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21篇

讀後感2.34W

清塘荷韻讀後感21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1

假期中去了上海書展,本意是給兒子買書的,順便感受下書展的氛圍。我一直認爲看書也是一種感覺,有些書你捧在手上就是一個字都看不進,而有些書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就是如此,我不能說自己多愛看書,但一本紙質書籍在手的實質感讓我翻閱了起來。

在這個膨脹的信息化時代,長篇大論委實看不進,但季羨林的散文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懷般的扭捏。我對季羨林是不瞭解的,說明我的閱讀是多麼的淺薄,看了序之後,我所瞭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個大家,一個大作家。

但通曉多國語言,在異國他鄉求學生活的經歷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他幼年離鄉背井,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對自己故鄉魂牽夢縈般的追憶多少勾起我的共鳴。

感動於季先生對王媽的懷念,他通過《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媽的形象,也在夜來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媽悲劇般的一生。落淚於《一條老狗》,看題目,誰都不能想到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親的文章。他通過那一條老狗,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達的就是對母親一生的愧疚。

從六歲離開母親起,一直到母親離世之間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過三次,一次是國小時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學時父親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親去世,專爲奔喪。

十一二歲的男孩子無法體會失去男主人後母親的生活,也不會想到那次是和母親見面的最後一次。隨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裏,他心懷夢想,總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時接母親一起生活,卻不料等待他的是母親離世的消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他真實的寫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萬念俱灰,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他一定已經無法清晰地憶起母親的模樣,而那條老狗是具體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親的就是這一條老狗,永遠趴在破籬笆門口。

而最後一如他離開母親時那樣,他不得不離開那一條老狗,雖然他知道它的最後結局。

生活中我們總有自己懷念的場景,值得回味的親情。我至今還記得自己16歲那年離開父母,獨自踏上回滬的列車,爲了讓他們放心,我不讓他們送上車,在進站口就揮手和他們告別。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轉身後的女兒在車上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樹木、房屋,獨自淚如雨下。這淚是止不住的,擦掉了會繼續流。兒子這一代一定無法體會,一如我無法體會當年父親上山下鄉的艱辛般。父親屬於下鄉,而我已經好了很多,是回滬。但獨自生活遠離親情是一樣的,這樣的生活教我學會堅強。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經成家立業,漸漸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數開始多於自己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不變的是情感,不管我什麼時候回家,總有親切迎接我的爸媽;不管我們多久沒見,同學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累了,我就坐着聽,路不認識了,就跟在她們身後走……一如一位長輩所說,我擁有兩地的風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樣擁有豐富的人生。

清塘荷韻讀後感2

好久不見荷花開放了,自從讀了這季老的《清塘荷韻》。彷彿自己又站到了小河邊,蓮葉一片一片浮在水上,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用丰韻的體態,清新的花瓣,吸引着我的眼球。正是這種感覺,所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再一次深深的覺醒在我的記憶之中。

古時候有許多詩人的閒情雅緻,就是賞花,而清新而又淡雅的荷花自然就成了許多詩人們讚美的對象。我曾經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一位畫家畫的一幅《清塘荷夏》。

畫中蓮葉映出荷花的嬌美,蜻蜓點點水,那意境使畫面動了起來,使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荷花一樣的人,它們的出身並不是多麼高貴,沒有牡丹的嬌豔,也沒有百合的高雅,它他們也就像季老那隨意撒下的幾顆蓮子。

但是,它們卻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不甘心的他們用“蓮葉”襯托出自己,也就是他們自己的付出,把自己“開放”,像荷塘中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是自己能夠挺胸擡頭的活在這世上!

也許,你會問:“那你說的那些人是誰哪?”我會輕輕地告訴你,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路邊的清潔工,大山中徒步行走的郵遞員,還有最高尚的老師,他們都在默默地奉獻着,像一顆荷花,傲立在清塘之中!

