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碩士畢業論文致謝【精品多篇】

碩士畢業論文致謝【精品多篇】

碩士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新聞學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中存在着:或定題過大;或老生常談;或新意不足、或價值不大等問題。應對策略:一是強調選題要有價值、適度、新鮮;二是組建高水平的學術隊伍;三是改善研究生獲得科研信息的條件。

[關鍵詞]研究生 論文選題 問題 策略

“題好一半文”講的就是選擇一個好的論文題目,論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學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着他們的論文質量優劣。

那麼,新聞學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中通常存在哪些問題?

一,選題範圍偏“大”,顧此失彼。

學位論文題目過“大”,這是當前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選題中多數人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爲,只有“大”的選題才能夠體現出選題的理論性與學術性,才能夠證明自己的理論功底和研究能力。毋庸置疑,“大”的選題能使知識結構更加完善,也更能把問題的相關方面都表述清楚,一般來講,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正常在校學習時間是3年,前二年的大部分時間用於上課和校外實踐,真正能用於撰寫論文的時間大概也就只有1年。可見,新聞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作面對時間緊、任務重這一難題。多數人爲了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正常畢業,往往不能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而只是粗略地帶過 一些人雖然能把相關的問題介紹清楚,但是這一過程已佔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同時這些問題的論述也佔了他們所寫論文的大部分篇幅,而自己真正應該研究的內容反而論述得很少,會給人一種頭重腳輕、重點不突出的感覺。

二,選題內容多流於老生常談,少有突破。

愛因斯坦在評價伽利略提出的測定光速問題時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問題 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①如今是創新的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事事都在求創新,新聞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學位論文的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選題的質量直接會影響到學位論文的質量。即使選題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新聞學研究生也要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如果選題沒有新意,那麼論文寫作內容也只是在重複前人的工作。譬如:新聞自由、黨報的黨性原則等等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並不是說老話題一概不能成爲選題,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一定要以能突出新意爲前提。誠然,我們所說的創新不僅包括內容上的“新”,還包括方法上的“新”,而且側重指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創新。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時間還是相對較短的,要想從學科內容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那是非常困難的。縱覽每年的優秀碩士論文,它們多數是通過研究方法上的創新,進而獲得內容上的突破,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但是,目前不少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卻爲了創新而盲目求“新”,把不同學科或者不同領域的內容或方法簡單地嫁接或是拼湊,這樣的研究違背學科規律,其研究結論也必然是不科學的。

三,選題的價值不大。

“選題不僅僅是確定了文章的題目和論述的範圍,而且更重要的是選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它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行評估、預測的過程。”②抓準抓好學位論文選題是完成一篇高水平學位論文的首要和關鍵環節。選題的靈魂在於具有有效的研究價值,必須具有有效的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位論文的整體水平。從政治、現實、學術等方面分析,選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應該重點研究的問題是社會生活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是推動科學研究的重要源泉。目前,許多碩士研究生的選題並不是來源於現實的生產和實踐,很多是在看了幾篇文章之後,在並沒有充分思考和調查的情況下,就匆匆確定了論文的選題,造成選題沒有現實意義或應用價值。

基於上述選題問題,要做好新聞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工作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學位論文選題要有價值。

1、選題要有意義。

首先,選擇客觀上有意義的課題。選題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理論價值,體現科學性、前沿性、創新性的原則,對學科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與社會繁榮發揮積極的作用。這類選題主要體現在國家、省級或部級的科研立項中,往往從宏觀上反映出本學科的前沿動態,對相關領域或國家的長遠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是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國家的“863計劃”、科技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和青年基金資助項目等高水平的縱向研究課題。但選擇這類項目耗時長、投資大,不太適合於單個研究者。另外,自主確立但對本學科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的項目。這需要研發者個人具備深厚的專業技能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對科研發展動向有準確的把握,該研究一旦成功,便能促進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協同發展,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應用前景。尤其立足於交叉學科的技術研發課題,這類課題易於跳出傳統視域的障礙,從新的角度取得突破,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再有,選擇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這類課題的可行性往往經過專家學者的嚴格論證,是其智慧學識的凝結,參與此類項目,一方面培養鍛鍊自己更直接深入地接觸學科前沿,同時又能產生一定的科研成果。最後,緊跟國際步伐,消化吸收國外的研究成果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準確及時地給出自己的觀點,使學術研究走向並引領學科前沿。

其次,選擇主觀上可行的選題。從研究者個人角度出發,看其是否有興趣、有能力完成該論文。在導師與研究生討論選題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此類難題。導師根據個人資歷和學識,可能推薦出衆多有研究價值的選題,而研究生本人受理論素養、個人愛好、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影響,或許覺得皆不可取,或者勉強接受下來最終卻半途放棄。反之,由於研究生涉足較淺,頭腦靈活,有時能夠提出更爲實際的問題,但個人的見解往往又眼高手低、有失偏頗或流於膚淺,完全遵照研究生個人的意願也並非恰當。通常情況下,導師對本專業的學術動態瞭解得更深入更開闊些,更能提出建設性的選題,因此在選題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導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力求客觀公正地評估研究生對選題的把握程度,這是學位論文寫作順利進行的前提。 2.選題大小要適度。

新聞學學位論文的選題應與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相吻合,要大小適度。一般來講,新聞學學位論文的選題宜小不宜大,題目過大,就會把握不住,難以深入細緻的研究,容易泛泛而談。相反,小的題目,範圍較小,材料容易蒐集且能夠翔實論證,便於創作,進而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3、體現新鮮性。

選題中如果遇到老題和新題,應該選題新題,從而體現出學位論文選題的新鮮性。新題目前還沒有人探索,因此能夠從新的角度進行研究,從而表現自己的新看法、新見解、新觀點。提倡創新,並不是要求“追風”,寫自己沒有明白或現實不具備研究的問題。並且我們也不主張一概排斥老題,老題目不是不能選,關鍵是選老題目不能“炒冷飯”,選擇舊的、過時的論點要“老題新作,即雖是老題目,但論證的角度新,形成一家之言”③。如:關於新聞自由,新聞自由起源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着社會的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如果學位論文選擇新聞自由方面的題目,就要做到老題新作。

