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文【多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文【多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2200字 篇一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入研究,對社會主義發展十分有必要。但是對馬克思哲學中的財富問題卻沒有引起注意。筆者認爲,在當前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強對馬克思財富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全面闡述人在生產力中的地位

根據馬克思哲學觀點,所有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並具備客觀“實體”特徵。但是,前人留下的生產力會在新一代中將它作爲既定力量,併爲“過去”注入“現在”的活力,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可見,生產力的歷史就是“個人力量發展”的歷史。根據馬克思哲學中“真正的財富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生產力”這一論述,是對財富問題本質的追問,這種生產力顯然就是“個人獨特主體的生產力”,因此具備“主體”特徵。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認爲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自然力”與“人本身力量”的雙重享用和佔有。可以看到,“生產力”這一概念正是人的發展與生產財富的統一,並從中獲得“實體即主體”的本體規定,可見,生產力不是自然永恆的,而是歷史性地生成、發展、變化。

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爲生產力中的首要因素,可以讓生產力的發展呈現循環型或者維持型,並實現生產力發展質的飛躍。人作爲社會勞動的主體及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在前者還不屬於“發達生產力”,只有後者纔是真正的“發達的生產力”。

人作爲生產力發達與否的衡量根據,在於個人能否在自由時間中獲得“勞動能力”與“真正自由”,能否在充分得以發揮的基礎上,作爲最大的生產動力而反作用於勞動生產力中。因此,在當前社會自由時間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如何讓人成爲最大生產力,並真正在生產力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學術界已經將對人力資本的研究,上升到國家與黨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建設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地位。

二、人學意蘊中的重要意義

西方經濟學家多用“物質”來界定財富,馬克思哲學中,卻認爲:“人們爲了創造歷史,必須保證生活、爲了生活,又需要衣、食、住、行等各種東西,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爲了滿足這些需要的新材料,而並非物質生活自身”實際上就是生產財富的過程。因此,人們爲了滿足自身需要,應該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並使用財富。

在人學語境中,財富是對人們具有一定作用性,並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或者使用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無論財富是什麼樣的社會形式,使用的價值最終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因此,在物質生產活動中,物質產品是財富載體,因此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實際上就是財富的內容。馬克思已經對財富分爲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兩大類。同時又將精神財富又分爲兩大類:物質產品形式的精神產品、活動形式的精神產品。可見,財富問題在馬克思哲學中的發展是沿着人的維度進行的。

三、“以人爲本”的財富發展觀念

當初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革命,主要以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高度發達生產力”作爲物質的邏輯起點與基礎。由於當時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社會主義革命問題,因此更多關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衝突,而並不是生產力自身發展問題。但是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在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同時,進入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時期,面臨了生產力嚴重不足問題,並需要加大發展生產力。因此,從財富對人的發展主體角度出發,再加上財富對於社會發展的動力,在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中已成爲現實問題。

馬克思哲學從財富出發,體會人的發展;又從人的發展反過來理解生產力,最終從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理解社會發展邏輯,這對大力發展生產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隨着生產概念的提出,雖然促進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不再以個人發展爲主,而是依賴於生產力的發展主線。但是生產力自身的快速發展也要依賴於財富源泉,並真正開闢社會財富。正因如此,馬克思已經在《馬達綱領批判》中,將“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與“他們的生產力增長”和“個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並作爲發展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從現實角度出發,當前“放手讓一切勞動、技術、知識、管理及資本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大力發展生產力,落實馬克思財富思想的實踐。

以我國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社會主義通過大量生產並創造財富,實現社會生產力的全面發展,還應充分考慮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避免在生產資本主義財富過程中產生的“以物爲本”的發展觀,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活悖論、生產悖論及生態悖論,最終確立“以人爲本”的財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能在確保我國社會生產已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等,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並更好實現“解放與發展生產力”這一歷史任務,實現我國提出的“通過發展來提升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並通過發展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建立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奠定財富理論的基本地位與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800字 篇二

首先給哲學觀下一個定義,從字面來說,哲學觀就是“對哲學本身的理解”。它不是哲學理論中的“一個觀念”,而是構成這種理論的“核心觀念”、“根本觀念”、“靈魂觀念”,它決定該種理論的生命力,構成該種哲學理論與其他的理論的原則區別。與其說它是托馬斯·庫恩的較爲複雜意義上的“研究範式”,毋寧說它是伊姆雷·拉卡託斯的較爲單純意義上的“理論硬核” 。[1]這個硬核包括哲學的定義、性質、研究對象、特徵和功能等。

