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多篇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多篇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一)

在這個長達一月的寒假裏,我參加了_文化中心第__期的傳統文化學習,講座的主題是:幸福人生。這是一次封閉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學經典,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之付諸實踐。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裏給了我不少觸動。在這裏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達中心的時間是下午,_文化中心位於_市__區的一個比較偏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這是社會給界愛心人士籌資建設起來的。雖然簡陋一些,但是也讓我體會到他更深一層的含義。

剛到文化中心的時候,就發想了一件事。人們見面時是鞠躬禮。起初我不明比爲什麼。中心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了大家一個答案。要學會謙卑,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低下頭,放下身份。這纔是鞠躬的目的。養成這種習慣,人自然而然就學會謙卑。如同一個永遠裝不滿的茶杯,纔有可能被灌輸更多的東西。學會鞠躬,做到謙卑,是我在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穫。

第二天在上我們很早就起來了。天都沒亮,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了一套健身操。然後按秩序進入課堂向孔夫子敬禮後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國學經典——《弟子規》和孝經。我曾經看過百家講壇上有關於《弟子規》的解讀。內容是明白的。本以爲學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上課根本脫離了書本!因爲咬文嚼字不是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講座的內容分爲五個部分:健康、教育、經濟、和諧、禮儀。

而第一天早上的學習內容是:健康。

主講師是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僅介紹了飲食和常見病的關係。還提出了五行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應關係關係,並且提出了相關的事實依據。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和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提出了文化與健康的理論。此外他還用事實論據告訴我們素食與健康的關係。在這裏,他提倡的健康飲食和綠色飲食是基於現代的畜牧養殖業以及現代低碳生活的要求來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裏,三餐都是吃素的。經過這次講座,沒有人抱怨。結束的時候很多的學員都自發的要求堅持下去。要知道堅持吃一個月的素食所減少的碳排放相當於種樹18棵。而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積是一個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這確實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實。正如廣告上經常出現的口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說的,保護環境,從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題是“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人們有一個共同感的語言,就是音樂。當我看到樂譜的時候,發現裏面的歌曲我並不陌生。然而,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問題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講師來自於湯池。當她唱起《母親》這首歌的時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淚溼了眼眶。擡頭看去,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我們接受了好幾場關於“孝”的事蹟報道會。

有__年照顧植物人父親的兒子,也有用相機記錄父母三十年光陰的攝影展。孝經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這裏,我深切的感覺到,不管身處什麼養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禮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現在有很多禮儀培訓的課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古語有云:德揮動於內,而禮發於外。在學習和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企業管理者成爲一個講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道義而非金錢。至於當今社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禮儀,作爲道德的外在表現,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起以前在院學生會裏工作和當亞運志願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說,禮儀確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牆上用這樣子一句話——學爲人師。剛進入中心時我發現不光是見面要鞠躬,這裏的每一位,包括學員,都被稱爲“老師”。上了課,才知道,只一句“老師“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的力量。來到這裏,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人人都有這種精神,整個環境就不同了。本次講座的大部分學員是大學生。剛來的時候對於鞠躬,食素,剩飯,早起都不太適應。可是幾天的講座下來,大家都能做到。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安安靜靜地,大家自己改了過來。想起在學校學習的生活。不得不讓我感慨中國的傳統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個教室,大到整個社會,如果人人如此,那麼社會不就和諧了嗎?英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就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除了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別無他法。

而在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關於國學的教育更是引來各方爭議。然而看見日韓兩國尊孔重道,對於源於中國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在這幾十年裏,我們的精神世界裏是否失去了什麼。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學習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和事物,卻沒有讓我們完全的拋棄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會流傳下來。問題在於,如何辯證的繼承和發揚。我認爲文化的傳播,並不單是口頭的“告訴”。“身教”不但是老師們應該做到的,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會“身教”,那麼周邊的人也會受影響。這就是教育。

