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1

學生就業率

爲更具體、準確地反映大學畢業生畢業時的狀況,本次調查將畢業生被調查時的狀況分爲10類,每一類畢業生所佔的比例如表1所示。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比例爲43.5%,升學與出國/出境的比例合計爲16.8%。如果將表1中第1~6項均視爲確定去向的話,則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71.9%。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就業率最高,均爲86.2%;其次是專科生,爲79.7%;本科生的就業率最低,爲67.4%。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男性大學生就業率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大學生就業率爲77.3%,女性爲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就業率最高,爲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爲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爲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就業率最低,僅爲44.3%。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高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遠低於東部和中部。東、中、西部高校的就業率分別爲80.3%、74.0%、58.1%。

起薪比較

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次調查中,由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爲了排除奇異值,我們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20xx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xx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爲3378元。

畢業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越高起薪越多。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爲2285元;本科畢業生爲3278元;碩士爲5461元;博士爲8800元。

第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男性爲3579元,女性爲3094元,兩者相差485元。

第三,學校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211重點高校爲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爲3793元,高職院校爲3291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爲2610元。這一結果表明學校層次高並不能直接帶來高收入,收入差異主要因學歷、職業、就業地點等而不同。另外,統計結果也與所選樣本有關。

第四,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京津滬爲5419元,東部地區爲3148元,中部地區爲2882元,西部地區爲3167元。地區之間呈現中部低、兩頭高的特點。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88倍。

第五,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平均收入最高,爲3791元;地級市的平均收入爲3033元;縣級市或縣城的收入平均爲2656元;鄉鎮和農村的收入分別爲2518元和2485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53倍。

第六,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科研單位4620元;(2)三資企業4420元;(3)高等學校4025元;(4)國有企業3703元;(5)國家機關3536;(6)其他事業單位3195元;(7)其他企業3121元;(8)醫療衛生單位3030元;(9)中國小2983元;(10)私營企業(民營、個體)2914元;(11)鄉鎮企業234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97倍。

第七,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企業管理工作、專業技術工作、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爲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業和服務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收入居中,分別爲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收入分別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56倍。

第八,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爲4501元;(2)金融業爲4181元;(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爲3770元;(4)房地產爲3590元;(5)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爲3576元;(6)文化體育娛樂爲3469元;(7)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爲3310元;(8)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爲3285元;(9)採礦業爲3221元;(10)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爲3109元;(11)教育爲3090元;(12)建築業爲2956元;(13)製造業爲2935元;(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爲2907元;(15)農林牧漁爲2876元;(1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爲2736元;(17)批發零售爲2718元;(18)居民服務爲2708元;(19)住宿餐飲爲2600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爲1.73倍。

就業滿意度

由於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選擇權,因此畢業生對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滿意程度較高。在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中,有13.7%的畢業生對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51.1%的畢業生感到滿意;32.4%的畢業生感到一般;2.5%的畢業生感到不太滿意;只有0.4%的畢業生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之間存在差異:博士生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碩士生,再次是專科生,本科生的滿意度最低。

第二,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第三,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城市越大滿意度越高,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級市,第三是縣級市或縣城,第四是鄉鎮,在農村就業的滿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國家機關;(2)高等學校;(3)科研單位;(4)國有企業;(5)三資企業;(6)其他事業單位;(7)私營企業(民營、個體);(8)其他企業;(9)醫療衛生單位;(10)中國小;(11)鄉鎮企業。

第五,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7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2)企業管理人員;(3)專業技術人員;(4)商業和服務人員;(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7)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六,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2)農林牧漁;(3)文化體育娛樂;(4)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金融業;(6)教育;(7)房地產;(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10)建築業;(11)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12)採礦業;(13)批發零售;(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15)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16)製造業;(17)居民服務;(18)住宿餐飲;(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此外,性別之間、學校類型之間的就業滿意度差異不大。

就業分佈

根據已經確定就業單位者的回答,20xx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分佈狀況如下:

第一,按就業地區劃分:在京津滬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2.8%,在東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46.0%,在中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2.2%,在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9.0%。

第二,按就業地點劃分: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工作的畢業生佔52.6%,在地級市工作的佔33.4%,在縣級市或縣城工作的佔11.2%,在鄉鎮工作的佔2.2%,在農村工作的佔0.5%。

第三,按工作單位性質分:11個單位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私營企業佔38.2%;(2)國有企業佔30.2%;(3)三資企業佔7.6%;(4)國家機關佔5.8%;(5)其他企業佔4.0%;(6)其他事業單位佔3.9%;(7)醫療衛生單位佔3.5%;(8)科研單位佔1.6%;(9)高等學校佔1.4%;(10)中國小佔1.2%;(11)鄉鎮企業佔0.6%。

第四,按工作類型劃分:7個工作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1)專業技術人員37.7%;(2)商業和服務人員16.2%;(3)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12.4%;(4)企業管理人員11.6%;(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10.9%;(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4.7%;(7)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0.9%。從分佈結構看,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比較分散,有5個類型的工作比例達到兩位數。

第五,按行業劃分:在19個行業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業順序是:(1)製造業爲13.9%;(2)金融業爲13.0%;(3)建築業爲11.5%;(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爲11.1%;(5)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5%;(6)教育爲5.0%;(7)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4.9%;(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3.6%;(9)房地產3.3%;(1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爲3.1%;(11)批發零售3.1%;(12)農林牧漁3.0%;(13)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3.0%;(14)採礦業2.2%;(1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6)文化體育娛樂2.0%;(17)住宿餐飲1.5%;(18)居民服務0.9%;(19)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0.7%。

