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集萃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集萃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集萃3例

1.楊仁愷的豁達與較真

“文革”中,文物鑑賞家楊仁愷被造反派說成是鄧拓的走卒,三次抄家,多次批鬥,一個耳光打得他視網膜脫落,而且不准他住院,楊老的右眼從此失明,左眼視力也只有零點幾。

那位一耳光打瞎了楊老右眼的青年,在楊老重回崗位擔任博物館副館長之後,仍然在楊老手下工作。一次調薪,在提薪名單中有這個青年的名字,“楊館長能不能同意?”辦公室主任猶豫了好長時間,纔拿着名單找到楊仁愷,楊仁愷毫沒猶豫:“我同意,上報吧。”

對於區區個人恩怨,楊老一直堅持“讓人三尺”。但是,在原則性的學術問題上,楊老絕不退讓一步。

1951年春,由蒲松齡後人保存了250年的《聊齋志異》手稿上半部轉到了楊仁愷手裏,他花費3個月的時間對25萬字的半部書稿逐字逐句校勘,收集了很多資料及旁證,確認手稿是蒲松齡真跡。本來,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影印出版,但在審讀期間,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認爲,這部手稿並非原稿,而是手抄本。《人民文學》主編嚴文井也贊同他的觀點。

面對高山仰止的兩位大家,楊仁愷雖然崇拜,但並不迷信。通過反覆比較,他向出版社力陳自己的鑑定意見。恰在這時,青島又發現了蒲松齡長詩《古風》手跡,兩相對照,書法風格完全一致。楊仁愷便在論文《談〈聊齋志異〉原稿》中,再次確認了原稿的真實性。後來,人們對於《聊齋志異》原稿認定漸趨一致,文學古籍刊行社很快編輯出版了《聊齋志異》原稿影印本。

2.重生不過幾分鐘

美國加州的金門大橋,被稱爲“自殺天堂”。大橋上掛着一幅標語,寫着:“花上三分鐘想想家人,你就可以當做看風景。”

在德國漢堡的阿爾斯特湖邊的防止自殺標語上寫着差不多的話,不過德國人比較嚴謹一點兒,他們思索問題需要的時間要多一點兒,上面寫着:“再給自己五分鐘,你就有能力從這裏重生!”

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這個鋼鐵建築的頂端掛着的標語曾寫着:“用兩分鐘環顧美麗的巴黎,你的生活將不再黑暗。”

在莫斯科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上,寫着“給自己一分鐘冷靜一下”的標語。而在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廈,防止自殺的宣傳口號是:“多想一分鐘,你就不用跳下去。”

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因爲環境優美而總是成爲跳樓自殺者的首選之地,工作人員貼出了善意的標語,寫着:“做一個深呼吸,你便轉頭回家。”一個深呼吸的時間不過十秒鐘。

原來人一個生死抉擇間轉念的時間最長只需要短短五分鐘,而最短可能只需要十秒鐘。

3.揭己之醜警醒社會

邵燕祥挽沈從文句:“待至無求可作人”。然邵公自己卻是有“求”之人,“求”諸根除道德崩潰、物慾膨脹、尊嚴掃地、貪婪橫行、靈魂偏標以及悖情義、棄公理之良方,由此他的文章便氤氳着真人格真情性之膽與識。不過,像他這樣崇真尚實,距“傻”氣也不會遠了。這不,寫着寫着,邵公就冒出“傻”氣來了,竟把自己在那場像喝了迷魂湯一樣昏天黑地“文革”中的檢查交代、大字報和大批判稿彙集成書,名曰“人生敗筆”公開出版發行,在序言中對自己進行無情理性剖析,鋒刃直刺內心深處:“在我,無論違心的或真誠的認罪,條件反射的或處心積慮的翻案,無論揭發別人以劃清界限,還是以攻爲守的振振有詞,今天看來,都是阿時附勢、靈魂扭曲的可恥記錄。”

在物慾橫流(過去是政治欲橫流)中爲撈實惠保位子而風行施展搶功諉過之術的時日,在能夠想一想靈魂事的人愈漸稀薄的時日,邵燕祥揭己之“醜”犯“傻”行徑,與社會興衰、萬家憂樂息息相關。所揭亦非一己之“醜”,乃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無權的知識,在無知的權力下”陷入彷徨與悲哀之心靈記錄,留下的是整個中華民族在摧殘文化毀滅人性“文革”中蒙羞忍恥的歷史文本。缺失犯“傻”揭醜勇氣,喪失掉歷史記憶力,將無從探索社會良性發展道路和無力阻隔精神荒漠肆虐。

