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2.49W

第一篇:素質教育在美國 讀後感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後感(精選多篇)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幾年前,我曾讀過黃全愈教授這本紅極一時的書,但那時還沒工作很長時間,感觸不是很深,只是書中所描述的中西教育之間的巨大不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寒假我又從書櫥中翻到這本書,不自主地就翻開了第一頁。我也是一位有着幾年教齡的教師,教育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爲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再次閱讀《素質教育在美國》,心裏受到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如果說,中國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麼,美國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場”。在手把手示範如何捕魚的時候,示範者更注重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泛遼闊的漁場,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捕魚的方法與技巧。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國小二年級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研究”項目,規定“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礦礦選擇了藍鯨的“研究”。他從圖書館找來十幾本介紹藍鯨的兒童圖畫書,經過閱讀,寫出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寫得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過這樣的“研究”獲得了什麼。作者寫到:“孩子從一開始就擺開一副正經八百作課題研究的架式,收集資料,閱讀,找觀點,組織文章??一步不差,一絲不苟。從決定題目,到從那十幾本書中發現對自己研究有用的資料,到着手寫文章,孩子始終處在一個獨立工作的狀態下。他必須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篩選材料,去決定‘研究’方向??這個收穫??更具價值。”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的導引下,孩子的“研究”能力逐漸得到加強。國小五年級時,礦礦寫的有關卡通畫與漫畫的研究報告,則可以稱得上是一篇非常專業化的論文了。在做研究的同時,他還自己創作了一個系列卡通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

到了七年級(相當於我們的七年級),礦礦在仔細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寫成的論文《老鼠有決策能力嗎》,則完全可稱爲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讓我們看看他的研究結論:“研究的結論既沒有支持老鼠沒有決策能力的論點,也沒有支持老鼠有決策能力的論點。因爲,如果老鼠有決策能力,那隻白老鼠就不應該走進左邊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沒有一點記憶力的話,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選擇右邊的洞。所以最後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複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的簡單記憶和本能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文筆何其老辣,邏輯性和分析能力無可挑剔。

讓我們再看看與礦礦同齡的美國孩子的一些研究課題:《音樂(古典音樂、鄉村音樂、搖滾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食物的色彩與消費者的心理》、《狗靠什麼來決定選擇玩具》、《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辛辛那提地區的氣象與環保》??

先進的教育理念讓我受到很大的衝擊,在看書時,我也不時的反思日常生活中我的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我該如何給學生創造一個漁場。

首先,還是一個觀念的改變。教師不再是一個教授者,而是一個參與學習的活動者、指導者。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開發學生的潛能、啓發他們的智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讓他們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儲存知識,轉而變爲樂於思考、努力想象、敢於批判、不怕張揚個性。師生間平等、尊重、民主、合作。

其次,課餘讓學生參與到各類社團活動中,瞭解社會、接觸社會、每個同學都擁有一官半職,讓他們自己設計活動,編排進程,使他們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藉助圖書館這個有利空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頭腦。

這些只是我在閱讀黃教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想,我會盡己所能,努力在實踐中去豐富、發展,力爭有新的突破。

第二篇: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這兩天看完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學專家黃全愈,同時他也是位父親。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自己的兒子礦礦在美國的學習經歷爲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分析,向我們剖析了中美素質教育的差距。

作者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一個問題:“中國的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但中國高校從來沒有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百慕大三角區’似的迷惑?”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沒有明確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十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1) 創造性能不能教?

(2) 能不能用左手寫字?

(3)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4) 老師能不能有錯別字?

(5)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6) 到大學階段方做學問嗎?

(7) 教育要不要平等?

(8) 要不要懲罰孩子?

(9) 幾個值得思考的教育觀念問題

(10) 幾個值得思考的教育體制問題

從素質教育的本質來說,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能不能用左手寫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有些教師爲了追求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要求學生統一用右手寫字,表面上看是個小問題,實質上是壓抑個性,抑制人格發展,無形中對學生造成內傷,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

在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是:創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把剛到美國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一個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爲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爲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根本無從下筆。

作者認爲,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生產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從“像不像”可以看出,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我們的訓練模式是經由學生的手把老師的樣板“複印”下來,沒有“心”的參與,怎麼可能畫出自己的畫?連“創”都沒有,何談“創造”?美國孩子學繪畫則截然相反,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孩子在現實生活到內心想象的過程中自由地“構圖”,孩子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得到拓展,創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國的傳統文化數千年來從未把學生看作教育的主體,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被傳道、被授業、被解惑的對象。學生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次中國的應試教育模式、升學壓力也不會給學生提供創造力發展的土壤,學生只是被填的“鴨子”,同樣是被動的,因而缺乏一種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