經濟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是從社會經濟活動中不良現象開始說起的。貪婪,欺詐,驕奢,不誠分別對應了不仁,不義,不禮,不信。如果做到了仁義禮智信,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時機,也未必沒有生機。中山大學的鐘茂森教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證明了這個論點。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想立而不倒,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持,這種支持來源於內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實,很感動。我學會了懺悔自己的過往,感恩別人對我的關懷和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作爲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會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養分,做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二)

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鮮明特色而屹立於民族文化之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實踐中,校團委與校友會發起“文化中國行”實踐項目,並獲得北京大學校友基金的支持與贊助,扶持青年學子長期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國學精粹的實踐活動。

經過層層篩選,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假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廈門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艾德萊斯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禪學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泉州暑期調研團、北京大學耕讀社傳統文化研修夏令營等十支團隊入選“文化中國行”項目。

1.山南水北,品中華傳統之神韻

五千裏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異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的精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禪學社於今年7月底在絲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進行“漢藏文化交流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該州內27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漢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點,王洛賓因在此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獲聯合國“東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中國首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原子城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禪學社對海北州社會和諧、多民族共榮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爲當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議,發掘、整理、推廣傳統文化和諧因子,爲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貢獻。

江南依舊那江南,料此江村應如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來到開弦弓村,看看風雲激盪的百年過去,這座村落是否還是費老筆下的江村模樣。江村團以史學視角和方法爲主,合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手段和檔案整理、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變與不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開弦弓村》實踐報告,整理3萬餘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問卷調查,拍攝1400餘張實地參訪照片,記錄近1萬字社調日記和5000餘字成員心得。

2.尋根探祖,訪華夏文明之聖地

齊魯之大地,聆聖道於杏壇,憶先祖於泰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來到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濟寧,探尋儒家文化的源頭,觀摩孔孟顏曾四聖遺蹟,考察儒學研究中心,調研聖地鄉情民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路駝鈴,敦煌悠悠佇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遠赴隴西,在敦煌、嘉峪關、張掖、西寧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領略絲路沿線文明古蹟的獨特風貌,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在甘肅等地的實施現狀。這兩支團隊在對中華文化聖地的探訪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同,提高了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並且利用各種平臺宣傳自身見聞與調研成果,號召更多的北大學子擔負起調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鄒魯行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嘉祥縣武樑祠閱讀墓葬出土石刻

錦繡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時光爲梭、智慧爲線,織出雲霞般絢爛的雲錦。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期實踐團來到江南古都石頭城,一行6人蔘觀雲錦研究所、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瞭解雲錦的歷史與現狀,領會中華傳統工藝的精美。在調研中,團隊經過仔細考察、認真思索,並精心模擬推演雲錦工業的發展前景,提出南京雲錦發展的思路,以供當地政府企業參考。

3.薪火相傳,繼神州文化之絕學

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詩詞歌賦的雋永,而且深深印刻於傳統工藝的精巧。

重拾燈下千古事,再聞影中鼓樂聲。遼南皮影數百年間影影綽綽,帶給民間無限歡樂,在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興起後,遼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遼寧大連,調研遼南皮影的現狀,力圖爲遼南皮影戲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合專業實際的建議方法,共築遼南皮影的未來。

艾德萊斯傳統工藝被譽爲“二十一世紀最後的絲綢手工製作工藝”,如今這種自然經濟的古老手藝正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苦苦掙扎。爲此,艾德萊斯實踐團10人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及喀什三地,調研艾德萊斯手工業的現代化轉型狀況。艾德萊斯實踐團深入新疆腹地,看見的不只是艾德萊斯綢這一傳統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死抉擇,更多的是瞭解到了其背後體現出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如何在市場經濟下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爲幾乎所有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實踐團領隊依力亞爾說道:“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僅因爲某一民族文化‘傳統、古老而具有價值’,也不僅因爲其技術精湛、色彩絢麗,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象徵,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

本次“文化中國行”項目還吸引了廣大留學生的加入,不僅加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給活動帶來了靚麗的風采,給團隊調研帶來了別樣的視角。泰國留學生曾增金隨隊走進了遼南皮影戲,驚喜地表示本次活動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收穫,加深了她對中國的瞭解,並表示期待以後繼續參加類似活動。