二、組建高水平的學術隊伍,加強學科建設。

新聞學碩士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似乎與高水平學科建設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事實上,高水平的學科發展和學科建設,直接影響着新聞學碩士生學位論文的選題質量。

1、高水平的學科,不僅有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活躍在學科前沿,而且學科的學術研究隊伍的整體水平也高,在這樣高水平的學術環境中,新聞學研究生不僅能夠即時地接觸到學科研究的前沿,而且能夠習染研究的敏感性,這對於新聞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有着極大的幫助。

2、在高水平的學術氛圍中,新聞學研究生不僅能夠逐漸掌握髮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且能夠養成科研的習慣和性格,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新聞學研究生能夠有較多的科研訓練機會,融入到課題研究的梯隊和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加研究生研究的經歷和經驗,拓展研究的視野,而且能夠逐步增強研究生駕馭課題研究的能力和信心,這對於研究生敢於選擇前沿性、開拓性和挑戰性的選題,有直接的影響。

4、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也是學科發展與建設的必需,這對於新聞學研究生拓展國際視野,瞭解學科研究的國際態勢,都有着極大的幫助。

三,改善新聞學研究生獲得科研信息的條件,重視研究生的科研訓練。

科研信息的缺乏,已經極大地侷限了新聞研究生的科研視野,所以改善新聞學研究生獲得科研信息的條件,應該成爲提高新聞學研究生培養質量必須加以思考的問題。爲此,建議:

一是成立信息資料中心,建設和改善學校網絡系統,爲新聞學研究生提供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

二是爲新聞學研究生提供參加學術研討會的機會,讓他們及時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動態,讓研究生體驗學術研討的過程和氛圍,學習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

三是加強新聞學研究生科研訓練。比如,讓新聞學研究生多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經常性地撰寫國內外研究綜述報告,撰寫科研論文等。讓研究生熟悉如何申報科研立項、如何收集整理信息資料,熟悉如何確立論文選題及展開研究的邏輯框架和所選用的技術方法等等。通過這種較爲充分和嚴格的科研訓練,爲新聞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以及論文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本文:是廣西教育廳研究生創新計劃:《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畢業論文系統性選題的創新意義》(20100603R06)的階段性成果

[註釋]

①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年版,P66

②張盛彬。文科論文寫作[M]。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P156

③葉振東。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P42

碩士畢業論文 篇二

一、商業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系列

1、淺析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啓示

2、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研究

3、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

4、關於汽車金融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5、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方法探討

6、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分析及實證研究

7、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8、試論述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解決

9、外資銀行在華髮展的特點及影響分析

10、從次貸危機談銀行的資產證券化發展

11、關於小額貸款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形成的原因分析

13、關於財務公司的金融職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體系研究

15、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控制

16、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問題

17、我國銀行信用卡系統風險防範

18、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

19、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20、我國家庭理財方案的設計

21、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狀況研究

22、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評級的作用

23、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研究

24、我國典當業的融資功能研究

25、商業銀行綜合櫃員制操作風險與防範

26、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潛在風險

27、租賃業在我國的現狀分析

28、我國商業銀行房貸風險與防範

29、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研究

31、淺談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範

32、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對銀行發展的作用

33、我國商業銀行高端客戶理財業務發展狀況研究

34、商業銀行流動性分析

35、商業銀行資產種類創新發展

36、商業銀行業務合同研究

37、商業銀行績效考覈作用

38、商業銀行國外投資研究

39、商業銀行的QDII發展

40、淺析巴塞爾信用評級方法對風險管理的作用

41、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存在問題及對策

二、金融市場系列

1、股票定價與價值投資研究

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理論研究

3、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

4、我國股份制企業董事會成員結構與決議研究

5、淺析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因素

6、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則依據研究

7、認股權證定價的實證研究

8、股指期貨交易開市場站的必要條件研究

9、淺析IPO定價的合理性

10、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的比較分析

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2、試論述我國債券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3、試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及發展

14、試探機構投資者對股市價格的影響問題

15、我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存在的問題研究

16、我國創業板推出的意義和麪臨的問題研究

17、論開通國際板對A股市場的影響

18、未來美國股市趨勢分析及對中國市場的影響

19、經濟長期發展背景下的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機會分析

20、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研究

21、市場繁榮與理性投資—全球主要股票市場投資經驗借鑑

22、華爾街百年興衰歷程對中國發展金融市場的啓迪

23、中國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借鑑

24、試論中國股市的“股權溢價”現象

25、對股市同步現象的實證研究

26、試論股市中的羊羣行爲

27、股市日期效應的實證研究

28、對中國封閉基金之謎的研究

29、股權溢價與通貨膨脹的關係實證分析

30、對中國公司購併行爲及其效果的研究

31、對中國股市的“勢頭效應”和“反轉效應”的實證研究

32、中國股票市場的“IPO異常”現象探析

33、對中國股市中的信息與波動率的實證研究

34、中國金融市場監管現狀與問題分析

35、股票價格波動問題研究

36、債券信用評級問題研究

37、金融衍生品定價問題研究

38、外匯交易策略探討

39、外匯交易技術分析

40、外匯市場做市商制度研究

41、債券投資策略研究

42、股指期貨套利交易問題研究

43、黃金交易市場縣長分析與展望

44、金融期貨在我國開展的功能性研究

45、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的比較分析

三、貨幣理論、政策、與監管系列

1、中國貨幣政策取向與宏觀經濟態勢分析

2、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關係

3、中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研究

4、淺析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啓示

5、金融危機管理中的財政政策研究

6、金融危機發生金融監管的責任分析

7、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調控作用及影響

8、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效應與創新

9、我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方式改革研究

10、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調控的效應分析

11、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研究

12、新自由主義的貨幣理論褒貶分析

13、金融創新理論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14、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研究及實證分析

15、金融資產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16、在新形勢下,貨幣理論與政策創新研究

17、貨幣政策對經濟調控的效應分析

18、金融深化論在當代的適應性研究

四、國際金融系列

1、淺談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2、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3、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研究