清塘荷韻讀後感3

荷花,自古就是純潔的象徵,人們經常用“出污泥而不染”來形容荷花的純潔。而季羨林筆下的荷花,在不失原有的清秀之美的同時,又給人帶來了一種張揚、蓬勃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最後幾句:“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更是體現了荷花除了純潔之外,還有着頑強的生命,不屈的精神。

季羨林先生的“季荷”十分的樸實無華,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曇花的轉瞬即逝,沒有玫瑰的妖嬈,只有樸實無華的純潔之美和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對於荷花,我個人認爲,荷花的精神比它的外表更令人喜愛。再美麗的外表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失去光彩,但精神卻會被傳承下去,只要生命存在,精神就不會消逝。

的確,生命被賦予了美麗的外表就會被人們所關注、嚮往,但生命卻不是因爲美麗的外表而變得有價值或令人敬佩,而是擁有了高尚的品格、精神纔會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讚美,甚至令人們神往。

荷花之所以更出衆,不僅僅是它美麗的外表,更是因爲它的純潔,樸實品質。而“季荷”又體現了對春天的嚮往,對生命的嚮往,這也反映出了季羨林先生對於生命的張揚,蓬勃。

倒數第二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也說明了“季荷”的信心,說出了季羨林先生的信心。

願季荷就這樣一直開下去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4

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有“花朵中的天使”的美麗稱號,有讓中國古代君子不斷對它描述的高雅氣質,這樣美麗的花,怎能不讓作者着迷?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質的寶庫,其中有讓我們學也學不完的品質,這篇《清塘荷韻》,就講述了很多。

荷花的種子殼很厚,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這說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種子的殼要好幾年的時間,這恰恰體現了荷花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能夠在幾天裏迅速蔓延生長,表現了其驚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說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種種品格與優點,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經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句話很有韻味也很搞笑,早冬和初春之間有3個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間只是彈指一揮間,人們也編出很多很多句話來,什麼“既然戰爭到了,和平還會遠嗎?”等等……我雖然不能讀懂,但卻明白了一個共同點:

句子中寄託的是人們的期望!是人們對完美生活的盼望!是人們對禮貌的眺望!

清塘荷韻讀後感5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個性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比較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能夠倒流呢?

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爲,他明白,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述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能夠活生生地展此刻你的眼前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6

欲不消心難平,感覺離家漸近而心情也隨着新年腳步的將近變的不在沉穩,不知道激動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動浮躁的脈搏跳的沉穩點,還是需要讀一讀好的書,好的文章是用心寫出的,華辭麗藻很難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釀造出文中佳釀。

今天偶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讀到第六段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復一年的觀察門前清塘,始終沒有放棄,正是那份難得的等候期盼,終於迎來翠盤荷香六月賞。

有一情節很是打動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聯想到的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季老深深體會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

而並沒去強求工整,而是用一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可見作者對“池花對影落”之欣賞!

季荷——是週一郎先生爲季老荷花賜的名,季老更是欣然接受了這一稱呼,最後一句更是寫下:“我爲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麼樣的祝福來祝福辛勤勞動一生的季老?只希望清塘裏的荷香爲他老人家飄的更香更遠。

清塘荷韻讀後感7

沒有藍天的深邃,卻擁有白雲般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卻擁有小池的優雅;沒有百花的芳香,卻擁有小草的翠綠;水波漣漪徐徐盪開,風中花瓣輕輕墜落,“荷”!在告訴我生命的真諦!

那荷啊!由原本瘦小的種子,聚集力量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努力的擴散、蔓延整個池塘,又不滿足於現狀,更努力的長成了荷花,此時的它就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它還是沒能逃過季節對自己的挫敗,在瑟瑟秋風中失去了所有的美麗,可它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等待時機,等到來年春天再來衝破所有難關,再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成功開放的荷,我們只驚羨它這時的驚豔,然而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拼搏的血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我們就應該在這剛起步的時候,用我們無悔的付出,去澆灌那剛剛萌芽的種子,即使犧牲也不要畏懼,因爲人生,在跌宕起伏之中,才方顯驚世駭俗的豪邁。

讓我們學習荷花之韻吧,把美麗獻給他人;讓我們學習荷葉之韻吧,以苦心孕育未來;讓我們學習殘荷之韻吧,以坦然面對生活。

清塘荷韻讀後感8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今日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

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終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裏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並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

