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民俗文化作文精彩多篇

民俗文化作文精彩多篇

民俗文化作文 篇一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題記

著名演員丹尼爾曾說過:“習俗先於一切法律,自然勝過一切藝術”。中國詩詞中也有過記載,比如說王安石的《元日》,韓翃的《寒食》,歐陽修的《生查子》都表現了家鄉的民俗文化。

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期間我們參觀了期待已久的錦隱民俗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內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馬車了,根據導遊的介紹我瞭解到馬車最初是一匹馬拉的雙輪車,發展到十九世紀就有四輪馬車或四匹馬拉的馬車了,這種馬車速度比原來提升了幾倍。我又回過頭來看看馬車,只見馬呈深紅色,馬鞍爲黑色,後面座椅很簡單,只用幾根木條釘刻成。但是馬車的車輪給人們很大啓發,現代汽車的車輪就是它們演變而來的吧。再看看現在的發展:自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中國有了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自改革開放以來,火車的發展更是與日俱增,到目前爲止,高鐵的速度已經達到三百公里每小時,在大城市裏,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鐵早已是家常便飯。

再往裏走,掛在牆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樹棕編織而成,披在身上作爲防雨用具。書上曾講過:以前農民要很早起來種地,早上白霧一片,農民們怕被霧打溼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這件蓑衣,外面是從上到下層層疊壓的順向草,摸起來雖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當雨衣穿。現在社會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料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護過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從馬車到高鐵,從蓑衣到雨衣,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滄桑悠久的歲月,感謝我們那些老前輩,在艱苦的歲月中奮鬥,爲我們創造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民俗文化作文 篇二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秋這天,我們大家都習慣吃月餅。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爲“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爲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而越南的人喜歡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這麼做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

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

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那裏的小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嘻鬧。

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但是因爲那天可以有圓圓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餅,更重要的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節日!

民俗文化作文 篇三

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關注民俗,就是關注生活,也是關注文化。

去年,正月七年級,我們一家四口回家鄉去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順便去拜訪親朋好友。這是家鄉的習俗。

我們去拜訪爸爸的好朋友——韓忠揚叔叔家。來到韓叔叔家的院子裏,映入眼簾的是:院子的周圍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這使我感受到了家鄉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韓叔叔微笑着和爸爸握了握手,接着帶領我們進入了客廳,雖然客廳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滿着溫馨的氣氛。韓阿姨爲我們倒了杯茶,就連忙回廚房趕做“美味佳餚。”

一想到美味佳餚,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懷着好奇的心去廚房“一探究竟”。只見廚臺上擺放着各種各樣的食材。韓阿姨似乎在忙着什麼,我把頭探過去看了看。只見韓阿姨把麪糰壓成小圓片,將小蔥、肉沫放在圓片中,把它包起來,用手在周圍捏起一些皺動,再用刀均勻的切成小條狀,然後把這些小條向外翻,一朵“菊花”綻開了。最後把做好的“菊花”放進蒸鍋裏蒸一會兒,再用盤子盛出來。湊過頭去嗅嗅,一股夾雜着鮮蔥味的肉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備之品,家家戶戶都會做,家鄉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菊花包子”。

這時,另一種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說特別也不特別,說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過這粥看起來很有特色。裏面放了海帶、小蔥、花生、肉沫和白菜。聞一聞,那種清香讓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不一會兒的功夫,桌子上已經擺滿了美味佳餚。大家一起圍坐着桌子,吃着美味的食品,聊着有趣的事情。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

因爲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較遠,又因爲馬上要開工了,所以爸爸要連夜趕回去。我們一家人一起回遵義。

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家鄉。坐在爸爸的車子裏,回想着在家鄉的一切。這一次回家鄉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熱情好客的性格和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

民俗文化作文 篇四

【篇一:民俗文化】

王麗娜

春節,原指正月七年級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過年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結束才得以告終,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奮鬥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後的這些日子裏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以各種方式來企盼來年的好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首童謠早在清朝就廣爲流傳,他讓我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習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辭舊歲迎新年。

過年包餃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戶的剁餡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裏忙着和麪,和餡兒,包餃子。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少,便是魚,象徵着年年有魚,這一好彩頭。

