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關於端午節作文800字【精品多篇】

關於端午節作文800字【精品多篇】

端午節作文 篇一

小時候,我最喜歡端午節,正所謂“糉包分兩鬢,艾束著危冠”。這一天,我們要插艾草、包糉子、帶香囊、吃五黃。

早晨,我跟爸爸拿着二手走到門口,將艾草插在門上,聞着那股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味,不禁讓人身心爲之一暢。爸爸說:“這艾草還有一句古詩呢“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這艾草插在門上,可趨利避害,表示招百福使人健康。”我點點頭:“原來是艾草,裏面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中飯上桌了,奶奶端上了黃瓜、鹹鴨蛋、黃魚。我便問爸爸:“爸,爲什麼這些菜都帶黃字呢?”爸爸介紹說:“因爲農曆五月要吃“五黃”,還有雄黃酒、黃鱔。在端午,中午吃五黃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我興奮地說:“那我多吃點,轉轉運。”立馬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大家都笑了起來,我雖不知爲何,但也傻笑起來。

吃完飯,我搬了個木凳,坐在奶奶身邊,看着她包糉子,我也不禁心生好奇,向奶奶主動請纓。奶奶拿起一片泡在清水中的翠綠糉葉,給我演示:“那你好好學習,像這樣。”說着靈巧的雙手輕輕折動,不一會兒一個漏斗狀的糉葉就完成了。我二話不說,直接拾起糉子開折,腦海中不斷浮現奶奶的動作,果然,糉葉被我折斷了。“哎呦,小祖宗,我這點糉葉還不夠你折的呢,還是我先摺好,你來放米吧!”奶奶急忙攔住我。放米,那還不簡單嘛?我接過摺好的糉葉,用手輕輕搖起一些雪白的粒粒分明的糯米,傾倒進糉葉中。再在一片雪白中加入一抹鮮紅——浸泡在醬油裏的大塊鮮肉,綠白紅打成一片,互相襯映,讓人賞心悅目。捲起糉葉,用繩子綁緊,慢慢的我越來越嫺熟,桌上都堆成了“糉山”,我看着十分滿足。

糉子終於下鍋了。過了不一會兒,鍋中緩緩生出幾縷“仙氣”,蜿蜒曲折,遍佈了整個廚房,好像成了仙境。慢慢的糉香也飄了出來,糉香如蝶,滿室蹁躚。一遍又一遍地引誘着我,我也不厭其煩的詢問媽媽好吃了嗎?我都快餓死了。終於,開鍋了,“仙氣”竄了出來,如同一隻上下翻飛的蛟龍,糉子被我輕手輕腳的端了出來,聞着那股糉葉的清香,將它一層一層的剝開,一面剔透如玉的身體,如同翡翠一般。糯米有了些鹹味,一口下去,滿嘴留香,讓人吃了還想吃。

糯米的香味和瀰漫着的艾草香味,互相搭配,讓人回味綿長……

端午節作文 篇二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個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有許多古老的習俗和傳說,每一個習俗都是如此溫暖和難忘。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故事。據說當時屈原被拋入河中後,當地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划船打撈。他們一路劃到洞庭湖,再也沒有看到屈原的屍體。

那是一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場面壯觀。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原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爲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後來逐漸演變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來飯糰放到河裏餵魚。後來,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一大早插艾葉。艾葉是一種常見的植物,生長在野生的田野裏,毫不在意,但它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很容易讓人想起夏天的野秋菊花。太陽升起前,人們把前一天晚上收集的艾葉放在門口,掛在窗前。且不說可以去瘟疫辟邪,潤肺的甜香就像穿越田野的鄉風,讓老人和孩子都很開心,戀愛中的年輕人也沉醉其中,靠着窗戶捨不得離開。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一般端午節前兩天就開始包糉子。每年端午節前,河岸兩岸到處都是提着小籃子摘糉子葉子的人。在那個季節,在河岸上,有樹、綠色植物和許多習俗。收藏宗葉的人們工作着,欣賞着大自然的美景。收集的糉子葉要先在鍋裏煮,然後用水浸泡,最後一個一個洗。奶奶在洗糉子葉子的時候,已經泡過糯米和紅豆了。泡好的米放在一個大盆裏,盆旁邊放一把木椅,捆好的草就掛在上面,這樣就可以掛裹好的糉子了。

奶奶愛端午節,大概是因爲這個時候她總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我奶奶做糉子。我躺在一邊看了一下午。看到外婆的皺紋裏溢滿蜂蜜,我偶爾會偷偷抓幾顆蜜棗放進嘴裏。我很高興摘下我的臉頰,用力咀嚼。不知道他們有多甜!