4、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根源探析

5、我國匯率衍生品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6、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其對策

7、國際結算在國內銀行國際化服務中的作用

8、國際結算中的風險研究與防範

9、國際結算中的收匯考覈案例分析

10、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分析

11、關於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及監管問題的探討

12、試論述我國如何應對國際熱錢的流動

13、關於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相關問題探討

14、我國擴大對外投資的現狀及趨勢研究

15、我國國際儲備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16、關於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探討分析

17、國際金融危機的防範與治理

18、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特點分析

19、個人海外投資研究

20、企業海外投資技術研究

21、公司海外投資的風險研究

22、企業海外間接投資與股票、債券、基金研究

23、美元、歐元、鄧國際貨幣匯率波動其實分析

24、人民幣國際化利弊分析

25、外匯洗錢的方式與渠道研究

26、國際收支分析效應研究

27、錯誤與遺漏數據及不明資金逾出研究

28、新形勢下我國外匯管理改革研究

29、外匯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

30、外匯交易防險工具研究

五、其它

1、影響我國金融創新的因素分析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3、網絡金融的發展研究

4、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5、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研究

6、物流金融發展研究

碩士畢業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相應的我國各種高新技術都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無疑爲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在近幾年,計算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走進了平常百姓家,爲民衆的生活、學習帶來便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發展直接推動了網絡通信的發展,同時也是計算機相互傳輸或者信息交換不可或缺的手段,再者計算機技術應用到通信網絡中,爲提高通信的各種性能提供可能。伴隨着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兩者之間的聯繫將會更加密切,甚至融合爲一體,本文以分析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功能爲切入點,致力於研究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發展,以此爲廣大研究者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關鍵詞】通信技術 計算機技術 功能 融合發展

基於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學習方式發生很大改變,要求在特定情況下實現資源共享。對於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來說,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社會發展,倘若兩者有效融合起來能夠創建具備特定性能的網絡結構及信息體系,能夠方便人們對信息的處理,既能夠保證信息的安全可靠性,還具有一個穩定的傳輸環境,爲加快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創造條件,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

1 分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功能

新形勢下的通信技術就是應用計算機設備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在特定條件下通過不同信息手段實現信息共享與傳遞,能夠爲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在現在通信系統內,計算機設備的功能主要側重於處理信息,通過設置能夠處理不同種類的信息。例如:文本格式、影像格式、語音格式等多個方面,充分利用計算機設備性能高這一優勢,能夠爲用戶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隨着科學技術水平的穩步提高,用戶對數據需求和需求標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有效利用通信技術能夠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在無特殊情況下,一般通信的形式主要可以分爲:有限傳遞、無線傳遞,具有穩定性強,傳輸速度快等特點。

2 分析現代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特點

2.1 穩定性強、傳輸速度快

計算機通信技術在特定條件下可以通過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構建一個計算機網絡,而在這個計算機網絡內,將各終端之間有效連接起來,這樣就能夠實現信息交換和數據傳輸,其受外界因素影響小,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突破了傳統計算機數據處理受地域時間的束縛,使得信息能夠進行快速傳輸且其穩定性強,爲創新數據傳輸模式提供了堅實理論依據。而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發展,能夠在這個基礎之上提供更加優質的傳輸服務,進而滿足用戶高層次需要。基帶傳輸、頻帶傳輸、數字傳輸等不管採用何種傳輸方式都能夠爲終端提供大容量帶寬和高速率傳輸服務。在光纖通信技術中表現尤爲明顯,其傳輸速率可以達到Mb甚至是更高。

2.2 多媒體通信與安全通信服務

與其它數據系統想不,計算機通信技術所組建的通信系統一般情況下都可以提供多媒體數據存儲與傳輸服務,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發送端將數據進行轉換,而接收端將獲取的數據信息在原有基礎上還原多媒體信息,進而是實現對信息的應用與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數據處理與儲存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計算機進行加密處理的方式確保傳輸數據不會受外界因素干擾,確保信息的安全穩定性,也就是說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實現高精度和更加優質的數據通信服務。

3 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

3.1 遠程通信

通過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把各個終端設備連接在一起,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展信息處理及傳輸的性能,在無線通信技術中表現尤爲明顯,在特定條件下,其能夠爲無法創建區域網絡的部分區域創建有限通信網絡,進而實現遠程實施通信,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將通信技術的價值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3.2 多媒體技術通信

計算機設備應當成爲核心控制設備,爲創建信息體系創造條件,能夠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接受甚至於存儲,信息體系的建立打破了傳統建立在數據、音頻間存在間隔的限制,將各個方面整合成一個整體,從而爲民衆提供高質量服務。目前多媒體技術通信的形式表現在很多方面:遠程會議、視頻教學等,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3.3 創建新信息庫

以計算機通信技術爲前提條件,能夠構建出一個信息完整的數據庫體系,用戶不僅可以在這個數據庫中搜索自身所需信息,還能夠將數據信息輸入數據庫中進行有效整理,某種意義上可以提升數據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也是另一種程度上的資源共享。目前生活中使用比較常見的是:電話購票、網絡購票,都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來來完成,倘若缺乏這個前提條件,其各項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3.4 新技術革新

藍牙技術、NFC技術都使得數據傳輸更加簡潔高效,能夠滿足用戶不同層次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機通信技術應用的領域越加廣泛,將其應用到單位或者某個行業中能夠提升其工作效率,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更大優勢。隨着計算機性能的逐漸提升,軟件功能也會更加豐富,計算機通信技術更新只是時間問題,甚至於未來計算機通信技術會朝着三網融合的方向發展。數據通信效率會更快,全可靠性會更高,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聯繫將會更加密切。

4 結語

隨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是我國科技技術發展的結果。也就需要相關工作者,不斷學習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投身於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對這兩種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在推動社會穩定發展的同時,高層次滿足用戶對計算機高層次需要,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探索出更多服務民衆的新技術。

參考文獻

[1]蔡斌。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發展探析[J]。信息通信,20xx(02)。

