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影評作文【新版多篇】

影評作文【新版多篇】

影評作文範文 篇一

事件回顧到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在這一天裏,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一場震撼世界的8級大地震,一時間山搖地動、房屋倒塌、學校倒塌、橋樑倒塌、河流堵塞、公路堵塞。這場特大地震,波及到汶川周邊的十幾個市縣,數十萬的人民羣衆處於危難之中。也就在這緊急時刻,黨中央和爺爺、爺爺在第一時間派遣了我們的人民和武裝警察部隊,冒着餘震的危險,想盡辦法趕赴地震現場。這部電影運用寫實的手法,真實的記錄了人民和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險搶救災區人民的一個個鮮活事實。你看,爲了救人,和武警叔叔,用自己的雙手來刨開碎石,一個個手上血肉模糊;有一位叔叔,儘管自己的嘴脣都乾裂了,卻把自己僅有的一瓶礦泉水給受災的羣衆喝;一位警察阿姨,爲了不讓災區的孩子餓着,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吃奶粉,把自己的乳汁餵給災區的孩子;還有位女警官,不顧自己的家人遇難,卻沒回家去看望,而是選擇留下照顧災民;更可貴的,是一個米-171運輸直升機組,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由於氣候條件惡劣,整個機組五人全部犧牲了,讓我們一起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吧!他們是:機長邱光華、副駕駛李月、機械師王懷遠、機械師陳林、二級士官張鵬。自從汶川大地震以來,機長邱光華所率的該機組,已經飛行63架次,運送救災物資7.3噸,共搶運傷員54人。

災區的老百姓,也用各種方式向親人,表達自己對子弟兵們的崇高敬意。有一位叫郎錚的小朋友,那一年他只有3歲,在叔叔把他從廢墟中營救出來之後,用自己那沒有受傷的右手,向叔叔敬了一個工正的少先隊隊禮,在場的人無不落淚。許多人都說,這是2008年最動人的敬禮。

這部記錄電影,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珍貴,懂得了共產黨好、親的道理。我們人人都要學習人民子弟兵這種捨身和奉獻的精神,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美好。

影評作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作文評語 學生 賞識

作文教學作爲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又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整個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要寫出成功的文章,絕非易事,所謂“呤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想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我認爲可以以國小作文評語爲突破口,變以往作文評語那種單純側重對學生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爲側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對話談心。教師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潛在的表達慾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賞識性的評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博士曾說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和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和成就。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對自己的賞識更能給予自己無窮的力量。”一般來說,教師是學生信任和崇拜的人,因此,教師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師在批閱作文時,要儘量找出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只是一個詞語用得恰當,一個句子寫得生動,一個段落寫得精彩,都要做好記號,作爲學生的一個成功之處,在評語中由衷地爲其喝彩,大加讚賞。

誠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因此,對於學生用心創作出來的作文,無論是寥寥無幾的眉批,還是三言兩語的總批,都要堅持以讚賞爲主,把一顆愛心融入作文評語之中。

二、對話式評語,有利於增強學生作文真實性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不應把學生看成是小字輩,從而忽視學生思想,居高臨下,唯我獨尊;而應多一點民主意識,把學生擺在與自己平行的位置上,把學生當成朋友,重視他們的思想,與他們交流、探討。

作文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現在的學生作文由於引導不當,教師忽視了從學生生活中挖掘題材,學生找不到寫作的素材,只好編一些空洞的、虛假的內容。因此在以《我的媽媽》爲題的作文中,學生寫媽媽冒雨送傘和我生病了,媽媽送我去醫院看病的居多。如寫自己生病的,其中一位這樣寫道:一天夜裏,媽媽發現我發高燒,就趕忙抱着我往醫院跑,一路上又颳風又下雨,好不容易纔到醫院。我這樣給她寫的評語是:你生病了,只有媽媽着急嗎,爸爸呢?你媽平時都是騎摩托車送你上學,你生病時,她肯定急壞了,不然怎麼會連車也不會騎了?要不是老師猜測的這樣,那你媽媽就是一位傻媽媽。後來,她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那篇文章是從作文書上模仿來的,不是以自己的媽媽爲原形。我鼓勵她寫真實的媽媽,原來她媽媽既要上班,又要燒飯,非常勞累。於是,她這樣寫道:一天,媽媽病倒了,本以爲中午要吃方便麪,誰知剛進家門就聞到飯菜的香味,媽媽正拖着疲憊的身體爲我燒飯,見此情景,我從後面摟住了媽媽,臉頰貼着媽媽的後背,淚無聲地落下。這樣的文章真實、感人。通過對話,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一些身邊的小事、趣事,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大大豐富了作文的素材。

三、商榷式的評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其實,國小生寫作文只是初學初練,他們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點、毛病自然很多,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用文學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對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處,如果用一種商榷式的評語,他們更易於接受。學生也是有思維的人,他們有迫切的成人意識,人格尊嚴,他們多麼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讀了評語後,覺得老師在和自己商量,油然而生對自身的價值有了肯定的認識。