我家鄉的端午節是如此充滿懷舊和親情。現在是端午節,我想起了我家鄉的艾葉和我奶奶做的糉子。

端午節作文 篇三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人都很重視這個節日,我對端午節更是記憶猶新,因爲我舅舅生日就在端午節那一天。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呢。當時秦王邀請楚懷王到秦國商討國事,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趕快告訴楚懷王不可大意,可出人意料的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勸,還把屈原趕出自己的地盤郢城。結果楚懷王因爲不聽屈原的話,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立,後來客死秦國。沒過多久秦軍攻佔了郢城。流放在外的屈原聽到這個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跳入滾滾激流的泊羅江。讓我想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中的悲憤。

屈原投江自盡後,岸上的漁民和百姓們無比惋惜,立刻劃着小船去打撈屈原,可是沒有找到。百姓們紛紛拿來飯糰,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希望魚蝦水怪們不要吃屈原的身體,更有人往水裏倒雄黃酒驅趕河獸。衆人划船救屈原演變成現在的賽龍船。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艾葉賽龍舟這些習俗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這些習俗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包糉子,去年跟奶奶一起包糉子讓我回味無比。首先,奶奶已經準備好糉葉和圓溜溜的糯米,奶奶說:“先挑兩片糉葉,把光滑的面朝上,在距離葉柄三分之一處用手將葉子凹成漏斗狀,漏斗下面一定要緊密,不然會漏米。”聽完奶奶的話我躍躍欲試想做自己第一個糉子。我按奶奶的方法去做,先把糉葉做成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我學着奶奶的動作捏來捏去,可是,糯米像調皮的小孩一樣和我玩遊戲,我捏左邊它往右邊,我捏右邊它又往左邊跑,真淘氣!最後綁繩子的時候,糯米居然從下面悄悄的溜走了,真掃興。我決定重新再做!我再次裝上糯米,這次我把小米粒們看得死死的,捏得緊緊的,再用繩子五花大綁的纏起來。哈哈~~~終於成功啦!

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煮,糉子的清香緩緩的從鍋裏飄出來,聞到香味,饞的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糉子一出鍋,我就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撥開糉葉,露出白白胖胖的小糉子,我沾了一點白糖,咬了一口,美味極了!清香可口,甜而不膩。

我很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和家人們一起包糉子。

端午節作文 篇四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正陽節、龍舟節……

之所以有了端午節是因爲在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因爲他心懷國家,正直大義,常常被一些小人陷害,那些小人在楚懷王身邊誣陷屈原,使得楚懷王不再信任這位忠臣,最後把他流放到了城外。被趕出家鄉的屈原,看到祖國山河破碎,心裏悲憤交加。於是綁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老百姓知道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撈了好久還是沒有撈到,老百姓們害怕小魚和小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自己家用米包好的糉子紛紛投進河裏,想讓小魚小蝦吃掉這些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也由此而來。

在我的家鄉涇川,端午節最流行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就是帶荷包了。在每年端午節的前夕,縣城街道會有很多賣荷包的攤點,與其說買,看荷包倒更讓人樂在其中。荷包精美、種類繁多,有機器製成的還有純手工製作的。媽媽每年最喜歡帶着我去看一位老奶奶的純手工荷包了,憨乎乎的小老虎、栩栩如生的蛇蠍、金絲線勾邊的公雞、繡着五毒的青蛙……她說這種手工藝品以後就會慢慢失傳,所以顯得格外珍貴,每年去我們都會挑一些買回家珍藏起來。荷包寓意驅邪保安康,到了端午節那天,媽媽大清早就會爲我們姐弟三人準備好要帶的荷包和五彩花繩,希望我們平安快樂地成長。

端午節還有吃糉子、掛艾草、賽龍舟等習俗。隨着時代發展,糉子也變得形式多樣,豆沙陷的,紅棗陷的,蛋黃陷的,肉餡的……應有盡有。掛艾草對於我來說就更神奇了,聽大人們說,小小一捆艾草放在門口竟然可以防蚊蟲,去毒氣。看來這萬千世界,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常識還有很多呢。

端午節讓我們瞭解到了偉大的屈原,還在每年過節的時候掌握到了更多端午節的習俗,更多地是感受到了親人的關愛和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我喜愛節日,更喜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作文 篇五

我對童年端午節的記憶始於梔子花,裙角飛揚的時候,夏日裏梔子花兒綻開了,層疊花苞次第怒放,和着悠長清香,端午節的腳步近了。

我自小生活在豫南一個有山有水的小鎮,每到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大街小巷裏時不時會遇到一些提着籃子的賣花人,籃子裏放着一朵朵潔白如玉的梔子花,襲人的花香將小鎮填滿了節日的甜蜜和快樂!愛美的女孩兒們買來兩朵插在麻花辮上,嫋嫋走過,花香,人美。

