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5W

清塘荷韻讀後感多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一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清塘荷韻》

作者季羨林欲不消心難平,感覺離家漸近而情緒也隨着新年腳步的將近變的不在沉穩,不明白激動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動浮躁的脈搏跳的沉穩點,還是需要讀一讀好的書,好的文章是用心寫出的,華辭麗藻很難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釀造出文中佳釀。這天偶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讀到第六段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復一年的觀察門前清塘,始終沒有放下,正是那份難得的等候期盼,最後迎來翠盤荷香六月賞。有一情節很是打動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聯想到的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季老深深體會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而並沒去強求工整,而是用一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可見作者對“池花對影落”之欣賞!

季荷-----是週一郎先生爲季老荷花賜的名,季老更是欣然理解了這一稱呼,最後一句更是寫下:“我爲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麼樣的祝福來祝福辛勤勞動一生的季老?只期望清塘裏的荷香爲他老人家飄的更香更遠。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二

沒有藍天的深邃,卻擁有白雲般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卻擁有小池的優雅;沒有百花的芳香,卻擁有小草的翠綠;水波漣漪徐徐盪開,風中花瓣輕輕墜落,“荷”!在告訴我生命的真諦!

那荷啊!由原本瘦小的種子,聚集力量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努力的擴散、蔓延整個池塘,又不滿足於現狀,更努力的長成了荷花,此時的它就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它還是沒能逃過季節對自己的挫敗,在瑟瑟秋風中失去了所有的美麗,可它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等待時機,等到來年春天再來衝破所有難關,再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成功開放的荷,我們只驚羨它這時的驚豔,然而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拼搏的血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我們就應該在這剛起步的時候,用我們無悔的付出,去澆灌那剛剛萌芽的種子,即使犧牲也不要畏懼,因爲人生,在跌宕起伏之中,才方顯驚世駭俗的豪邁。

讓我們學習荷花之韻吧,把美麗獻給他人;讓我們學習荷葉之韻吧,以苦心孕育未來;讓我們學習殘荷之韻吧,以坦然面對生活。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三

讀了《清塘荷韻》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本文介紹了作者樓前數畝荷塘如何從空蕩蕩的枯塘一直到滿塘荷花的過程。以及見到滿塘荷花後受到鄰里的誇讚和喜悅心情。

這時,我明白瞭如果沒有辛勤的種植、長時間的等待、用心的呵護,就不會出現之後池塘中那美麗的荷花。

我想生活中也應該如此,去辛勤地播種,耐心地等待,不用多久,一定會得到滿意的結果。“若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如果不在背後下苦功夫,怎能得到別人的誇獎和圓滿的回報?古時候,人人都說“十年寒窗苦”,但他苦的有價值,雖苦猶甜。每個人都想考取“恩科”,一夜成名,但想的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你用時間和精力去做賭注,只要你用心去做,十幾年的付出就沒有白費,而且你還因此得到了知名的地位,他人的重視,光耀門楣,何樂而不爲?

當今社會也應如此,現在做學生的都面臨着考試、排名等等一系列競爭。那麼如何在這些中名列前茅,成爲鳳毛麟角呢?只有努力學習、刻苦認真,而這樣又需要你辛勤付出十幾年的長期等待,最後在大學聯考中盡情發揮,纔可以出線,獲得衆人稱讚。大部分學生都如此勞動,最後得到好結果,使十幾年的付出沒有白費。

但總會出現一些人,不想努力,但還想在最後取得優異成績,這是絕對行不通的。如果這樣可行,作者不用花四年時間等待荷花滿塘的美麗景色,狀元不用寒窗苦讀十年後去爭名奪利,在校考生也不用秉燭夜讀,早起晚睡午不歇。所以我認爲只有付出纔有回報,只有刻苦努力、辛勤勞動,假以時日纔會得到結滿碩果的蒼天大樹。