前4個行業比例合計達到49.6%,接近一半。這4個行業分別屬於以下兩種類型:工業(製造業和建築業)、新興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金融業)。教科文衛體等事業部門合計佔比爲15.4%。

就業影響因素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應該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供給和需求兩種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只包含畢業生,因此統計結果只是畢業生的看法。問卷包含的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共有20種,調查統計結果中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爲:1、工作能力強;2、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3、瞭解自己,揚長避短;4、瞭解求職崗位的要求及特點;5、形象氣質好;6、學歷層次高;7、應聘技巧好;8、就業信息多;9、學校名氣大;10、熱門專業;11、學習成績好;12、老師的推薦;13、朋友的幫助;14、親戚的幫助;15、往屆畢業生的聲譽好;16、學生幹部;17、擁有就業地戶口;18、性別爲男性;19、是黨員;20、送禮買人情。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爲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幹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徵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職狀況

本次調查也對高校畢業生求職時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擇業意向 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說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們普遍重視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調查共涉及16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如下:1、發展前景好;2、利於施展個人的才幹;3、福利待遇好;4、工作穩定;5、經濟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7、工作單位的聲譽好;8、能獲得權力和社會資源;9、對社會的貢獻;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適、勞動強度低;12、工作單位的規模大;13、工作單位在大城市;14、專業對口;15、可兼顧親友關係;16、能夠解決戶口問題。可見,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福利待遇。

求職渠道 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並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已確定單位者的求職渠道被選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爲:1、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佈的需求信息34.0%;2、網絡招聘信息27.0%;3、父母、親戚介紹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信息8.1%;5、從企業得到的招聘廣告7.8%;6、在人才洽談會獲得的信息4.7%;7、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4.4%;8、專門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從職業介紹機構獲得的信息1.6%;10、新聞媒介的零散招聘廣告1.3%。

求職數量 在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中,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遞交過求職簡歷的單位數平均爲12.9個,接受過面試的單位數平均爲5.3個,曾表示願意接收的單位數平均爲2.6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求職單位的數量與求職成功率有一定的聯繫,求職成功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平均求職單位數爲14.1個,待就業者爲9.9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參加面試的單位數爲6.0個,待就業者爲3.8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獲得接受的單位數爲2.9個,待就業者爲1.9個。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待就業者存在有業不就的現象。

求職費用 排除求職總費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異值後,20xx年高校畢業生爲求職而花費的相關費用人均爲1766元。其中,求職簡歷的製作130元;交通費258元;招聘會門票142元;通信費用170元;購置服裝費313元;人情、禮品費用438元;其他相關費用349元。已確定單位者的總求職費用爲1749元,而待就業者爲1791元,說明求職結果與求職費用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聯繫,在求職過程中過分地增加支出並不一定能夠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就業指導課程 從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的幫助程度看,有8.2%的畢業生認爲幫助很大,有19.0%的畢業生認爲幫助較大,有50.4%的畢業生認爲幫助一般,有15.3%的畢業生認爲幫助較小,有7.1%的畢業生認爲沒有幫助。

本次調查的樣本包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1個省份的30所高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海南等9個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個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和寧夏等6個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點高校5所、211重點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7所、民辦高校2所、獨立學院3所。每所高校根據畢業生學科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放500~1000份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060份。

在有效樣本中,專科畢業生佔22.4%,本科畢業生佔68.0%,碩士畢業生佔9.2%,博士畢業生佔0.4%;男、女畢業生比例分別爲52.7%和47.3%。985重點高校學生佔19.9%、211重點高校學生佔9.4%、一般本科院校學生佔28.9%、高職院校學生佔28.1%、民辦高校學生佔7.7%、獨立學院學生佔6.0%。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2

關於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心理變化的

調查報告

1. 調查目的:近幾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由於種.種原因變得越來越嚴峻,近來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機使國內很多企業陷入了困境,全社會的就業總體崗位嚴重緊縮,這讓國內的就業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我們爲真實瞭解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的影響,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爲今後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

2. 調查對象: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在校大三、大四本專科學生

3. 調查內容:主要調查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難,就業心理變化以及希望得到的相關指導等問題。問卷共向大學生提出了10個問題(見附錄)

4. 調查方式:本次調查採取的是劃類選典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對象分爲文、理科,針對大三大四學生進行。發放問卷是在宿舍當場髮捲填寫,並當場收回的形式。全校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無效問卷7份,有效率爲93%。

5. 調查時間:20__年4月15日—4月20日

6. 調查結果及分析

1) 調查對象: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通過此次多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高達94 %的大學生對現在就業形勢的看法不樂觀,只有6%的大學生現在能夠胸有成竹的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另外,不僅被調查者中的畢業生對就業形勢不太看好,而且非畢業班的大學生對就業形勢亦大多數不看好。但調查還顯示77%的調查對象有信心通過努力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

2) 調查對象普遍具有較好的專業成績、一定的社會實踐、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優秀的求職能力,但調查顯示: 43%的調查對象表示缺乏工作經驗是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另外40%的調查對象認爲社會競爭太激烈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除此之外, 12%的調查對象認爲就業信息太少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

