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客家圍屋導遊詞作文

客家圍屋導遊詞作文

客家圍屋導遊詞1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爲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爲“客”寓爲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古代當地官員爲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爲“客籍”,稱爲“客戶”、“客家”,此爲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爲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爲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擡樑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爲“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爲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羣體。

廣東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贛州、福建龍巖、香港新界等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佈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爲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客家圍、深圳碉樓、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客家圍屋導遊詞2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領導,各位外國友人:

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築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於(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築特色,保存最爲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裏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後裔;二是防禦性,圍屋的牆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槓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遊客朋友們,因時間關係,我的解說就到這裏,祝願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導遊詞3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爲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爲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爲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羣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爲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圍屋導遊詞4

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峯、九峯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裏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爲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佈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裏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裏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爲距離邊境衝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佈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爲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佔支配份量,撇開分佈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爲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爲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佈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裏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客家圍屋導遊詞5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爲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爲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爲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羣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爲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