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一)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就形勢來說,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老年人口還將以較快速度增長。採取積極措施,加強老齡工作,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國家和政府十分重視關心老年人。

近幾年來國家頒佈實施了一系列維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了尊老敬老思想教育。在此背景下,我們進行的關愛空巢老人活動也是響應國家號召,推行國家政策的一部分。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兒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他們或者無兒無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不得已寂守空巢。隨着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去走訪的老人今年已經81歲高齡了,她的丈夫幾年前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都不和自己住在一起。

她家的生活還算殷實,可從的她和我們說話的字裏行間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獨與寂寞。平時沒有人陪她說話,所以我們的到來讓她感到特別開心。

本來我們是想爲她做頓飯讓老人開心開心,後來我們發現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只是陪她說說話她就已經很滿足了。老人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她說她的物質生活條件很好,平時什麼都不缺,可是她並不感覺幸福。確實,人到老了物質條件雖說重要,但充實的精神生活同樣是幸福老年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了老年人的優惠政策,包括健全了基本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健康保健服務制度等。空巢老人在物質和健康方面的情況有所改善。

以後國家的政策應該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度。我們應該推廣更多的政策讓空巢老人獨居而不孤獨。社區要多組織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活動,讓空巢老人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給他們機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交到朋友,讓友情彌補缺失了的親情。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二)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人口的老齡化加劇,那些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需要社會的關愛、子女的照顧。使他們在物質上有所滿足,精神上得以慰藉,享受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正如有首歌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爲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如果人人都關愛老人,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多麼和諧美好啊!

我的奶奶是一個慈祥的老人。烏黑的頭髮,炯炯有神的眼睛,稍矮的鼻樑下嵌着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嘴角微微上揚,一看就知道是個和藹可親、樂於助人的熱心老人。

在一個陰雨天的清晨,身體一向硬朗的奶奶因爲忙碌和傷風着涼病倒了,她從菜市場買了菜回來就矇頭去睡,一直到我爸爸接我放學回到家。這可急壞了爸爸,他又是爲自己的粗心愧疚,又是爲奶奶倒水、喂藥,蓋好被子。我見了,也上前幫忙,安慰臥病在牀的奶奶,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慢慢地,奶奶臉上露着一些笑容,安祥地進入了夢鄉。看到這個情景,爸爸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才急忙到廚房爲我和奶奶煮午餐。

突然,奶奶斷斷續續地叫道“桶……垃圾桶……”原來奶奶從睡夢中驚醒,在不停地作嘔吐狀,我心領神會,一邊心急如焚地拿來垃圾桶,一邊焦急地叫着爸爸,爸爸聽見了,三步並作兩步,從廚房急衝衝地趕來。只見奶奶面如土色,乾嘔不止,爸爸見了,連忙輕拍着奶奶的背,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終於,奶奶不再嘔吐,可身體還是很虛弱,爸爸不放心,送我上學後,就請假回家,無微不至地照顧奶奶:有時爲奶奶端來熱水。有時和奶奶叨叨家常。還有的時候爲奶奶削水果解渴。母子倆其樂融融。奶奶的嘴角揚起了一絲笑意,彷彿在說:“有兒如此,我已知足。”

在爸爸的細心照顧下,奶奶的病好了。幾天後,房前屋後,又見奶奶忙進忙出的身影,聽着奶奶洪亮的聲音,吃着奶奶煮得香氣撲鼻的飯菜。看見奶奶又生龍活虎起來,爸爸和我們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沒有奶奶就沒有爸爸,沒有爸爸就沒有我,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關愛老人的民族是個沒有可積澱的民族,一個不關愛老人的國家是個沒有可傳承的國家。老人不是累贅,更不是一個沉甸甸的負擔,而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我們一起關愛老人吧!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三)