3) 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嚴峻的就業形勢下49%調查對象選擇先就業再擇業,而10%選擇兩手準備,同時進行。由此可見,由於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已不再精挑細選,能就業成爲如今大學生的普遍想法。而文史類畢業生就業尤其困難,理工類學生相對較易,調查結果顯示:文史類學生34 %選擇先考研延緩就業,以繼續深造來逃避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6 %選擇考公務員,32%選擇考研就業兩手準備。而理工科學生72 %選擇先就業後擇業。社會研究人員也指出:一些曾經被人們認爲是一些不那麼高貴的工作卻在金融風暴中因爲受到的影響較少,得以保持並繼續發展。而文科生,尤其是金融、工商等領域的畢業生將面臨着更大的挑戰。拋開名校的畢業生不說,就一些普通院校的經濟類畢業生在找工作上本就面臨着比理工科學生更多的競爭和壓力,而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則更是一種落井下石式的打擊。

而據一些專業人士調查研究顯示經濟危機襲來,原來一些發展形勢較好的,如外企,合資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原本有着相當強的競爭優勢,危機襲來使這些連體兒的境況大不如前,而且裁員減薪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而那些原本就比較低調的私企,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夾縫中依舊頑強的生長髮展,壯大自己。經濟危機下,國企有着政府的庇護,依舊穩定,政府機關在這個給公務員加薪,不過進入他們的行列越來越難。而面對調查者對象的如此選擇,我們希望他們的理由不是隨波逐流,抑或僅僅憑藉一些感性的印象,多多關注些各類企業的發展勢頭的信息,理性選擇。

5) 望學校和政府在就業上能提供的幫助希

7. 我們的建議

1) 作爲一個大學身就應該努力學好專業知識,自覺培養交際的能力,並注重自我素質的提高,做一個能力強、素質高的有用人才。此外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涉獵其他相關的知識,加強對社會信息的瞭解,做到知己知彼。積極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並儘可能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或是做一些有意義的兼職工作,或經常與工作的人交談,獲得相應的工作經驗和技巧,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 大學校園應爲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和及時的就業信息及相關的就業指導。政府部門應儘量安排更多的就業崗位。併爲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和勞動技能培訓。

3)另外,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許多大學生扎堆考研、考公務員,對於這樣的現象。參考了一些專業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爲: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切勿盲目隨大流,如果是爲了做專業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專院校任教,目標明確,考研肯定是必經之路;但如果單純爲了逃避就業而考研就是不對的,畢竟幾年後還是要面臨就業,到時候競爭肯定更激烈。報考公務員可以作爲一條就業途徑,但不能視作唯一的就業道路,眼下一個公務員的崗位往往是上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競爭,被錄取的機率太低了。專家建議大學生拓寬眼界,可以到中小城市就業,也可以到農村基層去鍛鍊,這些地方的競爭小一些,國家還有一些政策傾斜。

希望這次調查研究,真的能夠有助於企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及其求職心理,爲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參考和指導,推動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進而有效地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這也是對我們自己未來的就業很有益的。

附錄

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和就業心理變化的調查

1. 您的專業類別:

a 文史類 b 理工類

2. 您對自己的畢業時就業形勢的態度:

a 胸有成竹 b 通過努力應該可以找到工作c 現在就業困難很大,對就業形勢很是擔憂 d 無所謂

3. 您覺得要從衆多同等求職者中勝出最重要的因素是:

a 專業成績 b 獲獎證書 c 社會實踐f 良好的品德資格證書 g 其他

d優秀綜合素質 e優秀的求職能力(簡歷、語言、着裝、職業素質等)

4. 您現在已經具備了哪些能力________________

5. 在求職的過程中您擔心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

a 缺乏工作經驗 b 社會競爭太激烈 c 崗位太少 d 就業信息太少 e 專業不對口 f 專業知識上欠缺 g 就業技巧掌握不夠

6. 畢業後您覺得會選擇到那個區域發展:

a 回家鄉發展 b 中部 c 西部 d 沿海發達地區 e 暫沒有考慮

7. 金融危機爆發前您比較鍾愛的企業是:

a 國企 b 外企 c 私企 d合資企業 e政府機關

8.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您最想進入什麼性質的單位工作:

a 國企 b 外企 c 私企 d合資企業 e政府機關

9. 面對這次金融危機,您將做何種就業選擇:

a 先考研延緩就業 b 考公務員 c 先就業後擇業 d 自主創業 e 政府機關

10. 您希望學校或政府在就業上向你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

a 提供就業信息 b 提供就業技能 c 政府安排更多就業d 其他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3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爲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爲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爲,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纔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爲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爲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爲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纔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爲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爲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爲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爲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纔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衆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衆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爲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爲了致用,如果說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說,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說,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脫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4

爲全面瞭解近年來我區婦女創業就業工作情況,進一步推動廣大婦女實現再就業,我區婦聯於7月初先後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婦女創業就業工作進行了調研。

一、我區婦女創業就業的特點

1、女性創業就業環境不斷優化。

近年來,我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爲女性創業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區委、區政府實施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先後出臺了《關於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擴大就業、促進創業的具體措施,爲廣大婦女創業就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區擁有各單位從業人員21.2萬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0.5萬人,佔全區就業總人數的49.5%。

2、女性就業結構趨向合理。

隨着我區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旅遊服務業的強力推進,女性就業結構日趨合理,從事第三產業特別是一些素質要求較高的領域,如金融保險、文化藝術、會計等行業,女性所佔比例有所上升,就業層次有所提高。

