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參觀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感想(共3篇)

參觀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感想(第1篇)

參觀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感想(共3篇)

值炎炎暑期,***主題教育。通過參觀學習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進一步提升青年職工的政治素質。作爲****的一份子,我也有幸參加了本次的學習活動。

學習的第一站是從劉公島開始的。初登上劉公島時,我首先被島上清新的空氣,秀麗的風光所吸引,作爲土生土長在內陸城市的人,海島上的風光總是那樣吸引着我,令我目眩神迷,忘乎所以。不過,隨着講解員動情的講解,我才突然意識到此行劉公島的另一層含義,那個或許早已被我們年輕人忽視,忘卻,但被永遠記錄在中華民族恥辱柱上的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裏曾是大清帝國北洋水師的建軍之所,同時也是北洋水師的覆滅之地。

也許當時的人們誰也不曾預料到這場戰爭的戰敗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多麼巨大,沉痛的災難。直接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使中國賠償了二億三千萬量白銀,這筆相當於日本財政收入6年財政總和的賠款絕大部分用於擴充和武裝日本的陸海軍軍備,間接的加速了後來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割讓的臺灣島從此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島上推行日本化教育,使臺灣島至今留有濃重的日本文化的痕跡,年長的老人以日本人自居,臺獨勢力更是以歸化日本爲榮。割讓的澎湖列島更是讓日本擁有了一條隨時可以勒緊中國的枷鎖,使中國海軍很長時間無法衝出第一島鏈,走向深藍。間接的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憂患意識,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忱,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轟轟烈烈戊戌變法運動,希冀變法自強;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派則放棄了對清政府改革的幻想,致力於暴力革命,並最終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

看着島上那莊嚴,肅穆,頗具現代氣息的房舍,房間中那栩栩如生的,描繪着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將領認真討論戰術的蠟像,我一時不禁感慨唏噓。甲午之敗,不是敗在將官無能,軍士懈怠;亦不是敗在清廷腐朽,黨同伐異,其真正敗在中華民族那自以爲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狂妄自大之中,敗在中華帝國,萬國來朝乃是泱泱上邦的千年迷夢之中,或許夢碎的含義就在於此。

參觀的第二個教學點是天福山起義紀念館。也許是沂蒙抗日根據地太過有名的緣故,我竟對發生在這裏的起義一無所知。不過隨着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我逐漸理解了天福山起義對於山東抗戰的重要意義。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天福山舉行了抗日武裝起義,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雖然這次的起義規模不大,參加起義者共計80餘人,且成員大多是當地的工人和農民。但是它卻像星星之火一樣,點燃了整個膠東的抗日烽火。在天福山起義的鼓舞下,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威海,黃縣,蓬萊,牟平等縣相繼舉行了10餘次起義,涌現出瞭如理琪、於得水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建立了膠東抗日根據地。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以天福山起義部隊爲火種成長起來的抗日武裝逐漸發展成了四個軍,並從中涌現出了“濟南第一團”“塔山英雄團”等一批英雄部隊,它們爲解放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8個集團軍的軍隊序列中,還有3個集團軍的源頭來自於天福山起義部隊,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軍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當年毛澤東主席在井岡山上解答林彪關於“紅旗還能打多久”的困惑時所用的語句。19年後,正是在無數像理琪、於得水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也擺脫了舊社會的愚昧,無知,從封建的迷夢中甦醒了過來

在當今中國,錢學森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談到郭永懷,估計知道他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剛來到郭永懷事蹟陳列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郭老的半身塑像及其全身像。隨着講解員的介紹,我對郭老肅然起敬。這個看起來有些書生氣的郭老,竟是錢學森的同門師弟,師從於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專家馮·卡門,是當時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當我進一步瞭解到郭老的工作經歷及其殉國過程時,我對郭老的印象就不單單是敬佩這麼簡單,而更應該是一種震撼。這個看起來有些羸弱的書生,卻是個不畏艱險,信仰堅定,內心充滿報國之志的理想主義戰士。他在國家一片焦土,百廢待興時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面對這個被西方列強欺辱近百年的國家,他默默無聞,辛勤工作,用自己卓越的學識,堅定的信念爲這個國家打造了一把鋒利的寶劍——使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之際,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上攜帶的絕密文件,雖然他保護的方式略顯笨拙,但是卻更顯悲壯與偉大,他用自己的行動講述着一箇中國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報效自己的祖國。郭永懷,這位或許在今後的歲月中也不會像他的師兄錢學森那樣聲名遠播的科學家,爲祖國的國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也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打下了的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匪淺,提高了黨性認識和自己的覺悟,在今後的崗位上,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爲中國多做貢獻!

