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我能行作文新版多篇

我能行作文新版多篇

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 篇一

關鍵詞:文化精華;人文素養;“比德”;“詩、書、畫、印”

中國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它紮根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融匯着整個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的完整藝術體系,無數曠世傑作像一座座高峯,巍然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每一個民族的藝術文化都有各自的審美內涵。一個學生可能喜歡油畫、水彩畫,但他不一定喜歡齊白石的畫,因爲要理解齊白石的畫必須瞭解中國的文化、中國藝術,瞭解齊白石的藝術思想、情感、風格。因爲齊白石的作品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產物。我們的美術教育不僅僅是造就幾個專業技術人員、畫家,更爲重要的是培養一代能理解和傳承祖國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繼承和發揚藝術遺產、具有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一、中國書畫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中國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在繪畫、雕塑、工藝和建築中無不滲透着古人的才學、精神、理想。歷代書畫大家,皆爲博學鴻儒、飽學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達官、士人、秀才、舉人,如王羲之、蘇軾、趙孟、徐渭、董其昌等,無不是在文學、書法、繪畫方面的曠世大才。所以我們的書畫欣賞更應關注的是書畫背後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北宋文壇泰斗、書畫大家坡主張以文章、才學入畫。所謂“褪筆千冢無足貴,讀書萬卷始通神”。元代以後隨着文人畫的興起,士大夫階層畫家更推崇書畫和文學的結合,通過書畫能顯示出藝術家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的總體修養。趙孟提出“畫貴古意”“書畫同源”,是融合詩、書、畫、印爲一體才能達到高品質的藝術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視爲畫學中強調畫家自我修養的綱領。讀書作爲繪畫涵養的基石,能夠提升文化內涵,開闊胸襟,涵養心性。

二、詩、書、畫、印――全面的藝術修養

中國畫有它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純粹的繪畫,而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文化綜合體。詩、書、畫、印一體在千年發展中完善着中國畫的美學思想與審美範式,體現着傳統文人的精神寄託與生存狀態,彰顯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並把中國畫的筆墨形式從物質形態昇華爲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國繪畫形式。以詩詞入畫,提倡詩情畫意。尚含蓄、講曲藏,以少勝多,以虛代實,計白當黑等審美語言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坡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意境創造的至高境界,表現爲對畫面詩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畫家馬麟,他有數幅表現北宋詩人蘇軾詩意境的畫作,如《秉燭夜遊圖》描繪了廊回宛轉之中,畫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憂鬱地朝門而坐,門前的階梯之下,十步一燭臺,在庭院中點燃着,畫面近景是嬌美的海棠花,這幅畫十分真切地再現了蘇軾《海棠詩》的意境:“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雲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紅燭照紅妝。”他還有一幅《芳春雨霽》所畫景物,也是取意蘇詩《題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以詩入畫”“詩意追求”大大開拓了中國藝術的意境,提高中國藝術的品位。陶淵明的詩句“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及“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就與北宋山水畫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處。詩人和畫家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沒有直接表露出來,而是隱藏在所描寫的景色之中,稱爲“無我之境”。又如馬遠《寒江獨釣圖》,意境與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無我之境”,直接題詩拓展意境、表達情感,藝術和文化達到完美結合。通過詩畫意境的營造、浸潤,“計白當黑”“此時無聲勝有聲”等很多中國美學的審美理念也就發揮出最大的藝術魅力。

三、“比德”與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說。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汗》),這些都是古人修養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華曾說:“屈原作《離騷》,雜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穢之意。畫家揮灑蘭、竹亦是寓也。”中國傳統題材梅、蘭、竹、菊四君子就是畫者用來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範的代表。梅之傲骨、蘭之清幽、竹之高潔、菊之堅貞孤傲,無不是傳統文化人品性的象徵。中國文人追慕山水、崇尚自然,尋求寧靜、淡泊。大癡爲人坦蕩灑落,所以其畫作平淡、儒雅。梅花道人孤高清介,所以其畫危聳、英俊。倪雲林一味絕俗,所以其畫蕭遠、峭逸。人們借山、水、花、木表現內在世界的欲求,十分強烈,山水被出落得迥脫凡塵,冷峭荒疏,梅蘭竹菊等被一一按照畫家的人格需求來表現。書畫也作爲歷代文人修練情操、涵養性情所在,沈宗騫曾說:“蓋筆墨本是寫人之胸襟,胸襟開闊,則立意自無凡近。”通過書畫藝術欣賞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四、畫爲心聲――感受生活、體驗生活