例如,我們發現學生把成語用錯了,當然要明確指出來,但如果旁批一句“這麼用恐怕大家聽不懂吧”之類的話,學生往往會會心地接受,並且他會感到老師是在和自己商量探討,來自成年人朋友式的尊重那將是孩子們最爲看重的“獎勵”。如果我們能用“相信下一次作文你能把事情一件一件說清楚。”“如果你能把這一段長話短說,效果將倍增。”“如果你的書寫再漂亮些,定能錦上添花”之類的評語委婉地指出了學生文中的不足,學生看了不僅不會煩心,反而很舒心,他們從內心裏接受了老師的意見,下次會用更大的熱情、更多的精力作文,會盡量避免類似的不足。

商榷式的評語既充分發揮了教師評語的作用,也帶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對學生的作文或思想行爲提出建議,讓學生自覺地根據老師的指導去修改作文,去調整自己的言行,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同時,增加了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情感式的評語,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影評作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作者電影;姜文;敘事;主題

當前,在中國影壇佔有一席之地的“60後”導演之中,姜文無疑是其中極爲引人注目的一位,其電影具備獨樹一幟的風格,並曾屢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等電影權威盛會的榮譽和國內令人稱羨的票房。限於曾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的《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Doorstep,2000)“違規參賽”導致姜文收到了“五年內不能擔任導演”的行政處罰,姜文以導演身份創作的電影數量並不多,但是屬於姜文的風格已經在五部電影中體現得較爲明顯。可以說,姜文已經建立起並不斷地在完善一個自己是不可取代的“作者”的電影世界,這個世界值得人們進行探索與開掘。

一、作者電影理論中的“姜式”電影

作者電影理論最早起源於1948年的《法國銀幕》,在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將攝影機視作作家的“自來水筆”的比喻中產生,隨後在安德烈・巴贊等理論家的努力下發揚光大。姜文電影便符合巴贊等人的作者電影定義,即其中包含了諸多個人化元素,是毫無疑問的作者電影。首先,姜文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是其身兼編、導二職,甚至作爲演員出身的他還經常出演電影的主人公(並且姜文因自稱屬馬,其電影中的主人公幾乎均爲馬姓),如《鬼子來了》的馬大三、《讓子彈飛》(Let The Bullets Fly,2010)中的馬邦德與《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2014)中的馬走日。即使是在其戲份較少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inthe Heat of the Sun,1994)和《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AlsoRises,2007)之中,姜文本人也扮演着較爲重要的角色(成年馬小軍與老唐),甚至親自擔任剪輯與製片,這樣的創作方式保證了他能夠將銀幕作爲個人肆意揮灑才華的畫布,在作品中儘可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其次,縱觀姜文目前的五部電影,不難發現他已經形成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極具個性的電影藝術體系和創作套路。除卻構圖、音畫等元素外,在敘述手段和主題選取、主題表達方面,姜文都爲自己的作品打上了“姜式”標籤。

二、“姜式”敘述手段

姜文是一個不甘於採用單線敘事的電影作者,他常常採用一種出人意表的方式將故事打碎、虛化和拼貼,人爲地給觀衆的理解制造阻礙,這也導致了對其電影的解讀往往是衆說紛紜式的。

(一)拼貼、環狀敘事

作爲一名深諳後現代敘事方式的導演,姜文往往將自己的電影變爲一座容易令人迷失的影像宮殿,這樣“陌生化”的敘事方式也導致了姜文的電影有着“曲高和寡”的詬病。以《太陽照常升起》爲例,影片的敘事是拼貼式的。電影分爲四個看似獨立的部分,分別爲“瘋”“戀”“槍”和“夢”,前三者的時間背景皆爲1976年“”即將結束時期,而“夢”則發生在1958年,當時的中國與蘇聯仍然有着密切互助的聯繫。四個部分不僅在時間上有所區別,在地點上更是被直接標爲南部、東部、南部以及西部。在“戀”中,觀衆所接受到的信息是關於林大夫和樑老師等人在“”期間長期自我壓抑下的爆發;在“槍”中,故事的重心則放在唐老師的家庭悲劇上,因爲唐老師對妻子的忽視,結果妻子選擇了與生產隊小隊長婚外戀,直接導致了唐老師殺死小隊長。同時電影的敘事還是環狀的,在“瘋”的一開頭,便是女主人公躺在鋪滿鮮花的鐵軌上,原來這是女主人公瘋媽的一個夢,在以她爲中心的“瘋”中,她神智失常,做出了諸多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爲,最後不知所終(極有可能是跳河而死,姜文始終沒有交代瘋媽的結局)。而在電影的最後,在“夢”中,原來瘋媽曾經與唐老師的妻子一起去找自己的丈夫,瘋媽的丈夫是一個名叫阿廖沙的人,然而她所得到的卻是丈夫的死訊,最後影片以瘋媽在鐵軌上生下孩子而結束。姜文將電影視作一場時間與空間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人類有關歷史的集體話語和記憶是失效的,生活中的事件是以斷裂性的荒誕方式存在的,無法被人全面地解碼。