3、非公有制企業成爲吸納女性就業的.強大載體。

隨着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個體經濟已成爲拓寬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各類女性也紛紛到非公有制企業裏搭建就業創業舞臺。目前,我區非公有制領域從業人員中女性佔到了50%以上。

4、自主創業女性比例偏低,規模不大。

我區自主創業女性比例約佔就業女性比例總數的4%,比例偏低,且因爲女性總的來說比較保守,冒險、創新意識不強,再加上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女性創辦的實體規模普遍不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大宣傳教育,轉變婦女再就業理念。

區婦聯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宣傳鼓動、組織發動、團結帶動”的特有優勢,針對婦女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大張旗鼓地營造婦女創業再就業的濃烈氛圍,使婦女這支重要的力量得到充分激發。

一是促進婦女幹部再就業觀念轉變。爲了使各級婦女幹部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積極組織各級婦聯召開了婦女再就業動員大會,大力宣傳“實現就業,自我發展”、“努力創業、勤勞致富”的思想,把再就業工作納入了重要工作日程,作爲一件大事、實事來抓,統一了各級婦聯幹部思想認識,增強了抓好再就業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再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是促進廣大婦女再就業觀念轉變。通過現場參觀學習、召開婦女羣衆大會、進村入戶、個別座談等形式,做深入細緻的思想發動工作,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傳媒及羣衆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幫助婦女破除“男主外、女主內”的陳舊觀念,克服“怕吃虧、怕吃苦、不敢闖、不敢幹”的消極意識,鼓勵她們到更廣闊的領域和空間求發展。

三是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全區各級婦聯組織注重典型的培養,樹立了一批再就業先進典型,如xx區金水灣生態休閒山莊董事長龍文瓊、xx區哨溪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寧英、湖南省綠森林藥業鏈鎖有限公司總經理莫穩蓮等,充分利用各級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大造輿論和聲勢,並向省市推薦。同時,每年評選“雙學雙比”、“巾幗建功”創業典型,推介婦女創業就業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經驗,通過宣傳鼓動,再就業體現價值、實現致富的思想觀念日益深入婦女內心深處,再就業的婦女越來越多。

2、加強培訓、提高技能,奠定婦女再就業基礎。

技能培訓,是提升婦女素質,提高創業就業能力的治本之策。多年來,區婦聯與區人社局、農業局、科協等部門聯合,充分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多形式開展培訓。圍繞本地產業特色開展了食用菌、果樹栽培等實用技術培訓。爲增強廣大婦女就業技能,組織婦女開展計算機、家政、美容美髮、縫紉等轉移技術培訓,以滿足不同婦女的實際需求。三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68期,培訓婦女8000餘人,幫助3000餘名婦女創業就業,4000多名農村婦女轉移就業。

3、規範服務,搭建女性創業就業平臺。

一是搭建信息平臺。

每年春節前後,區婦聯都會與區勞動就業部門和企業舉辦招聘會等活動,及時向婦女就業創業提供信息諮詢和指導,爭取用人單位的支持,爲婦女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20xx年3月20日,開展了“春風送崗位”活動——xx區春季就業招聘會,入場的企業有25家,提供2300餘個工作崗位,約1000多名女工上崗就業。2012年,與區就業局組織300多名務工人員(其中女性120多名)參加了全市2012年百萬個企業崗位招聘會。另外,區婦聯還想方設法開闢公益性崗位,多方聯繫爲“4050”人員提供公安交通協管員、環衛所清潔工、社區管理人員等崗位。

二是搭建資金平臺。

小額貸款是婦聯參與扶持女性創業的有效形式,爲切實解決廣大婦女在創業中資金不足的困難,爲廣大婦女搭建創業平臺。20xx年9月,區人民政府下發了《xx區促進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實施辦法》的通知,爲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幫助更多有創業意向和城鄉婦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區婦聯與區人社局、區財政局等部門互相配合,齊抓共管,在降低信貸門檻、簡化信貸手續、建立便捷化信貸服務等方面達成共識,聯合開展了“發放小額貸款,支持婦女創業”的活動。至目前爲止,全區共發放了婦女小額擔保貸款960萬元,爲120名創業婦女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扶持。

三是搭建幫扶平臺。

搞好結對幫扶是帶動更多婦女創業就業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區婦聯通過開展婦女幹部與有創業願望和創業能力的女性的結對,女能手與貧困婦女結對,女老闆與女大學生結對等活動,爲她們提供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共結對200多對。

三、女性創業就業的存在問題

1、性別歧視依然存在。

我國法律中雖然規定了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但實際上婦女就業機會並不是平均分配,用人單位拒絕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對女性的錄用標準現象時有發生。

2、婦女素質有所提高。

單一勞動技能和較低的文化水平束縛了廣大婦女的創業就業,在婦女中具有專業技術素質的人偏少,存在“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的現象。

3、女性就業觀念陳舊。

部分女性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還沒有從“單位”、“機關”、“貴賤”勞動觀念中解放出來,對一些適合婦女從事的養老服務業、家政服務業,有些人認爲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不願再從事,尤其是一些女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值較高,都希望找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很少有人主動創業或從事一些基礎性工作。

4、資金瓶頸制約女性創業。

通過走訪座談我們發現,部分想創業的女性由於資金問題至今沒有實現理想,就是一些創業的女性由於資金的制約,只能選擇一些投資少、技術含量低的傳統產業,想擴展規模、提升品質又缺乏資金支持。

