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說演講稿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精品多篇)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精品多篇)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瞭解時代和思想背景,明瞭伏爾泰對人類的貢獻。

二、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文章內容。

三、欣賞語言,體會充滿*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語言的欣賞。

教學難點: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陌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778年,“教導人們走向自由的”的“法蘭西思想”伏爾泰與世長辭了。一百年後,另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維克多雨果站在紀念伏爾泰百年冥誕的講壇上,發表了一篇*澎湃的演講。讓我們一起走近偉人,去領略這兩位傑出人物的思想光輝。

二、檢查預習

1、多媒體課件出示:(1)注音:隕柩睿恪

(2)、解詞:隕落靈柩睿智凌駕黎民百姓恪盡職守

2、學生自由朗讀精彩段落。

3、交流找到的有關資料。

多媒體課件出示:(1)伏爾泰:法國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旗手,歷經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目睹封建*主義由盛轉衰,深刻預見革命必將到來。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諸多作品中《哲學通信》被稱爲“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標誌法國啓蒙運動的真正開始。他以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及對黑暗的封建*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

(2)、雨果: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暴力、以愛治惡。創作長達60年以上,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3)、啓蒙運動: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的文化運動。弘揚理性、反對宗教、提倡人權。教導人們勇於反抗,追求正義。

三、整體感知

本文可分三部分:

1、(1)對伏爾泰作出的貢獻進行了總體性的評價。

2、(2――12)帶領人們回顧歷史,頌揚伏爾泰在著作、思想和現實鬥爭方面的豐功偉績以及非凡的人格力量。

3、(13――14)回到現實19世紀,高度讚揚伏爾泰的思想和精神,呼籲人們向他討教,並表達自己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

四、研讀課文

1、伏爾泰爲人類文明作了怎樣的貢獻?

學生找相關語句後明確:他用著作同封建*制度鬥爭,教導、安撫、教化人,用行動爲受害者辯護,替弱者伸張正義,他把人的尊嚴伏賦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從混沌愚昧中走出來,*君主統治,開創一個民主文明的法蘭西。

2、雨果爲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作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討論後明確:因爲伏爾泰爲人類開啓了思想從那時起“人類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一切都靠理性,不再盲目臣服*與*,人間的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真理及良心。

3、作者認爲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原因是?

指名讀課文後討論明確:因爲伏爾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國十八世紀的特點。他啓迪人們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類。

4、對於我們來說進步的兩方面表現在?

指名回答後明確:第一,做一個人要行使自己的權利――捍衛自由追求真理。第二,做一個公民要恪盡職守――維*律尊嚴防止強權與醜惡勢力對人權的踐踏。

五、欣賞語言

1、學生自由發言,其他學生品評交流。

2、教師舉例。

3、總結語言特點:雨果在這篇演講中很好展現了浪漫主義的語言風格。體現了對比鮮明、文采飛揚、比喻生動、渲染誇張等特點。

六、佈置作業

選擇你所喜歡的語段背誦積累

板書: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偉大的頭腦

禮讚――伏爾泰浩瀚的心胸

正義、仁慈、誠實光輝思想

雨果巨大的貢獻

思想

吶喊――自由、平等、博愛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篇二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

演說一開始,雨果就用“巨星隕落”來評價伏爾泰在人類歷史上的非凡地位,並高度概括了伏爾泰生活的時代及其世紀性的貢獻。“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這句話蘊涵着豐富的意義。首先,“一個世紀”指他所處的那個風雲激盪的法國18世紀,這是“登峯造極的君主政體和曙光初現的革命年代”,“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搖籃”“靈柩”“深淵”“曙光”這些詞語極其生動地概括了法國18世紀的歷史特點。其次,見證了這個偉大時代的伏爾泰,他所行使的職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正是這一點,使他成爲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師。越是偉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譭譽:“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過去”象徵着黑暗與邪惡,“未來”意味着正義與光明。伏爾泰所受的極端譭譽,正反襯出他與黑暗的勢不兩立,他對世人的啓蒙碩勳(“啓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帶來光明)。雨果對伏爾泰的這些精彩評價,馬上激起了聽衆的共鳴,贏得贊同的掌聲。

