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關於傳統民俗的作文【多篇】

關於傳統民俗的作文【多篇】

我家的民俗作文 篇一

你看,那一羣手拿九蓮燈的姑娘們。她們身着花衣服,靜靜站立,好似那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兒,顯得那麼沉穩,那麼自然。

忽然,音樂響起來了。只見她們輕輕地擡起自己的雙臂,就好像那美麗的蝴蝶展開翅膀要飛舞一般。對,沒錯!她們飛舞起來了。那纖柔的身姿舞動着,伸展着,整個世界都彷彿在觀看着,此刻空氣凝滯了。

她們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着燦爛的笑容。不時變換的隊形,如同仙女施法般,顯得那麼神奇,那麼魔幻。

當聲音戛然而止的時候,人們呆住了,就好像被施了魔法般。接着一個掌聲響起來了,兩個掌聲響起來了,更多的掌聲響起來了,掌聲如潮,久久不息!

那羣姑娘們此刻好像變得更加閃耀,更加奪目了。

民俗作文 篇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還有10天就過年啦!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昨日,一則《那些年俗,你還知道多少?》的帖子在網上熱傳,記者就此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少數人能回想起來小時候過年的那股熱乎勁,大部分如“80後”、90後”,對這樣的年俗表示非常陌生,感覺就像猜謎語似的。民俗專家說,傳統文化的丟失令人心疼,應當儘快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挽救。

昨天上午,記者分別在和平門外環城公園、西安汽車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場所隨機採訪,當問及是否知道過年的傳統習俗時,55歲的牛師傅一口氣背完了微博、微信中熱傳的年俗內容,並說他的老家在周至,按照“老講究”,不管出門在哪裏,必須在臘月二十三以前趕回家“送竈神”,就是新媳婦回孃家住,也得趕在這一天回到公公婆婆家,接下來,全家人就開始張羅着掃房子、磨豆腐、殺豬宰羊、蒸饃饃了。現在人們都在外邊工作、打工,自己支配的時間有限,慢慢也就講究得少了。

小樑今年23歲,提起傳統年俗,她沉思了一會說,“你不會是讓我猜謎語吧?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每年過年該咋過就咋過,怎麼收拾屋子,什麼時候購置年貨,都是根據自己的時間來確定,怎麼還有這麼多條條框框?這都是誰規定的呀?感覺可滑稽了。”31歲的毛先生抿着嘴有點納悶地說,“臘八、除夕下來就是春節,不知道還有別的什麼過年習俗,沒聽家裏人說過麼。春節前打掃家裏衛生,買點吃的、喝的,除夕貼對聯,每家每戶都一樣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這講究,可以回頭上網看看。”

對此,在西大街銷售婚慶產品,且長期收集、整理、研究中國傳統民俗的張樺寧先生說,他此前針對中國節令性的傳統民俗知曉率做過一次調查,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詳,都市裏長大的大多數孩子則非常陌生,他認爲這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接收文化的意識有很大關係,年輕人對外來文化比較關注,認爲這是一種時尚,可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讓人很心疼的。不要小覷小小的習俗,一旦從人們的生活中永遠“走丟”,對文化的繼承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民俗作文 篇三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譯音,意爲“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爲蒙古大汗時,他爲了檢閱自己的隊伍,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爲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爲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爲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爲“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爲“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爲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爲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我家的民俗作文 篇四

農曆正月半稱元宵節,又名燈節、上元節。

舊時每逢元宵節,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陷者爲“糖圓”,大顆有陷如白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後,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遊動,處處敲鑼打鼓。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節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着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什麼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後面還有一條老龍燈。

據說在太平軍攻克常州後,每逢元宵節,“聖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雲坊兩側樓上,太平軍男女“聖兵”化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複,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領,稱爲“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掃帚、竹枝等用麻莖紮成一丈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乾旱和雨水的情況。

現在呢?每逢元宵節我們還得保留晚上吃“糖圓”或“元宵”的習慣,吃過晚飯,還會去街上參加元宵節燈會,猜燈謎。回家還能看元宵晚會呢!

