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12W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精品多篇)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的主人翁媽媽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蔡美兒,作爲一個華人家長,用很中國式的教育方式來對兩個女兒,高度期待、異常嚴格。中間也有過很多困惑,激烈的衝突。兩個孩子吧,雖然聰慧但也有牴觸、叛逆。蔡美兒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停琢磨、不斷改變,最後還是越挫越勇,兩個女兒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表現,在當地也被譽爲音樂神童。故事情節很緊湊,難怪我一鼓作氣就把它看完,沒有停歇。

其實對於這本書我很贊成的是:對“不努力”一定要說“No”!蔡美兒在美國西方文化的包圍中還是堅持做“中國媽媽”,是在經歷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和認真比較後,才堅定地認同並選擇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相信很多媽媽們都知道美國人特別強調對孩子的尊重,他們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結果孩子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孩子們當然寧願讓自己變得輕鬆。蔡美兒就在書中寫道,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過多,但是作爲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爲,就是你眼看着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爲。

我們所作出的每個選擇,其實都意味着與此同時的某些放棄。蔡美兒在書裏寫道,最好是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還是吹長笛,是畫畫還是游泳……一旦選定就讓他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會體驗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樣去做、要努力到哪種程度。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讓孩子受益終身了。

這不禁也讓我想到之前爲兒子英語問題頭疼的時候。我跟老公帶他去了重慶很多家英語機構,一對一的、價格高的都去上過一段時間,但是他回來就是說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安排的課程。最後我們還是抱着堅持的心態繼續另外找,到了重慶歐文幼兒英語培訓學校。這裏的老師和藹親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專業和會分析,老師們和我們一起討論兒子爲什麼經歷了這麼多學校都不喜歡,找到癥結,再從新安排上課的方式和課程量,慢慢的讓他先建立興趣再來學,大約2個星期下來,我看兒子的情緒好了很多,回家也願意自覺的去看會書聽會兒磁帶。如果沒有重慶歐文幼兒英語培訓學校的老師們堅持和努力,我想我們是不是又在爲兒子找學校的問題煩惱了呢?重慶歐文幼兒英語培訓學校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不禁讓我想到了現在讀的這本《我在美國做媽媽》,很多理念已經不謀而合。

讀完了重慶歐文幼兒英語培訓學校送的這本書,其實還遠遠不止這些感受,讀一次顯然還不夠,我想每一次的重複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說到這,也不得不感謝重慶歐文幼兒英語培訓學校這個微博轉發活動,雖說是偶然的一個機會得到了書,卻也有偶然的收穫,讓我知道了蔡美兒,讓我知道了《我在美國做媽媽》!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 篇二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美籍華人蔡美兒的作品《我在美國做媽媽》,高調讚譽被稱爲“虎媽”的中**親嚴苛的育子之道,“中國媽媽戰勝美國媽媽”的說法一時喧譁。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

蔡美兒在美國面臨的教育環境、教育問題與中國很不相同,但她卻高調肯定“中國模式”的家教方式。她爲孩子規定的“十不準”包括不準夜不歸宿、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不準有科目成績低於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甚至規定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等。

這位在育兒問題上全心投入的華裔“虎媽”,直接挑戰“過於寬容和放任”的美國父母,也讓中國媽媽們很糾結。著名文化人洪晃就撰文稱:“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大部分的華人母親在育兒之事上的思維已然更爲開明”。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也認爲:“中國媽媽的整體素質或形象不是這樣的”。就某些細節的驚悚程度和衝突性而言,“虎媽”的故事的確吸引眼球,但這並不足以成爲廣泛討論的公共話題。眼下,中國媽媽總是困惑於不知道究竟是該“放養”還是“圈養”,蔡美兒則用自己的'故事讓人看見嚴格管教也能成功。

虎媽的教育子女的經歷,其根本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延續。說實話,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能簡而言之好壞,關鍵是適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只要能達到既定目標,適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所以因人而異找到合適的培養教育的方式,這纔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學校教育很重要,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賞識教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不能打罵、甚至不能嚴厲批評,要鼓勵孩子,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愉悅地學習。而我又是一個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我也會表揚她、鼓勵她,讓她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但有時這種方法是無效的,我也會打她、罵她,棍棒教育見效快,她能記住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待我自己的孩子,我發現既不能完全地“放養”也不能完全地“圈養”,兩者相結合,有張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