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華文明面向未來的土壤,是實現中國夢最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廣大青年在傳統的探索與弘揚中汲取養分,堅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爲今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心。依託“文化中國行”項目,北大學子走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擁抱華夏精神的內核,在挖掘與調研中繼承傳統,在保護和繼承中發展創新,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活力。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三)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識也在不斷的發生着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間開展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春節的調查,加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 關於春節的介紹

1.1春節的起源

春節指華夏傳統曆法夏曆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農曆正月七年級,又稱農曆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

1.2春節的習俗

掃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3春節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包餃子

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2 關於大學生對春節的認識瞭解調查

爲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寒假期間,對在校大學生,通過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以瞭解他們對春節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問卷86份,問卷回收率爲78.2%,問卷所反映出的問題具體如下:

2.1中國傳統春節跟西方聖誕節相比,您更喜歡哪一個?

A春節 B聖誕節

由圖表可知,94%的同學更喜歡春節,這說明在文化開放交融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2.2您瞭解春節的習俗嗎?

A非常瞭解 B瞭解部分 C不太瞭解

由圖表可知,86%的同學對於春節的習俗只是瞭解部分,並不十分清楚春節的具體習俗。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卻越來越少,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

2.3您知道春節的來歷嗎?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圖表可知,僅有34%的同學非常瞭解春節的來歷,而11%的同學不知道春節的來歷,這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太少,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入瞭解,不能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幹什麼?(單選)

A看春晚,吃年夜飯 B上網通宵(玩遊戲、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煙花)等 D其他

由圖表可知,71%的同學在年三十晚上還是會進行守歲、吃年夜飯的活動,10%的同學喜歡出門放鞭炮、煙花等,這說明,對於春節中一些常規性的活動,同學們還是比較能傳承的。但是,在當今社會,這些習俗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所以還需要多一些關注。

2.5您給親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選)

A手機短信 B打電話 C上網發賀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裏問候 E不拜年

由圖表可知,42%的同學選擇打電話拜年,18%的同學選擇通過網絡拜年,15%的同學選擇電話拜年,僅有24%的同學選擇去家裏問候拜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機短信,網絡聊天。這些技術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會面越來越少。與以前挨家挨戶拜年相比,現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種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這值得我們去反思。

3 存在問題

3.1西方文化的影響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青年們或多或少的會感覺身心疲憊,因而需要機會放鬆。此外,高新技術的發展,各國文化之間相互交融也十分明顯。中國的傳統節日注重的是一種習俗和紀念,比如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國慶節等,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放鬆和情感的表達。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青年人逐漸熱衷於西方節日,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這些節日爲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放鬆自己、張揚個性、表達情感的平臺,同時商家也迎合了這股潮流,捕捉、甚至製造消費熱點。從以前的不爲人知,到現在的衆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聞媒體的宣傳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青年們更加追求一種享受,而逐漸淡化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大部分同學還是比較喜歡春節的,但春節作爲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對中國傳統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們必須正視各種文化,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3.2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瞭解

隨着社會的發展,中年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也很少關注傳統文化方面的信息。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加註重生活的享受,對傳統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總之,現代社會的人們可能只是瞭解有哪些傳統節日,而真正瞭解節日起源,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逐漸淡化,很多傳統工藝也因此失傳,對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來說,無形是一重大損失。

3.3對傳統文化的實踐不充分

以前,人們對待傳統節日都很期盼,而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拿春節來說,以前的人們總是提前幾周開始準備年貨,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種春節食物,而現在,由於工作繁忙,人們很少去在意這些事情,多數到了春節前幾天纔開始準備。現在的春節,少了很多過年的味道。對於春節的各種習俗,以前人們總是習慣自己寫對聯以表示對新春的祝福,而現在,大街上各種對聯花樣十足,雖是好看,但卻少了好多意義。

高新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生疏了不少。拿拜年來說,以前人們總會挨家挨戶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通過短信、網絡等進行祝福。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機會逐漸減少。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親身實踐越來越少,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4 建議與對策