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爲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心境。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裏,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着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裏靜靜地開着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異常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後感9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大師的散文名篇,這篇文章現在收錄在很多中國小的語文課本中,而我是在返回阿聯酋的途中,很偶然地在一本免費雜誌上拜讀到的。

20xx年的初夏,98歲高齡的季老安然地躺在北京的病牀上,永遠地合上了雙目。病房不遠處的院內池塘中,點綴在綠色浮萍中的嫩白色的花骨朵剛剛露出水面,而季老卻沒等到它們再一次綻放。雖在異域風沙之地連池塘都很難得見,但是讀完這篇《清塘荷韻》,我的身心在那一瞬間也彷彿站在那汪青綠的水塘邊,看見一位和藹的老人,他注視着滿池亭亭的荷葉與純白的蓮花,臉上的神情彷彿那些可愛的植物是他的孩子,又好像是他的戀人……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爲此文作名,有以荷喻人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既然是借荷喻人,那麼我以爲此種人必須具備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爲人樸厚,三是情深志純。這三個詞,在我看來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個人品行修爲的境界,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其實有很多方法,歸隱山林、清修無爲是一種選擇;下可安於市井、上可鳴於殿堂,出世入世、能屈能伸,更是一條鴻途。我想,無論我已走在了哪條道路上,都會常念父母之恩,專心摯愛之人,珍惜師友之情,洞明是非之理,勤學衆家之精,苦練一己之長,在炎熱乾燥的域外之地保持一份潤沏恬靜的心情,在中庸之風盛行的世間裏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爲荷之道,亦是爲人之道,人生上下而求索,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這算是此趟旅程中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穫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10

季羨林的文章在寫實中總帶着豐富的哲理,他的文章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日,我就讀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韻》。它給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這篇文章敘述的是作者在他樓前的清塘中種荷花的過程。從蓮子的發芽到荷葉覆蓋滿整個清塘再到荷花的開放,最終將到來的便是殘荷之日。整個過程十分地漫長,作者幾乎就要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放棄對它的期望。就在作者幾近失望的時候,荷花最終綻放了美麗的笑容。

直到那一刻,季羨林才瞭解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散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是啊,在這個世上,萬物都有生長的衝勁。只是平時的我們看不見,摸不着而已。這股衝勁就像是一種潛力,他總是等我們即將失望的時候,才爆發出來。其實,這種模式的生命並不難懂。

比如: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看動畫片。往往在英雄就要戰敗的時候,奇蹟總會出現。每次總是英雄從哪裏獲得了能量,又重新站了起來,再經過一番苦鬥,最終把壞人給打敗了。拿這個事例作比是十分形象的。

也許我們在表面上只是覺得:啊!英雄真厲害,總是能在危機的關頭反敗爲勝,可是在深層上,它折射出的便是生命的頑強,是任何生物都有的驚人的求生本事。這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一箇中心。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經意想起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

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許許多多的金子,也許此刻他們就像文中那尚未發芽的蓮子,可是他們都有着驚人的求生本事。所以,多給別人和自我一些機會,因爲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荷花一樣,綻放出全世界最燦爛的微笑。

清塘荷韻讀後感11

讀了《清塘荷韻》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本文介紹了作者樓前數畝荷塘如何從空蕩蕩的枯塘一直到滿塘荷花的過程。以及見到滿塘荷花後受到鄰里的誇讚和喜悅心情。

這時,我明白瞭如果沒有辛勤的種植、長時間的等待、用心的呵護,就不會出現之後池塘中那美麗的荷花。

我想生活中也應該如此,去辛勤地播種,耐心地等待,不用多久,一定會得到滿意的結果。“若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如果不在背後下苦功夫,怎能得到別人的誇獎和圓滿的回報?古時候,人人都說“十年寒窗苦”,但他苦的有價值,雖苦猶甜。每個人都想考取“恩科”,一夜成名,但想的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你用時間和精力去做賭注,只要你用心去做,十幾年的付出就沒有白費,而且你還因此得到了知名的地位,他人的重視,光耀門楣,何樂而不爲?

