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多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多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篇1

大運河的三生三世

公元前486年,一條小小的溝渠開鑿,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成長爲一條大運河,見證着歷史的輪轉,朝代的更迭,在三生三世中傾聽人們的歡聲笑語,見證中國巨龍的騰飛。

跌宕起伏的前世,歷經繁華錦簇。“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從吳王夫差下令挖鑿溝渠,到隋煬帝開通濟渠、永濟渠,小溝渠變成大運河,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建成近3200公里的里程,成爲當時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從誕生之日起,備受“重用”,它給周邊的百姓帶來生活的便利,讓過往的船隻節約通行時間,使歷朝歷代得到滋養,加快了中國南北經濟交流和發展,促進了運河周邊城市經濟的繁榮。隨着近代社會時局影響,疏於管理的大運河充滿淤泥,淪爲百姓們短期的日運使用,遠遠低於大運河蘊含的價值。大運河的身影不再忙碌,開始失去光芒。

重煥生機的今生,展現綠色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大運河,挖掘背後蘊含的文化價值。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黨和國家推出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揚州的運河三灣清理違建物、搬遷企業、實施溼地修復,打造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號稱擁有“大漢雄風、豪情運河”的徐州憑着水陸的交通優勢,實現商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徐州人豪爽的性格;名爲“楚風水韻”的“大運宿遷”將古時發展形成的酒文化與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相結合,發揮運河精神的創造力,成爲中國的創業之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綠色治療”起了作用,“可持續發展”藥方讓大運河恢復健康,爲“千年大運河”注入新的生機。

充滿希望的未來,續寫騰飛之路。“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一條大運河,承載着的是民生的需求,是經濟騰飛、流動的血脈,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要突出以文化的引領作用,立足於保護大運河承載的傳統文化,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大運河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要緊抓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科學規劃,拉動生態經濟、文化經濟;要打造“綠色航運”,發揮大運河的重要樞紐作用,帶動全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融合交流,打造出一個個豐富的文化區域、精彩的旅遊地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地區。

立足於新時代,大運河不僅僅只是一條運河,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光榮象徵,經過三生三世的淬鍊,大運河已然成爲中國經濟有力的“助推器”,讓中國巨龍騰飛萬里!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篇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爲國爲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爲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爲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糉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爲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纔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篇3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爲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麼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爲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箇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幹最髒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爲“老師”,每一次臺下觀衆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裏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纔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在每天到達會場之後,都會誦讀《弟子規》,全場三千多人,誦讀經典,有些甚至過目不忘,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爲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講師說,中華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孝”字,兩個字就是“道德”二字,還有一位講師說過,《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的規,更是做人的規,確實,《弟子規》中許多都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待自己的行爲要“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與他人相處則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等等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勝枚舉。

講課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因爲僅憑我三言兩語是無法闡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場場的講課中,感動之處可以讓人痛哭流涕,激動之處可以讓人手掌發麻,幾次我都是眼含熱淚,哽咽低頭,就在舉行閉幕式,觀看講課花絮時,我從屏幕上看到一行字:義工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糧食。屏幕上出現的是收拾飯盒的義工們,面帶微笑的在吃從觀衆手中收回的飯盒中的剩菜剩飯,有些還看見鏡頭不好意思的躲開了,這時,我再也無法把他們吃剩菜剩飯的鏡頭看完了,我再也無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淚水,低下頭,任由淚水在我的臉頰上滑落,臉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針扎。滿腦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我這四天把自己的飯菜全吃的一乾二淨,但是還是覺得內心是深深地自責和痛苦。

也許,面對這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我還很小,還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在的今天,尤爲重要!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篇4

文化的“答案之書”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文化傳承。從2014年“打卡”首都博物館到2017年“留跡”合浦漢代博物館,從2019年考察敦煌莫高窟到2020年走進大同雲岡石窟,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之“路”充分體現了他的文化“心”意:“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時代之光照亮了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有”和在此基礎上的“新”,我們在新思路中規劃新生活,在新生活中產生新變化,在新變化中領略新風景,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新”向榮。面對時代的高速發展,我們又不免產生隱憂:文化的發展會不會隨着城市的高速發展而日漸式微?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城市的文脈?人們的隱憂體現了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關切,系列的問題解鎖了文化發展更好的未來。在問題的引擎下定能更好地找出答案,在反躬自省的探問中定能穩步走好文化的發展道路。

問:歷史文化是黯然的“影子”嗎?

答:不,它是發亮的“印子”。

步行街上的人流熙攘,街心公園的比肩接踵,城市雕塑散發出的現代氣息……當前,城市功能在建設中日益多元。在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土地得到了開發利用,樓盤接連拔地而起,我們的城市建築越來越齊整挺拔,我們的生活也愈加方便快捷,商業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商業發展若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以破壞名勝古蹟和百姓情感爲代價,讓歷史文化成爲其附屬品,成爲其黯然的“影子”,是萬萬不可取的。深厚的歷史根脈和民族的精神寄託讓文化成爲了發亮的“印子”,貫穿了歷史也照亮了整個時代,它是彌足珍貴的,是不可被替代的,商業化進程如若演變爲對歷史文化的侵略甚至是掠奪,顯然是危險短視、捨本逐末之舉。發亮的“印子”不能被塵沙掩埋,我們決不能讓商業經濟的風沙侵蝕了歷史文化的綠洲,因爲缺少文化色彩的高樓大廈讓人“喘不過氣”,沒有文化氣息的商業發展勢必“奄奄一息”。對歷史文化的“印子”要勤加擦拭,才能讓它的亮度更加燦然,讓文化自信更加飽滿。

問:傳統文化是消散的“暮光”嗎?

答:不,它是最美的“晨光”。

我們總能在網端、報端、筆端見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激烈角逐。有人斷言,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傳統文化已然成爲消散的“暮光”,終會被覆蓋直至消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傳統文化是一條淘不盡的河流,這條河流裏有燦爛輝煌的唐詩,有悽婉多情的宋詞,有發人深省的典故,有爲人處世的善言,有愛國情懷的激盪,有治國理政的智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傳統文化中,情感是細膩綿長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人物是栩栩如生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哲思是通達事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傳統文化的五光十色匯聚成了最美“晨光”,我們的心境在這藹然的“晨光”中得以平靜,我們的思考在這繽紛的“晨光”中得以開啓,在每個人的心裏,傳統文化都有一份獨屬的“位置”,也正因爲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獨一無二,碎片化的現代文化遠無法比擬,更無法取代。我們當在傳統文化的“晨光”照耀下,奮力前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有定義,有解析,有內容,有方法,這就是文化的“答案之書”。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篇5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爲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悅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經典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標籤:多篇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