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社區史調研報告多篇

社區史調研報告多篇

社區史調研報告篇1

隨着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社區服務、社區安全、居住環境、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建設的任務越來越重。爲了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促進我縣城市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創特色、爭一流。爲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就當今社區社會的管理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走訪、徵求建議和意見、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充分聽取駐區單位和居民不同意見。調研期間共走訪駐區單位5個,居民16戶50人,外出參觀學習2次。在此基礎上,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社區工作人員基本信息

金石社區佔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75萬平方米,擁有居民住宅樓54棟、20xx套房,目前已入住居民1992戶即5132人。

金石社區現有在編工作人員7人,掛職幹部1人,村官1人,勞動保障站3人。社區黨支部現有黨員130人(含預備黨員3人),下設黨小組13個,黨小組長13人。居委會下設居民小組20個,居民代表51人,樓棟長20人。

金石社區物業:工作人員75人,其中園區主管1人,報修統計員1人,維修工2人,保安19人,園區保潔11人,樓棟保潔21人(公益崗),新市區養路保潔20人。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金石灘街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金石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

(二)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金石灘街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爲2個社區居委會(金石社區、金海人家社區),9個居民小區。

(三)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金石灘街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幹部職工,由於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着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爲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幹部自身教育,採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幹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金石灘街道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工作任務繁重

1、金石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功能當前還未能突破辦理政府行政事務爲主,辦理社區事務爲輔的現狀,還習慣於上級領導佈置什麼就幹什麼,工作中表現較強的依賴性,自主性、自治性沒有得到體現。一是社區自治的任務與工作要求有距離。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工作應有三方面內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區服務,但實際上社區服務做得極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區事務的民主決策與管理,但實際上的效果不明顯;第三是豐富社區教育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但實際上文體活動多,教育活動少。二是社區居委會已經成爲事實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了社區居委會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管理工作的職責,具體規定了必須要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社區治安、公共衛生、優撫救濟、最低生活保障、計劃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關工作。通過調查,以上這些職責應該是金石社區居委會通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形式開展的,但是大多數情況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要求金石社區居委會替政府部門填表格、建檔案、出具證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時政府部門臨時性的統計、調查任務也都通過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落實到金石社區居委會來執行。這使得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協助政府部門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組織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蓋。

我結合工作對50人進行了調查,當問到居委會是什麼性質的組織時,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機構,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還有5人不清楚。在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祿,爲人分憂”;“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幹活”的思想。在金石灘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中絕大多數都認爲金石社區居委會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理所應當地完成金石灘街道辦事處佈置的各項工作任務。

2、金石社區事務纏身,工作任務繁重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單位人”轉化爲“社會人”、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生活、本地農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動人口的大量進入城市,使金石社區居委會面對複雜衆多人口而發生的各項管理工作和事務數量增加、難度加大,“小社區,大社會”的模式,增加了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強度。

(二)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不足

一是發揮自身職責,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活動經費較少。《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社區居委會負責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物,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調解民間糾紛,協助政府或派出機構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在當前形勢下,金石社區居委會還要做好社區治安、社區教育、組織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等工作,這些都需有必要的經費作保障,否則很難形成居民的廣泛參與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辦公經費緊張。在各項工作中,召開會議、報送信息和數據,建立臺帳等文件資料的辦公消耗,加之金石社區居委會自身水、電、暖以及電話費,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網費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門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牆,製作展板,每年此項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區居委會經費方面,我區規定每個社區居委會每年1萬5千元。各街道辦事處統籌部分外,社區居委會實際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三)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較低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社區協管員待遇較高,如勞動、城管、矯正、治安協管員等都是由勞動部門安排的失業人員,工資比社區專職工作者(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高,不僅發工作服,而且遇年節還有福利。而社區專職工作者都是經過招考和居民選舉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區專職工作者的付出與回報差距較大。社區專職工作者承擔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險個人負擔部分後,每個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響了積極性,影響了金石社區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應積極爲金石社區居委會減負

一是理順區街關係。要按照“條專塊統”的原則,對專業性比較強的由開發區委辦局在金石灘街道設站(所),實現條條上的一專到底。金石灘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塊塊上的綜合管理職能,具體講就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區政府的授權或者有關職能部門的委託,使金石灘街道具有綜合協調權、處置權等,從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職能,對地區社會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達到高效的管理。

二是理順街(部門)居關係。理順關係要改變過去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的關係,成爲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係。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的任務。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爲城市管理四級網絡中的一個網格,而不是一個“級”,這個理念是理順街居關係的基礎,必須牢固樹立。按照政事分開的思路,將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各項工作進行梳理,做到“兩個明確”:即明確哪些屬於街道(部門)的工作,哪些屬於社區的工作;明確哪些是政務性工作,哪些是事務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屬於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門)無權向社區攤派;屬於社區的工作,社區有責任完成;對需要社區協助辦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權手續。

三是明確社區功能定位,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區服務。主要是抓好四項服務:即抓好社區安全服務,保持社區的長治久安;抓好社區的文化服務,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區的健康服務,培養居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抓好社區生活服務,解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建立社區的長效服務機制,實現政事分開,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社,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居民需要與否、居民滿意與否、居民擁護與否爲社區服務的宗旨,來推動社區服務。二要保證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得到有效行使。這個權力能不能落實,關係到社區建設的成敗。社區自治權應主要體現在社區民主決策權、社區管理權、社區財務自主權、社區依法協管權以及社區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權上,只有把這五項權力真正落到實處,金石社區居委會才能真正從大量的政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也才能真正把社區服務搞起來。

(二)多渠道解決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

目前的金石社區居委會經費由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統籌安排,這雖然有利於基層社區管理工作的協調統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石社區居委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得金石居委會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約,難以解決居民的熱點、難點問題,制約居民對居委會的認同和歸屬,因此必須採取多渠道保證居委會業務經費。

1、金石社區居委會建立單獨帳戶並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運轉,爲居民羣衆辦實事、辦好事。

2、要動員發動轄區單位資源共享、共建共駐,各社區要協調轄區單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把社區各種各樣有形的、無形的資源開發出來。

3、金石社區居委會採取多種形式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區服務組織,在有償或低償爲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增強自身實力。

4、政府要加大金石社區業務經費的投入力度,在現有每年每個社區1萬5千元基礎上提高到3萬元。

5、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政府部門和街道經批准需要社區協助的工作,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

