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國中作文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中作文讀後感

國中作文讀後感(精選多篇)

我讀懂了三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三國,不僅是三國,其他朝代也是如此。開國君主艱苦創國,打下一片天下,爲維護國家的安定和是國家興盛,後幾代也有一身抱負,使國家強大。而後幾代君主則貪圖享樂,昏庸腐敗,直至亡國。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腐敗,於是天下出現許多英雄,想幹一番大事業。

曹操通常被認爲是一個小人,並非其然。他保有一腔熱血,相統一天下。他勇敢,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膽量。他心胸寬大,賢人異士都去投奔他。他打敗袁紹後入軍冀州城,發現手下跟袁紹通信。曹操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按理他應該處斬部下,但他卻說“孰能無過,我還奉承過袁紹,這些書信就送給袁紹吧”。曹操的大度讓部下更忠心,爲曹操勢力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諸葛孔明則是另外一個傳奇人物,號稱臥龍先生。他本不願與世俗隨流,但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決定輔佐劉備。從此他爲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放棄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第一仗,便火燒曹操大軍,使“八虎將”之首夏侯惇聞風喪膽。他忠誠盡職。劉備病逝白帝城時,說阿斗不能勝任蜀帝,諸葛亮立即跪下痛哭,表示自己永遠是臣子,應當盡力輔佐劉禪。最後因扶不起的阿斗,加上沒有聽取魏延的意見,沒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病逝五丈原。

正是在混亂的社會下,纔會涌現出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纔會浮出稱王稱帝的人。整個三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鬥勇氣,鬥心計,鬥人心。也就是那樣的環境,塑造了一個個傳奇人物。所以我們想成功必須經歷磨難,走過坎坷,就像“滾滾長江東逝水”要流向大海,中途要通過重重考驗,方能成爲“梟雄”。

第二篇:國中作文名著讀後感

女人的尊嚴與愛

——《簡愛》讀後感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說,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溫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衆,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爲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爲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爲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爲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爲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深愛着羅切斯特,但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爲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

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爲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爲愛情爲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爲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家》讀後感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只能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娶了瑞珏爲妻。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

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老人與海》讀後感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極爲簡單的故事: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后釣到了一條奇大無比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大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消滅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我最難忘記的一句話。也許,書中的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最終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帶着魚骨上岸,可是他始終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向鯊魚妥協,他其實是一個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這就是《老人與海》給人們的提示。在現實中,人總是要受到大自然的磨練和克服,只有能夠堅持住大自然對自己的磨練並且進行堅強不屈的搏鬥,才具有理想的人格,雖然人們有時在自然界勝利了,有時在自然界失敗甚至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大自然打垮了,自己能否保護自己的正常心理,使自己不會從此意志消沉,從新回覆自信心,以更高的熱情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堂吉訶德》讀後感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請勿抄襲)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

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讀完了《巴黎聖母院》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醜與美,善與惡,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代表作,發表於1831年,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並透過這種描寫深刻地剖析了豐富複雜的人性世界,表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羣性格鮮明,極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扣人心絃,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一組對比鮮明,令人觸目驚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敲鐘人卡西莫多。

16歲的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隻聰明絕頂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說中給人以無限遐想的浪漫亮點,是美麗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慾的中世紀極端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的摧殘下令人惋惜地隕滅了。20歲的卡西莫多外貌其醜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便遭到無情的遺棄—

—先是親人的遺棄,繼而是整個社會的遺棄。然而外貌醜陋的卡西莫多卻有着一頂純潔美麗的心靈,他以純真得不摻一絲雜質的愛情如同守護着珍寶一般守護着愛絲梅拉達,試圖使他遠離一切傷害。但在強大的社會偏見和惡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致使強悍的卡西莫多,也只有選擇殉情這一悲劇。這兩個主人公存在着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反差也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

想想敲鐘人卡西莫多悲慘的命運,美麗的心靈……我就感到無地自容,想想自己平時總是以貌取人,就更加難過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大家總是瞧不起外貌醜陋,衣着寒酸,天生殘疾……的人,一味只知道去追求“外表美”,從而忽略了真正的“心靈美”。

第三篇:《童年》讀後感 國中作文

讀《童年》有感

寒假裏,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馬克西姆·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爲“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的童年,是在一個充滿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野蠻的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年幼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及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深深地體會到在沙皇專制制度統治下的腐敗、醜惡的社會,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嚮往光明的苦難歷程。

相比於阿廖沙,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我們絕對不會經歷阿廖沙從小就經歷過無數次的毒打,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 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的頭破血流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的事件。

同阿廖沙比較,我們的生活是彩色的、是充滿陽光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父母把我們放在嘴裏怕化了,拿在手上怕掉了,不會讓我們乾重活,更不會讓我們去打工掙錢,我們整日吃好喝好,不愁吃喝。衣食住行,根本輪不到我們去管。對於我們來說,讀好書纔是關鍵,又怎麼可能會像阿廖沙一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在同情阿廖沙之時我也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麼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沒錯的,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裏發生戰爭呢?而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性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她可以說是爲自己而活,也可以說是爲別人而活。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中,她讓我覺得她在爲和平爭取點什麼,也許是寧靜,也許是快樂,總讓人捉摸不透。這大概就是因爲她的善良,在爲別人付出時,她已忘懷了自己。就像冰心的《觀舞記》所寫的那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外祖母就像這個舞蹈者,她在自我付出時,她也忘懷了所有。

而最讓我久久難以忘卻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爲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爲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他去往了人間,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第四篇:國中義賣作文感觸讀後感

與大山深處牽手

倏然,遠方大山深處傳來一陣聲音,像是一場鳴奏曲,從空蕩蕩的山谷裏飄蕩到我門心靈的深處,餘韻,留痕。人生如同一場旅行,人們緊握雙手就能找到伴侶,這是一條互幫互助的友情與感恩之路,我們在忙碌着,奔走着,牽着手??

