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一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靈感的發源之所,特別是動畫藝術的創作,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入手,汲取優秀的創作思源。動畫創作的前期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要創造出具有中國韻味的動畫形象,造型設計者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通過借鑑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賦予動畫作品鮮明的藝術神韻。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動畫造型;設計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水墨畫、陶藝、京劇臉譜、皮影藝術、壁畫藝術、剪紙藝術等,絢麗而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表現形式爲中國動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造型設計素材。綜觀我國優秀的動畫作品,無一不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如,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設計借鑑了中國傳統藝術,如京劇、年畫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2016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小門神》,從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看,是根據中國傳統民間傳說設計的,使“門神”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觀衆的喜愛;從動畫故事上講,是對門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國民間關於門神的傳說。這就使影片對於中老年觀衆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溫馨回憶,對於青少年觀衆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正因如此,這部影片反響熱烈。近年來,動畫業界重新研究將古老的皮影藝術應用於動畫創作,把傳統的水墨畫與三維技術相結合製作動畫片,等等,都賦予了動畫造型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體現,一方面是在動畫造型設計上借鑑和引用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根據現代動畫造型審美特徵,運用現代動畫造型設計手段對傳統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夠爲我們所借鑑的造型設計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提煉、改造和運用,既能夠將其以新的、現代的方式進行傳承,又能夠使我國動畫的造型富有民族韻味,從整體上提升動畫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感染力。動畫創作的前期工作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設計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在造型設計中,設計者應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形與色的借鑑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賦予作品個性鮮明的藝術神韻。

1、中國式“形”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澱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學派的思想,將其體現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中,能夠使我國的動畫作品從思想上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這與西方遵照現實、追求形象逼真的創作原則不同,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創作出來的動畫形象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繪畫講求透視關係和逼真寫實;中國繪畫中對人物的表現遵從“肩擔兩頭,立七坐五盤三半”之說,對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劃分,臉型則可用八個漢字概括,即“國、目、田、甲、由、申、用、風”,生動又形象,更加註重以形寫神。如《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動畫形象設計,爲了突出孫悟空的機靈聰慧,造型設計者有意識地將孫悟空的形象進行了誇張的變形,並藉助中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人物形象和動作設計,在孫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紅色色塊將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統一起來,加之設計出長腿細腰、虎皮短裝,將孫悟空的機靈表現得淋漓盡致。

2、中國式“色”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在動畫造型設計中,色彩對於表現動畫角色的個性特徵和傳情達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東西方也有各自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原則,西方藝術家講求對色彩和光線的嚴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線變化都不容忽視,對逼真性、寫實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視;而中國傳統藝術更加重視韻味的主觀表達,如中國傳統水墨畫,畫家可以不考慮光色等方面,更加註重以筆墨塑造形象,通過墨的濃淡乾溼、線條的起承轉合、筆觸的輕重等抒發情感。如,《小蝌蚪找媽媽》就利用了傳統水墨畫元素,將遊動的小蝌蚪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我國動畫只有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動畫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更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並將其體現在動畫造型設計中,才能夠以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方式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並引領中國動畫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二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爲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明天的太陽,在展望未來的同時,也必須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在不忘記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纔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地位

正文:

近日,我們通過對大中國小課本進行了大量的收集後發現:現在大中國小課本中,傳統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來越重要。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是中華民族的根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是聰明智慧的民族,是開拓創新的民族經過長時間的淘漉和歷史沉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精彩濃縮,記錄風雨,貯藏豐碑,凝結精魂,激勵後輩自從盤古開天地後,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句句箴言,滋潤心田,教我做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之果,閃爍聰慧,展示魅力,開啓腦力,啓迪子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陳釀,歷經滄桑,遺存華章,哺育華夏,福及人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斷增值的民族資本,璀璨奪目,點墨是金,亙古常青,價值永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無限,永屹世林。

2、當今的大中國小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格狀況需要國學

八十後九十後的特點就是張揚個性,創新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才培植個性培養創新不竭的源泉創新可以說是悟性和靈性的結晶,而悟性和靈性的根系卻深植於豐厚的文化底蘊裏因此,語文教育應充分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底蘊的沉積,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1)積累文化底蘊,培植創新的悟性和靈性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情趣,在豐富生活閱歷中不斷積累文化底蘊;要在熟讀的基礎上,抓住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去感悟課文的整體美;要注意抓住課文耐人尋味處、意義深遠點,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課文的意境美、內涵美,體驗文化美感;要引導學生涵詠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調、詩情畫意的優美詞句,領悟課文的藝術美、情感美,體驗文化情趣,使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如枝頭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煥發生命活力。