(三)努力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文精神,結合區域實際,調整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在提高月工資的基礎上,可由區政府或辦事處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安排年終獎勵,同時,按照勞動法規定繳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切實解決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實際困難,保障委員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總結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羣體關係,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大連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廣大地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農村新社區建設,使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了提高,給廣大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解析的金石社區,雖然不能代表全市新社區中心建設的整體,卻反映了大連的基本現實。各地情況差異,發展程度不同,新社區建設措施和做法也不盡一致,但進展情況卻令人感動振奮。

大連市於20xx年6月17日啓動全市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在市民政局全面布暑安排下,按照農村社區服務服務中心實施統一設計和標準。即每個服務中心建築面積五百平方米以上,建設標準每平方米不少於1000元。提升服務中心“一場九室二市”功能。其中有村委會辦公室、黨員和村民綜合活動室、警備室、文化閱覽室、醫療衛生室、農村物資超市、日用百貨超市、司法調解室、學齡前兒童教育室、體育健身室、村級檔案室、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等。齊全周到的服務功能將爲廣大農民提供貼心的服務。大連新社區建設正在儲能蓄勢,必將大踏步前行。

社區史調研報告篇2

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社會正在經歷空前變革的時期,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並根據本地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路徑,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以社區和諧推動城市和諧,進而促進全社會和諧,已成爲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面臨的迫切的現實問題。

科學決策是確保執政、施政正確的前提和基礎。中共綿陽市委,就社區建設問題,在充分調動民間參與的基礎上,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並借鑑國外政府決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這既反映了其戰略性的前瞻思維,也反映了其對科學和民主決策的充分重視。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綿陽市委的委託,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一行6人,在行政與公共事務管理資深專家、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曾狄教授的帶領下,深入綿陽就社區建設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

一、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中央和省委關於社區建設的有關文件下發後,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政府普遍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社區建設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齊心協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綿陽市有19個街道辦事處396個社區居委會中(其中城區131個,市縣城區和鄉鎮265個),現階段已涌現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和“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區”各1個,全省社區建設模範鎮2個,市級社區建設模範鄉鎮(街道)10個(市級10個,縣級3個),創建示範社區52個。“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文明示範社區”5個,市級“文明社區”、“先進社區”25個,先後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稱號,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稱號,有18名“社區優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組織部和省民政廳的表彰。

1、社區建設工作制度逐步趨於完善。20__年以來,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陸續制定了關於《綿陽市城市社區建設五年發展規劃》、《關於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健全和完善社區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等十多項社區建設規章制度,促進了社區建設的規範化和法制化。並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協調和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

3、社區建設瓶頸現象局部緩解。儘管目前絕大多數社區居委會的辦公設施和居民活動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工作人員待遇普遍偏低,社區建設經濟瓶頸現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爭取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通過採取財政支持、劃撥土地、減免費稅、房屋置換、改造或新建等多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區如高新區、經開區、農科區等地所在社區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已達到300平方米。大多數社區的年度總開支平均達到3萬元。

4、社區服務和社區活動初具規模。目前雖然綿陽的社區服務網絡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但以區市縣爲龍頭、街道爲主體、社區爲依託、轄區單位和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網絡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站396個,各類服務網點1900多個,已全部覆蓋區市縣政府駐地。建立社會捐贈站點136個,接收捐贈衣物10萬餘件,接收社會各界贈款560萬元。落實“星興計劃”項目91人,建設各類老年服務設施780餘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休閒、娛樂、健身場所不足的矛盾。通過提供就業信息、職業介紹、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幫助25000餘名下崗失業和失地無業農民的就業問題。

全市已建社區圖書館和閱覽室213個,建全民健身路徑86條,並通過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擴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娛樂活動範圍。建社區法律服務機構167個,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參與了社區法制宣傳教育和諮詢服務活動。成立了100多支各類老年文藝活動團隊,豐富了社區文化活動。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社區衛生計生服務站24個,有社區服務工作人員487人,一定程度緩解了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建社區警務室317個,建社區治安巡邏隊392個,落實社區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隊員236人,巡防隊員1900人,羣防羣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區治安綜合治理進展良好。

(二)社區建設的特點

1、社區類別不同。根據調查情況初步分析,綿陽至少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社區:(1)純居民式社區,即遊仙開元中街(屬城市拆遷居民聚集區)、涪城順河社區(屬老城區居民聚集區)和金菊社區(屬工薪階層聚集區);(2)國有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較集中的社區,即東材社區和工區街道辦事處;(3)城鄉結合區,即遊仙六里社區(屬“村改居型”社區)、高新東段社區(屬農轉非、企業職工和小區居民混居型社區)和經開區板橋社區(屬“失地農民安置型”社區)。其中,既有建區時間較長,功能發展比較成熟的社區,如遊仙區開元中街、涪城區順河社區等,也有建區時間短,各項工作正處於起步階段的社區,如遊仙東材社區等。此外,各社區所轄面積和人口規模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2、社區實力懸殊。由於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區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如遊仙六里社區擁有規模較大綜合農貿批發市場和種子批發公司,其可從社區經營的公司中獲取充足的財力支持用於發展社區建設;但多數社區的經費開支嚴重不足,一些社區甚至處於長期負債狀態,如涪城板橋社區的負債累積已過60萬元,社區建設工作難以爲繼。

3、社區需求各異。儘管各類城區存在某種共同的需要,但基於社區類型不同,面臨的問題各異,居民的社會需求也不盡一致。辦公和服務設施嚴重匱乏的社區,目前更關注的是基本辦公設施得到切實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區,更關注的是如何深入開展社區服務;居於核心城區的社區,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區服務功能;國企和下崗工人比較集中的社區,更側重於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安置;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最需要的是對失地農民提供最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服務以及就業培訓等問題。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社區,政府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步推進社區建設。

二、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面臨的形勢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其他城市一樣,當前綿陽已步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政策決策的深刻變化,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在給綿陽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對該市的社區建設工作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一) 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機遇

1、宏觀政策的調整,爲社區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績效考覈過度偏重於gdp的增長,而對於地方政府政策創新重視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政府關於向基層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和解決基層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問題的探索與創新。可喜的是,自xx屆四中全會來,中央連續提出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系列新的執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屆六中全會集體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爲地方政府構加強社區建設,探索以社區和諧促社會和諧的新路子,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指導和支持。