四、關於女性創業就業的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營造女性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

首先要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喚起廣大婦女的主體意識,引導她們轉變創業就業觀念,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其次,要通過評比表彰、專題演講、電視專題片、報紙專版等形式加大對女性創業典型的宣傳,擴大社會對她們的瞭解和認同,帶動更多的女性投身創業。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制定與實施有利於婦女創業就業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建立完善分性別創業就業統計,使婦女創業就業決策更具科學性、工作更具針對性。

2、加大培訓引導力度,增強女性創業就業的能力。

要自上而下建立婦女培訓網絡,確保婦女培訓工作的經常化、持久化、規範化。在培訓過程中要堅持分類指導,對尚未就業的婦女,給予必要、系統、全面的創業培訓和技能培訓,使之儘快掌握一定的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的能力;對初始創業者,開展針對性的業務培訓,幫助其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對創業有成者,()開辦更多創業講座及相關課程,邀請專家、教授前來授課,專門指導,進一步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引領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要加大對女大學生的培訓和引導,爲女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創業指導和實踐基地。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破解女性創業就業難題。

資金問題是婦女創業的關鍵問題,一是要通過簡化女性創業擔保貸款手續和程序、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女性創業人員,優先給予信貸支持、開闢女性創業信貸擔保綠色通道等形式給創業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二是通過設立女性創業發展基金、小額貸款利息補助等方式,給創業女性提供資金支持。三是通過加強銀企對接,建立女企業家融資懇談等機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業家做大做強。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5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從“精英化”向“大衆化”轉變的步伐,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x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我國經濟也遭受其影響,就業市場更是雪上加霜,給09屆畢業生就業帶來巨大壓力,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通過本次實踐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分析了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狀況以及大學生爲就業所需要提高的素質能力和就業工作指導,尋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途徑。

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上國內本身的結構性問題,x年中國的就業形勢將異常嚴峻。x年企業用人需求下降的趨勢難有根本性轉變;迴流的農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將面臨難以轉移就業的問題,導致農村失業問題加重;城鎮低學歷青年以及規模不斷增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將更加困難。隨着我國現階段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造成就業矛盾十分嚴峻。同時,畢業生就業市場化與畢業生滯後的就業觀之間的衝突顯得十分突出,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的態勢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這些都影響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時下又將是畢業生就業的高峯期,爲了更好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對目前就業形勢的認識,我們組織了此項調查,由此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前景,以便爲學校提供未來就業指導工作的資料與對策依據,也使在校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爲目標的就業準備,培養大學生追求最優選擇和最佳就業的精神與品質。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抽樣調查,預計完成500份問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爲96.4%。樣本中男、女分別佔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體、美學生60人。對此次調查收集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一、就業形勢分析

1.金融危機下大學生認爲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但半數以上認爲就業前景較爲樂觀

對於當前的就業形勢,82.37%的大學生認爲形勢嚴峻;而大學生在對自己發展前途的態度上,一半以上選擇很樂觀或比較樂觀,佔57.47%;在問及求職中最困擾的因素時,7.93%認爲學校就業指導不夠;16.76%認爲信息量少;21.91%認爲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瞭解;10.30%認爲能力不足;8.99%認爲優勢難以發揮;16.52%認爲求職方法技巧欠缺;16.27%認爲對社會缺乏瞭解。

2.大學生在提升自身素質上已從傳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向相關工作經驗或實習

大學生對於自身所欠缺的素質,9.75%選擇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13.07%選擇溝通協調能力;13.28%選擇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30.08%選擇相關工作經驗或實習經驗;22.2%選擇專業知識和技能。面對名牌高校的畢業生,很多普通院校的畢業生都會有些自卑心理,那麼當大家同臺競技爭奪工作崗位時又會如何?大多數大學生認爲有壓力,佔72.2%。

3.被調查的大學生認爲自身周圍的畢業生就業率普遍低於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調查者周圍畢業的與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平均就業率上,46.47%認爲就業率在50%以下;24.9%認爲就業率在50%-70%;6.22%認爲就業率在70%-90%。大學生認爲目前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偏低,形勢不是很樂觀,大部分人認爲就業率在70%以下,而事實上據調查來看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爲68%,與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對於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選擇800-1500元;23.03%選擇1501-x元;選擇x元以上的佔9.13%。對求職薪酬(試用期後的工資)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間,5.39%認爲求職薪酬在1001-1500之間;23.65%認爲在1501-x之間;24.90%認爲在x-2500之間;28.42%認爲在2501-4000之間;認爲求在4001以上的,佔17.64%。

二、就業傾向分析

1.大學生今後就業的崗位大多集中在國企及政府部門,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東南沿海城市,總體趨向穩定

大學生畢業後的行業類型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佔51.74%,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分別佔7.39%、14.35%;6.96%的會自主創業。到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東南沿海城市發展自己的事業仍然是大部分大學生的選擇,佔47.30%;23.03%選擇中部大中城市來發展自己的事業。大學生選擇上述地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該地區有較大的發展機會或有良好的社會資源,佔56.64%;16.62%選擇該地區是因爲生活條件好;而因看中創業環境的有7.29%;回報家鄉有10.87%;因爲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別佔2.30%、6.27%。

2.大多數大學生想過自主創業,但資金和經驗成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瓶頸

在自主創業這個問題上,70.12%表示想過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爲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但是資金和經驗仍是制約大學生自主創新的主要瓶頸,佔65.56%;認爲自主創業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術的分別佔10.17%、14.17%。