最後,我希望那些存有僥倖的人趕快覺悟,馬上動起來,追上那些早你們起航的人,一同向着自己的夢想前進。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四

假期中去了上海書展,本意是給兒子買書的,順便感受下書展的氛圍。我一直認爲看書也是一種感覺,有些書你捧在手上就是一個字都看不進,而有些書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就是如此,我不能說自己多愛看書,但一本紙質書籍在手的實質感讓我翻閱了起來。

在這個膨脹的信息化時代,長篇大論委實看不進,但季羨林的散文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懷般的扭捏。我對季羨林是不瞭解的,說明我的閱讀是多麼的淺薄,看了序之後,我所瞭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個大家,一個大作家。

但通曉多國語言,在異國他鄉求學生活的經歷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他幼年離鄉背井,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對自己故鄉魂牽夢縈般的追憶多少勾起我的共鳴。

感動於季先生對王媽的懷念,他通過《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媽的形象,也在夜來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媽悲劇般的一生。落淚於《一條老狗》,看題目,誰都不能想到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親的文章。他通過那一條老狗,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達的就是對母親一生的愧疚。

從六歲離開母親起,一直到母親離世之間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過三次,一次是國小時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學時父親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親去世,專爲奔喪。

十一二歲的男孩子無法體會失去男主人後母親的生活,也不會想到那次是和母親見面的最後一次。隨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裏,他心懷夢想,總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時接母親一起生活,卻不料等待他的是母親離世的消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他真實的寫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萬念俱灰,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他一定已經無法清晰地憶起母親的模樣,而那條老狗是具體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親的就是這一條老狗,永遠趴在破籬笆門口。

而最後一如他離開母親時那樣,他不得不離開那一條老狗,雖然他知道它的最後結局。

生活中我們總有自己懷念的場景,值得回味的親情。我至今還記得自己16歲那年離開父母,獨自踏上回滬的列車,爲了讓他們放心,我不讓他們送上車,在進站口就揮手和他們告別。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轉身後的女兒在車上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樹木、房屋,獨自淚如雨下。這淚是止不住的,擦掉了會繼續流。兒子這一代一定無法體會,一如我無法體會當年父親上山下鄉的艱辛般。父親屬於下鄉,而我已經好了很多,是回滬。但獨自生活遠離親情是一樣的,這樣的生活教我學會堅強。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經成家立業,漸漸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數開始多於自己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不變的是情感,不管我什麼時候回家,總有親切迎接我的爸媽;不管我們多久沒見,同學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累了,我就坐着聽,路不認識了,就跟在她們身後走……一如一位長輩所說,我擁有兩地的風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樣擁有豐富的人生。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五

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爺爺離我們遠去了。季爺爺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作家等。他精通12國語言,是我國的國寶級人物。季爺爺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認的學界泰斗。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希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終於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裏的荷花不僅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爲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知道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裏,旮旮旯旯,不知道隱藏着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裏靜靜地開着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特別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六

好久不見荷花開放了,自從讀了這季老的《清塘荷韻》。彷彿自己又站到了小河邊,蓮葉一片一片浮在水上,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用丰韻的體態,清新的花瓣,吸引着我的眼球。正是這種感覺,所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再一次深深的覺醒在我的記憶之中。

古時候有許多詩人的。閒情雅緻,就是賞花,而清新而又淡雅的荷花自然就成了許多詩人們讚美的對象。

我曾經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一位畫家畫的一幅《清塘荷夏》。畫中蓮葉映出荷花的嬌美,蜻蜓點點水,那意境使畫面動了起來,使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荷花一樣的人,它們的出身並不是多麼高貴,沒有牡丹的嬌豔,也沒有百合的高雅,它他們也就像季老那隨意撒下的幾顆蓮子。但是,它們卻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不甘心的他們用“蓮葉”襯托出自己,也就是他們自己的付出,把自己“開放”,像荷塘中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是自己能夠挺胸擡頭的活在這世上!