2、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綿陽社區面臨發展契機。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普遍認爲綿陽市社區建設“第二個春天”即將來臨,並對社區建設工作充滿熱情,這是我們開展此次調查所始料未及的。綿陽市相關部門領導,受市委譚力書記的指示,對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市委政研室根據實際整理的考察報告,受到了譚力書記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社區自治組織的職責、社區管理制度、社區政策性事務辦理條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體的明文規定。市民政局、涪城區、遊仙區等相關部門領導,也普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近年來的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刻反思和認真總結。目前,全市各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幹部對於社區建設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視,必將有利於促進和推動全市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3、經濟實力壯大,社區建設瓶頸現象有望消除。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綿陽市經濟規模逐漸壯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目前綿陽全市gdp爲560億元,財政收入爲50億元,並還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長。經濟實力的壯大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對於解決當前綿陽市社區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和工作經費緊張的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有利於緩解目前制約綿陽社區建設遭遇經濟瓶頸制約的狀況。

(二)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1、社區管理舊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從屬於一定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已被打破,不同級別與種類的單位大量“單位人”轉爲“社會人”。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綿陽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和失業人員。宜於人居的環境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狀況,導致周邊農村地區的居民也紛紛涌入綿陽城區。全市流動人口已近10萬,約佔城市總人口的1/7。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類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同上述人羣一樣,均遊離於傳統單位體制之外,對綿陽現有社會秩序構成了極大壓力,對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也構成了巨大挑戰。

其次,因地制宜,實行社區工作分類指導。明確事權範圍後,針對不同類型的社區面臨的實際情形,實行分類指導原則。對於財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區,如六里社區,應給予寬鬆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讓其探索社區建設新機制,在物質上無需予其太多支持;對於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區,如東材社區這類企業改制新建社區,應予以必要的物質支持。因不同社區的建立背景、發展水平和人員構成不同,工作重點和服務方式也應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區,文化娛樂、醫療保障是工作重點,發展滯後、外來人口多的社區,如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其工作重點是維護社區治安和穩定,協助解決就業問題;資源缺乏、發展空間有限的老城區,工作重點是在得到相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發展。

再次,建立以塊爲主、條塊結合、整體聯動的社區工作機制。社區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門的工作,它還需其他部門和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對職能部門派駐街道和社區的幹部,應充分重視社區居民的意見,並將其納入派駐幹部的工作績效考覈;對社區管理中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適度引入市場競爭,以適應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應在能力範圍之內儘可能地配合社區工作,社區要在保證這些單位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有償或無償使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條款對社區工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約束,如規定開發商在項目建設以前必須按開發規模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在項目完成並且出讓社區辦公場地和活動場所以後再返還。把對社區工作的支持納入各單位的工作職責,將單位所在社區的發展情況作爲對單位的績效考覈的參考。

(二)着力培育社區意識,確保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工作

1、合理劃分社區,奠定社區意識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城市社區劃分要以生存地域爲特徵,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爲紐帶,以形成文化認同;以守望相助爲標準,以滿足社區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連結下,社區意識就具備了形成的現實條件。

2、適度授權社區,建立社區與社區成員(包括自然居民和駐社區單位)的密切聯繫。在社區建設中,政府可以把一些與民衆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權限授權到社區,從而賦予社區一定的政治資源,讓社區成員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工作離不開社區,從而催生社區意識並,加強政權的政治權威。

3、深入宣傳社區,彰顯社區的內在價值。要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充分展示社區建設與社區成員體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係。要讓全體社區成員認識到社區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園,社區是參政議政的第一平臺,社區是養身愉心的第一樂園。這樣,社區意識就深入人心了。

4、開展社區活動,給社區成員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從社區服務到社區就業與社會保障,從社區文化活動到社會環境治理,讓社區成員以各種不同的身份,方式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中來。只有讓社區居民享受到社區生活的各種實惠,社區意識才能轉化爲社區生活的實際內容,才能真正培養起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和現化公民意識。

(三)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確保居民社區服務需求變現

1、建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積極推進“一站式”服務。以建立規範化和服務型政府爲契機,深化現有的“政務中心職能”,將爲民便民服務向街道辦延伸,向社區延伸。建議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各街道和社區設立的各類行政事務服務機構和場所進行歸化和優化,統合設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作爲街道辦統一管理、方便社區羣衆就近辦事的“一站式”服務機構,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就業服務、勞動保障、醫療保障和計生服務登記等,以及對來綿人員居住登記等與人民羣衆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關的諸多事務。對於在“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窗口不能當場辦結的事項,實行“社區事務代理制”,成由各居委會福利幹事、就業援助員、房屋協管員等組成的社區事務代理隊伍,切實將便民利民服務工作落到實處。

2、認清職責,因勢利導,積極開展社區再就業服務。強化勞動保障部門對社區就業工作的認識,重新定位社區就業服務。勞動保障部門應認識到,解決就業問題是政府的職責,社區的任務是幫助職能部門做好統計、調查、登記、審查的工作。應將分派給社區的就業工作進行重新分類,做好份內工作,整合全市就業資源,取消條塊分割,做到資源共享。依託社區摸清基層情況,深入瞭解羣衆需求,充分尊重就業培訓者的個人意願,加強就業培訓的針對性,積極開展適合用人單位需求的就業培訓工作。實施約束和激勵機制,參加次數少或不參加再就業培訓的人員,收回再就業優惠證或取消優惠待遇,優先向用人單位推薦積極參加再就業培訓者。拓寬社區就業範圍,將更多失業人員納入社區就業體系。除“4050”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外,逐漸將殘疾人、外來勞動者和新增勞動力納入社區就業範圍。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便民服務崗位和弱勢羣體服務崗位,鼓勵相關企業通過連鎖經營提供購物、餐飲、家政服務、洗衣、維修、再生資源回收、中介等社區服務,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社區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全市就業信息和服務崗位資源,加大就業信息的資源共享。

3、調動整合民間力量,加大社區保障和社會救助服務。針對各社區目前經費少、人手緊的情況,除適度增加政府的社會保障財政預算撥款外,建議政府充分發揮黨組織、羣團組織、羣衆性自治組織在充分了解對老弱病殘貧等弱勢羣體需要的基礎上,爲其提供各種應急服務,爲優撫對象、殘疾人及特困羣體緩解生活困難提供服務,爲社區困難羣體提供輔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勵社區居民成立形式多樣的慈善組織、羣衆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和爲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羣衆提供生活服務的組織,使社區居民在參與各種活動中實現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發揮社區民間組織的作用,建立社會志願者工作機制,加大社區公益事業服務力度,並根據因人而異的原則,幫助扶持弱勢羣體。

