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六年級

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六年級

燃燈祈福 篇一

唐懿萱

燃燈節原名火把節。古時候的人們在正月十五當天,會用火把祈禱一年的好收成與好運氣。直到今天,每逢正月十五,人們雖然不會再用樹枝做火把,卻也燃蠟燭來祈福。這不僅僅寓意着莊稼的好收成,還寓意着驅走黑暗,帶來光明。

正月十五,我們一大家子全部坐在桌邊吃着飯。忽地聽小弟大叫一聲:“唷!這麼多的蠟燭哇,這是要幹嘛?”哥哥一聽,不顧嘴角的米粒就好奇地衝出門去。嘿!別說,蠟燭是真的多。只見門前就擺着整整齊齊一排蠟燭,那溫暖的燭光,照得哥哥的臉半邊紅半邊白。姐姐們雖說未衝出門去,卻也都瞪大眼睛向外瞧。原來不光是外婆家門前點蠟燭,而是大家都點了蠟燭。望着河對岸星星點點的蠟燭光,宛若繁星落入了乾坤,一簇簇、一羣羣,把鄰居們的臉襯的紅彤彤、喜洋洋。隔着老遠,卻彷彿聽到了幾百戶人家的歡聲笑語。

外婆眯着眼睛笑道:“一起對着蠟燭許願嗷,辟邪的,還可以帶來光明吶!”媽媽與姨姨互相看了看,懷念地說着:“這麼多年了,還有這個習俗啊。”她們的眼中,好似浮現出了很久以前兩個小女孩模糊的身影。

而此刻,我和姐姐們邊點邊笑。不知不覺中,蠟燭比原先多了,臉也比原先紅了,倒是因爲無處不在的笑容分不清誰是誰了。大家都搶着點蠟燭,打火機都不夠用了。機靈的弟弟妹妹們就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兒,跑到談笑甚歡的大人們面前,摸摸他們的口袋,找着打火機。大人們也不生氣,一般都笑着不說話,假裝皺着眉頭,拿食指點點孩子們的腦袋便放他們走。

木盒裏的蠟燭皆是紅色的,小弟選來選去也弄不成什麼花樣兒,無奈只好隨便拿了一根給我。我把點完的紅蠟燭放在了爸爸的車前,這就是外婆說的“驅走黑暗,帶來光明”。

蠟燭點完了,該是許願了。我小心地在蠟燭邊蹲下,生怕把蠟燭弄滅了。環顧四周,大家都在點蠟燭,十分認真,也十分莊重。“希望爸爸媽媽平平安安,希望我和弟弟積極向上。”可是,到第三個願望,我的腦海一片空白,不管如何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

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嘿!該放鞭炮啦!”孩子們一齊上躥下跳,歡呼起來,這場面竟比過年都熱鬧不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拿了一根杆炮朝天空放去“砰,嘩嘩!砰,嘩嘩!…”“祝願武漢平平安安!”鄰居家不知是誰喊了一句,姐姐們自然也是聽到了,於是便有了跌宕起伏的吶喊聲:“中國好起來!”“白衣天使加油!”“鍾南山爺爺,加油!”……過了好一會兒,吶喊聲才隨着花炮漸漸平息下來,落在了門前的河裏,與魚兒結伴遊去。

而此時,我的心中,有了一個關於願望的答案——“願,全世界人民能快點歡聚在沒有病毒的春天!”

我知道,在蠟燭簇擁的地方,神佑的地方,充滿光明的地方,並不在這兒,而是在所有人心中,在每一位醫護人員的手心裏。

湖北的春節 篇二

黃天驕

我的家鄉是湖北,那裏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我最喜歡的是春節的習俗。

在我們那邊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這雖然看起來沒什麼用,但你做了還是希望會招財進寶,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寓意和祝願。做這個金元寶還是挺難的,有一次我製作了4次才做好,不過做完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年七年級,必須要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爲“拜年無大小”。我特別喜歡拜年中的不問親疏,因爲有些時候成績沒考好,鄰居家問起來難免會有些尷尬。家中來的拜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餈粑發裂。”我當時看到這句俗語其實我是感覺有點奇怪的,因爲拜年爲啥和餈粑有關係呢?