想必大家對“年獸”的故事,耳熟能詳吧。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歲待歲。正月七年級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流傳至今。

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春節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含着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二:民俗文化】

葛曉波

四溢飄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裏,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聲裏,在和親人急於團聚的迫切期盼裏,年終歲尾,年,追趕的時間,踏着腳步,伴隨着冬梅俏來的喜慶,攜着喜的喜悅,撲面而來。

鄉村四野,農家小院,已經聞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臘月,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縣裏的車擁擠緩慢的前行着,人們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條件好壞,都憋足了勁兒,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貨算是辦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掃屋裏屋外的衛生,犄角旮旯作文,房前屋後,裏裏外外,蜘蛛網,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晦氣,過一個好年,期盼來年的順順利利吧!

伴隨着曠野鄉村零星的鞭炮聲,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臘月二十三,小年來到了,人們早早起牀吃麻糖,粘住竈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竈神,預示着來年的乾乾淨淨,甜甜蜜蜜。

接下來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餃子,準備過年的食材。農家小院,村裏四處飄逸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準備就緒,等待着年三十的到來,人們開始放鞭炮,請門神,貼對聯,準備年夜飯,全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飯,拉着家常,說着家裏一年的事情和變化,計劃着來年的一切,還要一起守歲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問候,交換紅包,互換祝福。村子裏,院子裏處處是滿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隨着碎屑的四處飄逸,年,來到了鄉村院落,田間四野,迎春納福,新的一年來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熱鬧和團圓,地域不同,年俗民風各有差異,但傳統的中國年,有民俗鄉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載着千年的人們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國味,有着濃濃的鄉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續。

【篇三:民俗文化】

張佩瑤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戶戶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春節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窗簾,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着,將在宅子裏裏裏外外人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俗稱“對子”“春貼”“對聯”“門對”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在化簡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窗簾的另一種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親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爲了陶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一個人因爲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爲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十分高興,就重賞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從達官府地進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爲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

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拜年時收到壓歲錢。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驅邪除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是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除邪,因爲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兒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因爲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當…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景象,我們送走送走了舊的一年也將迎來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謂過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爲起源於殷商時期。

在中國,春節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爲“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被稱爲年夜飯。年夜飯過後,會有熬年夜的習俗。這時候,一家人會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到了凌晨,家人會一起點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絢爛耀眼的篝火中降臨,無聲無息。

在民間,有着過小年的習俗。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將竈王畫燒掉,送竈王爺上天,向玉帝報告他所在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爲了讓竈王,上天言好事。我們會在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時將糖糊在竈王嘴上。待到除夕再買一張新的竈王畫,將竈王迎回來。

年,要到二月二龍擡頭才結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籌備過年所需要的年貨,有春聯、煙花爆竹,還有各種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裏家外打掃的乾乾淨淨。掃除所有的晦氣,迎接新春佳節。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的思想,將過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拋掉,準備迎接全新的開始。隨後,人們會去購置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超市裏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年味,在收銀臺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着,身邊是自己最愛的人。遠遠望着,多麼溫馨的畫面。

除夕夜過後,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後,穿好新衣,這時候,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拜年。重點不在拜年,而是拜過年後的紅包,壓歲錢,新的一年第一筆收入,承載了孩子們的歡樂與期待。早茶之前,當然少不了鞭炮,雖然在除夕夜已經放了整整一晚的煙花,但到了大年七年級,人們依舊樂此不疲,爆竹的聲音隨處都有。

靜靜聆聽,爆竹聲中承載的是對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願。

今年,我也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望,她會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實現。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都會有所收穫,年年有餘。

【篇五:民俗文化】

焦維維

春節是中國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將要過去,2017年即將過去。濃濃的年味兒洋溢在我們的周圍。自古以來的習語,“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臘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去拜年。”

過年嘛,春聯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貼春聯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將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將吉事想物、美好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的裝點的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來到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

除夕守歲是爲了迎接新年的來到,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在年夜飯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因,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兒裏,以及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飯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也象徵着一年到頭都有錢。放鞭炮是漢族傳統的民俗,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爲了驅趕叫年的怪獸,在當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中壘起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春節到了,祝福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民俗文化作文 篇五