隨後,演說的基調暫趨平穩,雨果開始帶領人們具體地回顧歷史。他從“大革命前,社會的建築是這樣的”說起,概要分析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階級狀況(三級等級制度)以及宗教的殘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悽慘。正是面對這股巨大的醜惡力量的聯合,伏爾泰“獨自一人”開始了戰鬥。而他應戰的武器,就是那支如椽巨筆(“筆”寓示伏爾泰的歷史貢獻主要在其思想方面)。雨果用了一連串的排比,歌頌這場戰爭的偉大意義:“是思想反對物質的戰爭,理智反對偏見的戰爭,正義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被壓迫者反對壓迫者的戰爭,是仁慈的戰爭,溫柔的戰爭。”這裏的每一句評價,都富有耐人尋味的含義,“思想”“正義”“反壓迫”等詞,都蘊涵着啓蒙運動的精神實質,即“把人的尊嚴賦予黎民百姓”。伏爾泰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著作和思想,還包括他積極投身於現實的、爲一個個受迫害者辯護的具體鬥爭:“他爲西爾旺和蒙巴伊而鬥爭,如同他爲卡拉斯和拉巴爾鬥爭;他承受了一切威脅,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衊,流亡。”正是思想啓蒙與現實關懷,成就了伏爾泰的偉大。

偉人的偉大之處,不僅在其豐功偉績,更在其非凡人格。演說的後半部分,雨果又專門禮讚了伏爾泰“睿智的微笑”。這微笑,“蘊涵有哲理的憂傷”,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對憤怒情緒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塵囂之後的寬恕與安詳。對權貴與壓迫者的嘲笑、譏諷,是比對手站得更高的俯視、輕蔑;對弱者與被壓迫者的微笑、安撫,是最爲真摯的仁慈與博愛。憂傷,也許來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獨,來自對改造社會與人心之艱難的體悟;但“明知不可而爲之”的濟世情懷,終究使他把一生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於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把迷信和醜惡照得透亮,從而催生出平等、博愛、理智、和平等人類永恆的精神追求。

演說的最後,雨果從伏爾泰的時代回到了他所在的19世紀。正是以伏爾泰爲領袖的一代啓蒙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的種子播撒到了世人的心田,所以從伏爾泰開始,“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覺醒,再也不會盲目地臣服於權威與專制,人間的最高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爲公民,“恪盡職守”,就是要維護法律的尊嚴,防止強權與醜惡勢力對人權的踐踏;做爲個人,“行使自己的權力”,就是捍衛自由,追求真理。這些偉大的精神,是由伏爾泰等啓蒙思想家帶來的,怎不讓後人對之肅然起敬並且繼續討教?雨果的時代,“野蠻還在”,“刀劍猖狂”,人類還在流血,還有君主獨裁,還有不息的戰爭,還有被壓迫者的痛苦和呻吟。於是,作爲法國19世紀精神領袖的雨果,像他的前輩伏爾泰一樣,再一次向世人大聲疾呼“人的生命權,良心的自由權,理性的最高權威,勞動的神聖性,和平的仁慈性”。最後,仍然用富有激情的生動語言呼告:“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表現出與黑暗專制勢不兩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同時也暗示着:長眠於墳墓中的伏爾泰,他曾經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無論曾經怎樣被黑暗湮沒,但最終都將在人類歷史上大放光彩。這句話,極其巧妙地呼應了演講開頭的“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紀與19世紀,把整個人類解放的光輝歷程,都融合在一起。

從歷史到現實,從伏爾泰的卓越貢獻到他的偉大人格,構成了整個演說的脈絡層次。演說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語句,俯拾皆是,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

二、問題研究

1.怎樣理解“理性的最高權威”?

雨果在盛讚伏爾泰的歷史功績時,說“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即“培育良知,教化人類”。那麼,伏爾泰究竟要教化人類的什麼良知?演講的最後部分,雨果又說,從伏爾泰開始,“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聯繫全文內容,我們可以知道,這裏所說的“良知”與“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啓蒙運動的核心概念,是認識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意義及侷限性的關鍵。在啓蒙運動以前,西方人還活在宗教神權和專制王權的陰影之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雖然對其有所衝擊,但還未能從根本上摧毀神權與王權的強大統治,“人的尊嚴”還未能真正確立起來。正是以伏爾泰爲領袖的一代啓蒙思想家,才顛覆了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不證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審判。及至19世紀初,雨果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爲無上權威,所以他纔在演說最後大聲疾呼“理性的最高權威”。

2.怎樣欣賞本文的詩化語言?