[2]周豔萍。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技術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xx(27)。

[3]付鵬華。計算機技術對通信技術中的促進發展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 20xx(02)。

碩士畢業論文 篇四

目前婦科惡性腫瘤宮頸癌、卵巢癌的發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第一、二位。以手術治療爲主同時輔助化療是宮頸癌、卵巢癌重要的治療手段。紫杉醇作爲植物類抗腫瘤藥因爲療效好,已廣泛應用於臨牀中,但其即刻性過敏毒性反應的後果嚴重,給臨牀護理帶來風險。本文回顧分析20xx年1月~20xx年12月我院婦科應用紫杉醇爲主聯合化療治療宮頸部、卵巢癌患者26例的臨牀資料,以探討其護理方法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牀資料

本組宮頸癌、卵巢癌患者26例,年齡25~64歲,平均39歲。宮頸癌7例,均爲宮頸鱗狀細胞癌,4例爲術前誘導化療,5例爲行廣泛全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除術後的輔助化療; 卵巢癌19例,爲卵巢癌根治術後輔助化療。

1.2 化療給藥方法

爲預防紫杉醇稀釋劑聚氧乙基代蓖麻油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用藥必須預處理,即化療前12h和6h分別口服20mg,注射輸注前30min,苯海拉明 50mg肌內注射和雷尼替丁50mg靜滴。紫杉醇每次用量180~210mg,間隔3~4周。宮頸癌術前誘導爲1周,1~2個療程。

2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療,2例發生過敏反應,其中1例較嚴重改用其他化療方案; 4例出現輕度胃腸道副反應,1例出現靜脈給藥藥液滲漏,16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脫髮。

3.1 化療前護理

①化療前詳細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和心臟病史。②用紫杉醇前必須進行預處理,是預防過敏反應的關鍵,護士必需嚴格遵醫囑按時給、苯海拉明、雷尼替丁等藥物。③用藥前準備好心電監護、吸氧裝置、注射液、鹽酸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等急救藥品。

3.2 心理護理

對於年輕患者或者首次化療患者,患者難以接受病情,易產生懷疑、不願面對現實、抑鬱、恐懼心理,並認爲癌症是絕症,無法醫治,部分患者消極對待治療。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應耐心講解國內外應用紫杉醇聯合化療治療的效果,列舉科學數據和成功病例除其顧慮,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主動配合化療治療及護理。對於復發或反覆化療患者,患者因爲療效不佳對治療信心不足,應與患者及家屬做好密切充分的溝通,防止出現消極、悲觀情緒。對所有患者要介紹藥物療效、用藥途徑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使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配合治療。要體貼患者、理解患者的心情和訴求。

3.3 過敏反應的預防及護理

紫杉醇過敏反應屬於I型過敏反應,輕度I型過敏反應發生率40%,重度發生率大約爲2%。80%的病例在紫杉醇用藥後10 min內出現,最常見的症狀爲面部潮紅、皮膚紅斑、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嚴重過敏反應表現爲支氣管痙攣性呼吸困難、脈搏加速、低血壓甚至休克,後果嚴重,必須高度重視,爲預防過敏反應,應採取以下措施:①化療前12 h和6h分別口服20 mg,注射輸注前30 min,苯海拉明50mg肌內注射和雷尼替丁50 mg靜滴。②用藥前備好氧氣、心電監護裝置,急救藥品。③輸注紫杉醇時,使用專用的非聚氯乙烯輸液器,末端裝有0.22m的過濾器,可防止紫杉醇稀釋液中細小微粒進入患者體內。④輸注紫杉醇80qo病例在用藥IO min內出現反應,因此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在輸注開始的10 min內。滴速10滴/min,若無不適,可將滴速調至45滴/min。⑤運用試用量,即先靜滴30 mg,30 min IAJ用完,沒有反生嚴重過敏反應後2.5 h點滴完全量。⑥專人嚴密觀察生命體徵變化,化療開始即給予心電監護,輸注中每隔10mln監測1次血壓、脈搏、呼吸,專人看護30 min,以後每1 h測1次,並詳細記錄監測情況,應嚴密觀察、詢問患者有無不適,以及時發現過敏反應;本組有3例患者l0min內出現面部潮紅、心率加快,立即暫停用藥,用20 mg靜脈注射、吸氧,約30 min後症狀緩解,剩餘藥量以30滴/min用完。這些反應可能與紫杉醇注射液中所含稀釋劑聚氧乙基代蓖麻油有關;l例患者經處理後症狀不能緩解,呼吸困難停用紫杉醇方案改用其他化療方案。

3.4 心性的護理

紫杉醇的心性主要有:心動過緩、心臟傳導阻滯、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與心肌梗死,以心動過緩最常見,發生率 30%。用藥前常規檢查心電圖,詳細瞭解患者是否有心臟病史,用藥時給予全程心電監測,動態觀察心電圖的變化,並詢問患者的不適症狀,防止發生嚴重的心性。如發現異常心電圖形立即停藥,請心內科醫生評估心功能,給予對症處理,減輕心性反應。

3.5 預防靜脈炎護理

正確的給藥途徑可以防止靜脈炎,首先要有計劃,合理選擇和保護靜脈血管,從遠端向近端,逐漸向近心端,左右側輪流交替;應用靜脈留置針,動作輕柔,選柔軟、直、有彈性的血管,保證穿刺準確成功率,防止反覆穿刺造成皮下瘀斑或血腫,必要時使用頸內深靜脈置管術或PICC置管術;在化療前先用生理鹽水引導確保針頭在靜脈中方可用化療藥物,化療藥物輸注結束後再輸注等滲鹽水50 -100 mg,減少藥物的刺激作用;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藥液外漏、紅腫、硬結。若藥液漏出血管外,及時停藥,抽吸血管內藥液、局部冷敷33%硫酸鎂、外塗喜療妥軟膏。