4、因地制宜,積極創新,拓展社區文化教育服務。以社區教育學校平臺,增設教育培訓的科目種類,擴大教育覆蓋面。設立各類社區教育點、教育課程班,教育科目應涉及基礎教育、網絡、英語、藝術、戲曲等多個種類。結合不同羣體的需求,深入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積極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區文化團體,如戲曲沙龍、書畫愛好者協會等組織。結合重大節慶日,組織居民廣泛開展各種紀念活動,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社區文化等傳統教育。適當引進各種專業文化表演隊伍,爲居民送上藝術大餐,在滿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區的文化品位。在鼓勵社區文化體育團隊開展活動的同時,引導文藝活動骨幹重視活動品牌的原創性,打造社區品牌文化。

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根據不同社區對文化教育需求不同的特點,開展富有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動。如在覈心城區的開元中街、順河等社區,可以風土民俗等作爲切入點,定期舉辦一些活動,結合春節、中秋、端午節等傳統的民俗節日,開展猜燈謎等活動,保護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在城鄉結合部的東段和板橋等社區,可以增強社區凝聚力爲主線,組織家庭才藝表演大賽、家庭趣味排球比賽、社區建設宣傳口號徵集等活動,吸引以家庭爲單位的社區居民參加。在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社區,如六里社區等,應以健康社區爲主題,除舉辦社區籃球大賽、羽毛球比賽等健康文體活動,以及開展普法講座、禁毒宣傳、計劃生育宣傳外,還要營造一種關注貧困、關心弱者的社區文化教育環境。

5、加大投入、加強監督,加大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加大對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和計劃生育的財政投入,切實保障社區衛生服務站和計劃生育服務站的基礎設施落到實處。以運營狀態良好,深受社區居民信賴的衛生和計生服務站爲典型,不斷擴充和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體的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爲社區居民提供充分的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服務。建立健全民主監督制度,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績效考覈。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醫護人員收入與衛生服務中心收入脫鉤的政策,切斷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與市場聯結的利益鏈,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衛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參與,整體聯動,不斷強化社區安全服務。在社區建立融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於一體,兼有信訪問服務功能的民事調解服務中心,以及時疏導和化解羣衆矛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創新工作機制,推行“信訪代理員”與“律師參與涉法信訪接待制”,加強對弱勢羣體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於萌芽狀態。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責任制度,確保代理的信訪事項及時得到辦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時有效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監外執行人員和有不良行爲青少年的幫助、教育和轉化工作。整合民間力量,組織開展以社區保安、聯防隊員爲主體,專職和義務相結合的巡邏守望、看樓護院等活動。加強特殊羣體的管理和控制,預防和減少各類違法犯罪。加強社區防控隊伍建設,強化社區治安防範知識宣傳,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識,鼓勵羣衆參與羣防羣治和見義勇爲,形成治安防範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四)加大資源供給力度,確保社區建設持續快速發展

1、加大財政投入,動員社會參與,切實解決社區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爲了使社區工作者能夠專心於社區建設,優化社區服務,政府必須加大對社區工作經費的投入。根據綿陽市社區發展的現狀,我們認爲市、區兩級財政應共同承擔至少5萬元的社區工作經費;具體撥付金額應該根據社區人數多少按比例分配,適當照顧轉制企業社區和有特殊困難的社區;逐年適當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以滿足社區工作的需要。同時還應廣泛爭取企業單位的財力支持,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和有獎募捐資金投入,爲社區建設提供必要的財力和物質保障。政府部門還可以從倡導和宣傳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入手,鼓勵企業從實際能力出發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也可以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在搞好生產經營的同時積極支持社區建設。

2、共駐共建,大力推進社區資源共享。社會參與是社區建設的核心,社會共建是加強社區建設的有效途徑。民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社區共建組織,健全共建體系,深入開展社區共建活動,增強社區轄區單位、各類組織和全體成員的地緣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最大限度地實施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各級政府要指定部門、指定專人帶領社區組織代表前往社區轄區單位落實具體事項,包括資源共享時間、要求和辦理相關手續,切實保證這一措施的有效實施。具體實施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首先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3、將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建立領導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有關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力度,把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作爲城市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在編制、審批城市規劃方案中,必須嚴格執行有關法規和標準的規定,充分保證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在組織審查城市規劃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將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作爲規劃審查的重要內容。對於因工作失職,導致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無着落、建築面積和質量不合格等問題,要嚴格追究有關領導幹部的的黨紀、政紀甚至刑事等責任,確保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落到實處

(五)建立科學績效考覈機制,確保社區工作落到實處

1、科學界定社區工作績效考覈的主體。社區工作績效考覈的主體應是社區居民。社區居民應根據或委託居民議事會等機構參與在制定績效計劃、實現績效的過程、評價績效結果等一系列績效管理的活動,使社區居民能在實施自己參與制定的方案或計劃中,不斷增強社區意識。社區工作人員應以此作爲開展各項社區工作的基礎,並將其個人的發展計劃和社區工作目標結合,促進社區工作人員的創造性和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此外,社區居民應委託居民議事會等針對因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工作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或社區工作人員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現的偏離工作績效計劃要求的情況進行跟蹤考察,並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調整績效計劃,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給予引導和支持,確保績效目標的實現。

2、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覈內容。由於社區工作人員績效計劃的內容包括職位說明和年度目標任務分解兩個部分,前者針對具體的職位,明確每個職位的工作職責和標準,其內容相對穩定,後者針對具體的人,明確每位社區工作人員在本績效週期內需要完成的目標,可以適時調整修訂。職位說明和年度目標任務分解共同構成社區工作人員當年的績效計劃。由於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崗位的不同,社區工作崗位的職責性質、工作模式、人員分工和組合等有許多差異,客觀上需要通過建立多樣化的績效標準來體現或適應這種差異。所以實施績效管理先應在工作分析的基礎上製作職位說明書,確定每個崗位的職位關係、職責範圍、工作項目、工作標準、承擔責任和任職資格。