作爲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在這篇演講中很好地展現了浪漫主義的語言風格。任何一種語言風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爲基礎的,浪漫主義的語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語言背後,是雨果對黑暗現實與不合理制度的尖銳抨擊,對人道主義的熱切呼喚。而其語言本身,則體現了對比鮮明、文采飛揚、比喻生動、渲染誇張等特點。例如,“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伏爾泰的微笑,“蘊涵有哲理的憂傷”,又“含有黎明的曙光”。“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對於這些語言,應聯繫思想背景來品味,在反覆誦讀中體會美感和激情。

練習說明

一、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體會雨果充滿激情、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並選擇幾個最能代表這種語言風格的段落,把它們背誦下來。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風格、激發感情共鳴;背誦精彩段落,增加語言積累和語感培養。教師可以先對“浪漫主義”做些解釋。

二、從雨果的演講中,可以瞭解到伏爾泰爲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雨果爲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做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大意,進行內容概括。

伏爾泰對人類的貢獻可以歸納爲兩大部分。一是通過著書立說和文學創作,做出思想上的貢獻:“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教導人們走向自由”;二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爲他那個時代的弱勢人羣爭取人權,勇敢鬥爭。

伏爾泰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因爲從那時起,“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審,人們再也不會盲目地臣服於權威與專制,人間的最高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總之,“新紀元”的說法是對啓蒙運動意義的高度評價。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體會雨果飽含激情、詩化的語言中蘊蓄的深刻含義。

1.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

2.我們應爲這微笑感動。這微笑裏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們感到,從今以後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

此題意在品味詩化語句中的哲理和激情。

1.“過去”象徵着黑暗與邪惡,“未來”意味着正義與光明。伏爾泰受到“過去”的詛咒與“未來”的祝福,正反襯出他與黑暗的勢不兩立,他對世人的啓蒙碩勳。所以說“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

2.伏爾泰的微笑,是對憤怒情緒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塵囂之後的寬恕與安詳;對權貴與壓迫者的嘲笑、譏諷,是比對手站得更高的俯視、輕蔑;對弱者與被壓迫者的微笑、安撫,是最爲真摯的仁慈與博愛。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把迷信和醜惡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愛、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思想取代武力成爲“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覺醒,再也不會盲目地臣服於權威與專制,人間的最高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這句話揭示了啓蒙思想家的畢生追求與巨大貢獻。

4.這句富有激情的生動呼告,表現出雨果與黑暗專制勢不兩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同時也暗示着:長眠於墳墓中的伏爾泰,他曾經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無論曾經怎樣被黑暗湮沒,最終都將在人類歷史上大放光彩。這句話,極其巧妙地呼應着演講開頭的“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紀與19世紀,把整個人類解放的光輝歷程,都融合在一起。

四、課文中,雨果盛讚了伏爾泰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進一步瞭解這個被雨果如此推崇的偉人吧?在課外查找有關伏爾泰生平、創作、思想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此題意在鍛鍊學生的資料檢索能力。

教學建議

一、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於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瞭解時代與國情背景,不清楚啓蒙運動在西方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就很難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啓蒙思想的當代闡發,也就很難激起感情共鳴。解決辦法建議如下:

1.如果學生已經學過《世界歷史》,可結合相關內容向他們介紹背景情況,或讓學生在上課前分工查找資料,課上進行交流。

2.可通過講述“伏爾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激起學生了解時代與思想背景的興趣,儘量不要跟學生照搬歷史或哲學教科書上的抽象概括。

3.如果學生對啓蒙思想(如弘揚理性、反對宗教、提倡人權)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可以把重點和突破口放在“正義感”方面,即伏爾泰爲弱勢人羣吶喊、奮爭的行動。

二、在總結伏爾泰的貢獻時,學生可能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對他在思想史上的貢獻不容易明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伏爾泰與黑暗勢力鬥爭的武器是什麼?“筆”的寓意是什麼?演講開頭所說的伏爾泰完成的使命是什麼?

