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新版多篇)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新版多篇)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歸納 篇一

全民族抗戰開始

一、七七盧溝橋事變

1、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

2、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工農紅軍改編爲八路軍、新四軍。

3、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的淞滬會戰,11月,上海失守。

4、19

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一、南京大屠殺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南京淪陷,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2、日軍佔領南京後,大量屠殺我無辜同胞,達30萬人以上。

會考鏈接: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其共同點是:都實行過野蠻的屠殺政策。

第14課 同仇敵愾,抗戰到底

一、臺兒莊戰役

1、時間:1938年 指揮:李宗仁

2、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士氣。

二、百團大戰

1、爲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起,彭德懷等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2、百團大戰的主要目標: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僞軍的據點。

3、百團大戰的意義: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取得了輝煌戰績,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最重要的意義: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三、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延安)

1、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和領導全國人民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俗人中國。

2、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提出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

3、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羣衆,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4、七大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爲黨的指導思想。

5、中共七大召開的意義:七大爲奪取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四、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抗戰結束

2、抗戰勝利的意義:

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爲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會考鏈接:

1、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全民族抗戰)

2、近代以來,成爲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是:抗日戰爭的勝利

3、八年抗戰結束了,回到祖國懷抱的是:臺灣(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日本)

二戰中哪一國際文件規定臺灣應歸還中國:《開羅宣言》

4、抗日戰爭與甲午中日戰爭相比,中國方面最大的變化是:中華民族已經覺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戰。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歸納 篇二

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一、九一八事變(1931年)

1、背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日本帝國主義爲擺脫經濟危機,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驟。

2、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3、結果: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張學良按蔣介石旨意命令不許抵抗,東北三省全部淪入敵手,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挾持溥儀建立僞滿洲國傀儡政府,東北同胞受日軍欺壓凌辱。

二、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宣言,號召全國民衆行動起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同時,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三、西安事變

1、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壓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2、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及國民黨對日侵華的不抵抗政策。

3、中共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4、如何評價張學良及張學良的行爲: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計個人得失。

5、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十年內戰(1927—1937年)基本結束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

會考鏈接:

1、國共兩黨“化干戈爲玉帛”,達成合作抗日的初步共識的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 2、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大學生傳唱着許多歌曲。這些歌曲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是:抗日救亡

3、西安事變後應對時局的方案較多,最好的是:和平解決,共同抗日

4、西安事變成爲扭轉時局的關鍵,這裏“時局”是指:國共分裂對峙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歸納 篇三

紅色政權的創建與紅軍長征

一、南昌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支工農紅軍隊伍

1、背景: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中共吸取了革命失敗教訓,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2、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

3、南昌起義的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二、井岡山會師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並決定派毛澤東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發動秋收起義。

不久,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井岡山會師: 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隊伍跟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4、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5、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會考鏈接:

1、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給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啓示是:必須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

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3、毛澤東、朱德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爲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這種的中心內容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4、紅軍長征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爲安,主要是指:保存了革命的基幹力量

三、紅軍的長征

1、長征

(1)開始時間:1934年10月 結束:1936年10月

(2)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3)經過:衝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解放遵義(遵義會議召開保證了紅軍勝利完成長征)→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陝西。

(4)紅軍長征的勝利:會寧會師(1936年10月)

2、遵義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

(1)內容:會議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3)意義: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意義: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爲安;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促使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到來。

會考鏈接:

1、紅軍長征及長征的勝利說明:中國革命道路艱難曲折,中國革命需要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2、紅軍長征精神遭到了哪些艱難險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國民黨的圍追堵截。(2006年會考題)

3、長征精神: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樸素的作風。

4、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於:日本侵華的不斷加劇

5、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遵義會議的召開。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下冊 篇四

1、讀歷史材料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繫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國中歷史

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說,特別是國中歷史,基本停留在對歷史根鬚念和定義的認識節段,在這個節節段,有大量的歷史圖片供同學們欣賞和參考,要具體結合地圖,人物圖片,時代背景圖片,這樣才能對做出一個全景展現,極有利於歷史的學習方法,並且在學習這些地圖或圖片的時候,也就基本瞭解了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如熟知了每一個朝代的地域版圖以後,自然就會明白,那個朝代是強大的,那個朝代的發展是落後的,疆域廣擴的國家背後一定有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作後盾。

