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學生演講稿

關於繼承傳統美德文明學生演講稿

目錄

關於繼承傳統美德文明學生演講稿
第一篇: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德第二篇: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第三篇: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第四篇: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第五篇:繼承傳統 尊老愛幼(演講稿)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德

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德

摘要: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後備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青少年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名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青年學生;傳統美德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五千年中,先輩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茶葉、絲綢、陶瓷、水稻的故鄉。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曾大大地推動了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個人、家庭和爲人處世的美德,提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然而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各種新思想新觀念不斷出現,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人們感嘆當前社會“道德確失、世風日下。”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後備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傳統美德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的文化遺產,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在學習中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一 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團結的凝聚力,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強大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生活長時間的融和所形成的,各民族之間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共同組成了我們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我們事業必勝的保證。如果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國家就要衰敗,人民就要受苦受難。歷史上雖有短暫的分裂如五代十國、三國鼎立,但統一是大趨勢。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各民族人民爲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做出過不懈的努力和傑出的貢獻。

爲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歷史是涌現了許許多多的愛國志士。像南宋“精忠報國”的岳飛,“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陸游的詩《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祖逖爲恢復中原“聞雞起舞”。他們盼望國家統一的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導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祖國再窮,我也要爲她奮鬥,爲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

時期,條件比較艱苦。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要爲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着生命危險??。他們的目的就是要立志振興中華。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今天香港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我們的祖國還沒有最後的統一。與我們隔海相望的臺灣至今還沒有回到母親的懷抱。臺灣是我國神聖不可分隔的一部分,絕不允許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就要求我們中學生要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 勤學好問, 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

今天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毛澤東同志曾教導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好象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面對新的機遇新的挑戰,需要我們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勇於追求真理。向先輩們學習。

我國古人勤學好問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錐刺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頭懸樑等都是古人勤學故事。現在我們的條件比古人要好許多倍,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學習的機會,爭取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追求真理追求知識做學問,光好學還不夠,既要好學又要善問。孔子之所以成爲聖人、萬世之師,有一點就是他虛心好問,《論語》記載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還要求學生要不恥下問。學問學問,不學不行,不問不知。學貴在問,這樣纔能有所提高和超越。

三 尊長、知禮、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有着幾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以禮儀大邦聞名於世。古人提倡“老吾老以己人之老,幼吾幼以己人之幼”。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善良,譜寫了許許多多體現中華民族尊長、知禮、孝敬父母的美德的故事,如“虛席以待、程門立雪、王祥臥冰、黃香溫席、毛主席尊師”等這些故事多少年來在民間流傳不息,教育和鼓舞着歷代中華兒女。孟郊有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子孝母慈,晚輩善待長輩一直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改革開放十多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一度放鬆或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在相當範圍裏和相當程度上造成了道德墮落的現象,例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流行,社會冷漠良心麻木等等。一些家長教育自己的子女,已不用孔融、司馬光、也不是雷鋒、董存瑞、而是將以前只能是旁敲側擊,不能直言的東西,毫不隱瞞、毫不修飾地端給孩子,即用金錢去誘惑,鼓勵自己的孩子自私、拔尖、不能吃虧,使得當今的

孩子目無師長,唯我獨尊,小皇帝比比皆是。在大學裏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有學生整晚和戀人煲電話粥,卻不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有學生整晚上網玩遊戲也不願意花時間給父母寫封信,有的學生拿父母的錢給朋友過生日,卻不記得父母的生日。

這些小孩他們受到很多關懷照顧,但卻缺少關心和愛護別人,特別是關心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多學生做得不好,它們往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去想父母工作有什麼辛苦、勞累,75%的人不瞭解父母的生日、愛好、有何疾病,至於他們的工作對國家有什麼貢獻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偉大領袖毛澤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孝敬自己父母,1(更多請你搜索)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的墳前,寄託自己對父母的思念。第二件事就是去看望自己的老師毛宇居先生。吃飯時,毛澤東把老師讓在首位,親自給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毛澤東青年時代在湖南第一師範是學時的老師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貨。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人仍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還有《新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蓆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牀蓆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牀蓆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牀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着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着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着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裏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爲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

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爲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着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現在的少年兒童是下半個世紀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這一代人的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係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我們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今天尊長、知禮、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僅不能丟,更應該提倡和發揚。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爲世人稱道已久的傳統美德。作爲炎黃子孫,理當將其繼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四 改革、發展、創新的獻身精神

改革、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生不息的法寶。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 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於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

慘遭車裂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後來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爲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爲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的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理論根據,“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可貴品質,顯示了一代新風。被列宇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爲後人推崇和尊敬。還有就是近代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譚嗣同。他甘願爲變法流第一滴血,勇於獻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於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一個優秀民族。漢唐盛世的出現與開放是分不開的,張騫出使西域,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的中心均說明了這一點。明清時期中國雖說已走到封建社會的盡頭,八股盛行思想沒落,但仍出現了像徐光啓這樣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開闊,敢於破除民族偏見,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習,翻譯《幾何原本》,彌補了中國數學的不足;學習西方水利機械,寫進了《農政全書》;在修歷時既重視觀察儀器,又注意“會通”,並不盲目崇拜,表現出洋爲中用的博大胸襟。無獨有偶,在清閉關鎖國下,林則徐可謂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 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爲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着手調