有中國老師問“創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認爲創造性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質,無法從老師傳給學生,所以創造性不能教,只能培養。“創造性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因此,培養創造力應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級教育和高級教育這兩個階段必須貫穿一致的核心。

《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中美教育的比較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對中國素質教育的反思,對於我們成爲怎樣的教師,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第三篇:《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嚴塘中學譚諄祺

由於本人是非師範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論知識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職前的那段日子裏,我在網上選了好幾本有關教育的書,其中《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成爲了我的首選。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爲我覺得在好些年前就提出要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國,其素質教育的局面至今仍舊不容樂觀,我想知道素質教育在美國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看完這本書後,有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創造性能不能教?二是要不要懲罰孩子?

對於第一個問題,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創造性不能教,只能培養。作者通過一件發生在他兒子身上的趣事說明了這點。他把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礦礦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礦礦卻無法落筆畫畫,並且不願上學,因爲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自己塗鴉。作者瞭解情況後甚爲不滿,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過後卻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有沒有獨特之處。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沒有一些自己創新的成分,因此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在沒有一個參照物的情況下根本無法下筆的習慣。

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注重技能的傳授,在這種忽略學生自身創造性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下,學生形成了較強的複製能力,而其個性和創新性卻得不到很好的發展,甚至被壓抑。而美國的教育,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的教育注重“教”與“訓練”的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技能,而美國教育注重學生自身實踐的過程,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也就難怪在咱中國出現山寨產品隨處可見,而原創的尖端產品寥寥可數的局面。

對於第二個問題:要不要懲罰孩子?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爲,美國教育崇尚個性發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展,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使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作者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裏,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一條條的都記錄得非常詳細,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沒商量的”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自己對號入坐,該受什麼處罰,就會受到什麼處罰,學生心裏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規則意識。例如,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着學生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而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見怪不怪,並十分理解。而在我們中國的學校裏,經常會有家長到學校大吵大鬧,責備教師懲罰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導致教師受批評,學生更加放縱。

由此可見,在美國的教育裏,教育本身是離不開懲罰,只有做錯事受到懲罰,學生纔會形成一種紀律觀念,走上社會後,也纔會自覺遵守社會法紀。另外,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向社會之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纔可在將來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而在我國,大多認爲在學生犯錯誤的內在念頭剛剛萌生,但還未變成外在的行爲之前,就應當及時加以制止。在走向社會之前學生沒有犯錯誤的經歷,或者因犯錯而受到“不容犯錯”的制度的嚴懲,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便會缺失或者失去方向,因此一旦步入社會,其犯錯誤的機會增加,學校教育育人的效果就相應降低。由此可見,科學有效的懲戒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真正爲學生負責,全面體現學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古語中就有這樣的說法:“不打不成材”,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的先人懲罰了學生幾千年,不見得毀滅了多少孩子。相反,中華民族幾千年倒是人才輩出,而在我們大張旗鼓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又培養出了多少大師級人物呢?

讀完此書,對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要不要懲罰學生等問題,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儘管目前中國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快地發生根本性轉變,但是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應該掌握一些最新、最真、最準的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努力爲中國的素質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最近讀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有這樣幾句話非常吸引人:“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發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見此書的作者對於當下我國的素質教育困境有自己較深的心得體會。看完此書我也有幾點自己的見解,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和思考。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大學生是將要步上工作崗位進行建設奮鬥的羣體,對於我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影響會很深遠。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以及大學生各個方面素質的成長關乎國運興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視每一位無論是國小生和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努力進行在校的素質教育,是我們祖國曆來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以爲,每一個人在校的教育註定會深深的影響一個人的終身發展。而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要抓住學校教育這一主渠道,以尊重爲前提,以體驗爲途徑,全面的提高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各個方面全面完善的發展。

而我認爲,素質教育最主要的還是人本教育,就是順應每個人科學的發展軌跡,適當的引導與教育,讓學生走一條適合自我的發展道路,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沒有符合人的完善的發展,僅僅以成績定個人的輸贏,造成從上至下,從老師到學生一切圍繞着成績而努力,脫離的個人的愛好與特長的重視與發展,造成無論國小生還是大學生都缺乏創造力,這纔是我們去的無數的奧數榮譽卻不能獲得任何的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缺乏原創性的創造力。