三、本課的學習重點可以放在語言欣賞方面,通過朗讀和背誦,讓學生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有關資料

一、伏爾泰生平(施康強)

伏爾泰(1694—1778),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本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生於巴黎一個公證人家庭。在耶穌會學校受中學教育。畢業後與貴族子弟交遊。由於寫詩諷刺權貴,曾兩次入獄。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1734),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15年。這期間他一度被宮廷任命爲史官,1746年並當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伏爾泰抱着對開明君主的幻想,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請,於1750年來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把他當文學侍從看待。這一時期他接近年輕一代的啓蒙思想家,爲《百科全書》撰稿,文稿後來收入他的《哲學詞典》(1764)一書。1753年離開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與歐洲各國人士保持頻繁的通信聯繫,並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撰寫大量小冊子,揭露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下司法部門的黑暗。1778年爲出席他的悲劇《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伏爾泰在啓蒙運動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開明君主制。他在哲學上信奉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伏爾泰是自然神論者,提倡對不同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態度,終生與宗教偏見作鬥爭,但又認爲宗教作爲抑制人類情慾和惡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歷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他的歷史觀點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把歷史發展看做理性對謬誤、特別是對宗教狂熱的鬥爭,並且過分誇大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餘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爲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爲王,頒佈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有刪節)

二、伏爾泰的故事(劉板盛)

伏爾泰晚年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鬥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莊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圖盧茲市菲拉蒂埃街的一個住家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

這家的主人讓·卡拉是頗受人尊敬的胡格諾派的商人。

當天深夜,讓·卡拉發現長子馬克—安東尼在店鋪懸樑自盡,一時全家慌了手腳,母親失聲痛哭,驚動四鄰。突然,在圍觀的人羣中有人說道:“馬克—安東尼是被他父母殺死的,因爲他選擇了天主教。”

天主教與新教經歷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但對立依然十分尖銳。圖盧茲一位法官聞訊趕來,一不調查,二不審訊,甚至連現場也沒看上一眼,便將“謀殺”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歸案。

馬克—安東尼爲什麼自殺?原來,這位28歲的青年曾學過法律,一心想當律師,但因無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證明書,被迫從事商業。他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一筆錢作生意,遭父親拒絕,失望之餘,天天上咖啡館借酒澆愁,後因債務纏身,更覺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尋了短見。

頭髮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謀殺”之罪顯然難以成立。檢察官迪庫大義凜然,出庭替老卡拉辯護,卻被停職三個月。律師絮德爾想闡明事實真相,但陷入狂熱興奮中的法官卻不屑一聽,反倒認爲這位律師無能。審判長濫施權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謀,卡拉義正辭嚴,斷然地說:“既然沒有犯罪,何來同謀?”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顧一切無罪的證據,粗暴地判決卡拉車裂之刑。臨刑前,老卡拉悲憤地說:“我已經說明真相,我死得無辜……”

事發不久,伏爾泰便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教會歷來持懷疑態度,認爲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是無恥之徒。卡拉老漢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對教會和司法當局的無比憤慨,他決心爲維護人的尊嚴、爲爭取信仰自由而奮鬥。

他通過各種渠道,沉着冷靜地親自調查和蒐集證據,並將被流放到日內瓦的卡拉的兩個兒子召到費爾奈,根據他們兩人提供的詳情和從過往旅客中聽到的反映加以比較,從而對整個事件作出個人的判斷。

其間,他發表了卡拉兩兄弟的口供,寫了揭露這起慘無人道的冤案的小冊子,併爲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費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輿論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爾泰親自寫了上訴書,作出“我敢肯定這家人無辜”的結論。3月7日,樞密院下令重審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漢及其一家終於得到昭雪。

這年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

嗣後,他還曾爲同樣遭到教會迫害的一位19歲的騎士拉巴爾和一位年過半百的風水先生西爾旺奔走呼號,並使這兩起冤案終於得到平反。

在整個晚年, 伏爾泰以更加旺盛的鬥志從事大量的創作,先後爲《百科全書》撰寫了613條辭目,並於1764年彙編成冊,以“哲學辭典”爲題公開發表。此外,他還出版了哲理小說《查第格》《天真漢》,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史》和《論議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爾奈定居期間,他一直與歐洲各國的各階層人士保持頻繁通信。據統計,僅保存下來的伏爾泰的信件就有一萬多封,和他通信的計七百人之多。他利用這種方式,跟通信者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宣傳他反專制反教會的啓蒙思想。伏爾泰所作的不倦鬥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名字響徹整個歐洲的上空,不少社會名流慕名而來費爾奈求見。費爾奈成了歐洲輿論的中心,當時的進步人士尊稱伏爾泰爲“費爾奈教長。”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8年的巴黎。消息一傳開,全城都轟動起來。一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年輕人更是欣喜若狂,紛紛涌到他的下榻處,使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趁他經過時,偷偷地從他的皮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做聖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爾泰因過於激動,加之尿毒症發作,被迫臥牀。但他仍然堅持口述最後一部五幕詩體悲劇《伊雷娜》。劇本雖寫得平平,但演出時,巴黎和凡爾賽反應都十分強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爾泰也拖着病體臨場領略這最後的榮譽和幸福。