參觀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感想(第2篇)

五四青年節到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學習,對我來講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每到一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午國殤-中華民族跌入苦難深淵;歷史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天福山起義-喚醒羣衆打響膠東抗日第一槍;郭永懷-以身許國,爲民族振興奉獻才智。作爲一名科研工作者,郭永懷的事蹟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也讓我領悟到:人要有信仰和追求。有了信仰和追求,才能做出造福人民的事業。

到達郭永懷先生陳列館,首先看到門口兩行字:“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科學不能到達的”。充分展示了郭永懷對祖國的深愛,對科學的熱愛,對親人的摯愛。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簾,目光深邃,神態堅毅而安詳。“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樑,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的對聯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在陳列館中從郭永懷少年求學、海外成名、報效國家、甘爲人梯、爲國犧牲、愛在天際等六個方面詳細瞭解了郭永懷同志的人生歷程和光輝事蹟。

郭永懷出生於一個普通農家,自小聰明伶俐,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青島大學附中,20歲考取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1931年轉入本科學習,選擇物理專業。1933年來到北京大學,師從光學專家饒毓泰先生。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大停課,郭永懷克服重重困難,幾經輾轉到達西南聯合大學。郭永懷知道一個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將永遠被動挨打。於是他又光學專業改學航空工程。

1938年,郭永懷通過了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的考試,1940年8月,經過一番周折,郭永懷一行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1941年,郭永懷又赴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和錢學森一起成爲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於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郭永懷又取得了更多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爲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1956年,郭永懷面對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毅然決然放棄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攜妻挈女義無反顧路上歸途。爲了避免美國政府製造麻煩,他毅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書稿統統付之一炬:在和學生們聚會的篝火旁,他掏出十幾年來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的書稿,一疊一疊地丟進火裏,燒成灰燼,這令在場的學生驚呆了,夫人李佩教授當時也感到可惜。

回顧郭永懷的求學道路,讓我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郭永懷對知識的不斷追求,使得他能夠在學術前沿做出重大的貢獻,使得他有能力爲新中國的建設事業貢獻一份重要的力量。對於他捨棄外國優厚的科研及生活條件,毅然投身當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我深深的感到由衷的敬佩。這種捨棄自我名利成全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968年12月 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發生事故。郭永懷同志永遠離開了我們,而當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依然想到的是國家。出事後當人們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發現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魯迅先生講: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郭永懷就是“中國的脊樑”。正是有了他的愛國奉獻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纔有了光明的前景和希望。我們要學習的也正是這種精神:敢於奉獻、勇於擔當。

同樣作爲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們的工作也許不如郭永懷更高大上,但我們的工作卻對人民的生活意義重大。食品和糧食安全關係到廣大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係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係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和糧食安全已成爲衡量人類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爲農業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藥扮演着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角色,尋找高效且安全的農藥是我們工作的重要任務。

參觀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感想(第3篇)

值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團委組織下屬各院所團支部開展了慶“五四”主題教育。本次活動以“學習新思想、建功新時代”爲主題,通過參觀學習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進一步提升青年職工的政治素質和履職能力。作爲農科院的一份子,我也有幸參加了本次的學習活動。

一、夢碎

“喚起吾國千年迷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啓超

學習的第一站是從劉公島開始的。初登上劉公島時,我首先被島上清新的空氣,秀麗的風光所吸引,作爲土生土長在內陸城市的人,海島上的風光總是那樣吸引着我,令我目眩神迷,忘乎所以。不過,隨着講解員動情的講解,我才突然意識到此行劉公島的另一層含義,那個或許早已被我們年輕人忽視,忘卻,但被永遠記錄在中華民族恥辱柱上的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裏曾是大清帝國北洋水師的建軍之所,同時也是北洋水師的覆滅之地。