3.6 骨髓抑制護理

紫杉醇對骨髓有抑制作用,一般發生於化療後8-10 d,爲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主要引起白細胞下降,當白細胞低於1.0×109/L時應給予保護性隔離,防止感染,發生敗血症,每日紫外線消毒房間,居室要清潔衛生,減少探視,醫護人員接觸患者要戴口罩,不接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親屬和醫護人員。血小板低於50×109/L者要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等異常,囑患者臥牀休息、慢活動、避免外傷、用軟牙刷;各項護理操作輕柔,防止出血。

紫杉醇的胃腸道反應常有噁心、嘔吐、腹瀉、口腔黏膜炎等,影響患者進食和正常的消化活動,頻繁嘔吐會引起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化療開始正確評估治療所帶來的痛苦,做好護理措施包括:①選用有效的鎮吐劑;②選用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調整進食時間,避免在化療前及化療後1 -2 h進食;③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看電視、看報、做遊戲或與家人聊天等;④出現嘔吐時及時清除嘔吐物,做好口腔護理,減少不良刺激。

3.8 脫髮的護理

紫杉醇脫髮發生率80%,首次化療前要做好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脫髮發生的可能性,及停藥後可重新長出更亮、更好的頭髮,讓患者心理上有準備;對化療後出現脫髮的患者,鼓勵其說出感受,幫助其選擇合適的假髮或帶頭巾,減少患者因形象紊亂而造成憂慮、悲傷等不良情緒。

4 小結

紫杉醇爲植物類抗癌藥物,已廣泛應用於婦科惡性腫瘤的惡性腫瘤輔助化療。通過對應用紫杉醇爲主聯合化療治療的326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在臨牀化療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全面掌握化療藥物毒性反應特點,化療過程中要密切監測並觀察藥物毒副反應, 做好各項防範措施,同時做好心理護理,可以預防和減輕毒副應,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碩士畢業論文 篇五

摘 要:學界提出的諸多對策與建言對於消除當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中的流弊不無裨益,但卻無益於從根本上平息與解答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存廢之爭及其存在的問題。制度與現實層面的狀況表明,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學術型與實踐型論文模式的構建則是其得以繼續存立的基礎性前提。

關 鍵 詞: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學術型論文;實踐型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自一篇名爲《碩士畢業論文摻水嚴重,能否取消》[1]的新聞報道於2004年3月29日見諸報端以來,碩士畢業論文是存是廢引起了媒體、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廣泛討論。對於該篇報道所提出的“畢業論文能否取消”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很快給予了迴應。2004年4月8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號)要求各高校充分認識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重要意義,並從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管理、指導教師管理、學風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措施。即便如此,關於畢業論文存廢的民間討論卻從未停止過,各大媒體仍樂此不疲地刊登相關報道。①更有甚者,四川大學新聞系甚至以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一持續發酵的爭論。2010年,四川大學新聞系即在其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評論等有具體篇目與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2]

在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背景下,大學碩士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已在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博弈中佔得上風,取向於科學研究功能的畢業論文已經同社會實踐的需求嚴重脫節。此外,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致使碩士畢業論文的改革刻不容緩。根據筆者所指導的法科學生論文實踐來看,歸屬於社會科學領域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寫作更是“形同雞肋”。教育行政部門對於碩士畢業論文重要性的闡述並無可責難之處,但在碩士畢業論文寫作實踐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使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樣一種兩難境地促使法學專業教師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事關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命運的問題——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該走向何方?或許,我們不能對此問題進行簡單化的處理——取消抑或維持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而是需要結合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冷靜思考並深入研究,科學構建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未來演進路徑與實施模式。

二、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梳理

筆者以“法學畢業論文”爲檢索詞,在CNKI中共檢索出相關論文20篇。其中直接涉及“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共計17篇,在這17篇論文中,研究思路基本採用“問題——對策”模式,且當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已基本囊括於其中。現對相關問題進行提煉並分類如下:

(一)論文寫作方面的問題

論文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是上述17篇論文均予以濃墨之處,且問題類型較多,並且廣泛存在於各高校。主要問題類型如下:

⒈選題問題。法學碩士畢業論文選題是決定論文成敗的關鍵,選題是否科學合理關係到論文結構與邏輯的合理性。論文題目一旦選定,即可圍繞題目設計論文的邏輯結構,而論文結構一旦確定,後續寫作中將不會出現跑題、離題等寫作傾向。法學碩士論文選題中呈現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選題太大、選題缺乏必要的論證價值、選題太舊且缺乏創新性、選題太難以及選題太遠,不能體現本專業培養目標”[3]等方面。除此之外,魏勝強也認爲,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中的問題之一即論文選題不適當,主要表現爲“選題宏大、題目陳舊和選題集中三個方面”。[4]梅奕敏,周宏璐認爲,在選題方面,“學生自選或教師指定的選題多數不能與司法實踐相關聯或非爲法學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論文研究領域也多爲衆多專家學者作過充分的論述”。[5]還有學者認爲,“傳統畢業論文選題方式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的選題範圍,學生完全是在被動的接受,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與高等教育要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目標是矛盾的”。[6]

⒉結構與體例問題。謀篇佈局對於論文寫作十分重要,它既能反映作者的寫作思路,也能體現出論文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論文佈局的最基本要求是緊湊,“所謂的重點突出、論證嚴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等對論文的評語,都是在論文佈局緊湊的基礎上得出來的。”[7]但在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往往存在邏輯鬆散、結構混亂的缺陷,即在論證論文所要闡述的問題時,各部分內容之間邏輯關係欠缺,並未達到環環相扣的效果,並且會出現因果關係顛倒的常識性錯誤。一旦邏輯關係混亂,論文結構也就呈現鬆散狀態,這樣的論文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寫作思路缺乏科學嚴謹的設計,猶如“天馬行空”,論點、論據和論證在文章中均難以清晰顯示,整篇論文充其量只是材料的堆砌,並無點滴創新之處。