3、建立科學的定員、定責、定酬考覈機制。確定崗位職責後,應根據相關職責要求,建立科學的定員、定責、定酬考覈機制。根據因事設職原則,以基於工作本身需要制定職位設置和職位標準,以工作性質、責任大小、難易程度爲職位設置的依據,以該職位固有的職能要求來設定工作項目、標準和所需資格能力。確定職位時,應根據系統整體性原則,必須考慮其功能、作用、安排的層次是否得當、合理,職位之間是否協調,所設職位和職責是否科學、合理。應根據最低數量原則,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儘量少設職位,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冗員和開支。在科學定員、定職基礎上,實行科學的定薪定酬機制。實行二元工資制度,將工資金額從社區工作經費中劃撥出來,分成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基本工資按月發放到社區工作人員的銀行帳戶,績效工資根據年終的績效考覈情況按等級發放,以增加社區財務透明度和充分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六)打造信息技術平臺,確保社區信息資源共享

1、加快基礎建設,構建社區信息化服務網絡。健全社區信息化設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科技城的建設爲依託,以現有成熟社區爲先導,逐漸加大政府對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分階段爲社區居委會配備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電子設備;將社區工作人員電腦利用光纖接入互聯網;建立社區電教室社區電子圖書室和電子觸摸屏、社區服務繳費通等設備,爲社區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務。

加強信息隊伍建設。在增強信訪、社區戶籍、外來人口、市政、治安、環境等管理的效能,開展社區勞動就業、幫困扶貧、敬老養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務的同時,不斷強化社區信息化隊伍建設和電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舉辦培訓班、網上教學、開展業務骨幹指導等形式,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計算機操作以及網站維護和建設技能,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工作的無紙化辦公。

2、圍繞居民需求,搭建社區信息化服務平臺。完善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和打造陽光救助服務平臺。完善全市電子政務網絡的建設,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網絡系統和區、街、居多個節點的城域網絡系統爲依託,爲社區居民提供多類別的信息資源,以使其足不出戶就能全面瞭解政府信息和在網上完成辦理申報手續等工作。着力打造“綿陽市社區門戶網站”,建立公益信息數據庫,讓困難羣衆自主選擇援助項目和物品,以增強救助工作針對性。促進社會各界通過社區門戶網站,實現救助形式救助項目、救助內容的有效對接和快速交換。利用電子政務網絡整合救助資源,爲老弱病殘貧等弱勢羣體,提供物質、醫療、就業等全方位的援助,實現社區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務平臺和便民利民服務平臺。在建立“綿陽市社區門戶網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置“社區工作效能投訴、區長信箱、網上評議、民調新聞、意見徵集”等欄目。依託社區門戶網站,成立“民意調查中心”,集網絡調查、電話訪問、入戶訪談於一體,多角度、全方位地獲取社情民意,不斷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並通過社區信息化網絡,對失業醫療、保險、就業等業務,實施網絡動態管理;建立“網上社區繳費通”,使居民羣衆可以輕鬆完成水、電、氣、數字電視、電話等各種費用的繳納和票據打印;實現社區房屋管理、社區安全、社區環境、工商業戶管理、地名公共服務等日常信息的一體化管理,將社區居委會從繁雜的數據統計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抓好和諧社區建設。

建立社區教育服務平臺。在“綿陽市社區門戶網站”增設教育信息頻道,開設“教師頻道、學生頻道、教育法規“等多個社區教育欄目,並將全市中國小網站聯接在一起,方便社區居民及時瞭解教學信息和實現圖書資源的共享。建議根據循序見進的原則,先在有條件的社區進行示範,建立電教室,實現社區電子圖書室與全國文化的信息資源共享,開展互聯網電化教學、電視會議、網上瀏覽、在線交流等多種功能的基礎上,以點帶面不斷滿足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3、建立長效機制,推進社區信息化快速發展。建立長效機制,使社區信息化建設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軌道。建立健全社區信息化建設規章制度,規範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方法步驟、系統維護與保養;明確信息採集、處理、發佈的程序標準和相關單位的責任、權利、義務等。強化社區信息化建設考評,把社區信息化列入社區建設規劃,強化社區信息化網絡建設、運行維護等情況的檢查和考評,並納入示範街道、社區建設的考覈內容。切實保障社區信息化建設經費,每年按比例將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用於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網絡維護和設備更新,使社區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軌道發展,穩步推進全市社區建設。

社區史調研報告篇3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羣體關係,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爲了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促進我縣城市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創特色、爭一流。我辦就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走訪、徵求建議和意見、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充分聽取駐區單位和居民不同意見。調研期間共走訪駐區單位12個,居民50戶74人,開會討論4次,外出參觀學習2次。在此基礎上,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城市街道辦成立於20xx年8月,正式開展工作於20xx年4月,現有幹部職工50人。街道辦位於**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區界限北至**村(**村與火車橋之間有25戶100多人,計劃生育工作屬街道辦管理,但社區其它工作又不屬於街道辦管理);南至橋、**大橋;東至菸草公司後牆,;西至及溝;轄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總戶數6554,總人口23391人,其中農民594戶2507人,居民4182戶15307人,流動人口1778戶5577人;轄區劃分爲12個小區,分別由12個牽頭單位協助管理。街道辦轄南關、北關兩個社區居委會,指導下寺灣、道鎮兩個基層社區居委會,內設計生站、人武部、民政站、司法所、綜治辦等工作機構,承載着轄區內的黨建、精神文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化、科技、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安全生產、黨管武裝等多項職能。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1、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街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南關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北關居委現在租房辦公,20xx年10月份由政府劃拔了辦公場所,目前辦公場所的維修工作全面展開。

2、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街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爲2個社區居委會(**社區、**社區),12個居民小區()。

3、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街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幹部職工,由於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着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爲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幹部自身教育,採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幹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4、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我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三、當前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各級領導和部門對社區工作重視不夠,居民的社區意識不強

街道辦事處雖然成立了數年,對全縣城市建設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仍有部分領導和部門、單位對街道社區認識不到位;日常工作中,個別領導和部門、單位對街道社區支持不夠,甚至有極少數領導和部門根本沒有社區這個概念,對街道社區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支持和參與。更有甚者,將社區當成其二級單位,直接對社區安排行政工作,一度出現什麼事都要社區參與,什麼人都可以指揮社區的不良工作機制,把社區當作筐,什麼事都往裏裝,許多業務不經過部門分解,直接壓到社區。導致社區承擔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更談不上勤於服務居民。調查中發現,駐區的部門、單位在日常工作上,只認單位不認社區,社會性工作突出部門、行業特徵,根本不能體現社區特點。加之,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認識模糊。普遍認爲社區就是開證明、管衛生,對社區活動缺乏瞭解,對社區工作參與意識不強,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諸如此類現象的存在,延緩了社區的健康有序發展。