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動火,飯菜都是先弄熟了,稱爲“壓歲”。我在想如果不掃地的話,家裏來的人會吃很多東西。在老家,很少人會扔在垃圾桶裏,大部分都是扔在地上。如果不掃地的話,那豈不是垃圾要堆成山了呀!但是我覺得可能是我家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吧,不會發生垃圾堆成山的這種情況。九年級才能開始挑水,並在井池旁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八年級取下燒掉,俗諺說:“九年級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

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地話貼在牆上。原來在過去人們都是自己寫對聯的,但現在都是買的。我非常喜歡看對聯,因爲對聯上的字都是繁體字。雖然看不懂,但我覺得很好玩,而且我會慢慢地看,總會有一點細節是與楷體是差不多的。但每次我看的時候,總有些字我認不出來。我會去找我媽媽請教一下,也會問一下這個字是怎樣演變過來的。我覺得認對聯是非常有意思的。

正月十五是春節地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會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我們這邊把這個習俗叫做“正月班半敲鐵罐”。每當正月十五,我都會戴上我的耳機,因爲那時候會非常的吵。如果說你融不進去,會覺得非常的煩。有些時候我會因爲這個一個人在那生悶氣,想着:怎麼這麼吵,要是沒有這個活動該有多好呀!特別是他敲什麼都好,偏偏敲到鑼鼓。本來鑼鼓聲就大,現在剛好又敲這個,天吶!

我還是很喜歡我家的春節的,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我都過得非常充實。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等着我去做。雖然爸爸媽媽在春節的時候很辛苦,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爲所有的麻煩習俗都是爲了給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舞龍燈 篇三

舒思嘉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鄉湖南有一個特別的年俗——舞龍燈。

很久以前,農村非常落後,沒有通電,過年又是農閒的時候,人們爲了慶祝春節,就有了舞龍燈的年俗。

製作龍燈先要編織一些圓柱形的燈籠,一個燈籠就是一節。龍燈的長短不一,可以任意組合,一節一節用紅綢布連接,每一節要固定一根竹竿,方便舞龍人扛舉,在燈籠裏插上蠟燭,龍燈就完成了。龍燈前面的排頭兵是形式各式各樣小燈籠,有小魚、蝦、橢圓形的、五角星的……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幾乎沒有重複的。要想舞龍燈舞得好看,可要下一番苦功夫。每個人在舞龍燈中都不可缺少,大家要相互配合。舞龍頭的人要掌握好節奏,快一點不行,慢一點也不行,稍有不慎,整條“龍”都會倒下。

每年農曆正月八年級,舞龍燈的隊伍就出發了。天漸漸暗下來,人們懷着喜悅的、期待的心情,等待“龍”的到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忽然,在對面的羊腸小道上,一條紅通通的長龍映入人們的眼簾,足足二三十米長。只見那條長龍一會兒俯衝直下,一會兒盤旋飛轉,形成一個S形曲線,那條長龍不斷地翻轉,舞動,然後直衝雲霄,人們都目不轉睛地盯着,生怕這條長龍真的掙脫飛走。彷彿是真龍在空中飛舞,令人心潮澎湃。舞龍燈的隊伍越來越近,敲鑼打鼓的聲音越來越響,人們屏息凝神,望着聲音的方向,等待着龍的到來。忽地,一顆璀璨的龍珠在黑暗中出現,龍來了。一眨眼,龍就來到了眼前,龍頭巨大,兩隻眼睛炯炯有神,直射出兩束光芒,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龍繞着龍珠盤旋,隨着鼓聲的加快,龍的動作越來越快,看得人們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不時拍手叫好。到處是雷鳴般的歡呼聲、掌聲,熱鬧極了。