也許,你會問:“那你說的那些人是誰哪?”我會輕輕地告訴你,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路邊的清潔工,大山中徒步行走的郵遞員,還有最高尚的老師,他們都在默默地奉獻着,像一顆荷花,傲立在清塘之中!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七

季羨林先生是當代一代文學大師,讀了他的《清塘荷韻》想寫點讀後感來表述一些東西。

季先生的話語,又一次敲響在耳邊了。“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我無法知道,荷花怎樣在深水中淤泥裏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爲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這幾天長沙的天氣忽地變冷。今天,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寫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這次國慶,從雙峯到長沙的高速公路,有個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國藩故居,這兩個地名,緊挨在一起。

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心中無一絲一毫的雜念。耳邊只有“嗚嗚嗚”的摩托車聲,再也聽不到蓮瓣掉入水中的聲音了,再也無法感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的意境了,再也無法領略荷葉驚人擴張荷花含苞怒放的樂趣了,再也無法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了。

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現在是什麼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沒去看過那裏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見,我的大中華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愛的荷花。

季先生,你見着了我的荷花嗎?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八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大師的散文名篇,這篇文章現在收錄在很多中國小的語文課本中,而我是在返回阿聯酋的途中,很偶然地在一本免費雜誌上拜讀到的。

20xx年的初夏,98歲高齡的季老安然地躺在北京的病牀上,永遠地合上了雙目。病房不遠處的院內池塘中,點綴在綠色浮萍中的嫩白色的花骨朵剛剛露出水面,而季老卻沒等到它們再一次綻放。雖在異域風沙之地連池塘都很難得見,但是讀完這篇《清塘荷韻》,我的身心在那一瞬間也彷彿站在那汪青綠的水塘邊,看見一位和藹的老人,他注視着滿池亭亭的荷葉與純白的蓮花,臉上的神情彷彿那些可愛的植物是他的孩子,又好像是他的戀人……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爲此文作名,有以荷喻人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既然是借荷喻人,那麼我以爲此種人必須具備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爲人樸厚,三是情深志純。這三個詞,在我看來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個人品行修爲的境界,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其實有很多方法,歸隱山林、清修無爲是一種選擇;下可安於市井、上可鳴於殿堂,出世入世、能屈能伸,更是一條鴻途。我想,無論我已走在了哪條道路上,都會常念父母之恩,專心摯愛之人,珍惜師友之情,洞明是非之理,勤學衆家之精,苦練一己之長,在炎熱乾燥的域外之地保持一份潤沏恬靜的心情,在中庸之風盛行的世間裏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爲荷之道,亦是爲人之道,人生上下而求索,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這算是此趟旅程中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穫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九

季羨林曾於《漫談散文》中說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爲我所不取。”又說:好的散文作品是於“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讀起來“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這類散文作品,我想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是讀過的,即使只有一兩篇,也足夠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讀《清塘荷韻》時我還在海運公司做職員。業餘時間裏,除家務外大多以圖書爲伴,只是對於書的種類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比較挑食,常喜歡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讀者文摘》《收穫》一類的期刊文學雜誌。因此直到現在,對於優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還是非常偏愛。自己雖然不會常提筆去寫身邊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卻仍然有一種騷動,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時便欲伏案記下。而這或許就是散文更多關乎真情的實照吧。

我喜歡散文,更多是喜歡其中不同的個人寫作風格和文章中不時顯現的靈句雋語,也愛那份貼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實。《清塘荷韻》本是一個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許同等的放在自己身上,便不會有這如此入心的情懷了。“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爲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裏。"作者這樣寫。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刻意地鋪陳,簡簡單單就道盡了情懷。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歲高齡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筆觸裏溢出的仍然是一種難得的純真。