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爲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啓蒙了思想,開創了新風。之後,魏源的《海國圖志》,嚴復譯的《天演論》等都爲啓迪中華民族的智慧,加快歷史的進程做出了貢獻。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外國的殖民壓迫入侵,我們落伍了。我們不能抱着古代的四大發明過日子,我們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着一場史無前列的改革開放運動,求發展求創新,正在“摸着石頭過河”。我們需要改革和創新的獻身精神。

五 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著稱於世,勤勞節儉是她突出的美德。中華民族以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如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累累碩果,造福子孫後代。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中國歷史上先進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人物倡導勤勞節儉並身體力行的事例數不勝數。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殘民以逞,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云:“奢則不孫,儉則固”“儉則窮欲,侈則多欲”,“節儉樸素,人之美 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的鮮明的善惡態度。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曾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訓儉示康》,“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今天讀來,仍然是字字千鈞。他告誡自己的子孫要向他學習勤儉,反對奢侈浪費。

我們不僅要勤勞節儉,還要自強不息。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美德,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大慶精神等。正是共產黨人發揚了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才以“小米加步槍”戰勝國民黨的飛機大炮,贏得天下。然而在還不富裕的今天,有部分青少年追求名牌、追求時髦超前消費,大肆鋪張浪費這是與我們的國情是不符的。我們今天還要提倡和發揚勤勞節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

六 追求正義的浩然之氣

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

現了中華民族氣節。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境界。漢朝的《蘇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時窮節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爲之傳誦。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鬥,人生自古誰死,留取了丹心照汗青。明北京保衛戰中的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贏得世人崇敬,於今天也深有啓迪。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爲人間留 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比如方誌敏烈士,在獄中斷然拒絕敵人的高官厚祿,寧死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這本鉅著。

背誦《〈孟子〉二章》,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氣此時正在他們年輕的心靈中升騰激盪。古人把正義、氣節看成高於生命。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榮也大有人在。像大漢奸秦會、汪精衛之流,遺臭萬年。時值今日在糖衣炮彈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嗎!所以在學習中突出愛國氣節的教育,能使我們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爲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爲重。反對“惟利是圖、見利忘義”。通過歷史的學習,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一代新人。形成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篇:繼承中華傳統美德

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各位老師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唯寫的,詩中表達了作者在重陽節這天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爲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

讓敬老、尊老之風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公交車上主動爲老人讓個座,遇到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老人,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對老人多些文明禮貌,多些寬容體貼等等.讓我們的老人感受到溫暖、幸福,讓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和諧,充滿愛!

第三篇: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

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實施方案

丁家橋國小

一、活動背景:

爲了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民族精神教育與現代公民素質培養有機整合,學校將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將活動的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娛樂性、創新型融爲一體,讓我國傳統文化精髓浸潤學生的心靈,不斷提高師生文化素養。

二、活動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傳承國學經典文化,在師生中形成以先賢爲楷模,勤勉學習,奮發有爲,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誦讀國學經典”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通過誦讀經典詩詞感受我國傳統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互助、勤學自強的優秀品質,與國小作文教學個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讓經典詩詞更好地引領我校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三、活動意義:

1、引導學生誦讀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經典詩詞、論語,吸取終生受益的知識精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優雅的氣質,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

2、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在誦讀中使低年級學生

擴大識字量,在吟誦表演中使高年級學生感受經典詩文的博大精深。學生養成天天誦讀的習慣,逐步使學生能夠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3、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誦讀,全面提高師生的人文素

養。

四、活動內容:

《經典論語》、《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國小生古詩文誦讀》以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經典故事等。

五、活動實施:

1、組織領導

組長:崔連俊

副 組 長:鄭立娟

組員:各班語文老師

2、職責:

組長負責全校經典誦讀的全面工作;副組長負責誦讀活

動的開展與日常管理、檢查;組員負責協調經典誦讀工作的開展和本班學生的誦讀活動,以及活動安排與落實。

3、活動時間及方式

(1)每週安排兩次誦讀時間,分別在每週二、週四第

二節課後時間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堅持學習、誦讀國學經典。

(2)充分發揮其他學科的課堂滲透作用。“經書不厭百

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只要學生能熟練背誦,裏面的意思自會理解,對於一些典故和字的讀音,教師要做適當指導。

(3)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創造性的開展

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充分利用詩歌朗誦比賽、經典誦讀比賽以及德育系列活動,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

4、活動展示

(1)集體誦讀展演:定期以班級爲單位,通過經典誦

讀比賽等形式展示教師、學生在參與誦讀經典上獲得的喜悅與成績。

(2)讀書筆記展示:主要以學生習作爲載體,展示讀

書心得,彰顯人文教育。

丁家橋國小國學經典誦讀領導小組2014年4月

第四篇: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院:美術學院

班級:09(5)

姓名:莊文越

學號:09173325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 文化凝練而成的社會道德準則, 是中華民 族幾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要求我們重視自身修養, 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社會 責任感和樂觀進取精神。 可以說, 中華傳統美德早已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那麼,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應 該怎樣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呢?

