下濃蔭滿地。

第2篇: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

猜這篇種豆南山下高一作文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牀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裏的雜草。穢:骯髒。這裏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着鋤頭。荷,扛着。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溼。

足:值得。

但:只.

願: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願。

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違:違背

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裏清除雜草,傍晚頂着月色扛着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溼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溼了並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鑑賞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爲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爲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爲。而自耕自食,滿足於儉樸的生活,捨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鬥爭,這纔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爲一個貴族的後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藉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僕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爲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

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並在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爲這並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爲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於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僞、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爲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爲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此詩原是楊惲得罪免官後發泄牢騷之作。據《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南山爲“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此說大體不錯。

將陶詩與楊詩比照,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種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蕪穢不治”;“晨起理荒穢”,也是針對“蕪穢不治”這一句而寫的。考慮到陶淵明對古代典籍的熟悉,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麼,陶淵明暗用楊詩,用意又何在?首先,這種化用,已經把楊詩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詩裏了。對於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會聯想到“朝廷之荒亂”、賢者無所用這樣的喻意。

但是,這詩又並不是單純地脫化前人之作,詩中所寫種豆鋤草,都是作者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既移植了楊詩的某種涵意,表達他對現實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親身種豆南山的舉動,針對楊詩“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纔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楊詩結尾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在一定前提下,這也是陶淵明所贊成的。但他通過自己的詩又表明:勞作生活中包含着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穫,閒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解析了此詩運用典故的內涵,便可以對詩本身作進一步的分析。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爲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閒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爲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幹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爲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着鋤頭,沿着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兇戰厄,也包括人羣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爲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溼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麼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溼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麼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溼而已,而是一個象徵。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麼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

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麼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麼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畲(shē)田詞五首(其四) 【北宋】 王禹偁(chēng)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翻譯

種完了北山的田地再去種南山的田地。 幫助鄰人們耕地,怎麼能偏袒呢? 希望這世間的人都像我一樣, 那麼天底下就會少很多荒田。

畲田:即火耕田。此處指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耕種土地,有墾荒的意思。

賞析

“北山種了種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勞動分先後、協力共同進行的特點。這一句的着眼點即在於強調勞動者的協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豈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種一家墾舍,四鄰相助的淳樸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種古老的風俗習慣。“殺盡雞豚喚斸畲,由來遞互作生涯”(《畲田詞?殺盡雞豚喚劚畲》),只要誰家有事於畲田,四圍鄉親“雖數百里如期而至,鋤斧隨焉”(《〈畲田詞〉序》)。“豈有偏”系承接上句而來,是把“北山”、“南山”,一視同仁,無所遺留的意思。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二句,借農夫之口,表達了在勞動中產生的自豪感。畲田廣種,不侷限於一山一地,若人間皆能如他們那樣,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時又雙關詩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農家,熟悉和關心農事,又時值宋初承五代戰亂之後,入亡流徙,土地拋荒,提倡開荒種地是地方親民之官的首要任務,爲此,詩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復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其意義是很大的。

此詩朗朗上口,民歌風味很濃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人希望當朝的執政者“擇良二千石暨堅百里”,也就是說要精選州官和縣官(二千石是古代郡令的代稱,百里是縣令的代稱),使全國各地都能提倡開荒,又希望能夠“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要是天下的農民都能像商州人民那樣“更互力田,人人自勉”,那麼“庶乎,污萊盡闢矣”(《〈畲田詞〉序》),全國農業的振興就有希望了。[1] 這首詩歌頌了宋初農民之間的互助精神和開發山地的熱情。商州某些偏闢山區,交通不便,生產落後。由於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的關係,這裏的農民還保持着羣體互助的古老傳統。到了農耕季節,“先約定某家某日有事於畲田,雖數百里,如期而集,鋤斧隨焉。至則行酒啖炙,鼓譟而作”。這種風俗反映了山區農民之間團結互助的關係。爲了生存,他們不能不依靠集體的力量。從詩中還可看出,當時山區農民在土地所有權尚未確定時誰願多種誰就多收的情況。作者在這組詩的第一首“各願種成千百索”句後自注道:“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十丈爲一索)’,以爲田數。”畎田,即田間。這一首“北山種了種南山”句就反映了農民們想多開荒地、多有些收入的心情。第二句讚揚農民的“相助”和“力耕”。前者體現了友愛精神,後者體現了勞動熱情。“豈有偏”則體現了民農的無私:無論對誰都一視同仁,沒有私心。第