2、社區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街道辦事處辦公條件簡陋,不能適應新時期社區發展的需要,不能更好地爲社區居民提供優質服務,無法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要。當前街道社區辦公場所存在如下不足之處:一是辦公場所相對不固定,不利於社區的長遠發展;二是辦公場所太小,30名計生幹部沒有辦公室,只能聚集到一間大會議室辦公,過於簡陋的辦公場所條件嚴重製約着社區工作的順利開展,更談不上規模的擴大和社區服務功能的完善;三是辦公條件簡陋,雖然現有十幾間辦公用房,但只是在一個樓層大廳內用簡易的木製框架和簡易木板隔置而成,冬不保暖,夏不隔熱,潮溫陰暗,如遇停電,整個房間、樓道一片黑暗,沒法工作。而且這種簡易辦公房還存在極不安全的火災隱患。四是根本達不到當前省政府提出的要建設四室三站一場的城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嚴重阻礙着街道社區工作的全面發展。

3、體制不順,權責不明

街道辦的職能職責不清,功能定位不準,工作內容不明。一是目前社區居委會對自身性質不明,屬性不清,定位模糊,職責不明,雖然社區居委做了大量的社區管理工作,但他們的管理職權卻沒有從根本上得到上級職能部門的授予和法律的認可,使社區居委在開展工作時顯得沒有權威,缺乏力度。二是與轄區相關職能單位職責不清,混亂管理,多數部門往往把社區看作二級單位,直接對社區安排工作,形成什麼事都要社區參與,什麼單位都可以指導社區工作不良工作格局,而且,絕大數是隻安排不投入,直接導致社區負擔過重。如街道社區本無居民宅基地審批職能,但要承擔土地矛盾糾紛調解等,類似情況普遍存在。三是村居混住,外來雜居,社區管理兩張皮。紅旗隊村雖地處街道社區,但紅旗隊村計劃生育、環境衛生屬街道辦管理,黨建、精神文明等其他一切工作由城關鎮負責。類似交叉管理的諸多問題還很多,嚴重製約着街道社區工作的正常開展。

4、經費不足,社區費隨事轉問題有待於解決

社區成立以來,在面向社區服務的同時,有關職能部門把大量的工作任務下到社區,實行了重心下移、職能下延,而部門工作任務進入社區後,卻沒有按費隨事轉、權隨責走原則來開展工作,沒有把工作或活動所需經費轉移到社區,給社區帶來了很多困難和矛盾。如有的部門搞一些調查工作只發一張樣表,要社區按戶數複印分發;有的部門下達工作任務還需社區製作畫版、臺帳,要完成相關部門的工作任務,還需街道社區投入大量的資金,街道社區的環境衛生要求街道辦管理負責,但居民的衛生費用和其他所有收費是由城建部門收取,街道社區本身沒有固定的財政來源,辦公經費相當嚴重短缺。上述問題的存在,促使社區幹部爲了應付事務,設法開闢財路,但對真正應承擔的社區建設等工作卻無法投入精力、財力。

5、居民參與不足,共建意識不強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要把社區居民委員會建成這樣一個組織,需要社區全體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行。然而(!)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目前,廣大社區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社區工作,參與共建積極性、共建意識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對於社區幹部的下區調查、人口摸底、計劃生育排查置若罔聞,對於計外懷孕、超生現象,沒有任何強制性措施,工作起來顯得蒼白無力,看到社區幹部上門乾脆閉門不理,甚至有謾罵現象,許多共建單位對參與社區共建、支持社區活動也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街道社區行政級別低,對共建單位來說往往顯得人微言輕,工作無法推進。

6、管理理念滯後,管理方式有待改進。

社區制與過去的單位制、街居制有所不同,從管理理念上來說,它強調以居民爲主,以人爲本,關注社區居民的物質利益、精神文明、政治參與、生活交往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方面日常事務,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社區幹部對自身的定位較多地停留在政府派出機構的理念上,還沒有從根本上樹立以服務爲核心的管理理念,因而在社區服務範圍、服務方式、服務手段等方面還有待改進。在調查中同樣可以看到對社區管理工作力度不夠造成的負面影響,此類情況集中表現在計劃生育、系列創建活動等方面。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內人口結構更趨複雜,流動性加大,管理難度增加,存在的矛盾日益尖銳;社區計生工作承載的工作量與計生隊伍管理體制形成明顯反差。目前,街道辦計生站仍爲副科建制,隊伍人員太少,與鄉鎮計生工作相比,明顯存在管理體制不順,重視不夠。計生執法主體資格不明確,不能有效地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

7、城市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欠缺

現在,我縣街道社區人口已達到2萬多人;對比外市、縣城市(咸陽市渭城區文匯路辦事處、富縣、洛川、子長、寶塔區、安塞等)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可以看出我縣此項建設嚴重滯後。目前,街道辦人大機構只設人大聯絡員一人(副科);每次人大召開會議時,轄區人民代表與城關鎮人民代表一起組團;在人大閉會期間,人大代表的組織、聯繫和履行代表職務等各項活動,僅靠聯絡員一人完成,工作力度明顯不足,嚴重影響到城市基層民主法制建設。

四、今後社區工作建議

隨着改革不斷深化,社會管理逐步向小政府,大社會轉變,單位人逐步向社會人的轉變,使社區成爲各種社會組織的落腳點,各種羣體的聚集點,各種利益關係的交匯點,社區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爲充分發揮社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央中辦發[20xx]23號文件轉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及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發[20xx]14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街道社區工作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建設區管理領導體系

社區工作重在組織領導,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下,街道辦事處成爲一級管理的地位得到明確。隨着權力的下放,街道辦成爲街道行政權力的中心,以塊爲主、各塊結合的基本模式已形成,爲了有效地克服各塊分割,一是建議成立由街道辦事處牽頭,派出所、房管所、環衛處、工商所、醫院、市容監察大隊等單位參加的城區管理委員會。城區管委會定期召開例會,商量、協調、督查城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各種事項,制定社區發展規劃。二是建立縣級領導包小區工作制度,健全社區三層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即:決策層,由社區居民和社區單位代表組成,定期召開成員代表大會,研究討論決定街道社區重大事項;執行層,由街道黨委辦事處、社區居委一套班子組成人員成立社區管理委員會,負責街道社區各項具體工作;領導層,由縣級領導分別包街道社區十二個小區,參與街道社區建設,負責組織,管理、協調、監督街道社區發展等具體工作,通過建立縣級領導包小區工作機制,使縣委政府把社區建設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重視研究我縣街道社區建設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進一步明確領導體制,加大對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協調力度;統一思想認識,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對社區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激發更多的人蔘與到社區建設之中。