季老善於在文章中借典並融典,那些古往今來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韻味無窮。單從《清塘荷韻》中,談起夏月荷花,轉而提到楊萬里那句”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冬天即將到來,池塘中的荷花會逐漸枯萎,又借用了雪萊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去寄予荷花新的希望,並從中暗示對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將朱熹的《詠方塘》中兩句,作爲自己對燕園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嘆息出現,則更顯示出他淵博的知識以及對寫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談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這點我極贊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衆閱讀慾望的門,或古雅或簡潔或樸實無華,俱都離不開一個適度貼近思想的主體。信筆開河無端起勢會使得讀者茫然而失去了對文章內容的興趣。另外,這開頭也包括了題目的確立。一個主題既一個思想的反映,它應該有着就一斑而窺全豹的提示功能。於網絡文學論壇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學愛好者不管自己文章內容,顧左右而言它。標題驚人醒目內容卻東拉西扯,弄得自己還沒看上兩三行之後就急欲逃跑,此後這個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讀了。文章的結尾是一座山,好的結尾能讓作者和讀者在思想的世界裏尋覓到昇華的契機。所以,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在結尾的出現的時候,它應當成爲一面鏡子,在直視作者自己的同時也倒影了讀者。

《清塘荷韻》中,等待荷花綻放的過程對於一個期頤之人來說是漫長的,但這沒有阻礙作者對於希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顯而易見。

前段時間,我在漢文學論壇中讀到過一篇故園所作的散文《活着,真好》。裏面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每個文學愛好者以及專業寫作者警醒,“文學,不要違背良心,更不要壓抑天性。豐腴的土壤,要麼挺起參天的大樹,要麼邂逅永不言棄的野草。但千萬不要搭起一個華麗的戲臺,簇擁那些脂粉滿面的嬌娘小生,在外表纏綿的支架之內,眼看着一條條血脈的荒蕪。我們要走回風雨的淋漓之中,我們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們狂暴,我們掙扎,我們要永遠保留真實的那一角蒼穹!”這段話有些憤俗,可又是那麼真實揭示了當今網絡文學界的一種現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對於文學承載的責任和文學最終走向那種憂慮。當自我呻吟和自我憐憫、陶醉的文字正氾濫於網絡文學中的時候,作爲我們自己來說,是否應該擯棄那些自我怡悅的態度,保持一個讓文學發揚的希望呢?或許我們本身沒有太大的力量可以扭轉現實,但只要從我開始,這情況就會好轉,也不枉我們的祖先將漢文化傳承下來的厚意。等待是漫長的,而堅守希望則是歲月長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因此,我們只需播下如燕園池塘中那樣的幾粒種子,然後於日常生活裏殷勤地固守一個希望。

季羨林先生是大學問家,我們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他那樣的境界。可我們也許能把握眼前的這些時間和機遇,於平時寫作的那一刻,多由內心去感受事物,將自己還在繼續的過程當作一次歷練,讓自我的領悟更貼近社會進步,更符合時代發展,更言之有物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十

喜歡季羨林的散文,尤其喜讀《清塘荷韻》。

季先生曾經反覆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清塘荷韻正是季先生感動的事物,繼而又通過季先生的文章把我們感動了。

季先生的《清塘荷韻》看似隨筆流出,實則寫出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人生低谷時對生活依然保持的樂觀態度。

文章開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樓前有清塘數畝。初有荷花,數年後,池塘裏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有無之間,均很美麗。無卻留有遺憾。

接着作者寫了池塘與荷花的絕配,中國人的愛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幾顆敲破的蓮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變成了作者的希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裏總算浮動了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雖有希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蹟出現在第四年上。

從荷葉的長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吮吸荷花和荷葉的清香,到賞荷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綠肥、紅肥,到風乍起時“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到粗略估計荷花的將近一千多朵的朵數,都充分寫出了作者的愛荷之情。

文章最後,天氣變寒,荷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殘荷,甚至連殘荷也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的結尾段很美:我爲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寫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樣,清香四溢,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