如果遇到有喜事的人家,舞龍頭的人會說祝福、讚美的話。比如喬遷之喜,“老龍背上三路黃,主人家坐的好屋場,坐到龍頭出天子,坐到龍腰掌朝綱。老龍背上三路鱗,今天來到主家門,一生桃李滿天下,強將手下無弱兵,子女教育搞得好,個個名牌大學生”。說的主人開心,就會給紅包、糖果和一些糧食。如果有人家往年不太順利,主人家會請風水先生殺一隻公雞,雞血繞房子滴一圈,再請龍燈繞房子轉兩圈,是爲了去掉晦氣,希望來年順心如意。不管去年過得怎樣,人們都希望來年順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的笑容。夜已經深了,但人們的心好像還凝聚在這條巨龍的身上,不願離開。

在漆黑的夜裏,這樣一條長龍帶着人們美好的心願飛舞着:願新的一年吉祥、歡樂,家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利。舞龍燈的場景,也深深記在我的心中。

古城年味 篇四

王籽言前天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區特色。每一種風情都多姿多彩,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體驗。每個地區在節日裏都會舉辦獨具特色的活動,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

我的家鄉在閬中,這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古城街道以中天樓爲中心,猶如一幅棋盤向四面層層展開。縱橫交錯的街道兩旁,坐落着別具特色的各式店鋪。站在中天樓上,遠處的錦屏山和嘉陵江盡收眼底。山水如畫,美不勝收。

每年農曆12月份,古城就漸漸熱鬧起來了,張燈結綵,燈籠高掛。人們都來逛古城,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小販們開始陸續擺出春聯、爆竹、花燈等各種商品,年味越來越濃。

大年七年級是古城最熱鬧的日子,每家每戶的鋪子上都會掛燈籠,貼春聯,還有一些鋪子賣花燈。每家每戶門上都貼了喜慶的對聯和福字,紅紅火火,年味十足。

到了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入口處上面掛着燈籠,在夜晚中格外明亮,散發着一股濃濃的年味。每一間店鋪屋檐上都掛了一串燈籠,有圓形的燈籠,也有長方形的燈籠,整條街道都掛滿各色各樣的燈籠。每一個都亮着紅光,每一個都散發着歡樂的氣息,瀰漫着整條街道。街道兩邊是各色店鋪,有賣土特產的,有賣傳統樂器的,有賣紫玉雕刻的,還有賣各種零食的……,琳琅滿目,滿城飄香。如果運氣好,還能得到身穿吉服,留着白鬍子的老人給小孩發的紅包。這是古城特有的民俗活動,寓意春節老人帶給人們歡樂和幸福。

繼續往前走,在古城中央,可以見到的一座年代悠久的木結構古塔。古塔有三層高,高塔下方還有一個八卦方陣,古色古香,這就是古城的地標,中天樓。中天樓的挑檐上掛着各式燈籠,燈光不停地變換顏色,絢麗奪目,充滿喜慶氣氛。

中天樓旁,一羣人正在表演舞龍。幾十個人高舉龍燈,金燦燦的龍燈在夜空中飛舞。龍頭擡起,龍身低下,龍身跟着龍頭上下翻飛,左右扭動,伴隨着震天的鑼鼓聲,猶如一條真龍在夜空中飛騰。

古城的熱鬧從七年級持續到正月十五。即使過了正月,一股濃濃的年味依舊沒有消散。這些古老的街巷與院落,訴說着小城悠久的歷史。

我家鄉的中秋習俗——燒塔 篇五

高沁堯前天

中秋節就只僅限於吃月餅和賞月嗎?我想並不是這樣,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老家的奇特風俗——燒塔。