萬能議論文素材精選之嵇康

1、自我認識和別人的期待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着鐵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樣,你也對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勸他人仕嗎?是否忘了《與山濤(山巨源)絕交書》?那鏗鏘的言辭己經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對仕途的不屑,就讓他做他自己吧,讓“竹林七賢”永遠過着“鄴下放歌”、“竹林飲酒”、“曲水流觴”、“南山採菊”的生活,不要讓世俗的穢氣覆蓋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認爲是對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嚴、追求英雄本色,拋開他人的期望,拋開他人的勸阻,向着自己的認識邁進。

2、心靈的選擇

歷來最爲矛盾的便是文人,他們似乎生來就進行着心靈上的選擇,在進與退之間,在生與死之間。

魏晉出英雄——歷史學家如是說。

我不知道在別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從他的每一次選擇中我斷定:他是個英雄。

嵇康也許天生一副傲骨,不屈於俗,不慕於官,過着白己田園隱士的生活。一代名將鍾會,慕名往謁,結果被拒之門外。鍾會在臨走時,沒忘記恨恨地瞪兩眼。於是嵇康便上了刑臺,理由是謀亂。行刑前,執刑官問他還有何話說,他擡起頭,看着臺下三千太學生稽首向着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司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馬昭說一句懇求的話,往後則皆大歡喜。他的心在動,心在痛,屈服嗎?不,他知道自己並沒有錯。於是他說了句:“把琴拿來。”……他勇於赴死的從容給了歷史一個雋永的背景,那已成絕響的《廣陵散》餘音繞耳,嵇康是在尊嚴與生命之間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擇。

若干年後,我們會說:這是最令人迴腸蕩氣的選擇!

3、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風颳過古堡的廢墟,書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園的美麗,人們希冀希冀着聽到消逝已久古樂的音律,時光帶走了古文字的意義。歷史的車輪緩緩軋了過去,軋碎了多少文明古蹟。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現。

昔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臨刑之前嘆息:“《廣陵散》從此絕矣。”一部名曲就這樣失傳了。當真是“後不見來者”。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現代人就將再次聽到這千古絕唱,嵇先生之記憶即是現代音樂家的曲譜。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於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濤讓他當官,是善意的,他卻氣得要死,認爲對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這個山濤使他的兒子沒成爲孤兒:鍾會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這其實就是嵇康心胸狹隘的表現,不能像大山一樣包羅萬象,不能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

有人說,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執着。天性是什麼?天性就是包容。而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統治者也沒能容得下這樣一一個知識分子,把他作爲一個異己給消滅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5、家庭教育

凡人們的言論、思想、行爲,倘若自己以爲不錯的,就願意自己的朋友都這樣做。但嵇康不這樣,不願意別人來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度很驕傲的:但我們看他做給兒子看的《家誡》——當嵇康被殺時,其子方十歲,算來當他做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兒子是未滿十歲的——就覺得宛然是兩個人。他在《家誡》中教他的兒子做人要小心,還有一條一條的教訓:

一告後輩要立志,志之必堅。

二告後輩要“見義而作”,賑災濟貧。

三告後輩要慎言。

四告後輩要少欲,要寬容謙恭,要有涵養。

五告後輩不要打探他人隱私。他說:“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私。”

六告後輩不要受人之饋。他說:“匹帛之饋,車服之贈,肖深絕之”,因爲“常人皆薄義而重利”,別人主動向你破財獻禮,則必有所求,必圖回報,這是“君子之所大惡也”。

我們就此看來,實在覺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們知道,稚康自己對於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爲他們生於亂世,不得已,纔有這樣的行爲,並非他們的本態。

所以,後來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嵇紹,成了一個爲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

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惟有嵇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實際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悶的象徵。魏晉士大夫的一個傾向是服藥、喝酒、身上多蝨,這與其說是隱逸、瀟灑,倒不如說是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們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願與當時的社會達成妥協: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內轉,通過自虐式的感官刺激來獲得暫時的宣泄和解脫。嵇康作爲一位與時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壓迫與打擊,他別無他法,只有把常常飲酒、服藥、裝瘋等自虐形式作爲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悶之際,用藥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來澆心中塊壘。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