馬克思的哲學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觀是不一樣的,必須予以區分。爲了真正地理解馬克思,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爲對象,從四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批判哲學,改造世界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它不僅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而且對各種各樣的理論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最後在一定的程度上還進行自我批判。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從深入人心的真理變成了束縛人的教條。哲學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這種行爲與哲學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有人斷言,只有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的科學,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都不是科學的。我想,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權威,實質上則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威嚴。這樣做將會使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停滯不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是開放的理論系統,必須在批判中萌發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髮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區別》中,引用原子的偏斜運動,闡述了傾斜運動對直線運動的脫離,表達了一種自由意識。追求一種定在中的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會,哲學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發揮。在專制社會中,人們的言論自由受到嚴格的控制,哲學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以自由民主爲發展目標,學術批判是是受到保護的。聶錦芳教授指出,要增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必須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而學術必須允許自由的爭論和批判。這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馬克思具體地提出,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這種制度雖然低於歷史水平,低於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現象。正像一個低於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在同這種制度進行的鬥爭中,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對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2]因此,馬克思給哲學提出的歷史任務是,鍛造一種世界觀武器,使之成爲一種革命的、批判的思維方式,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而這種無情的批判所要達到的目的,則是實現人類自身的解放。

批判並不是在所有的時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壞性的,也應該是建設性的、超越性的。就像你說我是錯的,你必須說爲什麼我錯了,我怎樣做纔是對的。這樣纔可以體現出一種理論自覺。哲學的社會功能就是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批判、超越。哲學來源於生活,但必須高於生活。這是哲學安身立命的理念。

馬克思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辯證法。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在本質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隨着社會生活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發展自己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使它成爲一個不斷髮展的理論體系。所謂現代精神,就是人類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類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體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的主體意識,就是這種現代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標

志着人類自我意識從自我迷失進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階段。當然,批判的最終目的在於構建新世界,批判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且更是一種目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活的靈魂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句話有兩層含義:其一,一定的哲學是關於一定時代的精神產物;其二,哲學是各種思想文化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精粹。同時,哲學是文明活的靈魂。因爲哲學具有人類性,具有超越時代的一面。因爲哲學作爲一種自我意識的科學,而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哲學必須把握時代最迫切的問題,及時的吸收思想精神,爲迫切問題提供一個解釋,進而規範和引導社會的發展。

在科隆日報的社論上,馬克思首次明確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3]這個命題被廣泛引用,並被確認是馬克思關於哲學的最簡潔、最精闢的論斷。馬克思所讚賞和肯定的哲學是源於時代、源於人民的哲學,是把時代的問題和人民的精髓昇華爲理論的哲學。真正的哲學必須捕捉到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必須把自己時代的迫切問題作爲哲學思考的聚焦點。

馬克思認爲,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爲重要,一個好問題能極大的推進社會的發展。問題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問題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正因爲如此,哲學必須把問題作爲研究對象,而當人們把哲學同幻想混爲一談的時候,哲學必須嚴肅地提出抗議。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性和超時代性的統一,既反映和表達時代精神,同時又塑造和引領時代精神。哲學是思想中的時代,更引領時代向理想社會前進!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心人、解放人的哲學

馬克思提出,他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而“歸宿點”則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爲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立足點、歸宿點顯示了馬克思關注人類命運的博大的人文情懷,顯示了馬克思主張以哲學解放全人類的意旨。馬克思說,哲學所關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個別人的真理。它所參與的運動不是爲了少數人的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而是絕大數人的、爲絕大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種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和致力於人類解放的哲學旨趣,是馬克思哲學的靈魂,是馬克思哲學的普照光,是構成馬克思哲學的最爲根本的哲學理念。這個哲學理念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觀。

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序言》中。一開頭就指出,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因爲如此,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通過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德國哲學的批判,馬克思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學的出發點,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我們這裏是“從人間上升到天國”。[5]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哲學是關於人的學問,就像中國哲學裏講的道不遠人,也是這個意思。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國拉回人間,正是哲學屬人性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異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讓消除異化,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大的人文關懷,體現了哲學的人類性。

四、馬克思主義 哲學是一種完整嚴密的世界觀

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自然界、社會、和人與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在內的根本看法。世界觀是哲學的研究對象。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密切 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肖前、李秀林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規定: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完整、嚴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