3、課後注意對知識點的串聯整理

課文中的國中歷史知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發展和結果等都是遵循一定歷程或規律的,一定要對知識點進行串聯,這樣知識點就會記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遺漏知識點。

4、關注歷史年代

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國中歷史課文。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01第一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1)時間:1949 年 9 月

(2)地點:北平

(3)會議的主要內容:

①通過了《共同綱領》。

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 東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爲國旗

④以《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

⑤以北平爲首都並改名爲北京;

⑥採用公元紀年;

⑦決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澤 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

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爲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

了,成爲國家的主人。(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4.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02第二課 最可愛的人

1.抗美援朝概況

(1)時間: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

(2)軍隊:以彭德懷爲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3)戰鬥英雄:黃繼光、邱少雲

(4)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學習志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

主義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義:(1)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2)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03第三課 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 年—1952 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

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爲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爲國 家 的 工 業 化 建 設 準 備 了 條 件 。 6. 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 年,西藏進行以土地改革爲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

年代初,廢除了封建農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人,西藏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04第四課 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時間:1953 年~1957 年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一五期間重工業成就:

①鞍山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②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③製成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④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4)一五期間交通運輸業成就:

①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時間:1954 年 9 月

(2)制憲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五四憲法特點:

①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②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05第五課 三大改造

1.對農業的改造

(1)時間:1953 年—1956 年

(2)改造方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1)時間:1954 年—1956 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營,後來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舉)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1956 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三大改造的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點: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

06第六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探索中的良好開端與失誤

(1)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中共八大

1956 年中共八大召開,會議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了黨和

人民的主要任務。這次會議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失誤原因: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

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2)“左”的錯誤主要標誌: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

2.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

(1)建設成就:

①1959 年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

②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發展起來。

(2)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

①鐵人王進喜;②兩彈元勳鄧稼先;③“黨的好乾部”焦裕祿;④人民的好戰士雷鋒。(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精神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事蹟。)

08第八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 會的召開:(1978 年底)

(1)背景:1978 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 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主要內容:

①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歷史意義:

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 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②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③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劉少奇案

(2)民主與法制的加強

“”使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後,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爲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實現了有法可依。

09第九課 改革開放

1.農村改革

(1)時間: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 會後)

(2)地點:我國首先從農村開始改革。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3)改革方式: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

(4)鄉鎮企業:改革中,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爲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

一條新路。

2.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的建立:

①1980 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後來又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成爲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對於引進外資、國外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經濟特區“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社會制度相同)

(2)開放 14 個沿海城市

(3)開放 3 個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

(4)開放內地(省會城市和邊境城市)

(5)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國有企業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點)

(1)我國城市改革開始的時間:1985 年

(2)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改革

(3)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0第十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鄧小平理論的:

(1)十一屆三中全 會前,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後,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 年,中共十三大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1992 年,南巡講話,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纔是硬道理。

2.一句話評價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1997 年,中共十五 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並確立它爲黨的指導思想,

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11第十一課 民族團結

1.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2.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我國已建立了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

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4.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

大的意義。

5.我國處理民族關係基本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6.我國促進中西地區經濟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

12第十二課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1.“一國兩制”

(1)提出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2)含義:“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意義:“一國兩制”爲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前景。

2.香港、澳門的迴歸

(1)香港迴歸:1997 年 7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澳門迴歸:1999 年 12 月 20 日對澳門行使主權。

(3)香港、澳門迴歸祖國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誌着我國在完成

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13第十三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四字構想: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

2.八字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三不”政策的調整:

1987 年,臺灣調整“三不”政策,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4.“兩會”成立:

1990 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 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5.“九二共識”:

1992 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達成共識,稱爲“九二共識”。

6.汪辜會談:

1993 年,兩會領導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進協議,並就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兩 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 年江澤 民提出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是新時

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8.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與基礎是:一箇中國原則。