2、加強設施建設,構建工作平臺

按照**省政府出臺推進民生八大工程,實施十個重點項目宏觀調控政策依據,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服務功能全覆蓋。建議上級各相關部門在組織領導、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給予街道辦更大的支持。力爭使街道社區儘快、儘早建成四室三站一場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機構,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增強社區服務功能。

3、理順體制關係,重新劃分街道辦的管轄區域和管理對象,明確單位職責和管理權限

街道社區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根據(中辦發[20xx]23號文件)提出的縣委政府領導,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居民羣衆廣泛參與的街道社區工作指導方針。針對目前我縣街道社區工作中區域界限不明、體制不順、權責不清的問題。我們認爲:一是應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采取有力措施理順體制關係,重點理順街道社區與轄區單位的關係,理順社區居委會與城關鎮紅旗村的關係等,爲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二是重新劃分街道辦的管轄區域和管轄對象。尤其是明確街道辦與勞山鄉臭河子村、城關鎮金莊村交界處的區域劃分以及管轄對象,街道辦與城關鎮紅旗村交叉管理造成的職責不清、權限不明等問題。隨着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縣城區周邊村隊將逐漸劃入城區,縣上的城市規劃已明確,按照規劃可暫將城關鎮紅旗村、金莊村劃入街道社區轄區,向南延伸至五里橋磚廠處,已文件形式明確街道辦行政區劃。三是明確和加強街道社區職能和職責,明確和強化政府部門在社區建設中的職責。建議成立**縣城市管理辦公室,設在街道辦,明確管理辦公室的具體職責,將城區居民的管理、城市管理的部分職能納入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並配備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加強此項工作,把轉變政府職能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面向社區,增強爲社區建設服務的意識,以社區爲平臺,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工作重心下移。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要做到五個到社區,即:工作人員配置到社區、工作任務落實到社區、服務承諾到社區、考評監督到社區、工作經費劃撥到社區。四是爲社區建設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社區建設要持續健康地推進,必須要可靠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爲此,我縣可以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中辦發[20xx]23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對社區居委會的職能定位、權利義務、選舉制度、辦公用房、幹部待遇等作一明文規定。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街道社區工作的決定,以此保障街道社區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五是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制度。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交給街道社區工作任務的同時也將完成此項工作所需的權利和必要的經費交給街道社區,做到誰辦事、誰用錢,誰負責、誰有權,從而保證街道社區在協助工作時或在承接社會性服務職能時做到有職、有權、有錢。

4、財政扶持爲主,多渠道籌集資金

解決城區街道社區工作經費不足、設施不全的問題,需要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街道、社區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多渠道籌集街道社區工作所需的資金。首先,縣級財政要基本保證街道社區工作的資金需要。其次,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執行費隨事轉的制度。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交給社區居委會工作任務的同時也要將完成此項工作的經費劃撥給街道社區。第三,街道和社區居委會適應開展一些有償(低償)服務。民政、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要爲街道和社區居委會開展有償(低償)服務提供一定的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以增強他們的自我造血功能。此外,也鼓勵街道和社區內的單位(特別是共建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贊助街道社區建設和開展各種公益性活動。

5、強化服務理念,拓展服務範圍

街道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以人爲本,服務居民,提高廣大居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因而服務就成爲街道社區工作的主題,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加強和改進我縣街道社區工作,就要進一步強化服務理念,拓展服務範圍,把服務社區居民、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放在街道社區工作首位。街道社區要不斷拓寬服務範圍,完善服務功能,要認真做好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社會救濟和優扶對象的福利性服務,還要做好幼托服務、婚喪習俗改革服務、家政服務、便民服務、再就業服務等社會性服務工作,切實發揮好社區居委會服務羣衆、凝聚人心的作用。

6、發揚基層民主,提升自治水平

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羣衆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羣衆自治範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爲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一是建立健全社區自治制度,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二是加強社區人大工作,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監督社區建設工作。借鑑咸陽市渭城區文匯路辦事處、富縣、陵、洛川、安塞等縣街道辦等工作體制,建議設立街道辦人大工作聯絡組,科級建制,配備相應人員,專門從事人大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形成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三是放權支持社區自治。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尊重社區居委會的選免權、社區事務決策權,對政府部門的評議監督權等自治權。在城市規劃、建設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有關部門應通過社區徵求居民意見,保障社區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爲便於社區在轄區內開展計生、綜治、文明創建等工作,縣委、政府及其部門在確定先進單位和文明單位、年度考覈等時,要經批表彰單位所在社區的同意。

社區史調研報告篇4

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 一個定位 四個打造 五大戰略 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爲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爲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 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 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 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 江南花椒之鄉 江南蠶桑第一鎮 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 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 和 中國淡水珍珠之鄉 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爲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 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 1121 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爲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爲核心,以村莊規劃和 三清三改三配套 爲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爲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爲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 找 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 六個確保 。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 屬地徵收、在地統計,覈定基數、超收分成 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爲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爲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 一個鍋爭食 大魚吃小魚 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 放水養魚 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戶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稅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戶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稅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爲完成稅收任務,低稅率從外地 引稅 ,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稅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稅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 協 稅(買稅)上,根本無暇服務 三農 、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 七站八所 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 三級跳 。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爲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爲 業 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 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爲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爲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爲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爲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 飛地經濟 ,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 雙贏 。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爲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 引鳳返巢 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 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 ;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 農字號 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爲完成財稅任務採取的 買稅 行爲,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 屬地徵收、在地統計,覈定基數、超收分成 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覈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爲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爲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覈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 誰受益、誰還款 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 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 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覈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覈、調動、升遷掛鉤。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爲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爲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覈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覈、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覈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爲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社區史調研報告篇5

爲進一步推進我區社會治安工作,區人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專題調研,組織部分人大代表走訪了區公安分局、開發區公安分局等有關部門,深入海門、白雲、葭沚、章安等街道聽取了社會治安工作彙報,分別組織召開了由街道人大工委、派出所、司法所、政法辦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一、20__年我區社會治安