4、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衝擊下,功利主義思想氾濫,高職教育也難免受其影響,重實踐輕理論、重技能輕人文,以致於不少學生對傳統的記憶日漸淡漠,人文知識幾乎一片空白“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的開設,爲學生學習本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打開了一扇窗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人文知識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典雅高貴,意境深遠自然與社會,形式與內容,往往表現爲高度、美妙的統一不只是具有映入眼簾的外在形式上的藝術之美,更可貴的是格調高雅、陶冶情操的主導精神閃爍其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的文化品味大有裨益。

5、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關注,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內容。

大學生具有許多的優點和特點,如敢於挑戰傳統,樂於接受各種新思想、新觀念;關注時勢,有較強的民主意識;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強,等等但是,在社會不良思潮的衝擊下,部分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對人生的正確認識和態度,缺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民生的關愛因此,大學的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人文精神,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儒家注重涵養“君子”品格,倡導“仁愛”精神;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道家強調“無慾”、“無爲”、“無爭”這些思想主張,提倡人與人和諧相處,互愛互助,蘊涵了無盡的人文關懷,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珍貴資源。

思考:

我想必須經過一番寒徹骨,中國傳統文化最終還是要發展成一個主流趨勢,在將來的發展中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在這股趨勢中更好的發展自我?《中華文化概論》中說到:誦讀國學文化經典應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必修課。

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培養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國學經典中蘊涵着許許多多關於做人、做事、從政的道理,蘊涵着許許多多關於理想、志向、氣概、胸襟、正氣、情操、奉獻、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兒童堅持從小誦讀國學經典,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會慢慢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就會逐漸變成知書達禮,積極向上,行爲規範,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學生、好公民、好人才。

總結:

總之,通過學習國學文化經典,讓學生切實打下紮實的文化功底,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不再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現象,真正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等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2]龔紅月等,《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新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三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積澱後形成的一顆璀璨明珠。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將傳統元素提取並應用於現代設計當中,不僅能夠將傳統文化發揚並傳承,而且對其也是有效的保護。本文通過對現代玩具中傳統元素設計理念方式的實例研究,旨在對玩具設計師以及其他領域的相關設計者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隨着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復古文化”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並愈演愈熱。那麼,在這樣一個良好的背景下,如何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以此推動產業的發展並弘揚中國傳統特色與風格,成爲了研究的重點。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係

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中出現了很多經典的藝術形象,按照表現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爲平面藝術和立體藝術兩大類。對於現代設計來說,在設計過程中完全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很多元素進行再創造,例如我們可以將傳統紋樣的造型進行提煉並塑造,然後將其運用到裝飾設計上,以表達出設計的文化內涵。

產品的設計理念是設計的核心與靈魂,是產品實現“存在”的基礎。現代的產品承載的不再只是單單的功能和形態,它更是成爲了設計理念的載體。下面僅以產品設計中的玩具設計爲例,進行4種融合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的分析:

(1)表現傳統元素的設計理念。

玩具的形象感,是它本身給予人最直接的感受,或英姿颯爽,或憨態可掬。這些形象一直被賦予着特定的象徵代表意義,將它們進行玩具化的設計,設計出的產品能夠更被消費者所接受,產品也可以使其產生形象背後的聯想。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設計是典型的代表。五個形象中有四個都是來源於中式的動物形象:熊貓,燕子,羚羊,鯉魚。福娃貝貝的設計靈感源自傳統年畫,魚紋紋理,水波紋理,寓意着繁華景勝;福娃晶晶自然是大熊貓的形象,而它頭上的配飾形象取自於傳統瓷器的蓮花形態,寓意着歡樂;福娃迎迎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藏羚羊,寓意着健康;最後的妮妮的設計靈感是傳統的雨燕,寓意着幸運。

(2)材料選用的設計理念。

材料的選擇運用是現代玩具設計環節中需要十分重視一項,對於材料的選擇及其運用,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中國傳統材料元素包括竹材、木材、陶土、絲綢等,其實我們小時候在街邊經常看見有竹編手藝人,用竹子在進行各種動物,植物形象的編織,這便是傳統材料在玩具中最原始最基礎的體現。所以在人們的心裏,傳統材料大多和傳統手工藝聯繫在一起,但現在有了高科技的生產水平,再結合傳統的文化底蘊,工業產品也和老式的手工藝品一樣精緻和富有情趣了。

現在在北京三里屯商業中心裏,矗立着很多中國設計師和德國阿迪達斯公司合作的玩具人偶雕像,這些雕像無一不時尚可愛,充滿現代流行的元素,但是他們的材料全部是用中國傳統瓷器燒製的,這樣的玩具設計,就是把傳統元素和現代玩具最完美的結合。