14第十四課 鋼鐵長城

1.人民海軍的建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

立,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個艦隊。目前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逐步擴大。

2.人民空軍是在陸軍基礎上建立起來,空軍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的考驗,在朝鮮戰場擊落敵機三百多架,取得了輝煌戰績。隨着科技發展,空軍裝備了一批新型飛機。

3.導彈部隊是現代化軍隊不可缺少的,又稱爲第二炮兵,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1966 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導彈部隊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

導彈核武器等,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我國實行的是科技強軍戰略)

15第十五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最早提出:1953 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共同倡導:1954 年,周恩來、尼赫魯(印度)、吳努(緬甸)。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 萬隆會議(亞非國際會議)

(1)召開時間:1955 年

(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者:周恩來

(3)“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的意義:

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16第十六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1.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時間:1971 年 10 月 25 日,

(2)相關會議: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

(3)內容:

①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②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4)意義: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訪華:1971 年 7 月,爲尼克松訪華作準備。

(2)尼克松總統訪華:1972 年 2 月,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正式建交: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4)建交意義:中美兩國二十多年對抗結束,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4.2001 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2001 年中國還在上海成功舉辦了第九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這些都說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5.現階段任何國家與中國建交的前提和基礎是:

必須承認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7第十七、十八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

1.兩彈一星: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2)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導彈的研製:1964 年 6 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地區試驗成功。1966 年 10 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實現核爆炸,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

(4)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1970 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 1 號,成爲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神舟系列飛船:1999 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2003 年成功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5 年,成功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

2.雜交水稻:

1973 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稱爲“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 2001 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國際農學界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3.“863 計劃”:1986 年 3 月,四位老科學家提出,鄧小平作重要批示,重點發

展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1996 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爲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18第二十一課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着豐富多彩,服飾成了顯示人們風度、展示個性

的方式。

2.食:改革開放以後,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 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糧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積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1995 年, 國家在城鎮啓動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行乘飛機,私人汽車越來越多。 5.就業:自主擇業、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

6.社會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得到發展。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歸納 篇六

兩種命運的決戰

一、重慶談判(1945年8月—10月)

1、中共參加重慶談判的目的:爲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2、中共前往重慶談判人員: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2005年會考題)

3、主要成果:簽訂《雙十協定》

4、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5、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二、轉戰陝北

1、從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隊對陝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行。

2、面對敵人的進攻,中共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三、挺進大別山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會考鏈接:

(1)重慶談判沒有達成的協議是: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2)新民主主義時期,國共兩黨最高級的談判舉行地點是在:重慶

(3)1945年8月,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內和平的主要目的是:爲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將內戰責任加於共產黨。

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主要目的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

(4)美國支持蔣發動內戰的原因是:企圖把中國變成美國的殖民地。(或控制中國)

(5)抗戰勝利初期,共產黨面臨的主要政治任務是:爭取和平、民主

第17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遼瀋戰役(1948年9月開始,殲敵41萬餘人)

1、軍隊:東北解放軍 指揮:林彪、羅榮恆

2、攻佔錦洲、關門打狗

3、東北全境解放爲華北的解放創造了條件

二、淮海戰役(1948年11月開始,殲敵55萬餘人)

1、千里躍進,逐鹿中原(以徐州爲中心)

2、華東解放軍和中原解放軍

3、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人指揮

4、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使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威懾之下。

三、平津戰役(殲敵52萬餘人)

1、參加部隊: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2、分割包圍,甕中捉鱉(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3、國民黨北平守將傅作義投降。

4、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四、渡江戰役

1、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發起渡江戰役(毛澤東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標誌統治中國22年(27年至49年)的國民黨政權跨臺。 3、1949年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敗退至臺灣,造成了當今海岸分離的局面。

會考鏈接:

1、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及全國各階層的努力

2、在決戰中和平解放的是:北平

3、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村的院子裏,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髮,毛打趣地說:“打了三個勝仗,白了一根頭髮,值得!”這是因爲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戰略性大決戰的勝利

4、三大戰役的勝利表明:國民黨內戰政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