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有關家鄉的名人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有關家鄉的名人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家鄉的名人 篇一

我的家鄉家鄉的名人在洋縣,說起家鄉的名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的爺爺。

爺爺是位年過六旬的白髮老人,他高挺的鼻樑上總是架着一副老花眼鏡。從我記事以來,爺爺每天都要在宣紙上畫幾幅畫。右手架筆的關節已經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一看就知道是常年聯繫的結果。

爺爺是一名出色的畫家,他最擅長畫花鳥畫,荷花、梅花、蘭草、菊花……他樣樣都會,其中爺爺畫的最好的就要屬牡丹了。勾勒、勾填、沒骨、潑墨一氣呵成。溫柔的淡粉加上高潔的素白。花瓣上再加幾顆晶瑩的晨露,在陽光照射下聚成一個閃閃發亮的光點。雍容華貴的牡丹在爺爺筆下展現的栩栩如生。

爺爺的畫在家鄉可是出了名的,他最出名的一副《牡丹》還被收入在小村的畫展館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

家鄉的名人 篇二

我家鄉的名人可多呢,有李源潮、周恩來、鄭兆財、蔣志平、吳強……不過最有名的還是數週恩來了。他是一位總理呢,他那花白的頭髮,濃黑的眉毛,慈祥的眼睛,親切的笑容,令我很有親切感。

他這個總理可不是“走後門”得來的,而且靠着勤奮努力得來的。

周總理小時侯可勤奮呢,有一天,周總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遙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的風塵勞累,年幼的周總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他仍然要堅持練完100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心疼道:“明天再寫吧。”周總理連忙說:“當天的事當天得做完!”便連忙把頭埋在涼水裏,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當100個字寫完時,陳媽媽一把奪過筆:“這下行了吧,快睡覺。”周總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100個大字,皺着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這兩個字寫歪了。”說着又把那兩個字寫了幾遍,直到滿意爲止。

周總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三

同學們應該都十分熟悉曹文軒老師吧!他是我們鹽城的著名作家。他寫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青銅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紅瓦》等幾乎每個同學都讀過。

曹文軒老師是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他1954年出生,197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現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會員、北京大學教授。曹老師在鹽城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孕育出一朵朵豔麗的奇葩,爲我國文學之苑增添了亮麗光彩。

我不由得想起曹老師寫的《青銅葵花》。這本書的扉頁上有一行字:“謹以此書獻給曾遭受苦難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子孫。”讓我感慨不已,現在的社會與曹老師所處的時代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有一次看電視,偶然看到主持人對曹文軒老師的專訪。曹老師想起農村生活,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貧窮,而《青銅葵花》寫的正是一場災難,正如曹老師在書中說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後纔有可能是一個強者。”沒有哪個人沒有經歷過磨難,但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往往決定着一個人的成敗。這本書告訴了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做一個強者,揚起理想的風帆。

曹文軒老師用優美細膩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尋常但又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伴着溫馨、浪漫成長!

家鄉的名人 篇四

說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說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爲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爲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爲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爲“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爲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爲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繫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爲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五

說起家鄉的名人,大概數我媽媽了。我的媽媽今年三十多歲,長得很漂亮,但說話嗓門大,心直口快。做事風風火火,古熱道心腸。

說起做菜,媽媽是位“超級名廚”,她對炒菜簡直無所不通。什麼宮保雞丁、爆炒魷魚絲、酸辣排骨、清蒸鮎魚,總是有滋有味,會讓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也許你會感到有些誇張,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吃了媽媽做的菜,包你回味無窮,再次慕名而來。媽媽在家鄉開了個小吃館,由於飯菜物美價廉,每天賓客很多。

媽媽包的餃子在當地也很有名,有很多顧客都是衝着媽媽的餃子來的。

顧客尤其愛吃媽媽做的餃子,是因爲她做的“元寶”餃子特別好吃。“元寶”在我們這裏雖然是家常主食,但是我的媽媽卻可以變出好多花樣。韭菜餡的、牛肉餡的、白菜餡捲心菜雞蛋餡的、胡羅卜餡的……有蒸有煮,非常好吃!還有牛肉混沌,一個個小巧玲瓏,吃起來一口一個,美味無比連大飯店的都比不上。媽媽包的餃子總能讓顧客大飽口福,只要是進來都把肚子吃得圓鼓鼓的。

媽媽不僅菜做得好,動作還非常麻利。每次客人一到吃飯,沒費什麼勁,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就擺上了。媽媽不僅有超高的廚藝,還熱心助人,家鄉人紅白喜事她都熱情相幫,積極籌劃宴席,來回穿梭,給大家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我佩服的是媽媽的心地善良,常常拿自己的錢去幫助那些孤寡老人。照媽媽的說法是:咱家生意好了,是老天爺眷顧我們,所以要常做善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這樣媽媽成了遠近聞名的廚師、大善人、“名人”。我非常崇拜我的`媽媽。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六