梔子花開,孩子們對節日的渴盼也越來越濃烈,大人們也似乎要把生活的忙碌和經濟上的不寬裕暫時忘卻,着手準備過節的物品迎接端午了。母親一趟一趟地上街採購,買回什麼糉葉、艾草哇,雄黃啦,還有香料、綵線。買完東西,和家家戶戶一樣,在端午前一天,母親和姐姐們把糯米泡上,糯米不宜泡太長,那樣口感不勁道。在母親靈巧的雙手中,那散亂的糉葉和糯米轉瞬間親密接觸成一個結實飽滿的糉子,棱是棱,角是角,看得我眼花繚亂,笨手笨腳地我也想一試,嗨,糯米怎麼也不在糉葉里老實呆着,滴答着落到盆裏,母親笑着趕我走:別添亂!不多會的工夫,母親她們包好了糉子,放在一口大鍋裏煮。然後還要架起地鍋炸油饃,聽着鍋裏咕嘟咕嘟的響聲,看着那騰起的油煙,想着那糯米糉蘸糖吃的香甜和油饃的脆香,感覺過節的日子真美呀,幸福極了!

夜晚,母親找來各種顏色的花布,用剪刀裁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拼成一個個形如簸箕、小猴、公雞樣,用棉花填充好,再放點香料,用一節節蒜梗做綴穗,穿針引線,一會工夫,可愛的小香囊就做好了。我掛在胸前當作項鍊,手腕上帶着五彩線,美滋滋地炫耀着,想象着第二天上學,一定要和夥伴們比比誰的香囊漂亮,誰的香囊出彩!

而今,端午節悄悄地走來,大街上糉葉、香囊、肚兜等傳統民俗物品卻難覓其蹤,想吃糉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裏買得到,很少有人動手包了。在物品日益豐富的經濟形勢下,在方便快捷的生活節奏中,在西方節日的潮流衝撞下,人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意識逐漸淡薄,端午節的記憶留在了大多數人的童年記憶,80後、90後乃至更後出生的孩子,他們的童年又何嘗有端午記憶?

端午節作文 篇六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每到這天大人總是大忙特忙,我覺得我長大了,應該爲大人分擔一點了,因此要求媽媽讓我幫些小忙。

一大早媽媽就叫我起牀了,我幫着媽媽泡好糯米、清洗完糉葉就開開心心的到街上購物了。街上的人可真多啊,你挨着我,我擠着你,我基本是被人流擠着走的,但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擠進了農貿市場,琳琅滿目的水果、蔬菜看得我眼花繚亂,媽媽挑了一些我們全家人喜歡吃的東西,就和我大包小包的提着,隨着人流走出農貿市場。接着我們又到了超市,這裏的人也不少,看到超市裏那些誘人的零食,我可按耐不住了,我和媽媽兵分兩路,我去買我的零食,媽媽買日用品,不一會我就收穫了很多美食,才和媽媽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到家我們就爲包糉子做準備工作了,媽媽首先把泡糯米的水瀝乾,然後就手把手地教我包糉子了,首先把糉葉的根部捲成空心錐形,在裏面放上糯米、壓實,接着把糉葉折下來,把錐形裏的糯米包起來,把多餘的糉葉隨着糉子裹起來,然後用線把糉子紮緊,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誕生了。包好很多糉子後,媽媽就把它們一個個放到鍋裏煮起來了。這時媽媽問我:“你已經會包糉子了,可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這可難不着我,隨着鍋裏糉子煮得“咕嚕、咕嚕”的聲音,我給媽媽講起了這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屈原,整日爲國操勞,楚王卻是位昏君。因爲楚王的無能,楚國面臨着滅國,屈原不忍看着國家滅亡,便投汨羅江自殺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用蘆葦葉包好糉子扔進汨羅江裏,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慢慢的,吃糉子的習俗和這個感人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媽媽聽我講完故事說:“你講的很好,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

糉子終於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剝了一個,糉葉剛一打開,一股清香隨着熱汽飄了出來,我連忙咬了一口,哇,可真香啊!吃着香香的糉子我又想起了那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這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個端午節,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傳說,還學會了包糉子呢!