此外,論文體例混亂也是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一個缺陷。法學畢業論文寫作不同於工科畢業設計,一篇高質量論文的完成需要參閱大量文獻資料,而在寫作過程中這些文獻資料一般均以註釋的形式出現,而“論文的註釋決不是一個包裝問題而被視爲可有可無,它的功用就如同人體的“皮囊”較之於“骨髓”一樣,是一篇學術論文“命題”或“內涵”的有機外延。沒有註釋,這篇論文就顯得不充實,不豐滿,其論點也會缺乏支撐力和擴張力。”[8]但在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法科學生往往不遵循基本學術規範,或不標註註釋及參考文獻,或不規範標註,使得讀者無法知曉哪些內容引自他人論著。以筆者所指導的論文爲例,每年修改學生畢業論文時,均要強調畢業論文註釋的規範性問題,但即使這樣,在定稿時仍會出現不符合學術規範之處,可見法學碩士學生關於論文體例規範化的意識較爲薄弱。

⒊學術能力問題。學術能力問題主要表現爲法學碩士學生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和部門法知識的缺失,以及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筆者認爲,學術能力薄弱實乃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缺乏獨立思考和具體論證。具體表現爲有的畢業論文內容空洞、原則性口號多,問題與結論過渡生硬,中間缺乏水到渠成的分析;二是看問題的角度單一、思維僵化;三是按照法學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一些論文雖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和分析,但分析比較粗淺、專業特點不突出,沒有真正做到按照法律思維方式,即按照法律的邏輯來分析問題。

(二)論文管理方面的問題

除了論文寫作層面存在諸多問題外,論文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管理制度的不足或弱化方面。一般而言,對碩士生畢業論文相關問題進行明確規定,是各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化的重要體現。但部分學校管理規定存在的漏洞使得碩士生在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出現了較多問題。以筆者所在單位爲例,筆者所在高校爲偏重於理工科的綜合性大學,在不注重學科差異性的情況下,對碩士畢業論文的撰寫格式卻做出統一的要求,法學畢業論文的格式及寫作步驟也往往被要求完全按照理工科畢業論文的要求撰寫,以至於定稿的畢業論文在形式上不符合文科學術論文的通行體例。此外,筆者所在高校還要求學生完成一篇或者一部分與其論文選題相關的外文論文或學術原著翻譯工作,以考察法科學生閱讀與利用外文文獻資料之能力。但從實際效果觀之,此種要求實屬多餘,其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此外,在高校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中,也存在導致碩士生畢業論文撰寫質量不高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現爲:“一是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論文撰寫課程,二是對碩士畢業論文撰寫的時間規定不恰當。

除了制度的先天不足外,制度執行的弱化也使得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在諸多問題。畢業論文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最後一個環節,爲了保證論文的總體質量,高校一般均制定從論文選題到答辯的體系化的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往往在執行中存在被弱化的趨勢,原因在於畢業論文的寫作期間與學生尋找工作及各種社會考試的時間相沖突。如此一來,法學院系始終在論文質量與學生就業之間權衡,論文質量管理制度時常發生向學生的切身利益——就業妥協的傾向,但制定管理制度的初衷卻被湮沒,論文質量無法保證,制度的威信自然無法樹立。

(三)論文指導方面的問題

在致使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出現衆多問題的因素之中,人的因素往往不可忽略。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的將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形同雞肋”的原因歸結爲學生及制度層面,指導教師的人爲因素也應包括其中。論文指導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爲:“一是定期面授指導存在一定困難;二是缺乏統一的論文寫作指導課程和報告課;三是指導缺乏創新,把關不嚴,論文質量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論文指導方面的問題並不能完全歸結爲指導教師的主觀因素,如論文安排時間不合理,缺乏系統論文寫作指導課程,均屬於高校教學計劃安排方面的缺陷。

上述問題類型基本囊括了當前我國高校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長期從事法學畢業論文指導的專業教師們均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對策。如針對選題方面的問題,應在堅持“價值性原則、創新性原則、興趣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的前提下,着力從“提升能力、文獻查閱、更新選題表與開題指導”等層面提高論文選題的質量;]針對論文管理方面的問題,應從“改進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入手,即高校法學教育應當建立多元教學評價體系並以之爲核心形成教學質量管理制度;針對論文指導方面的問題,應“構建立體化論文指導模式,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三個層面的論文指導:基礎性法學論文寫作指導;專門學科的法學論文寫作指導;綜合性論文寫作實踐指導。”上述對策固然具有完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某一環節的功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消除當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中的流弊,但以筆者之見,上述對策尚停留在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在的表象問題的認知層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雖然上述對策提出的時間較早,但似乎並未能平息“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廢之爭”。2012年5月,《光明日報》陸續刊登三篇關於碩士畢業論文存廢的報道,①這一事實表明:如果無法對碩士畢業論文的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進行解答,那麼關於“碩士畢業論文存廢”的話題將會持續發酵,而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廢之爭也概莫能外。因此,筆者在充分尊重與肯定前人關於碩士畢業論文所採用的“問題——對策”研究框架的基礎上,欲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根本性問題進行剖析,並以此迴應本文所提出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該走向何方”的問題。

三、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命運走向:存立抑或廢除

正如前文所述,碩士畢業論文的存廢之爭持續發酵並不斷見諸報端,且主張取消碩士畢業論文的呼聲佔多數,原因無外乎碩士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四川大學新聞系主任張小元認爲,“取消碩士畢業論文的真正意義還不僅僅在於目前碩士論文‘太水,形同雞肋,主要是爲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15]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塗豔國教授也建議取消碩士畢業論文,他認爲,“碩士畢業論文並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衆化,取消碩士畢業論文可能是大勢所趨。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不能適應碩士畢業論文的要求。從現實來看,碩士畢業論文質量不高,而且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摻水”論文氾濫,不如取消碩士畢業論文。”這些呼聲在實踐中也引起了絕大多數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共鳴。筆者所在單位的多數教師與學生大都認爲應該取消“形同雞肋”的'畢業論文,尤其是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科學專業畢業論文。