一、堅定不移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列寧說: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只 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 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爲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 國和氣節方面爲後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僅具有找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 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 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 所以每當中 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鬥號角作用。 自1840年鴉片戰 爭爆發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 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爲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 一強烈的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以上種種愛國實例,滲透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我們當代 大學生要銘記在心,體現在行動上,繼承並把它們發揚下去。

二、奮發進取,立志報國 奮發進取,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 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歷史上擁有大志者不乏其人。 明代戚繼光年僅十七就任文職官, 當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 他對父親表示,要做一個“身先士卒,臨敵忘身”之士,還寫下了“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 平”的詩句。 日後在蕩平東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異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成爲名垂 史冊的民族英雄。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 途經長沙寫下的 《沁園春·長沙》 , 其中“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爲己任的豪情壯志, 併爲之奮鬥終身。 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 可謂少年

壯志 凌雲。

我們大學生應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與祖國民族利益聯繫在一起, 把作爲跨世紀的一代與爲 民造福聯繫起來。更要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 不斷地砥礪操行,從而完成大志。

三、開拓進取,不斷創新 開拓進取,
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 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 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 原因很多, 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 流,銳意進取,勇於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慘遭車裂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後來 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爲兵革強大,請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爲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的 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 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 面對北宋中期 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 會儒家正統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 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爲 後人推崇和尊敬。

四、勤學好問,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 勤學好問,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爲豐富, 這與古人的勤學分不開的。 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 的故事。蘇秦爲吸取廣博知識, 夜以繼日發憤苦讀, 當睏乏時, 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 堅持學習。“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 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於在文學上大有作爲。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 “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 不學不問怎能成爲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纔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這些勤學好問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我們要從中受到啓迪, 逐步形成勤學好問 的良好品德。

五、尊敬師長,明禮誠信 尊敬師長,
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連封建帝王也不例外。 “西伯善養老”指的是周文王 在施行“仁政”時帶頭敬長。他上孝父母,下關心窮苦平民,並設立“三老五更”制度來侍 奉老人。共產黨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籌。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爲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爲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 老人這是人

人之常情”。朱德自1909年離開家鄉後僅見過其母一次,抗戰時期,朱老總工 作繁忙, 生活艱苦, 但仍節省下一部分錢寄給母親。 母親去世了, 朱老總非常悲痛地說: “我 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國共產黨, 使和母親同樣生活着的人能過快樂的生活”。朱德把熱愛母親,熱愛人民,熱愛黨緊緊聯繫 在一起。今天敬長傳統美德不僅不能丟,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 “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 在歷史上廣爲傳誦, 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 知禮, 講禮,對人彬彬有禮,是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 大多以他人爲重,以社會爲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

外化。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 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 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大邦”之稱的 民族, 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所以, 明禮誠信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 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 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 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 中起來, 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 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 勇於進取、 開拓創新、尊敬師長、明禮誠信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最後,讓我們時刻牢記江澤民同志在《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一書中的題詞"傳承中華美 德,培養民族精神"。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繼承這些傳統美德,並用自己的實際行 動把它發揚光大。


第五篇:繼承傳統 尊老愛幼(演講稿)

繼承傳統 尊老愛幼(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156班的賀雨涵,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繼承傳統,尊老愛幼》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爲有這樣的傳統感到自豪和驕傲。作爲一個國小生,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尊老愛幼的事例,如春風一樣,感染着我們,打動我們純潔幼小的心靈。

《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第二條規定:我們要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平等待人……

我們大多數同學是獨生子女。部分同學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如果你們聽了以下幾個故事,你們會怎麼想的呢?你們是否會有所觸動呢?

爸爸曾經給你講過這麼一個故事——百善孝爲先。春秋時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時候,由於父母體弱多病,家裏很窮。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可家裏一粒米也沒有,怎麼辦?小小的子路,於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的山路,從親戚家裏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我國的開國元勳——陳毅元帥,即使自己作了元帥,可還是親自爲自己病弱的母親洗衣洗褲,從來不要自己的下屬去做,難道他不是尊老愛幼的楷模嗎?

我國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氣中,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跳進冰窟窿裏,奮勇救出落水的朝鮮少年,從而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他這種無私愛幼可感動日月的精神和品質,像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我們的心靈。因些,作爲一個新世紀、新時代的國小生、少先隊員,我們大家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尊老愛幼的模範;積極、勇敢地接過先輩們尊老愛幼的接力棒,把祖祖輩輩這一光榮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謝謝大家!

推薦更多範文:

中華傳統美德演講稿

弘揚傳統美德演講稿

傳統美德演講稿

繼承民族傳統,做文明有禮的中學生

新時期國小生家庭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