當今社會也應如此,現在做學生的都面臨着考試、排名等等一系列競爭。那麼如何在這些中名列前茅,成爲鳳毛麟角呢?只有努力學習、刻苦認真,而這樣又需要你辛勤付出十幾年的長期等待,最後在大學聯考中盡情發揮,纔可以出線,獲得衆人稱讚。大部分學生都如此勞動,最後得到好結果,使十幾年的付出沒有白費。

但總會出現一些人,不想努力,但還想在最後取得優異成績,這是絕對行不通的。如果這樣可行,作者不用花四年時間等待荷花滿塘的美麗景色,狀元不用寒窗苦讀十年後去爭名奪利,在校考生也不用秉燭夜讀,早起晚睡午不歇。所以我認爲只有付出纔有回報,只有刻苦努力、辛勤勞動,假以時日纔會得到結滿碩果的蒼天大樹。

最後,我希望那些存有僥倖的人趕快覺悟,馬上動起來,追上那些早你們起航的人,一同向着自己的夢想前進。

清塘荷韻讀後感12

喜歡季羨林的散文,尤其喜讀《清塘荷韻》。

季先生曾經反覆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清塘荷韻正是季先生感動的事物,繼而又通過季先生的文章把我們感動了。

季先生的《清塘荷韻》看似隨筆流出,實則寫出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人生低谷時對生活依然保持的樂觀態度。

文章開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樓前有清塘數畝。初有荷花,數年後,池塘裏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有無之間,均很美麗。無卻留有遺憾。

接着作者寫了池塘與荷花的絕配,中國人的愛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幾顆敲破的蓮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變成了作者的希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裏總算浮動了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雖有希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蹟出現在第四年上。

從荷葉的長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吮吸荷花和荷葉的清香,到賞荷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綠肥、紅肥,到風乍起時“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到粗略估計荷花的將近一千多朵的朵數,都充分寫出了作者的愛荷之情。

文章最後,天氣變寒,荷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殘荷,甚至連殘荷也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的結尾段很美:我爲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寫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樣,清香四溢,源遠流長。

清塘荷韻讀後感13

荷花具有無窮的魅力,是每個人都向往與追求的。

荷花有着絢麗奪目的豔紅,給人美的感覺;荷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令每個人所敬佩;荷花有着保護它的荷葉,使它在風雨中依舊保持優美的風姿。

美好的事物都是爭取追求來的,不勞而獲總是不可行而又不可取的。作者這樣的愛像蓮花這樣美的事物,正反映了它追求卓越嚮往美好的精神。

池塘太空,而剛種上的蓮花給人希望的感覺,作者的美好願望都寄託在了這小小的池塘。而這荷花,讓人期盼了三年,依舊沒有開出像樣的花朵。讓人們的希望轉變爲了失望。

而奇蹟就出現在第四年,那久違了的荷花,終於怒放,絢麗的色彩引人注目,單調的綠色池塘裏,有了荷花的點綴,變得如仙境一般。如此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怪不得作者拿它與西湖相比較,可見它的美麗是如此讓人回味無窮。

荷花的精神與它絢麗的外表得以相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實在是值得大家學習。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的品質如何決定着它的性格,性格的差異又有不同的命運。

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它有時來得晚,有時又來得早;有時會很多,有時卻很少。但是請相信不管早晚多少,它都一定會來!像這荷花一樣,作者辛苦的種下它們,期盼着能快點看到這美麗的荷花,而這荷花,卻讓它等了足足四年。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它來到了,它沒有辜負人的希望,而且一來就是一大片,讓人又驚又喜。

荷花固然美麗,但它也有凋零的那一剎那,凋零並不是壞事,它意味着更好的生長與發展。生活也一樣,挫折並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在爲我們的成功鋪路。

荷花美麗動人,但其精神更加可貴,我們要向荷花學習,追求像荷花一樣卓越而美好的一生!