第二屆民俗文化節開幕了,我和哥哥、姐姐約好一起去參觀民俗文化村。

一走進大門,道路兩旁各種玉石就吸引了我。玉〖〗石五顏六色,樣子千奇百怪,這塊玉石像塊五花肉,那塊玉石像朵雲,看,這塊還像一匹飛奔的馬呢!玉石有大有小,大的像一張牀,小的卻只有雞蛋那麼大,真有趣。正看着,我聽見一陣喜慶的鑼鼓聲。順着聲音找去,我來到了一座樓旁邊。這座樓像古老的房子一樣,這就是民俗文化村了!門口,有好多人在吹嗩吶、敲鑼鼓。

走進村裏,一對猛獁象好像在歡迎我們來到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裏,不僅外面的建築像古代的房子,連裏面也是。爸爸說這是典型的皖南民居風格。走在長長的、彎曲的青磚路上,一個個青瓦白牆的店面古色古香,窗是木花格的,門也是木花格的,門檻高高的,頭上有一排排彤紅的燈籠。街旁還有各種銅雕塑,我還和他們合了幾張影呢!

這麼多的店鋪,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間可以變臉的店鋪。我跨進大門,來到一個大屏幕前,投影器把我的影子投到了上面,可我的臉變成了一個黃色的臉譜。突然,我聽見媽媽在喊我,我頭一扭,再回頭一看,呀!我的臉怎麼又變成白色的了。指導員阿姨說:“小朋友,頭只要搖一搖就可以變臉了。”我又一試,真的變啦,這次變的是紅色。變臉是川劇中的一個絕活,想不到我居然也可以變臉了。

我玩得不亦樂乎,可我的肚子抗議了。不用擔心,民俗文化村裏到處是小吃,我吃了炸豆腐,又想吃豆腐腦,吃了冰激凌,又想吃大肉包。以前我總覺得肚子太大,可現在,我發現,我的肚子怎麼這麼小呀!

民俗文化村真好玩,媽媽說:“還有很多呢!剪紙、藝術表演……”我一聽,高興地說:“太好了!下次,我還要來!”

民俗文化作文 篇六

春節過後很快就是元宵節了,在元宵節的這一天我們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這一天肯定是過得非常熱鬧的!

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我們這裏元宵節不像其他地方那樣一定要吃上湯圓,但是我們這裏有比吃湯圓更有趣的活動。

在元宵節的晚上,這裏都會有舞龍活動,就是有兩條人造的龍,一條的布龍,一條是草龍,龍體長是五十米。在晚上從十九點到二十四點,都會有人舉着龍在大街小巷鑽來鑽去的奔跑,最後把龍火化掉!

別看我們就這麼一個舞龍的活動,其實這個活動內涵意義非常大。龍在我們這是吉祥物的象徵,龍被舉着奔跑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跟着奔跑,會在龍體下鑽來鑽去。龍頭會有打鼓吹笛的人帶隊行走。當龍快到住家門前時,那戶會放鞭炮和放煙花,意思是爲了迎接龍的到來。

其中布龍的周邊會有專門的人在保護着龍體,因爲人們在鑽龍體下是會順手的拔龍毛帶在身上保平安。龍頭就有更多人在保護了,因爲能拔到龍絲在身上會更好,但是一般沒人敢去拔那龍絲。

因爲去拔的話,保護龍頭的人會跟你拼了打起來。而草龍是用稻草編制而成的,草龍的是給人們插香火的。意思就是你把點燃的香火插上草龍上,龍就會保護你一年四季平安。

總之在元宵節這天,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的人跟着舞龍奔跑,到處是鞭炮聲、鑼鼓聲,那場面可是非常的熱鬧的。到了二十四點就會在龍出的起點用火把龍燒掉,那時所有人都會圍着目送龍的火化。之後大家才依依不捨的回家去了。

元宵節就是這樣熱鬧、開心、難忘!元宵節的民俗文化就是這樣的讓我們印象深刻,思緒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