民俗作文 篇五

在哈爾濱下雪的中央大街,最火的不是熱茶熱飯,而是馬迭爾。

打我記事起,每年的冬天便是在哈爾濱度過的。哈爾濱,一個非常靠北的地方。我在那裏看到了更大的雪,更白的城市,呼出的熱氣可以在睫毛上結冰,粘在一起睜不開眼睛,衣服可以闆闆正正凍成塊兒看昇華,松鼠和貓頭鷹縮縮脖子很可愛,路真的很寬地方很大。

是個好的不得了的地方,來到的人都會喜歡的。

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燈火闌珊的中央大街上買上那一兜子馬迭爾冰棍。每每走在大街上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大家都把自己裹得緊實,一眼望去卻都拿着一根馬迭爾在吃。確實,那滋味我打小就喜歡。每年冬天將冰冷的馬迭爾包裹在嘴裏,濃郁的奶香如蟒蛇一般緊緊纏繞着你的味蕾。清甜的奶油,沁人心脾的清爽,光是第一口下去,便已然感覺到了久違的美好。每次連棒都要舔的乾淨纔夠。

說到這東西便不得不提起我的爺爺,他特別不愛講話,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但奇怪的是他卻從未忘記我小時候隨口的那一句對馬迭爾的讚美。每次回家,他都要假裝剛好出來喝水然後漫不經心的說一句:“咱家冰箱裏有馬迭爾啊,啥都有的,你不是說你愛吃嗎?我散步就順便給你買了。”然後大步流星的走回屋。我每次一轉頭,他路過我身邊時臉都是紅的不成樣子。不過說實話,他買的確實是要好吃一些。不過我家到那家店鋪有好幾里路,他啥時候散步走這麼遠了。

在老家也有些朋友,每次聽到我來到的第二天都急着趕着來找我。零零散散各自騎着自行車到我家門口,等我一同去買冰糕。我每次都如他們的“貴客”,一幫人一見面就要問好多關於北京的事情不停。在大街上三三兩兩騎着車,像醉酒似的笑鬧個不停,滿大街小巷都是我們的叫聲。東北人兒的快樂都在這白色的冬天,純白的雪糕中了。

熙熙攘攘的街頭,燈紅酒綠的城市。恍惚間,“馬迭爾”三個字映入眼簾。走進,支付。拿到手裏,包裝精美了許多;含進嘴裏,依然是那股香甜。可是怎麼品味,卻再也沒有爺爺買的味兒濃,和朋友一起吃的味兒親了。

舉着馬迭爾,看身邊熙熙攘攘的人流,我的思緒飄回那座白色的城市………

耳邊傳來一聲遙遠的東北腔“這冰棍兒,槓槓的。”

我家的民俗作文 篇六

每逢夏天,閣巷的人們都開始繁忙起來。婦女們各個忙着家中的事務,把家中被子拿出來曬,開窗通風。漢子們種田地,捕河魚,偶爾在大槐樹下打打牌。槐樹的葉子隨風而動,彷彿也在享受這平凡的生活所帶來的愜意。

夏天的風是清爽的,撲面而來的。它給在炎日中勞動的人們帶來了許多的“溫暖”。每當站在田間小路上,夏風的雙手就會拂過臉頰,頓時心中舒暢,讓人面生柔和。

夏天的風是多情的,溫柔的。無論在閣巷的哪裏,她總會無不時刻地陪同你,與你敞開心扉。

夏天的風也是活躍的,愛熱鬧的。每逢夏天到來的第二週的晚上,鄉民們都會在大槐樹下的寺廟的戲臺上舉行演出。晚上的人十分得多,十分喧鬧,如同煮熟的湯圓在沸水中一樣亂竄。一般看戲的大多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其餘的基本上都是大人帶着小孩來看個熱鬧。雖說吵鬧,但演出開始時臺下還是很安靜的,所有人都自覺地收回聲音,只有幾個人在後面嘁嘁喳喳。

那時我與表哥一同從家中跑出來湊個熱鬧,因爲還小,且並不是想看這齣戲,所以並沒有對這場戲有太多的瞭解,這戲都演了幾年了連名兒都還不知道。只記得臺上有一個人老腔老調地唱着戲,還有兩個人在拉着二胡打着快板。臺下,老大爺們各拿着一把扇子扇着風,穿着背心手搭腿上坐着,一些婦女也抱着幾個月大的孩子,邊輕輕哄睡邊把眼神往臺上挪。我們這些年齡稍大的孩子就在大槐樹下做着遊戲,跳房子,抓人,彈跳珠……有時也會往臺上看了幾下,但那婆娘嘰裏呱啦地唱着那些我們完全聽不懂的,且一唱就是兩個小時,我們就不再把注意力放那兒了。

夏風在大槐樹上發出作響聲,夜間的夏風不知爲何讓人感到更加的舒適愜意,彷彿這風把人們一天的勞累煩惱都吹走了。夏風是無形的,但又是有形的。吹動的衣衫,那是夏風向你表示親密友好;微動的漣漪,那是夏風在水面上奔跑;樹上的沙聲,那是夏風所表達情感的聲音。一聲呼喚,又把我拉回現實中,與夥伴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了那一晚。

如今,那座戲臺已經荒廢了,只留下輕和的夏風吹拂着臺上的灰塵……

民俗作文 篇七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爲吃糉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又稱: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今天的端午節,更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糉子的樣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