除了工作的人都在家裏避暑,吹着空調多舒服啊!可是我和幾個同學卻收到了老師的通知,說要舉行一次“關愛老人”的活動,我們本來準備推辭不去,但一想想暑假這麼無聊,何不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呢?於是,我們就整裝出發到敬老院。

這兒真的很寧靜,周圍都是樹木,空氣也不那麼悶熱了。才進入敬老院大門,就有許多老人由院長和工作人員帶領着做活動,迎接我們的到來。我們真的有點受寵若驚。進去過後老人們就拉着我們坐在樹下的長廊裏的長凳上和我們聊起來。他們的臉上全部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但是似乎又聊到他們的家人,都嘆了嘆氣,垂下頭。我知道,他們的兒女一定很長時間沒來看他們了。聊了一會兒,我們就動起手來,把院子裏裏外外包括老人住的房間都打掃乾淨了。歇了一會兒,又觀看了老人所排演的節目。節目真多啊!他們一定是排練很久的,他們真的很高興我們來看他們,所以我也下定決心以後放假了,一定和同學們多回來看看。臨走的時候,有很多老人都落下了淚,握住我們的手說:“一定要常回來看看!”這讓我想起《常回家看看》這首歌,真希望他們的子女也能常回來看看。

經過了這次的活動,真的讓我感觸頗多,想起我們此次活動的主題“關愛老人”,是啊!我們真的應該多關心照顧身邊的老人,他們老了,不能一直陪我們走下去了,還是經常回到他們身邊,陪陪他們。作爲兒女難道連這些基本的要求也做不到嗎。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廣告,叫“空巢老人”,真不知道當身在外地工作並且很久沒回家的作爲子女的人,是不是考慮一下,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關愛身邊老人。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四)

暑假期間,我們村莊裏發起了一項“關愛空巢老人”的公益活動,爲了豐富我的課餘生活,我也積極地加入了這次活動。

我的關愛對象是_爺爺。聽別人說,他是一位退伍的老兵。他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祖國,但是祖國母親卻沒有給這個“兒子”像平常老人一樣的晚年幸福。他的老伴兒早早的便離他而去,他的子女都嫌棄他是個累贅,紛紛棄他不顧。可是禍不單行。因參軍而體魄強壯的他卻意外患上了老年癡呆症,時而糊塗,時而清醒。聽鄰居說,他一個人的時候,總會坐在書桌前,呆呆地盯着那張僅有的全家福,嘴裏還不停地念叨着:“他們會來接我的,一定會的。”這不禁更加堅定了我要好好照顧_爺爺的決心。

第一次見到_爺爺時,他正拿着照片發呆。我輕輕地推了他一下,卻沒有得到任何迴應。我小心翼翼地靠近_爺爺,無意之中居然看見照片上的_爺爺竟是掛着燦爛笑容的。再看看現在,臉上寫滿了憔悴與滄桑,看着都讓人心疼。真不明白,他的子女怎麼捨得他獨自生活呢?我拉回了自己的思緒,輕輕叫了_爺爺一聲,他似乎是聽見了。見到我,他似乎並沒有情緒上的變化。過了一會兒,他終於開口了:“你是不是村裏給我找來的小義工啊?”我開心地點了點頭,他似乎一臉無奈的表情,“我老頭子一個人好好的,幹嘛找外人來陪我啊,跟他們說了還不聽。”我可不是那種輕易退縮的人啊,我要知難而進!我再次說明了自己來的緣由,並且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和_爺爺談天說地,什麼“京劇”,“梅蘭芳”,“抗日”啊,努力地找着_爺爺感興趣的話題,儘管_爺爺一句話都沒說,但我能明顯的感覺到,他的態度變了。臨走時,他還特地囑咐我:“明天早上繼續陪我聊,我等你。”聽了這兒話,我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喜悅。