三、四句以“我”的語氣發議論,切盼天下百姓都能開荒種地,過上好日子。經過五代戰亂之後的宋初,田地荒蕪,生活貧困,人心未定。作爲一個有頭腦的地方官,當務之急就是開荒種地,恢復生產,民心方能安定。作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是明智的。作者在詩序中希望朝廷能選用州官和縣官,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倡導開荒,“使化天下之民如斯之義”,使天下的農民都象商州山區農民“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作者寫了這組詩,“欲採訪官聞之,傳於執政者”。

願望固然是好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現實的。 這首詩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它是在吸收民歌營養的基礎上創作的。農夫們耕作時常常邊幹邊唱,可以鼓士氣、除疲勞。正如作者在詩序中指出的:“督課之語若歌曲。”聽起來如同有節奏的歌曲。又指出這些民歌有“俗”的特點。作者創作這組詩時,儘量寫得通俗易懂,“其詞俚,欲山甿(即山民)之易曉也。”語言力求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注]:①此詩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詩人親手創立的新法被一一廢止。陂(bēi):池塘,這裏指池邊或池中小洲。②佔春:佔領春光,指包含濃郁春意。③碾作塵:意即備受踐踏。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絕勝:遠遠勝過。 譯文:

池塘中的春水環繞着杏花, 花與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風像雪一樣吹落, 也勝過落在南邊集市上被碾作塵土。 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着杏樹,預示着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說“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裏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豔、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雲:?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着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託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啓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麼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麼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後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和淮上遇便風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 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⑴淮上遇便風:原作者不詳。

⑵浩蕩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濤浩蕩。天共流:看天與水交接的遠處,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浩蕩,形容河寬水盛。天共流:看天與水交接的遠處,水天一色,

⑶"長風"句:《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問其志向,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此暗用其意。長風,遠風。

⑷喧卑地:喧囂低溼之地。卑地,低溼之地。卑,

低。

⑸滄溟:指水瀰漫貌,常用以指大海。粱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滄溟之深,不能比其大

清澈的淮水浩浩蕩蕩,好像與天河匯合同流,遠風打從萬里吹來,吹送着我小小的歸舟。黃昏時假如泊舟在喧鬧低溼的地方,將令我憂愁。願長風把我的行舟吹進遼闊的大海,在那兒我才能領受真正的自由。 此詩是作者行舟淮上,遇順風送舟,心情喜悅和《淮上遇便風》詩而作

這是一首唱和之作。原詩題意不過是在淮河上航行遇到了順風,和作好在能另闢新境,立意高遠。

首二句意境闊大,感情奔放,"浩蕩"寫水勢盛大,"清淮"寫水色澄碧,"天共流"寫水天相接,因天色清明,故水天一色,舟中人視之,如水天共流。在這個雄渾的背景上,一一葉扁舟正乘長風破萬里浪,馳向遠方的故鄉。詩人按照唱和詩的習慣,非常巧妙地以"浩蕩清淮"和"風送歸舟"點了題,同時抒發了順風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軒昂的胸懷。

後兩句描寫浪漫的想象。詩人發愁,因爲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狹窄而吵鬧的小港口。結尾筆鋒一轉,頓生豪情。但願乘長風萬里,破白浪滔滔,馳入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只有在這浩渺遼闊的天地中,詩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全詩現實的描繪和浪漫的想象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感情層層推進,一瀉千里,表層流露的是乘風破浪之快意,而深層表達的則是詩人豪邁壯闊的情懷。跡其生平,詩人數次上書朝廷,於朝政無所迴避,疾憤羣小,屢爲佞人所冤陷,其"憤懣之氣,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滄溟始自由"之想,意即衝破一切人爲羈絆,求得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詩人就是這樣借江流天地、長風萬里、滄溟浩渺來抒寫自己豪邁不羈,壯志凌雲的自由之情。綜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詩人不管是貶官降職,流放他鄉,還是爲人構陷,壯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兇險,還是思有鬱結,心靈不展,他們都能夠在觀照自然,神遊天地的審美愉悅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賦予他們包容萬象的博大胸懷,是江河湖海賦予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賦予他們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二、四句明顯具有寄託和象徵意義。蘇舜欽政治上傾向於范仲淹爲首的改革派,多次上書言政,反遭保守派誣陷,而時發其憤悶於歌詩。這首詩在痛快淋漓地描述順風乘舟情景的同時,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氣,表達了對保守派羣小的蔑視和對高遠理想的追求,顯露出詩人高潔的人格和兀傲不羣的個性

標籤:種豆 高一 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