也許當時的人們誰也不曾預料到這場戰爭的戰敗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多麼巨大,沉痛的災難。直接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使中國賠償了二億三千萬量白銀,這筆相當於日本財政收入6年財政總和的賠款絕大部分用於擴充和武裝日本的陸海軍軍備,間接的加速了後來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割讓的臺灣島從此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島上推行日本化教育,使臺灣島至今留有濃重的日本文化的痕跡,年長的老人以日本人自居,臺獨勢力更是以歸化日本爲榮。割讓的澎湖列島更是讓日本擁有了一條隨時可以勒緊中國的枷鎖,使中國海軍很長時間無法衝出第一島鏈,走向深藍。間接的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憂患意識,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忱,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轟轟烈烈戊戌變法運動,希冀變法自強;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派則放棄了對清政府改革的幻想,致力於暴力革命,並最終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

看着島上那莊嚴,肅穆,頗具現代氣息的房舍,房間中那栩栩如生的,描繪着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將領認真討論戰術的蠟像,我一時不禁感慨唏噓。甲午之敗,不是敗在將官無能,軍士懈怠;亦不是敗在清廷腐朽,黨同伐異,其真正敗在中華民族那自以爲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狂妄自大之中,敗在中華帝國,萬國來朝乃是泱泱上邦的千年迷夢之中,或許夢碎的含義就在於此。

二、夢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

參觀的第二個教學點是天福山起義紀念館。也許是沂蒙抗日根據地太過有名的緣故,我竟對發生在這裏的起義一無所知。不過隨着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我逐漸理解了天福山起義對於山東抗戰的重要意義。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天福山舉行了抗日武裝起義,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雖然這次的起義規模不大,參加起義者共計80餘人,且成員大多是當地的工人和農民。但是它卻像星星之火一樣,點燃了整個膠東的抗日烽火。在天福山起義的鼓舞下,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威海,黃縣,蓬萊,牟平等縣相繼舉行了10餘次起義,涌現出瞭如理琪、於得水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建立了膠東抗日根據地。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以天福山起義部隊爲火種成長起來的抗日武裝逐漸發展成了四個軍,並從中涌現出了“濟南第一團”“塔山英雄團”等一批英雄部隊,它們爲解放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8個集團軍的軍隊序列中,還有3個集團軍的源頭來自於天福山起義部隊,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軍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當年毛澤東主席在井岡山上解答林彪關於“紅旗還能打多久”的困惑時所用的語句。19年後,正是在無數像理琪、於得水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也擺脫了舊社會的愚昧,無知,從封建的迷夢中甦醒了過來

三、築夢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在當今中國,錢學森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談到郭永懷,估計知道他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剛來到郭永懷事蹟陳列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郭老的半身塑像及其全身像。隨着講解員的介紹,我對郭老肅然起敬。這個看起來有些書生氣的郭老,竟是錢學森的同門師弟,師從於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專家馮·卡門,是當時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當我進一步瞭解到郭老的工作經歷及其殉國過程時,我對郭老的印象就不單單是敬佩這麼簡單,而更應該是一種震撼。這個看起來有些羸弱的書生,卻是個不畏艱險,信仰堅定,內心充滿報國之志的理想主義戰士。他在國家一片焦土,百廢待興時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面對這個被西方列強欺辱近百年的國家,他默默無聞,辛勤工作,用自己卓越的學識,堅定的信念爲這個國家打造了一把鋒利的寶劍——使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之際,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上攜帶的絕密文件,雖然他保護的方式略顯笨拙,但是卻更顯悲壯與偉大,他用自己的行動講述着一箇中國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報效自己的祖國。郭永懷,這位或許在今後的歲月中也不會像他的師兄錢學森那樣聲名遠播的科學家,爲祖國的國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也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打下了的堅實的基礎。

四、圓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學習的第四站是參觀了威高集團。威高集團始建於1988年,最初是當地的一個輸液器組裝加工廠。但是,威高集團憑藉着不爲人後,敢爲人先的拼搏精神,通過學習-創新-再學習-再創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爲了全球品種最全,中國最大的醫療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看到這,我不禁聯想到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話,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威高集團傳承的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全國,也正是許許多多像威高集團這樣的創新企業,通過不斷創新,創造,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作爲科研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扛起創新的大旗,走在時代的前列,爲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