教會人士心懷鬼胎,想利用伏爾泰的威望擡高自己的身價,因此趁伏爾泰病篤之機,企圖從中撈點油水。

一天,一個神甫鬼鬼祟祟地竄入伏爾泰的病房,要求伏爾泰作臨終懺悔。伏爾泰雖然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但他一貫與教會勢不兩立。他深知這位神甫的來意,毫不客氣地把他打發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長重演故伎。伏爾泰一見他進來,便問:

“神甫,您從何處來?”

“啊,先生,我從上帝那裏來!”

“真的?您能給我出示上帝的詔書嗎?”

伏爾泰雖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他特有的辛辣諷刺,無情地揭露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醜惡嘴臉。

5月12日,伏爾泰不住咯血,體溫急劇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這般受苦,給他送來了阿片酊。伏爾泰糊里糊塗,竟把這種藥效顯著的鎮靜劑全喝下去了。三個神甫趁他昏迷之際闖了進來,待他稍爲清醒後,問他是否承認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本來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聽見“基督”“神聖”這兩個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個驚人的動作撐起病體,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說:“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時,伏爾泰與世長辭。反動教會對這位褻瀆宗教的宿敵恨之入骨,下令連夜將他的屍體運出巴黎,棄之荒冢。

可是,伏爾泰在法國18世紀啓蒙運動中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認爲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將教育好幾代人,爲反封建鬥爭奠定了理論基礎,爲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武裝了法國人民的頭腦。

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伏爾泰的骨骸被移葬到偉人公墓。

(選自《法國文學名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三、啓蒙運動(朱光潛)

啓蒙運動是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爲思想和行爲的基礎。“啓蒙”一詞,德語爲Aufklrung,英語爲Enlightenment,意爲啓迪,在啓蒙運動中引申爲用近代哲學和文藝的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被教會和貴族專制的迷信與欺騙所造成的愚昧落後的社會,恢復理性的權威。啓蒙運動不僅在文化部門展開,同時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科學、哲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各個方面。

啓蒙運動發生在法國路易十四逝世之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前。文藝復興雖然從13、14世紀到15、16世紀已將反對教會和封建統治的鬥爭進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會和封建貴族在歐洲統治了千餘年,根深蒂固;當時工商業還沒有大規模地發展,資產階級還處於無權地位,力量薄弱,沒有徹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動勢力妥協。西歐各國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法國在17世紀處在所謂“偉大世紀”即路易十四的世紀,也是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聯合專制的勢力最盛的世紀。資產階級和平民合爲“第三等級”,還處於無權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穌會僧侶手裏,獨尊《聖經》和少數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衆處於相當愚昧的狀態。這就是啓蒙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經濟和政治的形勢開始有很大的轉變。法國和英國隔海相望,法國比英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落後了一個世紀。英國已擁有海上霸權,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已走上政治舞臺,開始進行產業革命;工人階級日漸活躍;政治上興起憲章運動,奠定了議會民主制基礎。文學上在莎士比亞之後出現了理查遜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爲主人公的新型小說。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曾留居英國。他們與英國經驗派哲學家洛克和休謨等人結下親密的友誼。他們都欣賞英國的三權鼎立和議會民主制。啓蒙思想家狄德羅編纂法國《百科全書》(即《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曾受到英國張伯斯主編的傳播近代哲學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的啓發。

在法國百科全書派活動的20年中,他們一直不斷地受到反動勢力的反擊和迫害,有些人被關進監獄,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國外。百科全書被禁止發行,或被燒燬。當時檢察官在最高法院對百科全書派進行公訴中提出的罪名是“他們形成一個集團,爲着擁護唯物主義,摧毀宗教,鼓吹獨立自由和敗壞風俗”。但百科全書終於在1772年問世。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百科全書派領袖之一孔多塞參加了這次革命,被選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議員,革命中兩次“人權宣言”都宣佈人權是人類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權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財產”四大項,體現了百科全書派的理想。由此可見,啓蒙運動爲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準備。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爲18世紀法國偉大啓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有刪節)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篇三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11