或許,當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寫作中暴露的問題足以成爲取消的理由,但令筆者疑惑的是,在取消法學碩士畢業論文這一大學教育的最後環節後,我們該以何標準衡量與評判法科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及其思維方法的掌握程度?又以何標準評判與衡量法科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誠然,支持取消畢業論文的論者也許會反駁道,高校可以採用不同於畢業論文其他形式的成果代替之,如四川大學於2010年出臺的《關於堅持“高質量、多樣化”原則進一步加強碩士畢業論文工作的補充意見》中提到:畢業論文(設計)可以不僅僅是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設計),也可以是反映學生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的與專業相關的作品、設計、競賽取得的成果、在報刊雜誌發表的優秀文章等。但該校出臺該規定主要針對新聞系學生,且難保不出現學生粗製濫造、“花錢買”等問題。因此,在尚未找到一種較爲科學的評判、衡量法科學生4年學業的標準情況下,採取取消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簡單化處理方式似乎有所不妥。

此外,從制度層面考察,即便佔多數的高校教師與學生支持取消碩士畢業論文,但相關部門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順應這一主張,而且從制度層面更加強化了高校對碩士畢業論文的管理。自《中國青年報》刊登名爲《碩士畢業論文摻水嚴重,能否取消》的報道10日後,教育部辦公廳即於2004年4月8日出臺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並強調:“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各省級教育行政部(主管部門)和各類普通高等學校都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實有效措施,認真處理好與就業工作關係,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等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管理,決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不僅如此,爲了規制學位論文作假行爲,教育部還頒佈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爲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4號)並於2013年1月1日施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應付”畢業論文的成本。

制度與現實層面的雙重製約表明,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並不會“輕而易舉”地被廢除。解決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應依賴於科學合理的制度建構,但我們不能據此選擇“取消畢業論文”這一規避問題的“因噎廢食”的做法。簡言之,解決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不在於應不應該取消,而在於應該如何重構。

四、法學碩士畢業論文模式走向:學術型抑或實踐型

在回答了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命運走向的前提性問題後,我們需要把目光轉向如何完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層面上,即對其未來發展模式進行建構。在反對取消碩士畢業論文的論者之中,絕大多數人主張碩士畢業論文不能搞“一刀切”,即針對不同層次高校、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以及學生興趣與畢業後發展方向的差異性,應採用不同形式與標準來規範多樣化的碩士畢業論文形式。實際上,對碩士畢業論文的要求,說到底是對大學培養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區別對待。在高等教育系統內,大學的定位應該體現出一定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如研究型大學要注重科研創新、教學型大學要注重知識傳授、高職、高專教育應注重實踐技能培訓等。大學定位不同,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同,對畢業論文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不可能讓所有的大學生都寫出有創新、有學術價值的畢業論文”。也就是說,碩士生的畢業論文要根據學校定位、專業特點加以區分,不能搞“一刀切”。[17]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副教授也認爲:碩士生的畢業論文不能“一刀切”,“比如文科專業,很難讓一個碩士生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但卻可以做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調查報告,或者對一個學術流派進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論文的這個過程對大學生來說非常有意義。”[18]基於此,筆者認爲,在法學碩士學生進入畢業論文環節時,應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依據法學專業特點,面向學生興趣及其畢業後的發展方向,科學構建涵射學術型與實踐型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模式。具體到論文要求上,即要踐行分類指導的原則。

(一)學術型論文模式

筆者所在單位是一所以理工爲主,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爲目標的高校。依此,該校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也應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爲導向,但筆者認爲,除考慮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外,還應充分考慮法學碩士學生的興趣與畢業後的發展方向。學術型論文模式並非是研究型大學的專利。學術型論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對學生的學術能力有一定要求,該類論文從選題到答辯均需要配備學術研究能力較強的指導老師,以對論文選題、文獻資料收集梳理、論文邏輯結構與論證思路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學術型論文在選題上應注重選擇能夠體現法學基礎理論或部門法理學領域的相關問題,應避免採用無病呻吟、重複論證、無問題意識的論題;學術型論文評價體系應涵蓋論文研究內容理論深度、論文論證思路與法學方法運用、論文創新性、引用文獻資料的權威性與新穎性等反映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指標;學術型論文模式的適用對象主要包括具有濃厚學術興趣以及計劃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法學碩士學生,以保證論文選題確定後能夠按照評價指標寫作並順利通過答辯;學術型論文在整個畢業論文階段,應配之以主題彙報、個別指導、小組討論、預答辯等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以便更能發揮法學碩士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展示。

(二)實踐型論文(設計)模式

與學術型論文模式相對應的爲實踐性論文(設計)模式,顧名思義,實踐性論文(設計)以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爲導向,注重將法學規範理論再現於實踐,以增強法科學生對法學規範的理解,最大程度地消除法科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的障礙。對於法學專業而言,實踐型論文(設計)模式或許能夠充分體現作爲社會科學的法學專業之應用型特徵。在選題上,對於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爲主的高校,實踐性論文(設計)可以結合學校培養目標、畢業生的就業意向進行選題,且選題應以部門法中法律規範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及其存在問題爲對象,如民事法律規範、程序法律規範;實踐型論文(設計)模式的具體形式不拘泥於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型論文。筆者認爲,應充分發揮法學院系模擬法庭以及法學專業實踐基地的功能,讓學生自行選擇並熟讀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的3年內的某一個典型案例,學生自行組合(或由指導教師分組)並扮演案例中的訴訟法律關係主體,對該案例“重新開庭審理”並全程錄像,在審理完畢後個人需撰寫心得體會,小組需集體撰寫審判總結,並與“庭審錄像”一併上交作爲畢業論文(設計)成果。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專業實習並提交實習報告的形式,但從每屆法學碩士學生專業實習效果來看,該種形式應慎用;實踐型論文(設計)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選擇指導教師時,應主要聘請從事法律實務的法官、檢察官、律師並輔以法學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實踐型論文(設計);實踐型論文(設計)評價指標應主要包括學生對於所學部門法知識的熟悉程度、運用法律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法學思維分析案例的能力,並且以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踐指導教師爲評價主體。

