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學會欣賞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學會欣賞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學會欣賞作文 篇一

從教以來,曾無數次地運用表揚或批評的手段來教育學生,經驗告訴我:表揚的作用絕對大於批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有經驗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的敏感,在處理班級裏的各種瑣碎事務,孩子之間言語的觸犯,日常的衝突,以及突發的危機等等的時候,會在對話中傳達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我們班上學期新轉來一個學生,剛開始他對學習毫無興趣,學習態度很差,起初的幾次作業馬虎得難以入目,沒有幾道題是對的,上課經常開小差。怎樣幫助他呢?魏書生說過:“要珍惜學生心靈中閃光的東西,以他們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爲了樹立他的自信心,我抓住一切機會鼓勵他的點滴進步。有一次作業交上來了,我批閱着他的作業,字體不端正,作業不整潔,可是,我發現他的作業只錯了一道題,而且有一道題的想法還比較特別。看着他的作業,我彷彿看到了他那顆要求上進的心。於是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上了醒目的“優”,並寫上了“作業做得很好!加油!”。

數學課上,我把他作業中那道特殊的做法向全班宣讀,讓他的閃光點在同學面前得到肯定。從那以後,他真的進步了不少。通過教育的親身感受,我認識到:成功的教育需要欣賞,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也許只是幾下掌聲,幾句讚譽,或者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它能讓學生得到鼓勵、歡樂、信心和力量。學會欣賞,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會欣賞作文 篇二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題記

欣賞,是品味生活之路,是拉近心距之線,是保持樂觀之門。學會欣賞,體會生活的點點滴滴。

泥土的芳香喚醒了沉睡的種子,迸發出生命的奇蹟。野畔,一朵嬌嫩的無名小花,在陽光下微笑着。不比桃花豔麗,不比牡丹雍容,但有生命獨特的芳香。她不爭功名,默默開放:她不擇地勢,蓬勃生長。清風微撫細弱莖上的花瓣,她驕傲地仰起頭,每一片花瓣彷彿都有一個生命在顫動。在陽光的照耀下,頑強與生機構成了一道奇麗而獨特的風景線。

欣賞一朵小花,品味她的淡雅堅韌。

飢渴與煩躁撕扯着他已疲憊不堪的身軀。在冰冷潮溼的牢房中,他寫下:“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望着窗外南歸的大雁,遙想故國的風雨飄搖,他感嘆:“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對元軍猙獰的笑臉和統治者的威逼利誘,他堅定地道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磅礴大氣,悲壯豪邁。我讀至此,淚沾溼了書頁。

欣賞一位偉人,品味他的剛正堅貞。

旭日從東方噴薄而出,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民族從東方崛起。她經歷過蹂躪與踐踏,她接受過風霜與烈火,她飽嘗過屈辱與苦難。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使她涅槃重生。她走過屈辱,走向成熟,走進輝煌,走向成功。今天,她站在歷史的最高點,闊步前行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她以永不言棄的品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閃爍出文明古國耀眼的輝煌!

欣賞我們的民族,品味她的偉大堅強。

欣賞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力量。學會欣賞,願我們能乘風破浪,駛向成功!

學會欣賞作文 篇三

春節快到了。

我第六次或第十六次地擡頭,看了眼家門口高高懸掛的那兩盞燈籠。它們就那麼孤零零地在院子兩旁掛着,陽光照在它俗氣的外衣上,活像鄉野村姑兩腮的胭紅一般俗氣又扎眼。

諾,對於胖燈籠,我可不會欣賞。

除夕夜,我照例步行去小姨家吃團圓飯。夜色朗朗,空氣中瀰漫着陣陣飯菜香味,真是好聞。沿路每戶人家的燈籠都亮着,照亮了路。我不禁朝每戶人家掛的燈籠看去,夜晚的燈籠和白天的燈籠真是不經相同啊。

白天看上去只是深紅大胖球的他們此刻卻像可愛的蠶蛹一般晶瑩剔透,那透亮的微弱的光芒似乎吸引了我的眼球。燈籠由內而外透過紅紗衣發出柔和的紅暈的光。它們此時可與琉璃燈相媲美,夜幕彷彿成了它們的舞臺,它們的光芒深深觸動着我這個白天不會欣賞它們的俗人的眼。

微風拂過,燈籠的須穗微微擺動着,十分嬌媚。燈籠們點綴着單調的夜色,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陣陣煙花爆竹聲,映着燈籠的紅光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年味的濃郁。看着燈籠,我在想院內的人兒都在幹些什麼呢?也許在闔家團圓,其樂融融;也許在拆封已經準備了幾個月的蒜罐;也許正在蒸白花花的發糕?總而言之,被燈籠迷住的我不禁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紅光照的我心更暖了。

不知道是誰提起,燈籠算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寓意着闔家團圓,寄託着我們對生活的美好盼望。從前,我對此不過一笑置之,如今,卻覺得它別有一番韻味了。

其實我知道,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裏,處處都有燈籠。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

唐開元年間,爲了慶祝國泰民安,乃紮結花燈,藉閃爍不定的燈光,寓意彩龍兆祥,民阜國強。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現在燈籠的材料,有的由原來的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

那些遠去的傳統原來一直在身邊延續着……

我靜靜的走在小路上,細細欣賞着沿湖人家的燈籠,內心自由一番溫暖,我已經算是置身於萬家燈火中了。在這樣的燈火中,一切都盪漾着溫馨,無盡的歸屬感,曾經的感動都在這樣的溫馨的畫面中進入,泛起……。

拋棄了之前的偏見,我歡喜地走在燈籠下,欣賞着年味,欣賞着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