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新版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主題演講稿【新版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一

“好新聞,現場是關鍵。”在過去9年的記者生涯裏,每一個新聞採訪都讓我對這句話理解得更爲深刻。

在今年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災中,“到一線!到現場!”已成爲我和同事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深入一線,在傳遞及時、準確信息的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同時,投入災區報道的同仁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媒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人們感受到,災情面前,記者同樣是戰士。我們以筆和鏡頭,捕捉着一個個奮勇抗險的故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傳送回抗洪一線的實時動態〖〗,記錄下守護家園的愛與情懷,呈現出大家共同面對災難的抗爭、不屈與偉大。

作爲一名黨報記者,會場是我們的現場,基層是我們的現場,抗洪搶險一線也是我們的現場。不僅是因爲在現場能夠親眼觀,親耳聽,親身感,捕獲的新聞具有較強新聞價值和魅力,更重要的,這是履行好職責的必要條。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二

1999年7月,一個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自薦來到了xx人民廣播電臺。住着平均每天1塊錢合租房,吃着每頓不超過3塊錢飯菜。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充電。

那個年輕人,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因爲個人原因請過一天假,甚至,結婚和生孩子,甚至岳父去世,也是等到老人火化後,大清早,6點多鐘,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節目。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可以第一時間爲受衆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2007年3月4日,遼寧遭遇了56年未遇到的大暴雪。3月5日,大雪封閉了所有的交通。我和臺裏的同事及時進行了溝通,由附近的主持人上節目,我來報道雪情。一大早,大北風颳得讓人睜不開眼,我從大窪出發,深一腳,淺一腳地,跌倒了爬起。有時走幾步還要後退幾步。當時,大雪最深的地方已經淹沒了305國道兩側平房的房檐。走到半路到達田家的時候,我真的又冷又累,找了一家商網要了一杯熱水,歇息了一小會繼續趕路。路上我連續發了3次現場報道,及時報道了雪情和沿線的交通情況。用了將近4個小時,既完成了報道任務,又成功到達單位。領導和同事們,都誇我精神可嘉,可我想這樣纔像個記者,在急難險重、突發事面前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我一個人付出了一些,卻讓數以萬計的聽衆瞭解到了真實的雪情。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裏面縈繞着溫暖和濃濃的愛的味道。2008年5月15日,xx市電臺與運輸管理處,要做一個“迎奧運、綠色出行”的特別直播活動。可是,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就在活動前一天,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原有活動中,增加爲汶川同胞愛心捐款環節。活動一開始,愛心就像潮水般向我們涌來。出租車“愛心車隊”排成一排,10元、20元、50元,捐款帶着溫度被投入到捐款箱內。私家車也相繼停了過來,一位大姐從錢夾裏掏出1000塊錢毫不猶豫地投到捐款箱內。一位大娘從二基地步行來到世紀廣場,從襪腰裏掏出100元,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激動地說:“我老了,可以少吃點、喝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這個老太太也要獻上一份愛心……”外地的一位司機途徑盤錦聽到直播節目,讓人捎來200元,表達心意。一個企業家帶着墨鏡,走下車徑直走到捐款箱旁,一句話不說留下了3萬元。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福利院的老榮軍穿着軍裝,唱着社會主義也表達了濃濃的心意。整個上午的活動,我們爲汶川籌集善款達20餘萬。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位環衛工人在風雪裏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就着水吃饅頭的情景。這個情景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努力的要爲環衛工人做些什麼。2012年12月4日一場大雪過後,我和同事們走上街頭爲環衛工人送去熱水。並通過電波號召臨街商網、企事業單位和住戶加入“溫暖小站”爲環衛工人提供歇腳的地方。臺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廣播電視互動,新聞聯動。接二連三, 150餘家“溫暖小站”出現在盤錦的城市鄉村。“溫暖小站”讓環衛工人去除了害羞心裏,大大方方地到裏面喝杯熱水、休息休息,她們不會說什麼,只是感謝!淚珠在笑臉上滑落,溫暖卻在她們心裏油然而生。中央文明網和遼寧衛視遼寧新聞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溫暖小站,溫暖了XX,溫暖了全城。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既能夠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能又能爲百姓提供服務,匡扶正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車的後備箱裏,長年備有一雙靴子。記得,2012年初冬,一位農民朋友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我市一鄉鎮,部分水利工程偷工減料,上水線水泥不堅固,存在豆腐渣情況。爲了弄清事實的真僞,我和同事下了節目後,驅車加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在現場,農民朋友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能來,來得這麼快,這麼辦事兒,沒有你們這國家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就要受損了!” 來到上水線裏,農民朋友脫掉水靴,光腳站到了有冰碴的水裏,要把鞋給我換上,我執意不肯,讓他把鞋穿上。我輾轉騰挪,腳上沾滿了泥巴和冰水,跋涉了近半個小時,鞋崴壞了,腳也受了傷,但卻贏得了當地農民朋友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後經我們聯繫國土資源、水利、鄉鎮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取證,工程施工方對工程重新加固,問題得以解決。從那以後,我買了一雙長靴常年放到了車的後備箱裏,每每到農村採訪,都會帶上它。我知道,身爲記者,要想服務好受衆,首先要融入他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給了我傳遞正能量的舞臺,給了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他人的機會。今年的4月19日是《行風熱線》開播10週年的日子。從它的出生到10歲的生日,我一直在它的身邊。這麼多年,我報道過30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最美婆婆”羅榮芬。全國十大見義勇爲好司機——張海娟;拾到6元多元,及時物歸原主的好的哥“胥繼東”等等。十年間,我和我的夥伴一起爲盤錦的百姓解決訴求和政策諮詢超過了7萬件。因爲我的執着和努力付出,盤錦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我“盤錦市勞動模範”的稱號,遼寧省廣播電視局授予我“遼寧省金話筒“等榮譽。而我的聽衆更是把“xx好人”、“政策110”、“正義哥”等美譽送給了我。讓我更加感覺到身上使命和責任的重大。