綜上所述,筆者已初步解答了“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該走向何方”的問題,即在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繼續存立的基礎上,科學構建符合法學專業特徵的學術型與實踐型論文(設計)模式。需要澄清的是,本文雖僅探討法學碩士畢業論文中的宏觀性、根本性問題,但並未否認前文所梳理的法學碩士畢業論文各環節中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同樣依賴於學者的努力與制度的完善。不可否認,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的確需要改革,但與法學碩士畢業論文相關的以提升法科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爲目標的法學教育培養方式的改革同樣刻不容緩。

碩士畢業論文 篇六

摘 要: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字面上理解,顧名思義不是對教育管理問題的客觀理解,而是夾雜個人價值觀的主觀解釋。

關鍵詞:教育管理主觀論;教育管理;理解

要真正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並加以運用,只從字面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從它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依據對它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運用於實踐。

一、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觀論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學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體系。教育管理科學論注重對事實問題的研究而把價值問題排除於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論建設成爲像工程學或醫學那樣的科學理論。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諸多缺點,如強調管理的“科學化”、排斥價值的存在、管理不關注個體等。以格林菲德爲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即主觀主義的教育管理。強調個體在組織中的重要作用,認爲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二、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理論基礎

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康德、韋伯、新科學理論和文學藝術理論中尋找思想支撐,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吸收了韋伯的理解社會學思想,這成爲教育管理主觀論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管理主觀論還受到以庫恩和費伊阿本德爲代表的新科學主張的影響。這些思想與理論成了教育管理主觀論的產生的理論基礎。

三 、教育管理主觀論的主要內容

1、人的意圖、價值、習慣和信念是構成組織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爲將組織管理當做自然客體、一種完全獨立於人的行爲、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組織管理與個體緊密相聯,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對組織進行着解釋,不同的人基於自己不同的意圖、經驗和價值對組織和組織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組織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現。組織不受科學法則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圖和決定所指導。許多理論研究的是組織的結構,而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組織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教育管理科學論主張決定問題可以用理性的邏輯的術語進行解釋,格林菲德認爲這是一種狹隘的科學管理觀。他認爲廣義的科學管理概念不僅研究事實問題,還要承認教育管理具有價值,承認價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種行爲的動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動緊密相關的,價值是人和事物相區別的重要特徵,人的價值是主觀的,是客觀與主觀的一種滿足關係。教育管理主觀論摒棄組織可以爲科學所控制的觀念,認爲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

3、所有觀察都與特定的理論聯結在一起,不存在純粹客觀的觀察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爲所有的觀察都是在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的影響下或者是說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的觀察。所有的觀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釋,觀察是用理論來作爲支撐的。用哪種理論來進行觀察沒有統一標準與模式,而是由我們自身的趣味、價值、主觀偏愛這些因素所決定的。客觀的理論選擇是不存在的,理論的選擇是個人價值偏好的一種表達。

4、理論研究的任務在於努力理解並發現爲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

認識是主觀性的,每個人對組織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組織是人們對它陳述的結果。主導人對組織進行解釋的是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組織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須重視人的價值觀、主觀意志、意願等非理性因素,理解並發現爲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理解組織管理,就要理解組織管理中的人,和他們所持有的種種想法以及行爲信念。通過理解人們在解釋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差異性,探尋個體行動的主觀規則。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較之科學的認識方式更爲妥恰和有效

科學的認識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而文學藝術認識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來表達。科學認識方式遵循的是客觀性原則,而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並不強求有事物可驗證、實物可對應。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是指對人的情感的、藝術的、審美的和道德評價的認識,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沒有明顯的邏輯和推理,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的認識。它比起科學的認識方式能讓人對對現實進行根本的強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鑑賞。

四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影響

1、重視從“自下而上”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強調對話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個體成員的觀念和意識,強調個體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強調個體體驗的重要性和個體對事件的理解與解釋。由於個體的價值和經歷不同,他們對發生在學校組織中的各種事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管理者要照顧到個體的這些差異,傾聽不同個體對事件的不同理解,針對每個個體的情形進行判斷,然後做出一定的權衡,而不是從一個抽象的組織目標出發,進行計劃和控制。

2、強調內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構

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權威外在設計出來的,由上級強加於組織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計劃來推行。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的羣體內的隨經驗和自身的認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發自願的方式來對組織成員的行爲進行調節的。主觀主義強調組織中個體意願和價值的重要性,強調組織成員對規則的解釋。組織成員更願意遵守自己所創生的、爲自我所承認的制度,而不是從外部所強加的制度。

3、從重視組織結構、規則的研究轉向對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觀論者認爲組織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現實,將人即組織成員放在了問題研究的核心。組織結構是人與人互相作用的產物,以此主觀主義對人的關注遠遠超過對組織結構和規則制度的關注。個體理解重要性的強調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學校和組織的管理。要進行成功的管理,就應該對組織成員的不同價值觀和動機有所瞭解。教育管理活動是人的活動和爲了人的發展的活動,不是最終可以爲機器所替代的技術活。不能離開人來談組織的管理與決策,應當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肯定了個人在組織機構中的重要性。

4、重視質性研究方法的應用

以實證主義的方法從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許多 優點,但是由於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侷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對於人的動機、價值和態度等對教育管理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針對實證主義在研究教育管理問題上的侷限,教育管理主觀論者開始力圖擺脫邏輯實證主義方法的桎梏,尋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等。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綜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敘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總結

總的來說,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對組織管理和教育管理的認識。相對於傳統的結構功能主義的教育管理,主觀主義教育管理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發了關於組織、科學以及管理的內涵:突出強調了人在組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把教育管理學看成是一門認識人、研究人和理解人的科學,較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爲複雜,也更爲高級。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純粹客觀的,必然要受到人的主觀偏愛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強調教育管理學要關注現實管理生活、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這些對於教育管理理論和教育管理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啓迪和指導價值。該理論極力反對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強調教育管理的個體性和價值性。其實,教育管理作爲一門社會科學,既有自然科學實在性的一面,又有人文科學批判性和理解性的一面,我們不能在強調這一面的同時,忽視了另一面。

總之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我們對教育管理的認識,爲我們研究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但它只是我們分析教育管理理論和從事教育管理實踐一種視角,是對以理論運動爲代表的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一種豐富和完善,而不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