3.半數以上的大學生願意參加蘇北志願者服務計劃及報考村官

對於是否願意投身蘇北志願者服務計劃,55.6%的被調查者願意投身蘇北志願者服務計劃。在對於村官的選擇上,5%的大學生已報名村官考試;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發展,但自身條件不夠。這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4.大多數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先就業後擇業,超過半數的認爲專業對口對未來選擇工作比較重要

關於擇業觀調查數據顯示,21.25%的被調查者希望畢業後一步到位,有穩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業後擇業;16.67%不打算直接就業而是繼續深造;6.25%打算自主創業。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應該是呈階梯型的,根據自身發展的水平,抓住各種各樣的機遇,通過一個又一個崗位不斷成長。所以在當前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可以採取“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辦法。也就是說,在擇業時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選擇一個職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經驗,然後再憑藉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的職業流動,來逐步實現自我價值。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經濟收入因素,達55%;考慮自身興趣和工作環境的分別佔35%、32%;43%考慮對事業發展是否有利。58.13%認爲專業對口對未來選擇工作比較重要;8.75%認爲很重要。在所學專業前景的看法上,認爲所學專業前景較有前途的佔大多數,比例爲65.15%;7.68%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很有前途。

三、就業工作指導

1.在校期間對大學生工作影響最大的教學環節是社會實踐

71.78%的大學生認爲社會實踐對工作影響最大,55.87%認爲專業知識很重要,23.65%選擇了職業資格認證,選擇基礎理論、畢業設計的分別佔9.54%、6.43%,6.85%認爲其他方面的教學環節。

2.對今後就業最爲重要的素質和能力培養還是社會交際能力,最需要的就業指導是就業面試的指導

在選擇哪些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對今後就業最爲重要這個問題上,選擇社會交際能力的佔75.52%,其次是心理素質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別佔71.16%、70.75%,也有49.38%認爲組織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選擇創新能力。這表明現在的大學生需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逐步向複合型人才發展。75.3%的大學生認爲他們最需要的就業指導是就業面試的指導;54.4%最需要的是就業信息的獲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薦就業崗位;40.7%最需要的是國家就業政策;18.9%最需要的是關於創業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業派遣的程序;還有17%最需要的是就業指導材料的製作。

3.大多數大學生認爲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

67.01%的大學生覺得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而不太確定是否重要佔了18%,有將近十分之一覺得職業生涯規劃不重要,沒有考慮過職業生涯規劃的佔5%。

4.54.3%的大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持基本滿意的態度

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持基本滿意態度的佔54.3%;有相當一部分認爲不太滿意,佔27.3%。這表明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進一步提高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

5.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還是人才招聘會

23.2%的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學校或院系就業信息欄;26.1%認爲是人才招聘會;5.6%認爲是學校就業網;從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或親朋好友方面得到就業信息的,分別佔2.3%、8.1%;也有少部分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或其他渠道獲得。

6.大學生希望企業人士、成功的校友來學校做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和在校期間應爲就業做何準備

11.4%表示希望企業人士來學校做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是生涯規劃;55.6%希望是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8.7%希望涉及該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規劃;6.4%希望應涉及市場經濟基本規律;12%希望講解關於員工的職業素質。62%的大學生希望其報告主要講述在校期間應爲就業做何準備,9%希望是關於如何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22%認爲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對策與建議

隨着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近年來本就不大樂觀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爲了減少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擴大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通過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崗位補貼、助學貸款代償、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加分,以及擴大“三支一扶”、“志願服務蘇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計劃,多種手段鼓勵畢業生去基層工作。第三,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爲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調查資料顯示:182人認爲自主創業最需要的是資金,佔樣本量的37.76%,資金不足仍然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瓶頸,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爲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第四,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部分優秀畢業加入人民解放軍,既有利於提高軍隊素質,同時解決部分大學生就業

對家庭困難的畢業生就業,可以指定出臺一些幫扶政策。一是待業求職登記制度。准許待業畢業生進行求職登記,並享受失業人員就業優惠扶持政策。二是臨時救助制度。對因短期無法就業或就業後生活仍有困難的,戶籍遷入地民政部門要及時按照有關規定爲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臨時救助。三是優先安排就業制度。對城鎮特困職工家庭、低保家庭畢業生實行重點推薦、優先安置;對零就業家庭畢業生,採取政府安排崗位等多種方式實行保底就業。四是免費服務制度。對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免費培訓、免費推薦、免收服務費用。五是就業見習制度。通過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爲尚未就業的畢業生免費提供3至6個月的見習培訓,見習單位和地方財政部門爲其提供基本生活補助。

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爲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爲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爲導向,緊密聯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2)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裏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3)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人羣中,有67.01%的人覺得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爲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髮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x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逐步由選修課過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課,將其與傳統公共必修課等置於同地位。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新時期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爲學生找到適合個體發展的職業目標,而且通過細化過程分解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標意識促使學生充分利用時間資源進行有益的活動,從而可以減少他們接觸不良信息的機會,這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尤爲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4)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爲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爲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x年江蘇大學成立學生創業學校。武漢大學也宣佈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並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4.大學生:自強自立,努力增強綜合素質,樹立科學就業觀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爲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爲機遇,視困難爲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爲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在社會中直接產生作用的那部分內容,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儘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後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後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爲以後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5.用人單位:科學用人,善於成爲伯樂