凡事乘熱打鐵,接下來的幾天中,我一直都陪伴在_爺爺的身邊。陪他看京劇,給他講故事,還陪着他到處去曬太陽。漸漸地,_爺爺似乎有了些變化。他變得開朗了許多,也愛笑。他開始與周圍的大家庭更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有時候他會去看看奶奶們跳廣場舞,有時候也會看看爺爺們下象棋,說不定還會親自上陣殺他個一盤呢!但,有時,他似乎還是那麼地寂寞,還是會獨自一人呆在屋子裏發着呆,也許是在等心中的人出現吧!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星期,但我和_爺爺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現在,每每有空時,我還是會去看看_爺爺:和他聊聊天,講講學校裏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雖然這次村裏的公益活動已經結束了,但是此次的收穫卻是受益終生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我們長大,小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回報他們,長大成人後,就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正是我們反哺父母的時候。我們漸漸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這時候,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們作爲子女的關愛,他們對於物質要求並不高,只渴求精神上的財富。我們應該常常回家看看,別讓自己愛得太遲,而抱憾終身!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隨着社會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關於子女與老人的`話題一直沒間歇過。

在我國,最近10多年來空巢家庭一直呈增多之勢。1993年,我國空巢家庭中所佔的比例只有16.7%,20_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問題更爲突出。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佔全國家庭總數的20.09%,即1/5.全國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戶佔22.83%,其中單身老年戶佔11.46%,只有一對老夫婦的佔11.38%。

空巢老人離世無人知,箇中悲慘讓人唏噓不已,近年來類似“空巢之痛”、“獨居之殤”的新聞頻見,從某種程度來說,“空巢老人孤獨離世無人知”已然不再是一家之悲,不再是一個個微觀家庭的私有問題,而是一個現實而沉重的社會命題,是整個社會的共性問題。

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它作爲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創新養老方式,營造關心愛護老年人的氛圍等;回到本質上,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我們不能無暇親自照顧父母,由此試問,除了我們還能有誰來一解他們的後顧之憂,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懷與照顧呢?

我認爲,作爲子女應該自覺行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孝,絕不僅僅侷限於經濟上,更多地指的是給予老人精神上的贍養與慰藉。正所謂百善孝爲先,對子女來說,應該把贍養父母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來完成,無論何時何地,儘量抽空回家陪爸媽“洗洗碗”,如果實在不能回去的也要經常打個電話,問候下父母。比如,在天氣變化時,給一個電話,叮囑他們記得增減衣物;在生活遇到煩惱時,和父母談談心,讓父母知道他們永遠是你最親的人。

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我們長大,小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回報他們,長大成人後,就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正是我們反哺父母的時候。我們漸漸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這時候,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們作爲子女的關愛,他們對於物質要求並不高,只渴求精神上的財富。我們應該常常回家看看,別讓自己愛得太遲,而抱憾終身!請記住,愛父母,趁歲月正好,別讓你的父母成爲空巢老人,別讓他們的等待成爲你明天的遺憾。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六)

目前,我們身邊老人的生活質量比較差,他們缺少關愛,缺少文化娛樂,我們利用團隊的優勢,組織大家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並帶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水果,給他們表演節目,帶去溫暖。

在精神和物資上盡我們的一份力。爲了體驗生活,我們一行_人,____開始我們的實踐生活。_月__號,中午一點,我們五人連同其他志願同學在學校北教學樓宣傳欄處集合,出發前,我們集體合影了一張,讓照片把此刻的歲月留下,飄揚的旗幟定格在溫暖得太陽下,激情的召喚。

