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臘八節民間傳統習俗【多篇】

臘八節民間傳統習俗【多篇】

傳說五:爲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篇一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爲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岳飛的懷念 篇二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爲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三

臘八節的來歷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爲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的飲食習俗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其他食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小寒碰上臘八節該吃什麼

小寒吃“臘八粥”

飲食上“小寒”節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上述食品均爲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國古人稱“粥飯爲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爲吃粥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粥能“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張耒的《粥記》中也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爲飲食之妙訣。”

小寒吃菜飯

到了小寒,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能增強機體抵禦寒邪的能力;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再加上矮腳黃、香腸、板鴨,藥食雙補,美味可口,冬日裏吃完後特別暖和,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小寒吃糯米飯

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爲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裏面吃。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粒粒(粵語發音nuanlala)。民間認爲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爲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傳統的臘味糯米飯,除了固定的糯米、臘肉、臘腸和花生外,各家會視乎口味和需要,在糯米飯中添加香菇、蝦米、瑤柱、香菜、叉燒、魷魚等等。正宗的傳統小寒、大寒糯米飯要在早上吃,但是由於要上學、上班,一般都改到晚上吃。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爲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小寒吃雞進補

雞味道鮮美,不單是佐膳佳餚,也是濟世良藥,中醫認爲雞全身可入藥,雞肉則有益五臟、補虛損、強筋骨、健脾胃、活血脈之功效。而母雞則性屬陰,對體弱多病者更有益。民間小寒吃雞的做法適合常感覺身心疲憊的人羣,如黃芪燉老母雞、枸杞蒸雞、口蘑燜雞都是非常好的進補佳餚,適合冬天食用。

天氣寒冷時,人體熱量消耗較大,山藥、羊肉、鴨肉都是很好的進補食物,不妨多吃。

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四

祭祀

古代祭祀的對象有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爲臘八節的主旋律。

喝臘八粥

據說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泡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啓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制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七個經典傳說

一、道教傳說

相傳臘月初八這一天是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爲校定生人受祿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獲得福祿無量。

二、佛教傳說

在佛教便有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一說,相傳在兩千五百年多年前,釋迦牟尼爲求正法在金剛蓮臺之上,由於時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難陀與波羅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爲繼,終於在苦修四十八天後了悟佛法,大徹大悟。而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從此臘八便成爲了佛教的一個重大紀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長城傳說

相傳當年秦始皇修築長城,動用天下勞工,但是卻經常無糧繼日,由於當時條件艱苦,勞工家人也無法將糧食及時送到,所以衆勞工便將僅剩的少許糧食湊在一起,熬成一鍋雜糧粥用以渡過難關。而這一天便是臘月初八,後人便在臘月初八這天熬臘八粥來紀念此日。

四、岳飛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源於對大宋忠臣的懷念。相傳岳飛在率領部下抗金之時,有一日兵至朱仙鎮,兵將由於缺衣少食致使挨餓受凍,但四方百姓聽聞是岳飛抗金兵將到此,便家家戶戶煮粥相濟,如此岳飛才得以大勝金軍。而這一天便是臘月初八,後人便在每年的臘月初八煮粥以示紀念。

五、朱元璋傳說

朱元璋當年還未成爲皇帝之時,曾經落魄至極,被元軍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飢腸轆轆的他從老鼠洞中扒出許多糧豆,他便將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鍋豆糧粥,而這天正是臘月初八。再後來朱元璋榮登大寶成爲大明皇帝還對此事念念不忘,遍將每年的臘月初八定爲臘八節,並在這一天煮粥紀念。

六、民間傳說

相傳有老夫婦二人娶一兒媳,但此媳卻終日好吃懶做,終於時至年糧食空癟關無以爲繼,幸得鄰里賙濟,家家戶戶送來雜糧,這家人將此雜糧熬製成粥才得以度過難關。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婦改掉惡習,這一天便是臘月初八,從此在此日熬製臘八粥來紀念,有諺語云“吃頓雜糧粥,教訓記心頭”

七、上古傳說

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有三子,此三子死後卻變爲厲鬼專嚇孩童,令許多孩童驚嚇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驅鬼,遍將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災。而此日正是臘月初八,遂將此日定爲“臘八節”,在此日家家便會煮“臘八粥”來紀念。

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五

衆所皆知,臘八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一說到臘八節,大家的第一反應想必是喝臘八粥吧,以下是“臘八節的傳說和習俗”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

簡介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爲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喝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

其他食俗

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關於煮“五豆”也有個民間傳說。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後,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爲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後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着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民謠日: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貪。

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當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臘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臘八粥”,實際上“五豆”和“臘八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其他風俗

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用刀、斧砍破棗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

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爲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裏,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然後將冰塊從碗裏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煞是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據說,清晨,有的農人一起牀,便去河溝、潦池打冰,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裏或糞堆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1] 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2] 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