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確定招聘考覈的程序,制定考覈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覈後,擇優錄用。

五、調查總結

本次調查僅侷限於徐州地區的高校,時間倉促,收集的數據雖不能全部體現中國當今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但是這些數據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中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緩解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不僅需要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學生自身和企業單位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企業,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權限。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6

高校畢業生是重要的人才資源,然而隨着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急劇膨脹,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就業難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從教育內部分析,就業難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與高校專業設置調整相對滯後、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結構失衡等諸多方面。

大學生就業狀況已經成爲衡量高等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解決好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推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

此前,我國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四化標準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可見,就業難的問題嚴峻而緊迫。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xx年2月8日、9日、10日,筆者以我省福州市4 所高校(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陽光學院、閩江大學)的20xx年夏季畢業班學生爲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此來了解福建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發展情況。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書面問卷爲載體,採用自行編制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問卷”,通過隨機調查, 讓他們自行填寫,並向福州市8所就業指導機構發放問卷8份。

向4所高校學生髮出100份,隨機抽取100名學生調查,以較客觀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8份,回收問卷96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回收率89%,問卷容量爲108。

經統計結果顯示,61%的學生認爲目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大多數學生在半年內才找到工作,約佔47%。

結果也顯示很多人對自己畢業後能夠很快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均偏低,非常自信的僅佔8%,分別有47%的認爲一般般和31%認爲沒自信。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就業狀況落實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博士生和碩士生的落實率最高,均爲86.2%;其次是專科生,爲79.7%;本科生的落實率最低,爲67.4%。

67%學生認爲高學歷者更容易就業。

同時,在調查的學生中各有38%和42%認爲職業的高低好壞和崗位的薪酬高低較爲重要。

他們在應聘時認爲用人單位最關心的是綜合能力和發展潛力,比其他條件約高出25%的比例。

二)調查問題分析

1、在校期間很多學生並未對自己的未來打好堅實的基礎,導致立即就業形勢困難

很多學生認爲走入社會脫離校園這還是很一件很遙遠的事情,因此,在剛踏入大學時,他們整日沉迷遊戲,自甘墮落,消磨了大把美好時光,在大學四年既沒有認真學習基礎知識,又沒有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等到臨近畢業纔開始醒悟過來,但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在大學他們沒有做好完整的規劃,沒有壓力感與觀念,因此在愈來愈激烈的人才市場,他們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82%的學生並未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打好規劃,其中35%的認爲有沒有規劃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未來的發展誰也說不準,就因爲這樣的想法,他們空虛的度過了本該努力的時光,錯失了培養髮展自己的舞臺。

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了個人的綜合能力,沒有基礎知識,沒有任何社會經驗,我們終將被緊迫的就業市場淘汰

2、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

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

調查顯示,42%的畢業生認爲薪酬高低是自己選擇崗位的考慮的一個很重要因素,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薪酬高低成了評判工作好壞的標準,然而由於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激增,很多公司對於新手的工資並沒有很大提升,好的工作工資高的崗位也越來越高。

因此很多畢業者自信心開始被打擊,失去了繼續找工作的熱情。

其次,很多求職的畢業生不顧自身的條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願去一些小城市發展,數據顯示有65%認爲不願意或者實在沒辦法才選擇去小鄉鎮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同時,多數學生一味追求高福利好待遇。

據統計,38%的被調查者對於職位,例如政府單位很有偏向。

3、各企業選人挑剔,嚴格的要求阻礙了多數求職者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

很多企業爲了裝門面,對於博士碩士生優先入取,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失去了競爭機會。

企業注重學歷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當今社會來說。

據調查,68%的畢業生認爲企業在招人的時候注重個人文憑的高低。

同時,企業人士認爲"對社會缺乏瞭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擾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這與大學生的選擇有一定區別。

大學生更傾向於"求職方法技巧欠缺"及"對企業的用人標準不太瞭解"是困擾他們的主要因素。

儘管高學歷對於找工作是個很大的優點,但是由於博士碩士數量也是每年都在不斷增長,因此,很多企業要求求職者應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或者專業技能,而不是僅有的基礎專業知識,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在我們調查的問卷中也發現,大於60%的畢業生認爲公司在應聘時注重個人的社會經驗以及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

這將對越來越多缺少社會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由於缺乏實地操作。

很多中的他們擁有優秀的專業成績,動手能力卻遠遠落後。

4、就業政策不夠完善

我國缺乏完善的大學生就業發展促進體系,如全國性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數據庫、大學生職業發展跟蹤信息、大學生就業力評價體系等等。

同時缺乏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全民參與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這就導致了大學生自主創業偏少,工作崗位競爭激烈。

據統計,約有67%的畢業生認爲當今企業注重學歷,學歷越高,提供的職位也就越好,然而顯然這就對那些學歷並不是很高但是綜合能力很好的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那麼社會也就會錯失一名具有極大潛力的人才。

目前就業市場上,現行政策很少關注大學生的職業的導向、社會交際的培養,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就業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

三、解決對策

(一)堅持科教興國,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能力,制定職業規劃

全國高校應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施予學生壓力,適當開展講座,向他們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學校應加大職業指導的力度,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有一定的瞭解和目標。

同時,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教材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理論聯繫實際。