清塘荷韻讀後感14

清清池塘,韻韻荷香;點盞心燈,希望從生。

真心愛荷嗎?不知,但的確是欣賞文人,才喜歡荷的志行高潔。她確是撫慰心靈的舞者。我見過那紅的嫵媚,白的清純,黃的靈動,但都離不開一個雅字。君子附庸之雅。未品讀季老先生的文章時,在我看來,荷嬌柔,脆弱,是要精心呵護的主,但未曾瞭解到她的堅韌,她對生命的張揚。

季老先生將這幾顆蓮子投入池塘中,我與他共同期待,一年,兩年,在我認爲第三年也無望時,竟露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是那樣的細弱單薄,我的心中也是愛憐之意橫生。第四年的那一大片荷葉也是頗讓我驚訝。

荷花的從無到有,從弱小到繁茂讓我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麗和頑強。月下荷塘,流水脈脈,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蕩,這畫面該是多麼美好啊!正如季老先生所說:“荷花在嚴冬的水下並沒有停止行動。”她在不斷地吸取養分,不斷地生長,從未放棄。

這樣的荷花着實讓我打了個寒顫。大自然的生命力頑強,我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未想到嬌弱的荷花也可活的如此堅韌。她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睥睨一切,這是何等張揚的性格。

令我深深地反思,自己不堅韌,自己不張揚。但是這樣的張揚,堅韌都來自於不放棄,堅持去做的信念。可以想象荷在寒冷的池水中定是凍僵的。

但是沒有就此選擇長眠,而是真的覺得得好好改改了。不能一遇到困難就像烏龜一樣縮頭縮尾吧,應該養精蓄銳。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生命張揚,精彩,驚豔自己也同時驚豔別人。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煞是令人羨慕。

真心愛荷嗎?好像有點兒了。願自己能成爲一株荷,練就堅韌與張揚,一起等待,等待明年荷花開。既然冬天到了,春天就不會遠了。希望在誕生,在繁衍······

清塘荷韻讀後感15

衆所周知,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根本不屑於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爲着光明、爲着美麗,爲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爲之奮鬥。

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只是因爲它的外表,更是因爲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於面對困難和險境……今天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許多。

季羨林先生着重描寫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說明了養荷花的原因,爲後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己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的急切心情。

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

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

後文中描寫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同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

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着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

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麼心情呢?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麼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

清塘荷韻讀後感16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閒暇之餘,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後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後,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於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於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爲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

但是後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爲一名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着有一天,奇蹟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

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麼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於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佈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蹟!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着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彷彿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裏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佈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爲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

清塘荷韻讀後感17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爲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爲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爲學的人,並且他的爲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

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說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說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說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國小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啓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說,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

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爲,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

我覺得季老的話說得很誠懇。

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着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

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爲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國小,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

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裏,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

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脫“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爲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敘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啓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爲別的,只爲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爲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

清塘荷韻讀後感18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

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癡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爲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着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

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爲多,它是抒情散文。

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爲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爲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

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爲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爲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衆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爲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爲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

最後,我要說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爲“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衆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裏便不消細說。

清塘荷韻讀後感19

季羨林曾於《漫談散文》中說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爲我所不取。”又說:好的散文作品是於“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讀起來“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這類散文作品,我想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是讀過的,即使只有一兩篇,也足夠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讀《清塘荷韻》時我還在海運公司做職員。

業餘時間裏,除家務外大多以圖書爲伴,只是對於書的種類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比較挑食,常喜歡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讀者文摘》《收穫》一類的期刊文學雜誌。因此直到現在,對於優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還是非常偏愛。自己雖然不會常提筆去寫身邊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卻仍然有一種騷動,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時便欲伏案記下。

而這或許就是散文更多關乎真情的實照吧。

我喜歡散文,更多是喜歡其中不同的個人寫作風格和文章中不時顯現的靈句雋語,也愛那份貼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實。《清塘荷韻》本是一個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許同等的放在自己身上,便不會有這如此入心的情懷了。

“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爲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裏。"作者這樣寫。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刻意地鋪陳,簡簡單單就道盡了情懷。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

即使他在八十多歲高齡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筆觸裏溢出的仍然是一種難得的純真。

季老善於在文章中借典並融典,那些古往今來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韻味無窮。單從《清塘荷韻》中,談起夏月荷花,轉而提到楊萬里那句”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冬天即將到來,池塘中的荷花會逐漸枯萎,又借用了雪萊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去寄予荷花新的希望,並從中暗示對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將朱熹的《詠方塘》中兩句,作爲自己對燕園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嘆息出現,則更顯示出他淵博的知識以及對寫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談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這點我極贊同。