從物質看世界,從精神看世界,從 實踐看世界,這是哲學世界觀的三種主要方式。[6]從物質看世界,世 界變成了客觀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名言“人是機器”,這種客觀性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從精神看世界,正如陸九淵所說,心外無物。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這種哲學把哲學變成完全脫離人世的空中樓閣,空有一個形式。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 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從實踐的觀點看世界,世界的圖景就是在物質世界和精神領域中間有一座橋樑,那就是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實踐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的“實踐轉向”,從實踐的方式觀看世界,在兩極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還有科學和宗教,道德和 藝術。哲學的方式是獨特的,也是最高的。對於哲學與宗教的區別,黑格爾說的好,哲學與宗教在內容是一樣的,都是關於整個世界的學問,只是他們的形式不一樣,哲學訴諸理性原則,宗教訴諸於感性原則。黑格爾對哲學與科學也有論述,他說,哲學與科學在形式上是一樣的,都是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是內容不一樣。哲學是關於整個世界的,而科學是關於某一個具體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承認哲學是世界觀的一種,並不是唯一的一種。

五、結語

恩格斯認爲,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出發,用“現實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現實的理性指的就是實踐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哲學所追求的思維的全體自由性與人類實踐的歷史發展統一起來,把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起來,把哲學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統一起來。哲學無定論,從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日久日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世的智慧,它強調哲學要回歸生活世界,正視生活對哲學的挑戰。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也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發展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000字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2100字 篇三

馬克思把批判的哲學定義爲“對當代的鬥爭和願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對社會現實和思想現狀的批判爲支撐,因此,不理解批判精神,也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推進到個個領域,最後觸動整個經濟基礎。批判的逐步深入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逐步深化,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以往學說的批判繼承態度及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一、對宗教的批判

馬克思生活在宗教遭到普遍批判的時代。啓蒙學者對宗教持激烈的否定態度;德國古典哲學家的批判較爲溫和。例如:康德把宗教限定在純粹理性的範疇之內;謝林雖然沒有對宗教持強烈批判的態度,但他的天啓哲學卻在事實上起到了渙散____信仰的作用;黑格爾沿用了康德宗教理性化的主張,並且做的更徹底,把上帝等同於絕對精神,用辯證法所達到的真理全體代替宗教信仰的直接性和宗教情感的直觀。

青年馬克思深受黑格爾左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曾提出“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觀點。隨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馬克思認識到之前的錯誤立場,批判的繼承前人的學說,在揭示宗教與人的意識關係時,開始和社會現實相聯繫。

正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的,“宗教是被壓迫的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他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這裏,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積極意義,即肯定了宗教具有慰藉心靈、舒緩痛苦的作用。但是,馬克思緊接着又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可見,馬克思批判性的指出了宗教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用來麻醉自己的毒藥。

馬克思認爲,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就在於:不是宗教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宗教,即宗教是那些沒有獲得自我和再度喪失自我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然而,人並不是抽象在現實世界以外的東西,人的世界是國家社會,宗教的倒置不過是現實世界倒置的投射。因此,批判宗教,必須同時批判現實的人的世界,批判現實的人的世界就是批判國家社會。

二、對政治的批判

馬克思對政治的批判是對宗教批判的延續,這種是從批判黑格爾入手的。正如宗教把人的本質神化,黑格爾把國家的本質神化了。馬克思指出,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而是人創造了國家制度。在某種意義上說,民主制對其他國家形式的關係,如同____對於宗教的關係,民主製作爲一種特殊的國家制度是一切國家制度的本質。在民主制中,不是人爲法律存在,而是法律爲人存在。

馬克思創造性地批判了黑格爾顛倒了國家和人的關係的方面,指出黑格爾實際上是爲君主制辯護。馬克思認爲君主主權和人民主權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只有人民主權纔是國家制度的體現者,民主制就是人民主權的體現。一切國家的現實基礎是人民,因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有民主制,那麼也因此可以說民主制是這些不同國家制度的類本質。馬克思把民主製作爲判斷國家制度合理性的標準,按此標準,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只是表面上的民主、形式上的民主,只有抽象的民主制。真正的民主只能是人的自由的產物。

人作爲國家的現實原則,在階級社會裏,卻是不自由的人,因此,階級社會裏的國家制度並不是自由的民主制,這就是民主制的異化。在階級社會裏,國家控制一切私人領域的社會生活,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相對立。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政治自由,卻能在這種矛盾中得到思辨的自由,由此,民主制的異化在其自身領域內得到了否定。

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的批判,把國家的本質歸爲民主制,歸爲現實的人,而對人的考察必須通過哲學的批判。

三、對哲學的批判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展開了對哲學的批判。馬克思指出,哲學是問什麼是真理,而不是問什麼被看做真理,哲學是研究一般性真理。哲學不是空洞的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有其自身的