畫爲心聲,情、志是繪畫的靈魂。繪畫最終表達的是心志、情感。只有對生活真實感受所抒發的真情、真愛,藝術才最打動人心。倪瓚的《六君子圖》畫面景色顯得氣象蕭疏,近乎荒涼,旁邊題詩“遠望雲山隔秋水,近春古木擁坡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前兩句詩是寫畫中的景色,後兩句是借景抒情,表達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的不滿之情。鄭思肖常畫蘭、竹,其畫竹多露根,不畫地坡,他說:“地被人奪,君不知耶。”他畫菊題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會吹落此風中。”國土淪落之憂憤,慷慨決絕之高節便躍然紙上。板橋作《風竹圖》有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其愛民之心,憂民之情無不使人感動,不僅使人想起他“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品志和他落魄的一生。兩相對照,百感交集。明代大才子畫家徐渭的大寫意畫《葡萄》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這正是畫家懷才不遇、淒涼悲慘一生的寫照,那淋漓的墨點不正揮灑着畫家心中的悲憤和悽慘。欣賞着畫,體味着古人的情、志,最終激發人心中最美好的感情。從“竹林七賢”感受晉人風範,“黃荃富貴,徐熙野逸”體會不同的欣賞品味,到徐渭到的“白眼向人”,從“墨點無多淚點多”的藝術到揚州八怪,學生在其間感受喜、怒、哀、樂,人世滄桑,感受浩瀚的文化,悠久的歷史。

參考文獻:

[1]李日華。竹墨君題語。美術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我能行作文 篇二

經過了無數次的努力,流了無數次的汗,終於,我能自豪地說:"家務----我能行。"

如果讓時光倒流到幾天前,你就會發現:我,是家務的門外漢。

"砰",隨着一聲清脆的聲響,隨之而來的便是一陣斥責聲:"我說吧,你不行,還硬逞能,快回屋做你的作業吧!""我……我能",淚水又不爭氣地流了下來,我是多麼想自豪地說出那句標誌着成功的話。是我笨?是我**?不,我決心要跳出"**"這個大坑!我相信我能行。

沒有人會發現我的努力,因爲我在悄悄地進行着我的計劃。當我迎來晨曦中第一縷陽光時,我就會悄悄下樓。我試着爲自己做第一頓飯——蛋炒飯。可是本想成功擊破的蛋,卻變得稀里嘩啦了,雪白的米飯也被我灑得滿地都是。但是終於,我在幾聲"乒乒"聲中完成了我的第一次計劃。儘管黑色取締了原應有的金黃色;儘管蛋炒飯中存在着許多細碎的蛋殼;儘管這是一碗蛋歸蛋、飯歸飯的"特殊炒飯".但當我捧着它的時候,我還是笑了,笑得很開心,以至於簌簌地流下了淚。淚是鹹的;心卻是甜的。

烹飪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便是我的新計劃:洗碗。

家鄉的冬季特別冷,洗碗無疑是一次不小的考驗。但我堅信:我能行!小小的手一放到水龍頭之下就感到生疼,晶瑩的水滴似乎想無情地刺穿我的手,滲進我的骨頭。此時的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時間也彷彿在這一刻停止。慢慢地,油膩的碗逐漸變得乾淨明亮,誇張點兒說,亮得可以照出人影了!那一刻,我望着眼前的"作品"癡癡地笑了。真的,我從沒有感到過這麼開心。我想,這便是成功的喜悅吧!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終於贏得了成功;一次又一次的跌到,我終於學會了站立;一次又一次的哭泣,我終於學會了歡笑。我想,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我終於可以大聲地說出我心中想說的那一句話:"家務----我能行!"

惠崇春江晚景 篇三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是蘆葦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裏來了。

賞析: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後》),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鍊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爲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着密切關係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纔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