課題

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演說的特點

領略兩位傑出人物的思想光輝

過程與方法目標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詩化的語言

情感態度目標

瞭解與感受伏爾泰的崇高思想與人格力量

重點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詩化的語言

難點

瞭解演說的特點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導入簡介

從題目上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維克多·雨果爲紀念伏爾泰

百年(1778-1878)冥誕的演說詞。爲什麼要紀念伏爾泰?(他

聽介紹

引入新課

有哪些貢獻)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雨果的演說。

雨果:法國作家,父親是拿破崙軍官。

伏爾泰:法國作家、哲學家、啓蒙思想家。

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從小喜愛文藝。中學畢

聽介紹

瞭解文常

業後,因作詩諷刺宮廷而遭囚禁。在獄中完成第一

個悲劇《奧狄浦斯王》,出獄後因宣傳啓蒙思想,

多次受迫害並被放逐國外。爲避開當局追捕,晚年

避居法瑞邊境,積極參加政治鬥爭。

二、閱讀感知

有感情地朗讀

整體感知課文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12

課題

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演說的特點

領略兩位傑出人物的思想光輝

過程與方法目標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詩化的語言

情感態度目標

瞭解與感受伏爾泰的崇高思想與人格力量

重點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詩化的語言

難點

瞭解演說的特點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課文研讀

1、從雨果的演講中,可以瞭解到伏爾

泰爲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2、雨果爲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

作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

細讀課文,討論交流

理清內容,讀懂課文

3、作者認爲“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

他是一個世紀”的原因是什麼?

4、“對於……兩個方面很清楚地顯示出

來。“其中”兩個方面“是指什麼?

二、品味語言:結合課後習題三

合作討論,交流品味

瞭解演說詞的特點

三、小結:

這篇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

四、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部分背誦。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伏爾泰對人類歷史的卓越貢獻,尤其是他在思想的貢獻。

2、體會雨果充滿*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3、朗讀練習,在朗讀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諧、和平、正義等思想的薰陶。

教學重點

1、理解伏爾泰的歷史貢獻及啓蒙思想的偉大意義。

2、通過朗讀和背誦,體會雨果充滿*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啓蒙運動在西方歷的重大意義,因而很難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啓蒙思想的當代闡發,很難激起感情共鳴。

教學設想

1、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講述伏爾泰的故事,聚焦於伏爾泰爲弱勢人羣吶喊、奮爭的正義行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2、查找資料,瞭解浪漫主義、啓蒙運動的含義。

3、利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教學方式:朗讀、置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用具:多媒體課件、朗讀錄音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伏爾泰的偉大貢獻;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一、設疑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伏爾泰逝世已經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後人們還在紀念他。雨果說,他是永生的。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這首詩中也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種矛盾關係是如何轉化的呢?文中還說,“到伏爾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伏爾泰,一個響亮的名字,他的光芒來自哪裏,又撒向何方?請同學們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講述伏爾泰的故事。(結合練習四)

二、走進伏爾泰,與名人零距離

(學生交流。老師課前也作些案頭準備。)

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啓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巴黎一個公正人家庭。學過法律,經過商,當過法庭書記和外交官員。知識淵博,著作豐富,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自然科學等方面,近百卷之多。(《用書P50》)

講述伏爾泰的故事:卡拉事件、伏爾泰之死。(《用書P51-52》)

(解說:這兩項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與名人零距離,爲認識伏爾泰的偉大貢獻作準備。)

二、調動積累,實現資源共享

1.啓蒙運動(《用書P53》)

歐洲十八世紀宣傳資產階級思想的文化教育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爲思想和行爲的基礎。首先起於英國,次及德、法、俄、意等國,尤以法國聲勢最爲浩大;因其爲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故名。

2.關於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主要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3.浪漫主義

文學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則是通過表現理想來反映現實。即將理想的生活當作直接的描寫對象,展示出一個存在於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補現實的不足。表現手法往往比較奇特,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熱情奔放,格調高昂激越。

(解說: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資料,瞭解雨果創作風格,課上交流,實現資料共享。)

三、朗讀練習,感受課文*

1、導讀:《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良知的呼喚。那麼,我們朗讀這篇演說時,應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啓發學生回顧第五課學習時所講的演講知識)

2、範讀、聽讀、評讀

(聽朗讀帶,學生試讀,師生共同依據演講的特點點評朗讀情況)

四、瀏覽課文,瞭解伏爾泰的偉大貢獻

1.思考:從雨果的演講中,你瞭解到伏爾泰爲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雨果爲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作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結合練習二)

(解說:讓學生把握全文大意,進行內容概括)

2.討論歸納:(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討論後歸納)

(1)伏爾泰對人類的貢獻可以歸納爲兩部分:

一是通過著書立說和文學創作,做出思想上的貢獻:“培育良知,教化人類”(用文中原話回答“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個使命”中的這個“職能”和“使命”具體指什麼?),“教導人們走向自由”;

二是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爲他那個時代的弱勢人羣爭取人權,勇敢鬥爭。

追問:有這方面的例子嗎?