我熱愛新聞工作,所以我要執著地走下去。 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職業,讓更多的人得到關注,享受平等,擁有尊嚴。親密接觸和聆聽了更多新盤錦和盤錦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砂紙打磨着我的思想,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對新聞職業始終保持敬畏與尊重。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不會要忘記當初爲什麼出發!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三

尊敬的段書記、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我們作爲一個廣播人,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主流媒體如何找準上下結合點,能夠讓領導和羣衆兩頭都滿意,相對報紙、電視,廣播是弱勢媒體,弱勢媒體如何才能發出強勢的聲音,增強新引力,提高引導力,服務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真實反映民生、民情、民意。這一個多月來,特別是“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的新聞實踐,使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答案,確實收穫很大。

跟進、實幹、領先。全市領導幹部大會剛結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繼鼎和徐蘭峯副市長就給我們新聞單位提出“六字要求”。我們深切體會到,跟進就要吃透兩頭,實幹就要貼近兩頭,領先就要強化兩頭。我們從領導講話中真切領會到一個字“幹”,而且是要真幹、快乾、實幹、大幹、帶頭幹。我們從“一創雙優”活動動員報告中體驗到市委要帶頭乾的決心、信心和意志,彷彿聽到了濮陽又好又快發展的腳步聲。我們從市領導“五+二、白加黑、夜總會”的工作緊迫感中更是學有榜樣。我們也從羣衆的呼聲和願望中,感受到了羣衆真心擁護市委的決策,大家需要幹、願意幹、跟着幹,切身體會到“人心思變、人心思幹、人心思發展、人心思和諧”的迫切需求。吃透上下兩頭這個“幹”字,也激發了我們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們也要幹,我們要發揮廣播特點、突出媒體風格幹。開闢專欄報道、開辦專題報道、開展系列報道、開通廣播網絡音頻同步直播、開動直播車開展“三下鄉”活動,全方位、立體式、流動型、多樣化開展新聞宣傳。濮陽市委書記段喜中在“一創雙優”集中學習教育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說出了羣衆的心裏話,反映了羣衆的呼聲和願望,誰能幹、誰實幹,我們就是他的追星族。這都反映出羣衆思幹、想幹的迫切心情。

學而知進,幹而知不足。在宣傳推動開展”一創雙優“集中學習教育活動的同時,我們也深切體會到自身的差距。比如:在改進會議報道,加強時政報道,注重民生報道,深入基層報道,突出重點報道、壓縮一般性報道方面亟待提高。我們要創新機制、嚴格獎懲、抓好示範,引導記者沉下去、蹲下來、跑一線、到基層,親臨新聞現場,採製精品力作。當前,特別要抓住”一創雙優“幹部受教育、羣衆最受益這個主題,瞄準省、中央媒體,發大稿、上頭條,出亮點、樹形象。我們還要在新聞改革、節目創新、品牌打造、產業發展、內部管理、用人機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要多策並舉抓學習、堅持不懈抓作風、持持以恆抓實效上下功夫,爲”一創雙優“、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濮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四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爲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爲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爲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爲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衆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XX年5月,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衆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銳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爲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發展史;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2019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爲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認爲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戶,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週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事跡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爲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說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說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爲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爲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衆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xx日報 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