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國小生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國小生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500字 篇一

我的家鄉在山西北部,是一座被稱作像北歐一樣美麗的城市——朔州市。它有着很多自我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在正月十五鬧元宵,花燈、秧歌、彩車、旱船、焰火……熱鬧非凡。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從正月十四至十六連續三天,每當夜幕降臨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綵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燈展。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現代電器的也有歌頌新生活的,有宮燈、動物燈、飛機燈、火箭燈、飛船燈、有鼔燈、油餅燈······

放煙花,爲山西人民最爲喜歡的活動,元宵節期間每晚都要在廣場上進行放煙花活動。大街上人山人海都在觀看那美麗的煙花,多麼豔麗,把天空都裝扮的絢麗多彩,科技含量相當之高。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日狂若”。從十四到十六各區縣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裏來表演。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啓迪意義的……

啊!家鄉的元宵節,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以部分。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篇二

除夕“燒紙錢”

我的家鄉在潮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風俗莫過於除夕“燒紙錢”了。

除夕下午,我和爸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情不自禁地跟我講起來:“你知道除夕燒紙錢的來歷嗎?”我一直不太理解這麼幸福的日子幹嘛要燒紙錢,沒好氣地回答:“我哪知道?沒人跟我講過,我也沒查過。”“古時候啊,有一家人紙賣不出去,妻子就裝死,丈夫就當着衆人的面,一邊哭一邊燒紙。妻子卻突然動了一下,衆人馬上揭穿他們,可妻子油嘴滑舌喊:‘陽間錢能通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能放我回家來?’鄉親們這樣一聽,於是這一家人的紙就立馬賣光了。燒紙錢也因此流傳了下來。”聽完爸爸講的這一故事,我覺得那些衆人是不是都有點傻?這都能被騙。

傍晚,我和奶奶去燒紙錢,妹妹也跟來了。我捧着一大沓紙,這可不是普通的A4紙,是長方形,黃色的,正中間還有一個紅色正方形。奶奶提着一個桶和一根木棍棒,桶和棒的顏色都已經成灰黑色了,肯定是用了好多年的。我們來到一個廣闊空曠的地面,奶奶用打火機把一小部分紙先點燃,見火勢旺盛便開始投放紙錢了。我抓起幾張就往裏放,有時火會被紙蓋住了,奶奶就拿起木棍把紙翻過來繼續焚燒。紅紅的火焰給無趣的活動增添了幾分氣氛。妹妹覺得有趣,抓起兩三張紙錢就想往裏丟,可又怕火燒着手,遲遲不敢出手,一直在火焰邊緣試探。終於鼓起勇氣,往桶裏一扔。結果,調皮的紙錢卻落在了桶的外邊。惱羞成怒的妹妹一下子就不幹了,坐在地上,雙手搭放在腰間,嘴巴氣得鼓鼓的,說:“我不玩了,哼!”我和奶奶都被逗笑了。奶奶給氣急敗壞的妹妹又補了一刀:“你姐姐3歲多就跟着我燒紙錢了,你都5歲了,也一定可以的。”可妹妹看上去好像更生氣了,最後還是我給了她一顆糖才走的。

每次與奶奶燒紙錢,心情都特別愉快舒適,因爲每燒完一次,我就又長大了一歲。我也知道了:燒紙錢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因爲人們相信燒去的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裏纔有錢用。燒的紙錢越多,對死者的悼念也就越深。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三

我的故鄉是鄂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着豐富的地方特產,特別是我們當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着酥糖去親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呢!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與母親相依爲命。有一年秋天,母親突發風寒,臥病在牀。因爲家裏貧窮,無錢治病抓藥,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緩解母親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裏種的芝麻炒熟後,碾成粉末狀,然後搖落院中新鮮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漬,與芝麻末混拌,最後讓母親吃下去。沒想到奇蹟出現了,母親吃了幾天後,居然康復了。這位姓董的孝子將這一良方傳給了身邊的人,經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後定名爲“酥糖”。這個美麗的傳說伴隨着武穴酥糖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最初也許是動人的故事打動了我,但後來對它產生深厚的感情是因爲它的味道香甜。年關將近,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便會帶上一盒“武穴酥糖”當作禮物,這是我的故鄉特有的風俗。客人走之後,我們小孩便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盒,從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還未來得及輕輕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便瀰漫開來。合上牙齒,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迴盪。鬆脆卻不粘牙齒,細碎的芝麻末散落在脣齒間,酥酥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別提多愜意、多舒適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揚四方,我想不僅與它的味道有關,還與它背後的美好民間傳說有關,與它寄託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願望有關。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去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而我認爲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貼春聯。

春聯,據說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於時代轉變,才漸漸演變成如今我們常見的紅對聯。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我和爸爸便下樓換上新的對聯。