燒塔這個風俗習慣早在元朝時就有了。相傳在元朝末年,蒙古貴族採取種族歧視,對漢族人非常刻薄,還經常把漢族人送來的馬匹和金銀全沒收了。這就引起了漢人的不滿,但蒙古貴族覺得還不夠,就把五戶人家分給一個蒙古貴族管制。蒙古人還做賊心虛,只允許五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這就讓漢族公民們感到非常氣憤,於是就祕密地把八月十五起義的消息傳給了其他公民,其他公民們紛紛表示同意,有人還建議用燒塔爲號。雖然這次起義並不成功,但燒塔這個習俗卻流傳至今。

在燒塔前先搭塔,塔是由石頭、瓦片、木頭等物品搭建而成的。搭建燒塔是有講究的:一是需要注意合理的架構,以免塔會倒下來。瓦塔累砌也是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用紅磚條和灰磚條砌,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爲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常是兩片瓦作文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用來則掏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的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上。

在八月十五那天,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搭建燒塔。在那一天,人們起得早早的,爲的是道路邊或到老房屋上撿瓦片。我看着勤勞的人們起的那麼早,我也跟隨着他們一起起來。他們有的彎着腰在地上早樹枝,有的爬上房屋去找瓦片,還有的去坍塌了的老房子上找紅磚條和灰磚條。

我饒有興趣地跟在爸爸後面,左顧右盼,爸爸衝我笑了笑然後對我道:“是不是看着眼饞啦,走,咋們自己去找材料!”我大叫幾聲:“萬歲,萬歲!”就跟着爸爸到林子裏去撿樹枝和瓦片了。準備這些東西爲的是晚上燒塔用的。我和爸爸越走越深,材料也是越撿越多。我興奮不已,時不時高呼幾聲:“嗚呼,嗚呼!”撿完以後我就回去睡午覺了,但我卻聽見了悅耳的歌聲,我奇怪地從牀上跳下來,好奇地探出頭咋一看:原來人羣從林子裏回來了!他們一邊走一邊大聲唱着歌:“撿完嘍,回家嘍!”人們就在這歡快的氣氛裏度過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我睡過午覺跳下牀對老爸道:“爸,現在我們要幹什麼呀”“我們要搭塔啦!”爸爸對我說。我大步流星地跑出去說:“那我們就開始搭塔吧!”

到了晚上,人們將自己下午搭建的燒塔搬出來,又將上午撿的樹枝拿過來圍觀的人羣見了先是歡呼再是鼓掌搞得像是迎接主席一樣!又過了一會兒人們就將木頭投放到燒塔裏,然後高呼:“一、二、三、放!”霎時間燒塔的底層瓦片就已經燒的火紅了!火花伴隨着風燒的越來越高,越來越猛!霎時間,火光沖天,彷彿一朵怒放的紅杏!圍觀的羣衆激動不已,有的高呼“壯觀!”,有的高舉手機拍照,還有的踮起腳尖想看得更清楚。

不一會兒燒塔裏的火漸漸熄滅,人們的心也從激動變爲不捨。臨走前人們還向燒塔投去不捨的一瞥,然後才戀戀不捨地走回家睡覺。我跟在爸爸的身後,回望着那已被火花燒的只剩下木灰的燒塔,心裏以有些不捨。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對我說:“來年我們再來看,可能比這個更漂亮,更精緻呢!”火紅的火在人們的夢裏燃燒,他們會永遠記住這壯觀的一幕!