(3)融入歷史故事的設計理念。

在漫長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許多的傳說、故事,以這些文化資源爲素材將其與玩具設計相結合,能夠使兒童在遊戲中對傳統文化耳濡目染,起到學習的作業。同時對傳統文化也有起到了傳承作用。

風靡桌面遊戲界的一款名爲“三國殺”的桌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以三國的歷史爲文化背景,將其融入進桌面遊戲,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向玩家展現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三國人物形象和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三國故事。“三國殺”中每一位遊戲角色的技能都能在他的生平事蹟或性格特點中找到設計原型。很多遊戲玩家本身並不瞭解三國知識,但卻從遊戲中獲知了諸如“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等典故。

(4)體現思想的設計理念。

其實,傳統文化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思想,也是一種文化,中國文明中有很多深藏其中的文化,藝術及哲學內涵,例如那些著名的古代哲學思想。所以,傳統文化元素並不能僅只是簡單的複製挪用到現代玩具設計當中,而是應該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出其中的精髓,然後通過現代設計方法給予它全新的內涵。

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魯班鎖是智力玩具中的典型代表。啓迪開發智慧是玩具功能重要的一項,而智力玩具中包含的“以退爲進”、“此消彼長”等哲學思想,而這些思想通過人們對玩具的把玩,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對人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結語

本文從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係入手,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玩具設計的融合運用,總結出了能夠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玩具設計的四種設計方式理念。

玩具作爲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藝術所共有的普遍特徵,同時還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玩具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意義。將玩具作爲傳統文化的載體,目的是爲了使孩子從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並在其中耳濡目染,從根源上進行文化的傳承發揚,也是爲了創造具有傳統特色的現代玩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四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

在一次針對國小生的問卷調查中,有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大部分學生按照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學生眼中相對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將聖誕節和端午節相比,一些學生更喜歡聖誕節。今天,部分年輕人不重視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不重視傳統手工藝而崇尚西方的科技產品。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作爲一名美術教師,筆者每每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聽到這樣的報道便很揪心。

筆者不願看到漠視乃至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希望傳統文化藝術只能成爲人們腦海裏的模糊記憶,而人們徒留悲嘆和深深的惋惜。筆者希望盡最大的`努力通過美術課的教學傳遞重視傳統文化的信息,感染、影響學生,讓他們在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有所作爲。筆者認爲,重視傳統文化藝術應該從學校、從課堂抓起,讓學生形成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識,尊重、呵護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應僅僅照本宣科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而應該有所作爲。中國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歎爲觀止的精華被塵封在角落裏。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時尚。而傳統文化藝術很古樸、很稚拙、很耐人尋味,它纔是真正的中國味道,因爲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筆者認爲,教育者有必要在課堂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課本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長期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品德修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如何在學校美術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筆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後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於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於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爲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築中我們看到故宮的佈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聖、前朝後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佈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築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雲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於建築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築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三、教材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教育部規定中國小每週必須上一堂書法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中國書法作爲中國特有的藝術,亦是我國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重視對書法的教學。

一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瞭解五千年的漢字文化,並通過解釋一些漢字的淵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臨摹經典範本,由此學生在學習書法時既瞭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學習了文字與文化的結合,可謂一舉兩得;三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現場示範,教師講得再多、再精彩,對於學生而言不如現場具體示範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是現場示範更直接,往往許多難以口頭講明白的知識點現場一演示學生就悟到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示範的好處,千萬不能省掉。

總而言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根源上來。現在,有的人不願拿筆,不談文化只談名利,沉迷於手機、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思與行動。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以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筆者希望大家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五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後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於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於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爲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築中我們看到故宮的佈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聖、前朝後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佈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築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雲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於建築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築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三、教材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教育部規定中國小每週必須上一堂書法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中國書法作爲中國特有的藝術,亦是我國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重視對書法的教學。

一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瞭解五千年的漢字文化,並通過解釋一些漢字的淵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臨摹經典範本,由此學生在學習書法時既瞭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學習了文字與文化的結合,可謂一舉兩得;三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現場示範,教師講得再多、再精彩,對於學生而言不如現場具體示範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是現場示範更直接,往往許多難以口頭講明白的知識點現場一演示學生就悟到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示範的好處,千萬不能省掉。

總而言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根源上來。現在,有的人不願拿筆,不談文化只談名利,沉迷於手機、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思與行動。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以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筆者希望大家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標籤:多篇 新版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