首先貼首聯,我剛要把膠帶橫七豎八的貼在對聯的前面時,爸爸攔住了我:“不行!這樣貼不僅不美觀,還不牢固,很容易讓春聯掉了。”說完,便拿過我手上的膠帶。那應該怎麼貼才能貼得既牢固又美觀呢?”我疑感不解地着爸爸。只見爸爸雙手拿着膠帶,將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膠帶兩角像包糉子一樣向裏對摺,再粘在對聯反面的一角上,接着又再在其餘三個角上也貼上,再掛在牆上,一個張對聯就貼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沒有掉!我也沒閉着,趕忙把其他對聯都貼好了。最後爸爸拿起福字,準備像以往一樣倒着貼,我馬上說道:“爸爸,今年我們正着貼吧!因爲這樣福字不歪,財源進來嘛!”爸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笑嘻嘻地貼好了福字。

這一次過年,是我最開心的一次過年,因爲,它讓我知道原來貼春聯也有技巧和學問啊!

搗年糕 篇五

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各個地方都有着過年不同的習俗,如吃餃子、做豆腐、燒豬腳等等,而我們家的風俗就是搗年糕。

“呯——呯——”一陣陣有力的敲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此時還在懶洋洋睡覺的我心想這麼大早上的在幹什麼呀!這麼吵,不知道有人在睡覺嘛!於是我沒有理會它,翻了個身又繼續睡覺了。可這聲音越來越大,彷彿在警告我不要再睡覺了,該起牀了!終於,我拗不過它,無奈之下,我離開了我心愛的小牀。

從牀上爬起來的我,準備去一探究竟。當我到樓下時,隔着老遠就看到三五個人站在那裏,似乎在弄些什麼東西,於是我三步並做兩步飛奔過去“哦——原來是在搗年糕啊!難怪聲音這麼大。”只見媽媽和外婆,一人手持類似錘子的工具,一人在撥弄着年糕。媽媽和外婆動作十分嫺熟,錘一下撥一下,錘一下撥一下……而此時在旁邊看着的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與興奮之情,於是我就央求媽媽讓我搗一會兒,媽媽沉思了片刻,便答應了。

“嘿咻,嘿咻!”我一邊喊一邊拿着這個錘子一樣的東西,它可真不是一般的重,險些我還差點摔倒了呢。“啊,我搗不動了!”此時的我臉通紅,舌頭在外面伸着大口喘氣,好似一條小狗。我的兩腿已經發麻,站都站不穩了。可是我辛辛苦苦賣力了這麼久,不僅沒搗好年糕,還把年糕搗得不成樣子,真是枉費了我一片心思啊!而此時大家看着我這狼狽不堪的模樣,早已笑翻了天。

這我哪能忍得了,不過好在媽媽給我煮了香噴噴的年糕,可我還是太心急,到現在舌頭還痛着呢!

學生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節時的情景,清明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以往我都是在長沙過清明節,沒有去掃過墓,更沒有接觸過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而今年因爲疫情的原因,清明節我在老家過,在老家過必定有特定的習俗了。

清明節這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便要舉行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在這一天我們還要進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等活動。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許多美食,比如說:雞蛋、青團、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較喜歡青團。

青團是一種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準備好材料。將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機裏,加入少量熱水,攪打成綠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還有白糖混入麪粉裏和成麪糰。然後加入豬油揉勻。接着將麪糰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餡,最後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點上油脂放入蒸鍋內蒸八分鐘便可以了。

每當媽媽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個,先猜猜是什麼餡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對了沒。當我拿到豆沙餡的時,便得意地對弟弟說:“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歡吃的豆沙餡!哈哈哈!”

青團雖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沒吃過的人可以試一試,真是人間美味呢!

家鄉習俗六年級作文(精選 篇七

端午節是我國一年中關鍵的節日之一,這一節日在每一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是一個承傳上千年時間的節日。

一提及端午,我也會想到令我垂涎欲滴三千尺的糉子,隨後又會想到它的來歷:古代,在燕國有一個名字叫做屈原的醫生,那時候的國君十分軟弱無能,屈原明確提出了很多大國現行政策,都被國君一一否定。最終,國君又輕信奸險小人饞言,將屈原流放到汨羅江周邊。我國亡國,屈原悲痛無比,投河自盡。

大家爲了更好地留念屈原,將包裹的糉子資金投入江中,不許魚類、蝦類啃掉屈原的屍體,這就是最初的糉子。如今的糉子則口感豐富多彩,哪些花生仁、栗子、小鮮肉、蜜棗等,類型不計其數。包的原材料有檽米、蜜棗、蒲棒葉子等,十分美味。

在端午的情況下,我看到了祖父、姥姥在包糉子,便也萌發出了親自動手包糉子的想法。一場宏偉的包糉子工程項目便開始了,我將葉子卷變成一個錐形,再將檽米倒進在其中,到一半的情況下,再放進蜜棗,隨後撒上一層檽米,將上邊多出去的一小片葉子尖包裹,一個糉子樣子便大概展現出來,下面便用針一插一抽,一個糉子便做好了了。放進鍋中蒸制,一個熱騰騰的糉子就隆重登場了。