放鞭炮 篇六

李欣妍前天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綿長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傳統節日,有那月光皎潔的中秋節,還有那下着毛毛細雨的清明節等等。當然每個節日都少不了它的獨特風俗,如中秋節吃糉子,清明節掃墓等等。

在我的家鄉在湖南。在我的家鄉,每個節日都有許多不同的風俗,都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年也叫做過年,寓意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又將到來,簡單來說就是辭舊迎新。在那一天有很多風俗,如:吃糯米餈粑、吃年夜飯、舞獅子、舞龍和放鞭炮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風俗是放鞭炮。

鞭炮一開始叫爆竹。爆竹起源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在中國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用火燒竹子,使其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時會發出“噼裏啪啦”響聲,所以稱之爲爆竹。反映了中國勞苦人民渴望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表示辭舊迎新。

有一年春節,我回到了我的家鄉。那天晚上我出去放了鞭炮,放了五十多支。鞭炮美極了。它們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條條瀑布;有的如一顆顆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燦爛無比的焰花,在地上在天空中飛舞、閃耀着。聽着這響亮聲音,看着這絢麗樣子,使每一個我們村的人無不直呼“哇塞”,聲音大到連相隔百里的村都可以聽見。

看着這五顏六色的焰火,我開心極了。當我正沉浸在其中時,突然“嘣”的一響,這聲音驚天動地,嚇得我魂都飛出來了。原來是一發“炮彈”射出了幾十米高的空中,擡頭看看天上,一朵金燦燦的“大金花”在夜空中欣然怒放,只見它金黃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伸長了的手臂向四周蔓延。漸漸地,花瓣變大了,魔幻般的變成了一支支垂落下來的柳條,好一個“萬條垂下綠絲絛”的優美畫面。我只覺得絲線離我越來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們,可是它們就像狡猾的精靈,一轉眼,變成俏皮的“金雨點”從半空中消失不見了。

放完“大花”之後我開始放各種各樣的“小花”。有的像“櫻花”,有的像“蝴蝶花”,還有的像“魔法棒”。“蝴蝶花”放出時來會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還會把它的“花裙子”甩起來。“櫻花”只要一點着就會不停地冒出閃閃發光的星星,好似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到處亂竄。“魔法棒”就比較麻煩,要先把它拿在手上拿打火機點燃,再把點着的“魔法棒”插在草地上或者是插在石頭的洞裏。“魔法棒”點着引線時,會不斷地發出“咔哧咔哧”的聲音,之後“嘣”的一聲就爆了。

各家的煙花交錯在一起,把漆黑的天空點亮了,把沉睡的黑夜叫醒了。看着這閃閃發光的天空,聽着聲聲爆竹爆響在耳邊,看着那流光溢彩的美景,一個美好的願望從我心中升起:願我的家鄉步步高昇,願我們的祖國一直像美麗的煙花一樣絢麗多彩!

客家人的春節習俗 篇七

楊馥萌

誰說春節就只有看春晚、吃團圓飯?在我的老家廣東梅州農村,就有一些我從未想到過的奇妙的風俗。

我要介紹的第一個風俗叫“點年光”,從除夕到正月八年級連續三天晚上,家裏所有房間通宵都不能熄燈,也就是說,這三晚家裏都要亮堂堂的。聽說“點年光”是爲了趕跑一些不好的東西,這樣來年就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了。我從小回家過年,一到這三天就高興得很,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爲“點年光”,晚上家裏就跟白天一樣,再也不用怕黑了。

在過年之前,大人們要準備很多年貨,包括殺雞、殺鴨、撈魚、做豆腐、釀黃酒,以及準備一些油炸食品等等。這些年貨,有些最後成了飯桌上的菜,用來招待客人,而有些則成了過年期間的零食。我曾經很好奇:爲什麼這些年貨不直接買、而要這麼麻煩親手做呢?後來陸陸續續從大人口中得知,以前的農村,並不像現在這樣可以很方便買到東西,年貨多是從自家養的動物、自家種的莊稼就地取材。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就形成了風俗。

祭祀,是過年所有風俗的重頭戲。老家的祭祀,包含“敬祖”和“敬神”。“敬祖”就是祭拜自己的祖先,儀式在老家老房子裏面的上廳舉行;“敬神”則是祭拜“天神”、“地神”等“各路神仙“。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敬神”。