深重歷史和時代精神的精華。同時,一定的 哲學形態與它所出現的民族形態是並存的,它與這個民族的法律制度、社會生活、藝術 文化等,都是並存的。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在宗教批判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哲學要承擔起社會解放的任務。哲學的任務就是揭露和批判,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哲學成爲批判的武器。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必須有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即哲學和無產階級本身,二者相互依存。哲學把無產階級作爲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則把哲學作爲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作爲一種理論,一旦被羣衆掌握,就會成爲物質的力量,只有把理論的物質力量和現實的物質力量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四、對 經濟的批判

馬克思對經濟的批判主要是對異化勞動的揭示和批判,從而創造性地發現餘價值。馬克思認爲勞動異化的原因不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和壓迫,恰恰相反,剝削和壓迫本身是異化帶來的結果。人的異化本身有着人自身意識不到的層面,這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自發產生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過程,不僅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祕密,而且考察了造成人異化問題的原因和規律,尋求消除異化的路徑。《資本論》不僅是經濟學鉅著,它還是辯證唯物主義著作,書中關於勞動和價值關係的論述,對資本主義生產全過程的分析,都是以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爲前提的,哲學的批判作爲一條隱性的線索貫穿於經濟批判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包含着宗教、政治、哲學、經濟四大層面,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不僅滲透於上層 建築領域,更觸及到經濟基礎領域。批判的態度是馬克思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僅要以此面對理論學說,更要以此應對現實社會。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文 篇四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探析

【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着豐富的生態環境保護思想,其發展歷程具體可以分爲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發展階段等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是對人與自然定位的反思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塑。新時期研究思考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能夠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爲人類的永恆持續發展提供哲學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回顧歷史,如果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算,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光輝歷程,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要成就。2012年,黨的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號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意義重大。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發展歷程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萌芽階段

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萌芽於其學生時代和青年時期,並且受到了當時社會經濟環境和哲學研究思潮的影響。在早年時期,由於加入黑格爾派,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具有唯心主義的傾向,認爲人類與自然界的動物不同,人類能夠主動地去面對自然、改造自然,改變自身命運。當時的馬克思特別強調人類的自由,認爲人類不能被自然所束縛。不久,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轉向唯物主義,反對人與自然背道而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馬克思不同,青年時期的恩格斯主要是通過揭露無產階級的悲慘生活,抨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來表達其初步的生態環境保護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形成階段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在其《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等著作中辯證分析了生態保護等問題,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正式形成。在上述著作中,馬克思着重分析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重要關係,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異化人與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強調要時刻注重調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恩格斯的生態哲學主要體現在與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認爲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發展階段

在晚年時期,隨着對人類社會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也逐漸走向了成熟定型。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內容全面、意蘊豐富、邏輯縝密、系統科學,具體涵蓋了人與自然的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係、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內容。這一思想爲我們重新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爲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指明瞭正確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

(一)對人與自然定位的反思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內容之一就是對人與自然定位的深刻反思。恩格斯在其所著《反社林論》一書中認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離不開自然,人類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發展下去。此外還要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不是毫不相關的獨立體,二者有着共生共榮的聯繫。人類要發揮主動能動性去改造自然,這樣才能改造自己。但是,這種改造的過程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爲前提和基礎的,人類無權支配自然界、掠奪自然界。

(二)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塑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產生以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高度推崇“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理念,把人類與自然對立起來,認爲人類纔是宇宙的主宰。長期以來,在這種錯誤理念的影響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自然界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破壞,最終導致了人類的生存危機。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強烈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方式,開創性地提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主張人類要節制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滿足自我需要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保護自然、保護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永續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當代價值

(一)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理論指導實踐,偉大的實踐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黨的指明的全面建設生態文明道路上闊步前行。站在這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思想,在全社會樹立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理念,從而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爲此,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要求,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觀,倡導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等行爲的懲罰力度,把保護環境的各項舉措納入到法治軌道上來。

(二)爲人類的永恆持續發展提供哲學基礎

人類共用一個地球,共有一個家園。顯而易見,沒有哪個人喜歡自然災害,沒有哪個人不畏懼恐怖和死亡,人類追求的是永恆持續發展。爲此,人類就要達成共識、統一行動,徹底拋棄原初的“人類中心主義”落後理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就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從根本上講,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科學發展觀念,主動維護生態平衡,構建新型的人與自然關係,這是人類實現永恆持續發展的哲學基礎。

參考文獻

[1] 韓哲。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中國環境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34).

[2] 李小倩。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探討[J].金田,2014(6).

[3] 朱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