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衆閱讀慾望的門,或古雅或簡潔或樸實無華,俱都離不開一個適度貼近思想的主體。信筆開河無端起勢會使得讀者茫然而失去了對文章內容的興趣。另外,這開頭也包括了題目的確立。一個主題既一個思想的反映,它應該有着就一斑而窺全豹的提示功能。

於網絡文學論壇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學愛好者不管自己文章內容,顧左右而言它。標題驚人醒目內容卻東拉西扯,弄得自己還沒看上兩三行之後就急欲逃跑,此後這個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讀了。

文章的結尾是一座山,好的結尾能讓作者和讀者在思想的世界裏尋覓到昇華的契機。所以,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在結尾的出現的時候,它應當成爲一面鏡子,在直視作者自己的同時也倒影了讀者。

《清塘荷韻》中,等待荷花綻放的過程對於一個期頤之人來說是漫長的,但這沒有阻礙作者對於希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顯而易見。

前段時間,我在漢文學論壇中讀到過一篇故園所作的散文《活着,真好》。裏面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每個文學愛好者以及專業寫作者警醒,“文學,不要違背良心,更不要壓抑天性。豐腴的土壤,要麼挺起參天的大樹,要麼邂逅永不言棄的野草。

但千萬不要搭起一個華麗的戲臺,簇擁那些脂粉滿面的嬌娘小生,在外表纏綿的支架之內,眼看着一條條血脈的荒蕪。我們要走回風雨的淋漓之中,我們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們狂暴,我們掙扎,我們要永遠保留真實的那一角蒼穹!”

這段話有些憤俗,可又是那麼真實揭示了當今網絡文學界的一種現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對於文學承載的責任和文學最終走向那種憂慮。

當自我呻吟和自我憐憫、陶醉的文字正氾濫於網絡文學中的時候,作爲我們自己來說,是否應該擯棄那些自我怡悅的態度,保持一個讓文學發揚的希望呢?或許我們本身沒有太大的力量可以扭轉現實,但只要從我開始,這情況就會好轉,也不枉我們的祖先將漢文化傳承下來的厚意。

等待是漫長的,而堅守希望則是歲月長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因此,我們只需播下如燕園池塘中那樣的幾粒種子,然後於日常生活裏殷勤地固守一個希望。

季羨林先生是大學問家,我們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他那樣的境界。可我們也許能把握眼前的這些時間和機遇,於平時寫作的那一刻,多由內心去感受事物,將自己還在繼續的過程當作一次歷練,讓自我的領悟更貼近社會進步,更符合時代發展,更言之有物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20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着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就應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裏,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着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盼後,在第三年,奇蹟最後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

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先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着這滿塘“季荷”,每一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着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

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應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着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21

以前挺喜歡荷塘的,而當我讀過這篇文章才明白,原來荷花和荷葉是那麼的美。20xx年我去了一次荷塘。

20xx年8月的一個清晨,睜開惺忪的睡眼來到了荷塘,爲的是看到爭奇鬥豔、不凋謝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葉。就在此時,我眼球裏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還有一片片荷葉,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葉上不掉到水裏該有多好,到那時,我就可以成爲“荷花仙子”了,帶着這美妙的幻想和純真的心,我便和荷葉玩耍了起來,我往它臉上灑水珠,它卻不讓水珠落到它那無污漬又幹淨的臉上,媽媽說,“荷葉出淤泥而不染”,聽了這句話,我便愛上了荷葉。

還有荷花也是很美麗的。

淡粉、淡黃色的花瓣,裏面包着蓮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變小了,我一定要躲到這裏面,因爲荷花裏面很安全。哇,是一對母子呀,凋謝的荷花,低着頭,看着正在開放的荷花,母親呵護着它,爲它遮風擋雨。

漸漸的蜻蜓也來了,真怕將這弱不禁風的小仙子驚走了。不得不承認,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優雅的小橋,蜻蜓點水,含苞待放、爭奇鬥豔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葉……都令人歎爲觀止。

這時,我想到了楊萬里的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愛荷塘,一個讓我充滿夢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