職業規劃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所有學生要對自己有所瞭解。

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7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隨着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據中國教育在線報道,20xx年高校畢業人數爲699人,而到 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已達到727萬人,比被稱爲“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xx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工作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現實,畢業生們要同富有工作經驗的下崗工人、勞動力價格低廉的農村富餘人口進行競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壓力仍然很大。

2、調查目的:

此次調查爲了讓大學生們更加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瞭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而展開;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情況的調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了解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從而爲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無奈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爲我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二、方法

1、地點:xx理工大學(焦作)

2、時間:7月初

3、調查對象:主要爲xx理工大學大三大四在校大學生

4、調查研究的方式:問卷調查方式

5、設計調查問卷:設置10個左右的問題。問題的提出經過討論、對蒐集到的問題進 行篩選,使其更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以封閉式問題爲主。

6、統計方法:結合問卷的實際情況,進行手工計數統計。

7、調查過程及內容:

趁着暑期,隨機走訪了近100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和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爲我們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次瞭解就業形勢,聆聽“過來人”就業經歷及心路歷程的機會,解決我們心中的困惑與迷茫。在調查中,我們調查的高校畢業生在爲未來的打算,以此來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觀念。調查結果可以簡單歸結爲以下幾種類型:

(1)共有51%的學生選擇了考研。超過半數的同學選擇了考研,說明考研已經成爲大學生畢業後的首要選擇,而由此也產生了考研熱的社會現象。由於金融危機、就業惡化,許多學生希望繼續深造,更多學生表示通過考研來暫時躲避就業,並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以將來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在就業創業中有更大的優勢。

(2)選擇就業的有20&的同學,而選擇創業的佔16%,二者加在一起只佔全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雖 然有部分同學選擇就業和創業,但人數不夠多,大部分學生選擇考研。可見,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同學對就業創業的熱情不高,也以選擇考研來暫時躲避就業。

(3)只有10%的同學選擇在家待業,是因爲自身原因,對未來沒有信心、導致在家待業,成爲啃老族,形成特殊社會現象。

(4)4%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去國外留學也是提高能力,增加資本的一種方式。

三、結果與討論

在問卷調查進一步關於”專業是否對口與就業“、”期望選擇的就業單位”、“薪資標準”“就業準備”“就業地點選擇”等問題的調研中,20%的調查者會要求工作與所學專業“必須對口”,而據大部分 的調查者會“先找份工作,以後待機再向所學專業發展”,31%的調查者“現學專業非己所愛,將會尋求新的專業”, 還有少部分人選擇“無所謂,幹哪行都行”。看來,大學生就業時思維比較靈活,並不侷限於所學專業,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先從事其他行業。 在關於期望選擇的就業單位調查中,外資企業和國有單位仍然是當代大學生選擇單位的首要選擇。一個原因是,外資企業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工資待遇較高,目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於事業單位

和黨政機關收入穩定,福利好,因而也是當今大學生優先考慮的單位和職業。另外值得欣慰的是,與往年相比有所變化的是有10%的學生把自主創業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當今的大學生創業意識不斷加強,同時也與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有關。而在各行業中選擇食品飲料創業方向等所佔比重較大,爲35.08%。緊隨其後的是it行業。值得一提的是,選擇開網店的創業溫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這一類的原因,概括的說是因爲網絡it方面相對於其他行業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相對較小,人才需求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選擇網店、it行業的人共佔到了40%以上。

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我就業壓力方面,34%的調查者認爲壓力非常大,就業難;30%的調查者認爲壓力比較大,23%的調查者認爲壓力不太大,就業容易,13%的學生感覺沒有壓力。這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感覺就業壓力很大,負擔較重。

對於工作城市的選擇雖然有一半以上的調查者希望留在競爭壓力較大的中小城市,有44%的調查者會選擇家鄉附近就業,42%的調查者選擇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城鎮,32%的調查者選擇競爭壓力較大、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只有14%的調查者會選擇國外。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在經濟日益發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偏於選擇競爭壓力較小、有發展潛力的城鎮;小部分會選擇發達的大城市就業。

經過這次調查,最終可以討論得出以下幾點:首先,大學生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樣的人生,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通常都要面臨的一個選擇: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就業,明確自己的選擇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無疑對今後的人生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樹立自信,提高動手能力,磨合能力與團隊精神。第三就是要腳踏實地,不能放棄信念,更不可盲目自信,要清楚的知道,本科生已不再是社會精英,既能走進大學校門大多數人的智商就沒有多大差異,你並不比別人多多少,別人也不會比你強很多,要成爲怎樣的人決定權在於你自己,要學會取長補短,爲自己增加資本,爲自己創造機會。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生應學會調節自己,提高自己應對就業壓力的能力。

21世紀是一個求職大軍遭遇失業恐懼的時代,是一個追逐挑戰又渴望成功的時代。求職擇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只有正確應對就業問題,才能更好的利用人才資源,實現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2、建議:

對於學生的建議:

(1)注重專業學習,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2)加強實踐鍛鍊。

(3)調整就業心態。

(4) 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奮鬥。

對於用人單位的建議:

(1)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

(2)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

(3)要確定招聘考覈的程序,制定考覈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覈後,擇優錄用。

對於社會、學校、政府的建議:

(1)學校 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不斷進行教育改革,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多增加學生們的鍛鍊機會

(2)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慢就業的調研報告篇8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爲94、3%。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爲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爲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爲36、62%、26%,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爲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爲“經驗及實踐能力”爲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爲“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爲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_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爲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爲“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