“敬神”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首先,在年三十之前,長輩們要提前查黃曆,選定一個年三十當天上午的好時辰;其次,“敬神”需要的用品如香燭、神衣、鞭炮、紙錢要提前買好;另外,供品也要提前準備。

年三十在上,根據預先選好的時辰,在老家房子大門外,擺一張方桌,方桌上從前到後依次擺上香爐、五碗黃酒、九件供品。九件供品包含熟整雞、熟整鴨、熟整塊豬肉,以及其它果品點心等,需要擺成按三排三列。

大人們點燃香燭,意味着”敬神“儀式正式開始,嫋嫋青煙升起,彷彿是在召喚”各路神仙“到主人家做客。之後全家老小每人手捧幾支香,排成一排站在桌子後面,面向香爐方向行鞠躬禮、許願。行禮許願完畢之後把香插回香爐,長輩們開始輪流往酒碗添酒,並說一些諸如”保佑風調雨順“、”貴人想助“、”健康平安“等祈願的話。大概十分鐘之後,估摸着”各路神仙“該”吃飽喝足“了,大人們開始燒神衣、紙錢,這應該是在給”神仙“送”禮物“吧。最後,”敬神“儀式在歡送”各路神仙“的鞭炮聲中正式結束。我雖然跟着大人一起”敬神“,但心裏在想:食物、黃酒也沒少一丁點,哪有什麼”神仙“,這不過是善良而樸實的農村人表達美好願望、嚮往美好生活的一種形式罷了。

通過體驗老家的春節習俗,我發現這些習俗的形成與長久以來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隨着科技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定會有越來越多老舊的習俗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加科學、健康、與時俱進的“新風俗“!

山西年俗——包餃子 篇八

王錦源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山西,也有自己的風俗——包餃子。

爲什麼吃餃子呢?傳說女媧造人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耳朵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除夕和麪吃餃子有團圓的意思。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北方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

到了除夕傍晚,我們一家人忙活起來,開始準備食材。媽媽開始和麪,把白花花的麪粉加水,一攪、一和、一攪、一和……和好之後就等醒面了。爸爸開始切菜和切肉,“噹噹噹……”過了一會兒,菜和肉已經切得碎碎的了,在放在盆裏拌出一盆香噴噴的餃餡。

終於準備妥當,大家圍起來開始包餃子了。媽媽負責揉麪和擀皮,爸爸和我負責把餃子包好。媽媽揉好面後,就把麪糰平均分成小麪糰。一開始我感覺如同伴隨着擀麪杖“咯噔,咯噔”的伴奏,然後白白胖胖的麪糰鑽過擀麪杖就成了麪皮。我和爸爸拿着麪皮,用勺子挖起餃餡放在麪皮中間。接着扁扁的麪皮躺在手掌心上,我覺得如同小肉丸一樣的餃餡,坐在像白毯子一樣的麪皮上。後來我們就把圓圓的餃皮沿着邊合攏,包裹住餃餡。我想到了我洗完澡裹浴巾的樣子。最後,我們把包好的餃子一個個整齊的擺放在盤子裏,如同一盤盤可愛的金元寶。我感到無比的快樂,這是我們全家人一起動手合作的時刻。有的是胖胖的,圓的像一個球的餃子;有的一律是又扁又長的;還有的是大小勻稱的,像一個耳朵。

接下來就要煮餃子啦!鍋裏翻滾的開水“嘩嘩”的響着,熱騰騰的蒸汽佈滿了整個廚房,白白的金元寶下了鍋,在翻滾着,媽媽小心翼翼的在鍋裏攪拌着。

可我再也等不及了,一直在廚房門口徘徊着。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終於,媽媽出來了!餃子端上來了,碗碟都準備好了,我們開始向餃子發起進攻了。我們吃完了餃子,看着春晚,聽着門外的鞭炮聲,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家裏充滿了和諧相處的味道。

“裏鄉三裏遠,別是遠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讓我們也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風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