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精品多篇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精品多篇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篇一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說到我們河南的春節春俗,那可真多呀!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我們這裏的春節,大多都在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這一天,晚上要吃餃子。大人們都忙着發麪,割肉,到了晚上好大吃一頓。由於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所以這一天也會有些過年的氣氛。

“二十八,貼花花。”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家家都要貼春聯,而且,還要蒸百十個鏌。好吃個一半個月。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早早吃了飯,並且還要吃餃子,吃完飯還要放鞭炮。外出打工的或家居城市的,都要回老家聚一聚。這一天,一般人都會熬夜,或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晚會,或打牌通宵。

正月七年級,家裏的老人留在家裏接客,年輕人領着小孩子去親戚家串門,給小孩子們發壓歲錢。這一天還要吃餃子,不過初五還不許吃麪條哩!從八年級開始走親戚。

正月十五,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街市上都擺着許多湯圓。而且到處都是賣燈籠的,有喜羊羊的、奧特曼的、福娃的……應有盡有。這一天,小孩子們都會買許多煙花爆竹。天一擦黑,天空中就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五結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照常做事。一切又恢復到了平常。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篇二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裏,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爲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盛行於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地方剪紙,其思維觀念,仍沒有擺脫崇神意識的本質,其動機在於冀求人類與“神靈”的交感,儘管在尋求表達方式時,其間含有多種隱喻手法(爲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願望(求安、趨利、辟邪)緊密相連。剪紙“天地神”、“求雨”、“穀神”,就表現出庶民百姓無法與天災人禍抗爭時,仰仗神靈、魔力來驅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寧,五穀豐登。它們與雲貴、陝甘等邊遠地區的民間剪紙相比較,河南剪紙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類對虛幻動物精靈,或直觀的“生殖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而進入了封建社會佛、儒、道的神權、禮教思維制約時期。剪紙“舞獅”的形象表徵是舞獅活動,然而民俗內涵則是借舞獅暗喻”子孫繁衍”。圖中舞獅者的性特徵爲男性,手舞“雙繡球”,象徵雄性的昂揚,在中原民俗活動中是“祈子”的行爲。

在這裏,人類本能中的繁衍意識,已被納入“三綱五常”中“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倫理規範之中,這種思維規範一旦通過剪紙形式展現時,便極易爲地域羣體所理解、共認。

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爲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餵豬”、“拉洋車”,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芸芸衆生的生活寫真。

隨着時代的變革,河南人傳統的民俗觀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審美需求。如今的河南農村,逐漸擺脫了貧困面貌,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其物質、精神的需求。剪紙“小康人家”表現了華燈初上,勞累一天的農民悠然自得的休閒情調,充滿了溫馨之美;“看電視”,展示出農民在經濟、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

“電視機”——這種只有城裏人才有條件享受的高檔商品,如今已在山區、農村安家落戶。無怪圖中老農民興高采烈地翹起二郎腿,正面對電視機說天道地。老伴兒安閒地一手執鞋底,一手在發頂上磨針的動作,十分典型、細膩地刻畫出中原農村婦女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通觀河南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已逐漸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到現代文化的大空間;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進入到個性化發展的空間,使人感到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篇三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後來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着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我們這裏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爲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裏,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篇四

河南的民風民俗可謂是色彩濃郁,豐富獨特。

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淮陽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中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衛輝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墳俗與神話般的盤古廟會;祭龍闢蟲的龍擡頭,民間認爲,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故稱“龍擡頭節“或“青龍節“;開封盤鼓,“擊之如雷,動之如濤”是開封盤鼓的特點,但它更多讓人體會到中

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來。還有消災防疫的端午節。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羣英薈萃的馬街書會,濮陽雜技、南陽烙畫……

從這些民間色彩濃郁的民風民俗中,我們看到了河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豐富生動。是它們,充實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內心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體體現。

河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源流長的歷史底蘊;五彩斑斕,豐富生動的藝術內涵;古鄉古韻,悠久綿長的文學價值,爲中華大地塑造了最美麗的風景。

讓我們將這美麗的文化傳承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篇五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竈。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竈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於購買竈糖,火燒等祭竈食物。而在農村祭竈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說雞是竈王爺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爲雞而稱爲馬。紅公雞稱爲紅馬,白公雞稱爲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竈人高喊一聲“領”!然後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說明竈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竈儀式,祭竈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竈食物是竈糖和燒餅。竈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爲了不讓竈王上天說壞話,就吃竈糖來黏住竈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爲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竈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竈這天除了吃竈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看做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爲的是吃到家裏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嚐嚐竈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