將糉子翠綠色的皮剝出來,外露了紅褐色軀體,香氣四溢,一口下來誘寵飄欲,那蜜棗也是亮點,美味可口無比。

這就是我故鄉的端午節風俗,吃極其美味可口的糉子。

家鄉的習俗六年級作文 篇八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糉子,七月七吃巧雲……年前請祖宗也被稱爲“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這天,人們會擺上酒席,虔誠的祭祀一番。是爲了感恩祖宗並祈求來年平平安安,財運滾滾。

我們全家今年又來到奶奶家祭祖。到家後,我們就開始進屋幫忙幹活。媽媽與奶奶在廚房做菜,爺爺與爸爸擺菜,倒酒。像擺筷擺杯這種活就由我來負責。桌子上九雙筷子、九個杯子、九道葷素搭配的菜,寓意家族延續長長久久。

地上也要擺十二雙筷子和三樣水果,是供佛的,杯中一次只能倒三分之一的酒,因爲酒過叄巡。這些流程對我來說很繁瑣,但在我爸爸和爺爺他們老一輩心中是神聖的,覺得祭祖會讓子孫平平安安,身體健康。

當一切準備好後,以前都是由爸爸負責點香,可今天卻讓我來一次,練習一下。於是,我拿起一束香,學着爸爸的樣子把香放在蠟燭上點燃,然後雙手握緊,拿着它對着祖宗們恭恭敬敬鞠三個躬,再把香插入香爐裏,磕三個頭,我叩拜時還嘀咕着:“祖宗呀!請保佑我們一家平安健康吧。”我剛起身,家人們就開始輪流叩拜了,連三歲的妹妹也爭着叩拜,她學着鞠躬,磕頭,還把那雙胖嘟嘟的小手合併搖一搖,嘴裏也嘀嘀咕咕什麼,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叩拜了才兩個來回,我的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看看桌上的飯菜,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但我嚥了幾口吐沫,控制住了,心裏念道:“加油,只要堅持到結束就可以了。”我的心裏也增加了一些堅持的動力。

等到三炷香燒完了,我們就要請“祖宗走了”。步履蹣跚的爺爺走上前去,挪一挪凳子,好像是在請祖宗走一樣。奶奶和媽媽把飯菜端進廚房,重新熱一遍吃掉,因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爸爸則扛着幾麻袋的金“元寶”,來到祖宗的墳墓前把“元寶”燒掉這也被稱爲“送錢糧”。回去以後我看見滿桌着香噴噴的飯菜,鬆了一口氣,因爲終於可以吃飯了!

像這樣的傳統習俗,已經有許多人放棄了。可我不會,我要把這個習俗,代代相傳下——祭祖。

艾米果 篇九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燕子銜一方泥。”華夏各地都有自己的風俗,我的家鄉--江西萍鄉當然也有別具一格的風俗。

春天已經悄然來臨,清明將至。江西萍鄉到處草長鶯飛、花開鳥鳴,一派生機。田間地頭長着許多嫩綠的艾草,一片片細葉隨風輕舞。這正是人們採艾草做“艾米果”的好時候。

人們把採來的艾草洗乾淨,放入開水鍋裏,加入少許鹼煮上一刻鐘,避免艾草煮熟後變黃。艾草煮爛以後,撈入冷水中把鹼洗掉,不必控水直接放入麪粉裏,加入油和適量的糖,把麪粉和勻。使出吃奶的勁兒把這些東西揉成一個韌性十足的大面團,由於摻合着煮熟的艾草,大面團呈黃綠色,還泛着油光,傳出一股令人心曠神怡的清香。和完面,再把大面團揪成一個一個比雞蛋小一些的麪糰,揉成圓滾滾的小球,放入蒸鍋中蒸上一刻鐘。蒸好後,把它們晾涼,裝入盤子裏,一盤香噴噴的“艾米果”就大功告成了。

盤中的“艾米果”像是許多個草綠色的小皮球,外表閃爍着亮光,似光滑的碧玉,似翠綠的抹茶。看着它們那可愛的樣子,不禁讓人垂涎三尺!靠近“艾米果”的盤子,一股淡淡的艾草清香立刻撲面而來。咬上一口,又軟又香又滑,粘粘的口感中青草的淡香連綿不斷。聽奶奶講,“艾米果”不但好吃,還能平喘鎮咳、保護肝膽呢!它是深受萍鄉人歡迎的民間點心。

“艾米果”常常讓我回想起家鄉的味道,它不僅是一個美食,每逢清明節採摘艾草、製作和享用“艾米果”已經成爲江西萍鄉的一項傳統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