4.1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程度,合理的調整各種傳統節日的休假實踐。一方面,可以讓人們得到身心的放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體味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政府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程度,對於那些即將失傳的傳統藝術,應該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政府可以建設相應的組織,以督促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爲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徑。

4.2學校及各工作單位

學校可以多組織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以提高同學們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組織各種文藝演出,優秀文章徵稿以及春節對聯等活動。這樣,學生們可以從中收穫很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從而更好的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此外,學校還要加強教育力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要多關注、多實踐,在創新中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4.3媒體部門

媒體可以加大宣傳的力度,增加各種途徑,拓寬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體方面應該迎合廣大人們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此外還可以增加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公益廣告,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4.4個人

正確對待西方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自身做起,多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利用空閒時間,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多瞭解、多思考、多實踐,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要具有責任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寫一幅對聯,做一個油燈等等。用實際行動弘揚傳統文化,在實踐中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

同時,我們也應該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的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四)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項目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_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狀,並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羣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着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爲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爲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

_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有着衆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擡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_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羣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狀從而激發公衆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足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衆的保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衆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爲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_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_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衆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說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衆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通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項目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衆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區、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爲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爲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衆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於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爲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國小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量”式培養藝人呢?

第五、非遺項目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項目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爲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爲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糉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糉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說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說“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爲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爲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爲什麼?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現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後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爲韓國,更因爲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裏嗎?

經典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五)

一、調查課題的基本內容

(1)實踐方案簡介

隨着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今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成爲大學教育中缺失的一環。作爲全國十大獨立院校之一,我院領導極爲重視大學校園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以太谷是優秀傳統文化形意拳發源地這一得天獨厚優勢爲依託成立了形意拳中心,並將形意拳教學納入大學生課程範圍。此舉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也有利於我院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本小組通過對太谷形意拳的理論學習,追根溯源,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等方式,深入瞭解形意拳這一傳統文化瑰寶,調查形意拳當前的發展、傳承現狀,找出影響形意拳發展傳播的癥結所在,研究並從本專業的角度並對形意拳的發展傳播提出建議。

(2)團隊介紹

國貿103班社會實踐第一組

(3)實踐口號與主題

“傳承形意拳文化,保護民族瑰寶”

(4)實踐的目的與意義

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危機感與責任感,並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提出建議,學以致用,提高理論實踐水平。

(5)實踐背景

形意拳與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並稱中國四大名拳,同時是中國三大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之一。形意拳風格講究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山西晉中太谷縣是形意拳創立、發展、傳承的主要區域,被稱爲“形意拳之鄉“我院極爲重視形意拳事業的發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並將形意拳納入大學課程。

(6)實踐方式

1、理論學習

通過查閱資料,諮詢老師等了解形意拳創立,發展,傳承的歷史,並對形意拳特點有初步認識。

2、實地探訪

與理論學習結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車毅齋紀念館,宋氏形意拳陳列館等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對展品跟碑文的觀摩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發展的歷史。

3、親身體驗

拜訪太谷形意名家,進行學習,採訪,記錄,瞭解各派形意拳的風格特點,對形意拳的養生、技擊效用有一定了解,並對各派形意拳的傳承及發展現狀進行調查訪問;如有條件,可進行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實地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的風格特點、技擊養生效用。

二、實踐階段安排

(1)活動地點:太谷本地 如條件允許,前往祁縣探訪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2)前期準備:

1、分工明確,強化責任意識。主要爲資料收集,組織協調,過程記錄(拍照,攝像,錄音,筆記),後期製作(爭取實踐完成拍出一部視頻作品)

2、資料收集與組織協調。收集形意拳資料並進行集中學習,實地考察時的組織協調工作,拜訪形意名家之前的提前瞭解與事先預約。

3、過程記錄。安排專人負責實踐過程的攝影攝像及其他資料的記錄整理。

4、有備無患,確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動做好出行準備,包括服裝、藥品、避暑用品等,並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做好充分的預案工作。