(二)模糊性敘事

影評作文範文 篇四

關鍵詞:孔子;文學批評;內容與形式;中和之美;影響

先秦文學學術的特徵是諸子立說、百家爭鳴,先秦文學批評思想雖然呈現多元化格局,但只有儒、道是貫穿整個中國文化的主脈。儒家文學批評創始於孔子,經孟子、荀子等繼承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對後世文學批評影響深遠。儒家思想是一個歷史動態系統,先秦儒家學派只能說是其創生階段。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的思考天下興亡的問題,“庶子不議”的觀念被打破,“處士橫議”的風氣橫行。東周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爲思想多元化提供了社會條件。

孔子是先秦儒學流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創始的儒學,以“仁”爲內容,以“禮”爲形式,延續承傳了周禮的禮樂文明和仁愛精神。孔子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十分重視詩和樂,認爲詩樂的學習有利於道德品質的修養。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起也,孔子明確把“詩三百”作爲儒家人格道德修養的起始教材。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強調學是在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之言語表達上的重要意義。這樣,文藝審美,在孔子的仁學體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文藝思想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同時也涉及文藝的批評標準,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等問題。

孔子主張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完美統一。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裏的文、質本指人的外在儀表和內在品格,“文質彬彬”是要求人既要具備高尚的內在品德,又要具有符合禮節的儀表。但是,孔子關於文、質並重的論述一樣可以運用在他的文藝理論之中,質可以指文藝作品的內容,也可以之文章質樸,文可以指文藝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指文采。孔子很重視言辭的表達,孔子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爲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爲功。慎辭也!”沒有外在的言辭,他人無法準確瞭解自己內心情志,而言辭沒有好的組織,表達不準確深刻,是無法在現實中和他人交流溝通的。

孔子對言辭的重視並不表明孔子是形式主義者,實際上,孔子厭惡語言花巧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又說“巧言亂德”認爲花言巧語的人缺乏人心,惑亂德行。孔子對形式的重視是出於準確深刻表達內容的需要,所以孔子一方面說:“辭達而已矣。”認爲言辭充分表達出人的思維內容不夠了,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辭欲巧”,獨到深刻的內容還需要有效的外在形式去展開。

孔子關於文學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的論述,成爲後世文學創作的基本理論,並在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中始終起着主導作用。

孔子還主張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核心範疇之一。中,適中,折中;和,平和,融和。中和的出現非常久遠,《尚書*堯典》中已經有“八音克諧”、“神人以和”觀念的出現。此後中和的思想延綿了幾千年,既是儒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也是儒家的基本美學思想。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貫徹中和之道,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所謂中“行”,是指言行舉止符合中和標準,而狂者,狷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和中和標準,狂者太過,狷者不及。他還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完全的一致,集合之後,只有數量的增加,沒有質的變化;而“和”是矛盾的統一,集合可以互相得到提高,而小人只會隨聲附和,當然無所用處。“中”與“和”是統一的概念,“中”的目的是爲了達到“和”,而能做到“和”,自然也達到了“中”《論語*先進》中載孔子語:“過猶不及”超過與達不到都不是完美的狀態,這就從否定的角度表達了中和思想。

孔子將“中和”思想運用於文學理論與批評,形成了儒學以中和之美的審美評價標準。在評論《詩經》時,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文學批評標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本意是描寫牧馬人神情專注的姿態。孔子在此借用“思無邪”概括《詩經》的特徵,認爲《詩經》各篇都符合儒學政治、倫理和審美的標準。從藝術角度看,孔子的“思無邪”體現了中和之美的思想。“思”可以理解爲語氣詞,無實際意義,也可以理解爲“思想、思慮”,對“思無邪”理解的關鍵在於“無邪”,《論語集解》引包鹹對“無邪”的解釋,謂之“歸於正”,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解釋此句時說:“論功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此一句可以當之也。”所謂“正”,是與“邪”相對的,不邪僻,不走極端就是“正”,所以,“無邪”體現了中和的觀念。

孔子的中和思想還表現在他的創作論和情感論之中。孔子認爲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上應該適度,符合溫柔敦厚的原則。在評價《詩經》的《關雎》篇時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說《關雎》這首詩即表達了情愛的歡樂,又沒有過分到失當的程度;有淡淡的哀傷,而沒有過於激烈的悲傷,在情感表達上體現出一種中和之美。孔子肯定了文學的情感表達,讚許詩的樂和哀,但又認爲抒感是應該有節制,不能太過。後來的文學創作雖有“發憤抒情”的傳統,不過孔子的中和思想仍有極大影響。

孔子的文學批評思想涉及廣泛,自成體系。作爲儒家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文學批評對後世的影響的非常深遠的,其關心現實,服務政治的文藝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作者單位: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國華主編,《文學批評名篇選讀》,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

[2] 摘自百度百科。

[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秦漢卷》,遼海出版社,200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