端午節作文 篇七

從記事起,端午節對我來說就沒什麼特別的印象,因爲包括我們家在內的很多塗嶺人是不過這個節的。我們這裏既沒有什麼賽龍舟,也沒有祭屈原吃糉子等習俗。當然了,包糉子吃糉子是有的,但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七月十五。記得小時候,農曆的七月份是我們很期盼的日子,因爲七月初七我們可以吃糯米做成的各種果,而七月十五算是大節了,各家各戶殺雞宰鴨,並提前一兩天包糉子吃糉子,可熱鬧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變得可有可無了。

今年的端午節,國家規定放假一天,很多人也開始重視這個節日了。在老公的提議下,我們一家人在週六這天決定動身回老家過端午節。本來三小時左右的路程卻因爲下雨和修路又延遲了一個多小時,很少暈車的我終於嚐到了那種頭暈目眩、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感覺,真是太痛苦了!還好,當車子駛入永春境內時,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我看到沿塗的人家雖然稀疏,但大家都在忙着包糉子,一串串,一個個,讓人垂涎欲滴。那細嫩的竹葉彷彿散發着陣陣醉人的幽香,吸引着每一個外出闖蕩歸心似箭的人兒……

終於到家了,家裏人都很高興,在鄰鄉工作的小叔一家也冒雨趕了回來。公公婆婆端上了熱騰騰的白鴨湯,還不時地說:“今天吃白鴨,明天早上吃豬肚,明天中午燉鵝肉,後天有青蛙和竹鼠(跟兔子有點像,但耳朵像老鼠)。”我聽得一楞一楞的,心裏很感動,但第二天吃完鵝肉後,我看到鴨子就有點後怕了。

週日晚上,婆婆聽說我們家沒有包糉子,硬是弄來糯米和竹葉,要再包一些送給我媽吃。於是,我也躍躍欲試,想動手幫上一把。三姨和四姨邊包邊示範着,可我學不來,因爲竹葉太小了又很滑,米要塞得很硬實,包好後又要用繩子捆得非常牢固。沒包幾個,她們的手都痛了起來,而我也理所當然地被“趕”去洗碗了。看來,糉子看起來小巧玲瓏,吃起來又Q又爽口,但包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回家時,我提了一大袋糉子回來,放了些在我媽那兒,其餘的就“貢獻”在辦公室,大夥兒也瓜分得差不多了,雖然沒有了剛出爐的新鮮口感,但至少這個端午節沒白過!

作文端午節700字 篇八

家鄉的端午節都是忙碌而有趣的,我們老家過端午時,不僅要划龍舟,而且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我家也不例外。

今年五月初五這天,媽媽依舊買回了糉葉和糯米。我欣喜若狂,一會兒看看糯米,一會兒又拿起皮帶似的糉葉系在腰上。不一會兒,就只見媽媽便把洗好的糯米裝進盆子裏,又把糉葉用水泡開,再用鍋把它們煮透。我很認真地觀察着媽媽的一舉一動,鐵了心準備向“包糉高手”媽媽拜師學藝。

只見媽媽熟練地取出兩三片糉葉,麻利地折了個三角形,像個小漏斗似的,接着用勺子將糯米裝了進去,又用筷子捅了捅,再把糉葉往回折,把口封嚴,最後再用馬蓮系在糉子中間,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出世”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這不挺簡單的嗎?”我心想。於是就對媽媽說:“媽,讓我試一試吧!”媽媽半信半疑:“你不給我搗亂,我就謝天謝地,包糉子可不是玩遊戲。”媽媽的話激惱了我,我生氣地說:“別老是從門縫裏看人,不就是包糉子嘛,還不是小菜一碟。”媽媽笑着說:“好的好好,我讓你來,真是受不了你。”我開心地笑了。

於是,我學着媽媽的模樣,抓起兩片糉葉,折了個三角形,裝上糯米。咦?這是什麼東西,好咯手呀!哎喲!原來糯米從糉葉裏漏下來了!真是出師不利!我像泄了氣的氣球,一_ 股坐在沙發上,這時我才深刻體會到古人說的“看花容易繡花難”。爲了讓媽媽不小瞧我,於是我又硬着頭皮來了第二次。

在經歷了不知多少次的失敗後,我終於摸着了門道,找到了感覺。我把容易漏米的地方捏得緊緊的,手裏拿了一根馬蓮,使勁地系在糉子上。這樣,一個糉子終於大功告成了!雖然它的模樣有那麼點怪,但是我總覺得它是那麼的可愛!我歡天喜地把我的第一個“勞動成果”拿給媽媽看。媽媽滿意地說:“包得不錯,還有進步空間,繼續練,熟熊生巧嘛!”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包了一個又一個,越包越愛包,越包越順手,越包越高興……

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看着一條條鑼鼓喧天竟相爭渡的龍舟,家鄉的端午在我的心中越來越有節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