——第9節中舉了他爲西爾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爾四個人鬥爭的例子。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看,這四人都是平民,在當時,平民受盡壓迫和欺凌。伏爾泰爲弱勢羣體抗爭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力量令人欽佩。

他不僅用筆做武器宣揚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而且積極投身於現實的、爲一個個受害者辯護的具體鬥爭中。正是有了以伏爾泰爲領袖的啓蒙思想家們的努力,思想的種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思想將是人類的統治權力。

(2)伏爾泰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因爲從那時起,“人類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審,人們再也不會盲目的臣服於*與*,人間的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總之,“新紀元”的說法是對啓蒙運動意義的高度評價。

五、結構解讀,理清文章思路

這篇演說起伏跌宕,*迭起。從歷史到現實,從伏爾泰的偉大貢獻到他的偉大人格,構成了整個演說的脈絡層次。

討論明確:

(1)總的評價伏爾泰在歷的非凡地位,世紀性的貢獻。

崇高的禮讚(2-9)回顧歷史,伏爾泰爲被壓迫的人類而孤軍奮戰。

(10-12)讚美人格,伏爾泰具有睿智的微笑。

(13-14)總結全文,再次揭示伏爾泰對人類的貢獻,激勵後來人。

七、佈置作業

感情充沛的朗讀課文兩遍,體會作者浪漫主義語言風格,選擇幾則最能代表這種語言風格的段落背下來。同時將疑難詞句劃出,以便下節課討論。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揣摩疑難詞句,把握全文主旨;品味語言,感受雨果浪漫主義語言風格;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一、結合作業,複習生字詞

二、研讀課文,把握主旨

導入:1778年5月30日,“教導人們走向自由”的“法蘭西思想”伏爾泰與世長辭了。一百年後,法國浪漫主義文*動的領袖雨果發表了一篇*澎湃的演講。從這篇演講中,我們瞭解到伏爾泰對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解說:由複習導入,見上節課分析)

1、伏爾泰對人類歷史的卓越貢獻: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教導人們走向自由。

爲弱勢人羣爭取人權,勇敢鬥爭。

雨果在演說中先概要分析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階級狀況以及宗教的殘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悽慘。正是面對這般巨大的醜惡力量的聯合,伏爾泰“獨自一人”開始了戰鬥。他不僅用筆做武器宣揚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而且積極投身於現實的、爲一個個受害者辯護的具體鬥爭中。正是有了以伏爾泰爲領袖的啓蒙思想家們的努力,思想的種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思想將是人類的統治權力。

本文是文壇泰斗雨果對思想大師伏爾泰的禮讚。作者還從哪方面讚揚了伏爾泰?

(解說:提出問題,由學生回答)

——還從伏爾泰偉大的人格方面來讚揚。偉人的偉大之處,不僅在其豐功偉績,更在其非凡人格。後部分,雨果禮讚了伏爾泰“睿智的微笑”。

2、伏爾泰偉大的人格力量:微笑

雨果說:“微笑,就是伏爾泰”。(如何理解?)微笑,標誌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伏爾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因爲它是對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塵囂後的寬恕和安詳。正是有了這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催生出平等、博愛、理智、和平等人類永恆的精神追求。(結合練習三/2)

三、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1、導讀:

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這篇演講很好的展現了他的浪漫主義語言風格。本文的語言*洋溢,在語言的背後,的雨果對黑暗現實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銳抨擊,對人道主義的熱切呼喚。這種詩化的語言主要有下面幾個特點:

鮮明對比,如:“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

生動比喻,如:開頭“……,一顆巨星隕落了。”一句用比喻的方法來說伏爾泰的逝世。

渲染誇張,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出來!”