工作取得的成效

20__年,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社會治安工作,先後開展了打擊“兩搶一盜”、“首季攻勢”、“四整治一攻堅”等一系列行動,實現了連續第三年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刑事發案“三個零增長”目標。區公安分局被評爲全省“三基”工程建設先進集體和全省執法質量優勝單位;開發區公安分局也被評爲全省執法質量優勝單位。我們認爲,我區的社會治安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加強了社會面的管理控制。圍繞全國“兩會”、北京奧運會和村級換屆選舉等重點事件和敏感時期,加強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物的排查和控制,認真做好風險評估、預案演練等相關工作,並落實各項管控措施。建立重大羣體性事件隱患專案經營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化解、預防和處置重大羣體性事件,確保社會政治穩定。

(二)加大了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始終保持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嚴打”高壓態勢。區公安分局破獲刑事案件2898件,同比上升4.55%,其中破獲毒品犯罪案件165件,同比上升13.79%;查處治安案件5159件6028人次。開發區公安分局破獲刑事案件928件,同比上升4.04%;查處治安案件2590件,同比上升58.4%。兩個公安分局共破獲命案7起,破案率達100%。

(三)夯實了治安防範的基礎工作。深入實施“實效大防範”工程,紮實開展“平安大行動”,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巡防機制,不斷深化“三基”工程建設。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全區外來人口登記率達93%以上。繼續完善羣防羣治機制,大力實施社會科技防範“天網”工程,實行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確保社會治安穩定。

(四)強化了幹警隊伍的教育管理。認真落實從優待警、從嚴治警措施,嚴格按照隊伍正規化管理的要求,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練兵、大接訪等活動,不斷提高民警素質,確保了隊伍的清正廉潔。全年沒有發現幹警有違法違紀行爲。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我區的社會治安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難不少,總體形勢仍比較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治安案件仍在高位運行。雖然通過公安機關開展“首季攻堅”、“四整治一攻堅”等專項行動,各類嚴重刑事犯罪苗頭有所遏制,發案總量有所下降,但總的來說,刑事治安案件依然偏高。20__年,全區(包括開發區)共立刑事案件7669件,受理治安案件14863件。尤其是侵財型案件呈上升趨勢,僅20__年11月區公安分局所立的618件刑事案件中,“兩搶”案件有35件,同比上升45%;入室盜竊案件有276件,同比上升20.6%。同時,青少年違法犯罪有增無減,黃、賭、毒等案件明顯反彈,利用高科技手段實施詐騙愈演愈烈。

(二)不穩定因素依然大量存在。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及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現,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衝擊。其中,因徵地拆遷、鄰里糾紛、復退軍人待遇、非正常死亡、勞資糾紛等矛盾和問題引發的羣體性事件尤爲突出。據調查,20__年1-11月,全區共發生5人以上集體上訪事件達141批次,涉及人員達1655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4%和49%。

(三)基層基礎工作還有待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管理工作僅僅停留在登記上,在動態管理上沒有真正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出租房屋管理還不夠到位,公共場所管理較爲薄弱,特別是對網吧、酒吧、髮廊等娛樂場所的管理,由於涉及多個部門,尚未形成合力。羣衆工作基礎薄弱,治保調解組織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由於個別部門和單位領導認識不夠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監控設施覆蓋面不廣,也削弱了社會治安防控能力。

(四)少數公安幹警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個別幹警執法爲民觀念還不夠強,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對羣衆的合理訴求不能及時辦理。少數幹警在辦案時重實體、輕程序,影響了案件質量。刑事破案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20__年全區破案絕對數3826件,破案率僅爲 50%,這與人民羣衆的願望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與人民羣衆的聯繫溝通不夠,如對羣衆扭送到公安機關的小偷經查證據不足予以釋放後,沒有及時向羣衆說明原因,羣衆對此很不理解。少數協警的素質還不夠高,辦事不公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公安隊伍形象。

三、做好今後工作的幾點建議

社會治安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持之以恆地抓實抓好。根據我區社會治安現狀,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要以“五五”普法爲契機,採取電視、網絡、板報、標語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人民羣衆的法律素質、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自我防範意識。經常深入學校、社區、企業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爲學生、居民和職工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尤其要針對當前中學生刑事犯罪日益增多的現狀,開展法律教育和心理輔導,扶正少數青少年學生扭曲的心靈。大力宣傳見義勇爲等典型事例,弘揚社會正氣,建立和健全同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

(二)進一步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要不斷深化“嚴打”整治鬥爭,重點打擊暴力惡性等重特大刑事犯罪,嚴厲打擊村霸地霸、聚衆賭博等犯罪,做到除惡務盡,不留後患。進一步提高“110”快速反應能力,加大對“兩搶一盜”等侵財型犯罪的打擊力度,努力提高偵破多發性案件的能力,力爭在短期內破獲一批嚴重危害羣衆安全和利益的系列性案件,形成“嚴打”整治的高壓態勢。對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必須露頭就打,決不能讓其形成氣候。加強文化娛樂場所管理,加大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的力度。

(三)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要充分估計日趨複雜的矛盾糾紛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巨大影響,進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重點排查調處可能轉化成惡性刑事案件的矛盾糾紛。密切掌握社會動向,依法調節各種社會關係,及時解決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引發的羣體性事件。堅持快速反應,冷靜處置,認真分析人民內部矛盾的成因,採取有效措施,積極依法予以調處和疏導,把矛盾和糾紛解決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努力維護社會弱勢羣體和人員的利益。

(四)進一步夯實治安防範基礎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實效大防範”工作要求,加強對出租私房、娛樂場所、特種行業、外來人口聚集點、城鄉結合部等重點部位和地段的檢查巡查。進一步深化重大羣體性隱患專案經營機制。區政府要進一步重視和研究解決公安機關警力不足、經費緊張、裝備落後以及“天網”工程建設等問題,協調相關部門配合、支持公安機關依法行政,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社會治安防範中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加強對保安、治保調解等基層綜治隊伍的管理和教育,強化對護村隊等羣衆性治安保衛組織的指導和檢查,充分發動和引導羣衆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建立完善工作保障機制,確保羣防羣治工作順利開展。

(五)進一步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素質。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切實抓好公安隊伍建設。堅持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嚴格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現象。通過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公安幹警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開展“大練兵”活動,通過學習和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公安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