週三的下午,我們的身影在操場之上。不是爲了利益,不是爲了榮譽。只是單純的想守候那些大山深處的夢,爲了幫助同一片藍天下的你們。

我們向着不熟悉的面孔,開始了陌生且熟悉的言辭。曾經的沉默寡言已然變成了侃侃而談,爲什麼呢?是發自內心的吶喊,是一股心酸的洪流涌進心田,是傾盆的大雨溼潤了眼眶。

炎熱的夏天,心碎的感動從體內蒸發出來,瀰漫在空中,無法消散。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曾經的調皮搗蛋已然不在,那一刻我們成熟的像個大人。放棄了自己娛樂的時間。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感動。

有夢的地方溫暖如春,有夢的地方不在沉淪。

爲了幫助那些素不相識的孩子,爲了他們純粹的,毫無雜質的夢想。我們在努力。此時此刻你們的夢想是我門最大的動力。

喧鬧的操場之上,每個人盡力地忙活着,我們知道我們做的也許只是綿薄之力,可是在小的感動匯聚起來也是愛的暖流。

有那麼一羣孩子,他們的衣服從國小一年級穿到四年級; 有那麼一羣孩子,他們放學回家還要煮飯煮豬食;有那麼一羣孩子,他們不知道山的這邊有些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表面,那鏡頭中的他門並不是真的那樣的平靜、他們是那樣的迷惘。

記得學習地理有一天線是騰衝到黑河,東邊人口密集,西邊人口稀少。這一條簡簡單單的線隔開的是整個時間,同一個國度,不同的地區。

在那些小小背影下,你看到了什麼,龐大的地鍋把她襯得那麼瘦小。此時你的心裏有那麼一絲的顫抖,

鏽跡斑斑的鐵窗裏,也有着花一樣的夢想,想要有蝴蝶一樣美麗的衣裳,在那雙懵懂的眼神裏你看到什麼了麼。

可他們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希望。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請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爲了孩子,爲了他們心中那一抹陽光。

他們像花朵,只要得到一抹的春色便可開出一季的燦爛。

也許我們不會體會到那些大山深處的吶喊。

但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即使我們給不了他們旋轉的木馬,但我相信,你的舉動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共識,因爲有愛,每一顆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很容易被觸動的,一定都會好起來的!

古人云“路漫漫其修遠兮。”愛心,一路走來,必然一路馳騁下去??

第五篇:國中作文——簡·愛讀後感

愛與生活 愛與人生

——讀《簡·愛》有感

認真讀過《簡·愛》的人,一定會明白愛的真諦、明白生活的真諦,而爲自己的生活添上濃抹重採彩的一筆。我也不例外。

主人公簡·愛出生於一個窮苦的家庭,父母雙亡,被寄養於舅母家。可能是早年倍受舅母、表姐表兄的虐待與欺凌,鍛鑄了簡倔強、堅毅的性格。

真正的故事從這裏開始:從洛德學校畢業後,簡來到桑菲爾德莊園當家庭教師。在這裏,她作爲一個普通人,無憂無慮地生活、學習着,與莊園主羅切斯特漸生愛慕。

簡在不屈地抗爭的生活中,終於爲自己贏得了平等、贏得了尊嚴。是啊,人與人之間本應平等。可後來,卻有了隔閡,人與人之間有了分歧,有了高與低、貴與賤,這是多麼可怕。記得《簡·愛》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是平等的,至少我們通過墳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貴人的奢華、窮人的寒酸,這一幕幕都凸現着我們靈魂的暗點、腐朽的軀殼。

終於,簡和羅切斯特要結婚了,可她卻發現羅切斯特早有妻子——陰暗閣樓上的瘋女人。於傷心之際逃出了莊園,後又戀戀不捨地返回莊園。可莊園卻面目全非。明白過來的簡毅然找到已經殘疾了的羅切斯特,堅守愛情的約定,與羅切斯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結局是多麼的美,簡用自己的愛感化了羅切斯特。與一個殘疾的人生活在一起,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着愛,可不少是有私的愛、利益的愛。簡·愛的愛是很簡單,可她的愛充滿了真情。她倔強而不虛僞,她堅決反對那些歧視別人、殘暴的人,她真誠地表達出她心中的一切;她嚴肅且不驕奢,她做每一件事都 是那麼嚴肅,但她並不誇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她是維護正義的使者,在成功時又真實隱退。她很貧窮,她沒有那麼多的財產;而她又很富有,精神上她執有那麼一大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簡·愛這樣的人和事,大到偉人張海迪、小至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話語。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去學習。《簡·愛》是一本五彩的人生畫卷,它讓你知道如何去真正理解生活、理解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