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而崇高的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着濃濃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於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爲國爲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裏,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

今天我們升旗儀式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胸懷感恩之心》,所以我給我的講話起了個題目叫“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同學們可能就認爲是背背古詩詞,看看名著等,其實不然。

中國傳統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演化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我們就是中華兒女。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它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所包攬的內容:

1.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

這也是同學們每天背誦的,也是最熟悉的。

2.傳統節日: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常見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漢語漢字:就是我們每天說的中國話和每天寫的方塊字。

4.傳統中醫:包括中醫、中藥、醫學典籍《本草綱目》等。

5.中華武術:包括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拳等。

還有,傳統音樂、琴棋書畫、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等,很多很多。

大家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然而現在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對西方的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好多人過洋節(什麼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等),還有一些人直接加入外國國籍,成爲了外國人。卻把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拋在了腦後,可以說這些人愧對中華兒女的稱呼。

作爲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我呼籲:從現在做起,從國小生中學生做起,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愛我們的祖國,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六2班的趙--

我今天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繼承傳統節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就到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爲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爲“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始於唐朝,祭月賞月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每當皓月當空時,家家戶戶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所以中秋節寄託着中國人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的美好願景。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代表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春節,最初的意義是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春天對未來的希冀。還有端午節對屈原虔誠的紀念和重陽節對先人的祭拜,無不展現了我們中華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徵。在這些傳統節日裏,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蘊藏的價值。讓我們在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個傳統節日裏,用心體會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與文化,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在此,我代表六2班提前祝賀大家中秋節快樂,祝老師們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祝同學們健康成長、天天進步!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4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瞭解傳統節日,熱愛中華文化》。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博的國家,廣袤的地界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自然景色,也爲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人文風光。有衆多民族組成的中國就連傳統的習俗都是如此豐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冬至"這個節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爲短暫夜晚最爲漫長的日子,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就記載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到了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對於冬至,蘇州一直延續古時候的傳統,"冬至大過年"這一說法在蘇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這一天,蘇州人就會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斟上冬釀酒,煮上餛飩,有說有笑的過一個溫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飯的餐桌上一定不會少了滷菜,俗語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嘸不吃,凍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貧困之家只能乾坐着凍也要凍一夜。人們不甘心凍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買滷菜吃。

這可以說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麼北方人的冬至就沒那麼隆重了,北方人並不過冬至夜,而是過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會吃一碗餃子,因爲餃子的形狀類似耳朵,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

說完了剛過去不久的冬至,再來說一說即將到來的春節吧。對於春節,南方和北方的差別也很大。

春節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在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對家裏進行一次大掃除,意味着"辭舊迎新",南方人喜歡在門上貼上"福"字和春聯,北方人除了春聯外,還會在窗戶上貼上剪紙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圍坐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長輩會給家裏的小輩一份壓歲錢,聽着窗外的鞭炮聲,看着春節聯歡晚會,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喜慶的紅色。

南北方的除夕較爲不同的是對於小年的理解,南方人通常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年夜",而北方則是將臘月二十三日成爲"小年",在這一天需要"祭竈",北方人會煮好麻薯,供奉給竈王爺,因爲在這一天竈王爺會上天向玉帝稟報人間的事情,爲了讓竈王爺不要胡說,能夠說些好聽的話,人們就用又甜又黏糊的麻薯糊住了竈王爺的嘴。

我們國家還有許多有趣的傳統文化,如"上元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宵節,"乞巧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七夕節等,都有着耐人尋味的歷史,同學們不妨憑着興趣去探尋一下吧。

發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2)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都去哪了》

最近一首《小蘋果》在網絡上爆火起來,被奉爲神曲,大街小巷都充斥着這個旋律,倍受廣場舞大媽們的青睞。可是大家仔細地聽就會發現,這首歌不僅歌詞簡單、旋律也很平淡,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呢?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是因爲當今多元的文化潮流淹沒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曾幾何時,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華夏文化如皇冠上的鑽石,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輝。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還是漢魏名家的傳經事業;無論是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還是陳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詩人屈原的憂患獨嘆,還是樵夫慧能的頓悟衆生;無論是從甲骨文、隸書、篆書、楷書到草書;還是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時期的小說。無一不洋溢着真善美的鄉土芬芳、平民情懷和人倫大愛,無一不體現出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國家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造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可是到了現代,這麼燦爛的文化卻在我們手中一點一點模糊、埋沒,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我們的近鄰——韓國,一個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小國,卻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得很好。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從“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是,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當我們很多人都在責怪韓國人的剽竊行爲時,是否能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韓國正在大規模的搶佔中國文化,而我們還在風風火火地聽着韓歌追着韓劇穿着韓服。看到這,或許我們就不會奇怪韓國的申遺成功了。

時代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捷,而那些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文化卻漸漸地被我們有意無意的淡忘。對西方經驗的學習,對傳統意識的批判,意氣風發的營造了我們的時代感覺與世界精神,它同時也疾風迅雨般地衝刷着中國倍受誤解的傳統文明,削弱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認同和歷史根源,電視、電影和一般大衆媒體的普遍流通更是造就了一個官能文化當道、社會價值浮動的生活形態。

不要怪韓國搶佔我們的傳統文化,那是因爲我們自己把文化弄丟了。相反,我們應該學習韓國重視傳統文化,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我並不是反對像“小蘋果”一樣的快餐文化,只是在吸收這些文化時,要注意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寫到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讓更多的國人重視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會離我們漸行漸遠嗎?

我們需要稍稍停下腳步,帶着那些應該永遠被傳承的文化,並不斷地爲之注入新鮮的血液。也許,若干年後,我們有同學會走入這一偉大的文化殿堂,與先聖先賢並肩論道,絃歌不輟,永世長青的開啓着、溫暖着、建設着未來無數個世代的中國人心靈。

讓那些帶着濃厚的民族情結的傳統文化走向更遠的未來,走向世界。

歷史在期待着。

標籤:發揚 國旗 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