5、經費預算。落實經費來源。

(3)活動開展:

1、集中學習形意拳資料,對形意拳的源流,發展,特點有一定了解。

2、前往李洛能故居,車毅齋紀念館,宋氏形意拳陳列館等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對展品跟碑文的觀摩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發展的歷史。條件允許的話前往祁縣探訪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3、拜訪太谷形意拳名家,進行學習,採訪,記錄,瞭解各派形意拳的風格特點,瞭解形意拳的養生、技擊、文化內涵,並對各派形意拳的發展現狀及原因進行調查訪問;如條件允許,組員分成兩隊分別對車氏宋氏形意拳進行爲期一週左右的系統學習與深入瞭解。全程跟蹤記錄學習過程。學習結束後進行內部總結,以親身體驗對兩派形意拳進行分析比較,加深對形意拳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4、在實踐過程中結合自己專業知識,對形意拳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舉措進行討論,提出建議。

(4)成果總結

1.團隊日誌:活動當天安排隊員就每天的活動情況做詳細記載,並對次日的活動做好安排。

2.個人感悟:每位隊員將自己在整個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心得體會整理爲個人的實踐心得。

3.調研報告:將活動過程中所有拍攝的照片、視頻、訪談記錄等等進行彙集整理,完成實踐報告。

(5)活動預期效果:

此次實踐活動預計會對形意拳發展、學生和學校學院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使三者達到共贏的局面:

首先,對形意拳發展而言,本次實踐活動雖然人微言輕,但對於形意拳的發展和推廣是個有益的嘗試。此次實踐活動對形意拳發展的思考及其所包含的現實意義將影響深遠。

其次,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和學習,增強的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實踐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自己的過程,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以學以致用,團隊合作過程可以鍛鍊自己的團隊意識及組織協調能力。通過實踐可以獲益深遠。

再次,對學校學院而言,一方面可以通過此次社會實踐來提高學校學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校學院整體的教育實力與實踐力度。

三、其他活動要求及注意事項

(1)活動經費

經費來源:學院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自籌

經費開支與報銷事項:

1、活動的一切開支本着節約爲前提,杜絕浪費

2 、財部應向隊員公開當天的各種開銷

3、每一筆資金的支出都應有發票,並註明用途、經辦人姓名,並交由 隊長簽字後,方可向財務部部長報銷

4、各小組要保管好活動經費支出的發票或相關收據

5、活動結束後,及時上交《活動收支明細表》

(2)管理制度

爲了更好地開展活動,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爲了讓每位實踐隊員在實踐過程中全心地投入,展現溫大學子們的獨特魅力;爲了維護實踐隊良好的形象,規範隊員的行爲。特按照大學生實踐守則作出如下規定: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爲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2、遵守組織紀律,按時完成實踐內容並明確活動目的,積極主動配合工作需求

3、活動過程中不得擅自離隊,不得擅自進行危險性的活動

4、如需離隊或暫時離隊,應向實踐隊隊長說明具體情況,表明去向,做好登記,並隨時保持聯絡,如批准必須要按時歸隊

5、遵守實踐隊作息時間安排,在活動過程中不得遲到、早退

6、隊員要顧全大局,以團隊爲重,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成員之間要互相協助,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如遇到緊急事件,要聽從指導老師以及實踐隊隊長的指揮,尋找有效方法解決

7、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隊員要衣着大方、整潔,合乎大學生的衣着標準,不損害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8、隊員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要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尊重實踐單位意見,虛心向羣衆學習

9、隊員要樹立環保意識,不亂扔垃圾和廢品、不隨地吐痰等

10、隊員時刻牢記“安全第一”,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安全防範,注重團結互助

11、隊員要吃苦耐勞,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飲食、住宿等困難要勇於克服

12、注意飲食衛生,做好防暑工作,如感覺身體不適,及時向實踐隊後勤部反映

13、保管好公共財物及自身財物,愛護公共財產

14、所有實踐隊員必須端正工作態度,樹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健康形象,展示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嚴格遵守實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