(這富有*的生動呼告,表現了雨果與黑暗*勢不兩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結合練習三/4進行。方法可用對話式,合作探究。)

2、請感情充沛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浪漫主義語言風格。

(解說:方法讓學生自由朗讀,結合練習一進行)

3、討論交流:請選擇幾例最能體現作者語言風格的段落、句子,體會雨果飽含*、詩化的語言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學生討論中,老師參與進去,引導完成練習三的同時,再對文中一些飽含*、內涵深刻的句子作些探究。

如:1.“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一句中的“過去”和“未來”分別指什麼?爲什麼說“受到過去的詛咒”也是“榮譽的美好形式”?

——“過去”象徵着黑暗與*,“未來”象徵着正義與光明。他受到“過去的詛咒”,恰好反襯出他與黑暗的勢不兩立,他對世人的啓蒙碩勳,所以說“是榮譽的美好形式”。

2.“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輝,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如何理解?——這句話既反映了伏爾泰“是一個世紀”,概括出18世紀法國的歷史特點,又頌讚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職能和使命,成爲人類思想的一代宗師。

3.第4節中,巧借人稱的轉換,運用呼告的修辭,表達作者對伏爾泰熱情的讚頌與歌頌。

另外第6節中“筆”的比喻,第8節中的排比句,第9節中的排比句等的深刻內涵。)

4、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背誦,增強語言積累,培養語感。

5、聚焦文體,感知書面語與口語的差異。

本篇是一篇演講辭,口語性較強,並且體現了講話時的現場感、交流感,有強烈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本文第14節較集中地體現了以上語言風格,讓我們調動起感情,集體朗讀這段。

四、精讀課文,疑難解析

(方法:讓學生讀後,提出疑難問題,共同研討。老師準備問題如下。)

怎樣理解“理性的*”?

——“理性”是西方啓蒙運動的核心概念,文中所說的“良知”和“思想”就是理性。在啓蒙運動前,西方人活在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陰影之中,“人的尊嚴”未能確立起來。正是以伏爾泰爲領袖的一代啓蒙思想家,才*了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不證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審判。及至19世紀初,雨果這一代人仍把“理性”奉爲無上*,所以疾呼“理性的*”。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伏爾泰生活在風雲激盪的18世紀,他因其世紀性的貢獻而受後人敬仰,你讀了本文後,一定有不少感悟,說說看。

(把自己的感悟說明白即可。可從人的價值在於他所作貢獻的多少;爲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將流芳百世等。)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有關語段,進一步體會雨果充滿*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2、伏爾泰是偉大的哲學家,後世流傳着不少他的名言警句,你聽說過嗎?請蒐集整理,不少於兩句。

(例:人類最寶貴的財產——自由。書讀得多而不思考,你會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

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書讀得多而思考,你會覺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演講稿的寫法與激情。

2.理解文學巨匠雨果唱給思想巨人伏爾泰的讚歌,他以飽含激情`詩化的語言表達了對人類先賢的高度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讚揚,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自由`平等`良知的呼喚。

教學構思:

1.激趣,瞭解演講的特點。

2.感受課文的激情。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調—讚美。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

師:1778年5月30日,“教導人民走向自由”的“法蘭西思想之王”伏爾泰與世長辭。一百年後,即1878年5月30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偉大的人道主義-——維克多。雨果發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講。

(二)整體感知

1.師:動人的演講離不開一個“情”字,讓我們回到課文中去,把握雨果情感的浪潮。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找準文章的感情基調,用一個恰當的詞進行概括。

(文中用了大量的褒義詞來表現伏爾泰一顆巨星偉大人物永恆的光榮睿智肅然起敬感情基調可用“讚美”表達)

2.哪些語句表達了對伏爾泰偉大成就的讚美?

(三)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學習課文

1.從雨果的演講中,可以瞭解到伏爾泰爲人類文明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一通過著書立說和文學創作,做出思想上的貢獻;二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爲那個時代的弱勢人羣爭取人權,勇敢鬥爭。)

2.雨果爲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做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

(因爲從那時代起,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做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審,人們再也不會盲目地臣服於權威與專制,人間的最高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

(四)品析語言

如;

1.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

2.我們應爲……曙光。

3.我們感到,從今以後人類……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

教後反思:

課文內容讓學生自主理解是困難的,雨果的血是沸騰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他澎湃的激情也較爲困難,所以,我把教學的切入點放在了找本文的感情基調入手。學生帶着讚美之情去賞讀,把握這篇文章,感情方面已拿準,後面理解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