我的家鄉——安徽,是一個盛產人才的地方。許多的政治家、領導人、文學家,乃至明星,都出自這個風水寶地。

我很敬佩的一個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就是我們安徽人。他出生於1969年4月,是安徽合肥人,現居北京。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九年級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於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誌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說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 從那以後,葉匡政開始了他的詩歌生涯,小小年紀,一些作品就在當地報紙上發表,有些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在他的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於是在合肥的中學生裏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正是葉匡政對詩歌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使得他能夠在文學創作的領域遊刃有餘,出版的詩集與發表的文化批評文章,不僅爲人們所看好,也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葉匡政不顧外界的干擾,各種爭議聲,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也堅持這他做一名詩人的夢想。正是這不屈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葉匡政詩歌欣賞:

《第二糧食倉庫》

這是米的顫動。高大的倉庫

幾隻麻雀不曾轉身

就從氣窗上飛走

一個人沉溺於這靜疊的整體

使他屏息,把自己擠得比米更緊

清冷的房樑下沒有任何運動與它相像

粗大的光線把倉庫變得無比沉寂

使糧垛站得更加堅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種豐盈纔在糧垛之上緩緩升起

又朦朧,又唯一,像生命解體時的光芒

安詳地說:“我的身體就是目的。”

光滑、潔白的米粒,在倉庫中

保留着一點泥土的溫暖

淡淡的米香懸垂在黑暗深處

像小小的種子,在那裏

我聽而不聞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七

20xx年,美國參議院裏燈火通明。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人站在臺上,發表他的就職演說。鎂光燈從屋頂投射到他略微謝頂的頭上。他身前的小桌子上立着一塊牌子:能源部長—朱棣文。

朱棣文,194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任職於天津大學,擔任校長;父親身兼三所大學的教授,兄弟姐妹也都是海內外名校的優秀學生。他沒有因爲優越的家庭背景和先進的教育條件而沾沾自喜,而是以父母爲榜樣,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才取得了今日令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仔細端詳《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收錄的朱棣文像,去觀察那揚起的鼻樑,莊嚴的柳眉,你會在歲月的溝壑中覺察到那是人生的智慧,會被那深邃的瞳仁所閃爍的、玳瑁框眼鏡所折射的敏銳的知識光芒所折服。

朱棣文對待學習的孜孜不倦在他就讀的大學裏也是出了名的。他的校友談到他,總要提起他的刻苦:“清晨五點就捧着一摞作業、書本鑽進圖書館撰寫論文;若遇到圖書館沒有開門,他就躲進盥洗室裏溫習功課;課餘時間,他就泡在實驗室裏,做那些後來斬獲數項大獎的研究。”由此可見,他對學習是多麼勤奮,多麼認真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文的努力得到回報。1996年,他的“利用激光束捕捉原子”的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朱棣文這個名字響徹全球,他的這種捕捉原子的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又有誰知曉,在這個巨大光環背後,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辛勤的工作,是他多少次坐在圖書館苦思冥想的成果?朱棣文的成功,是他勤學苦練的寫照。讓我們去學習朱棣文,學習他這種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精神。

家鄉的名人 篇八

我的家鄉鳳陽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城市。說起家鄉的名人,真是數不勝數,每當想起他們爲家鄉做出的貢獻,就一定會爲自己是一個鳳陽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在衆多的家鄉名人中,最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

沈浩,一個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字,卻令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那是一份對他發自心底的敬佩,他雖然擁有一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卻爲了追求人生價值,從容的選擇到艱苦環境中去歷練,我爲他這種高貴的品格所敬佩;那更是一份感動,感動他能夠視村民百姓爲自己的親人一般,真正去感受羣衆的疾苦,面對困難和責任更是勇於擔當,用行動去贏得了羣衆的喝彩。

初到村裏,貧困的生活環境、羣衆對他的不信任、百姓之間矛盾衝突、村裏幹部的不團結,甚至是以恐嚇、威脅和暴力相逼迫,把他完全推入了一個窘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着這重重的困難他竟沒有絲毫的退卻,反而迎難而上,改善羣衆居住條件;帶領羣衆轉變觀念;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帶領着全村人民真 正富裕了起來。當他建起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架橋,圓了村民三十多年的夢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再一次被打動了;當看到他在羣衆還沒來得及說聲謝謝,卻因心臟病而離去的時候,我的心徹底的碎了。

沈浩,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埋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的飄揚在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沈浩同志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他永遠激勵着我們朝更遠更高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