我們迎着東方走向了__敬老院,當我們經過長長的__大橋時,頓時感到天朗氣清,心胸開達,充滿了豪邁之氣,我們每個人都忍不住用全身的力氣大喊,彷彿自己的人生將在此刻開始走向成功。有一種雄心想與天工比天高的衝動,畢竟我們闖過獨木橋的艱辛在此得到回報,尤其是來自__的__和來自__的__,他們瘋狂的喊出心中的壓抑氣息。畢竟誰都努力過,誰都不太容易,此一刻我們彼此心意互通,都想爲自己的人生拼搏一番。一路上秋風習習,正值收割稻子的時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鳥鳴,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熱情,在陽光中瀰漫。豐收的喜悅讓__唱起了他們家鄉的民歌雖然我們聽不懂他在唱些什麼,但是我和馮文都在努力爲他鼓掌,難得釋懷一次,何不盡興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兩步、三步身邊的208公交車不時得鳴笛,衆多的轎車和長途公車彷彿都在爲我們歡歌,終於在馬路的一側,在一座低矮的古樸的青灰色的房屋龜縮於此,在破爛的圍牆內外,喧囂與寂寞對比如此鮮明,讓我不禁感嘆,再怎樣繁華的地方,依然還有角落裏沉睡着孤寂與無奈。接下來就是我們準備已久得文藝節目了,首先我們合唱了一首《歌舞青春》。個個唱得神采飛揚,反正再怎麼難受得也不是自己,然後我們再一曲《__》奉獻給各位老人,祝他們老友所樂。

節目之後,我就拿着相機到二樓幫他們攝影了當做留念。段利鵬和羅佔徵來了一個正步走,特別認真但是很搞笑,馮文和張永環來了一手軍體拳,引着爺爺奶奶們哈笑不止。

節目完後,我們便於爺爺奶奶們促膝長談,與他們共舞,其中有一個奶奶在舞臺上一曲未了又來一首,始終不肯下來,弄一個臺下一個想唱紅歌得爺爺急了,老是張嘴又閉口。唉!人老心不老,或許在孩子們當中,他們的嘴角纔會上浮。爆竹聲中,我們身後起了尾塵,每一個心中都有了一份沉重,在我走的時候,瞥見了牆壁上還有其他學校的團體的贈品。

再回首,老人們都手拿我們贈送的禮品目送我們,眼中有一種光亮。

走了,他們的一生將要走完了,他們有太多的辛酸和淚水,我們的歡聲笑語只能帶來片刻的忘記憂傷。

我們該做些什麼?每個人都在深思。

社會需要關注孩子一般關注他們。

珍惜歲月,關愛老人。

2022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七)

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向日葵小分隊在羅書記的帶領下,前往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所在村落進行慰問,並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知識宣傳。上午陽光普照,天氣炎熱,在得知鐵橋村村落有部分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在家後,向日葵小分隊在羅書記的帶領下趕赴所在地進行慰問,經過30分鐘的山路後,志願者們抵達了洛家灣。先趕赴留守兒童家中。

到達後我們看到有兩個小孩在破舊的大門前玩耍,發黃的牆壁上貼滿了各種獎狀。家中有一位老婦,據瞭解孩子的父母都在福建沿海打工,只有外公和外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志願者們紛紛拿出準備好的文具送給兩位孩子。深切交流後,得知孩子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未能與遠在福建的父母通電話,志願者撥通了孩子母親的電話,當那一聲“媽媽”叫出來後,那種興奮之餘的相思之情已讓在場的每一個人熱淚盈眶。旁邊的外公外婆已經在悄悄地抹着眼淚,旁邊的一位志願者小聲低喃:“他們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在這麼艱辛的情況下都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很不容易,能看到孩子幸福的微笑我們比什麼都開心。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學習生活。”

看望了其他留守兒童後,得知鐵橋村還有幾個生活拮据的孤寡老人,志願者們又趕赴老人的居住地慰問老人,並給他們送去了營養品。生活的艱辛讓密密的皺紋佈滿老人的額頭,聊天中得知老人唯一的兒子在十年前發生意外去世,兒媳因不願承擔沉重的生活壓力選擇不道而別,留下四歲的兒子與老人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靠養豬來賺取孫子的學費。同行的記者也留下的該家的聯繫方式,向社會的愛心人士募捐愛心基金。臨行前,老人與志願者們依依惜別,志願者們也囑咐老人注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