下面我先說說對於這本書上面所介紹的中美教育的差別。一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別

國外老師鼓勵學生擁有不同的觀點,鼓勵孩子有獨立性,也就是鼓勵孩子能夠有自我發展的軌跡,能夠有區別於別人不同的個性,按照適合自我的發展路徑發展。但是中國的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不鬧事不毛毛糙糙文靜的孩子,中國的老師特別是國小老師喜歡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自我優越感,喜歡在孩子面前有一種別樣的高大與自尊。中國老師上完課就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就好了,美國學校上完課以後問有什麼問題,大家都不回答,沒有問題,那就是有問題,他是以產生問題爲目的,讓孩子自己產生問題。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爲目的,就是國小解題,國中解題,高中解題,大學也是算來算去,不是以產生問題爲目的,這是中國老師跟美國老師教育目的的一個明顯區別。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從來就不是促進孩子們去獨立的西靠問題創造性的發揮自己的靈性去發現不同。我國從國小教育開始,在家庭聽到的是父母督促學生學習、學習再學習。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某種程度上卻抹殺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現在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個班級只有二、三個能寫軟件,有硬件設計能力的幾乎爲零;學機械設計的不會開機牀,甚至沒見過模具,這樣的學生有什麼用?這樣的學生就是看書機器,理論知識一套一套的,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就沒有辦法,缺乏創造性和知識運用能力,不能把自我掌握的知識運用於實際,那學習到的東西豈不是相當於無用之物。歐美日澳等國家培養的學生自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堪稱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發明源自美國,這些發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養,我們應向外國學習人家是怎樣辦教育的。

二 在教育內容方面的差別

同樣的知識點,中外在教育內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比如對同一歷史事件,中外在教學時就會有不同的表述。如我國高中二年級考試有一道題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繼承人渥闊臺,公元哪一年犧牲?建立哪四大漢國?最遠打到哪裏?而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則是這樣考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渥闊臺當初如果沒有犧牲,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加以分析。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蒙古人如果當初沒有犧牲,那個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一直到20世紀才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600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沒有犧牲,那麼就不會有黑死病;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教授一看就說:“棒,分析得好。”其實教授也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大家都來思考。歷史是重要的,銘記過去的歷史固然重要,不然沒人會記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苦難史。但是,歷史是已經發生的死的東西,歷史不會再改變,我們應該學習怎麼從歷史的教訓中成長,成熟,成智,僅僅是記得歷史的事件,時間,那也只是白白費了學生的腦力,對於學生獨立的思考世界沒有任何的幫助。

又如我國高中有一道題: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而日本這道題目是這樣考的:日本跟中國近代以來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仗叫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 20世紀打了一仗叫日中戰爭(我們叫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爲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結果我們一天到晚在研究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時,人家卻在分析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中國未來臺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如果中國政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日本的貨輪若非要從臺灣海峽經過,日本就會派出主力艦和驅逐艦,中國海軍馬上就會上場。按照這樣的判斷,公元2014年-2014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日本現在就開始做好了對華做戰的準備,把這個事情當作是時事,在小心謹慎的準備,他們的學生統統在思考。我們的學生卻在孤獨、教條地死背李鴻章、伊騰博文等等。他們的學生每天都在思考未來的問題,而我們卻都在沉浸在自己過去的苦難史中無法解脫,那有時間去理解世界未來的走向,這樣還能怎麼思考創造,還能怎麼書寫我們民族偉大的未來。未來是靠我們現在的孩子去書寫而不是那些已經作古的我們的老祖先能交給我們的智慧。

三 在教育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差別

中國的孩子往往得到過多的溺愛,缺乏獨立的精神和自我發展的動力。比如中國小孩撞到桌子哭起來了,中國的媽媽通常會說:“小寶不要哭,媽媽打這個桌子。”而在日本,這個媽媽就馬上把他帶過來說:“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這種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嗎?所以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媽媽就會對孩子說:“一個小孩會撞到桌子,通常會有三個理由,第一是跑步太快,來不及剎車;第二是頭一直低着看地上,沒有注意到桌子;第三是心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你是哪一個原因呢?”這就是日本的教育。美國媽媽遇到這種情況則會說:“湯米站起來!”小孩若仍在地上哭。媽媽就會堅定地說:“湯米!站起來!”孩子若還是耍賴,媽媽會更加堅定地說:“站起來!”他就站起來了。媽媽把他帶到

路邊開始訓斥:“湯米,你看看你剛纔,像個男子漢嗎?還說長大以後保護媽媽,你那個樣子能保護媽媽嗎?”只有這樣的教育,孩子才能獨立的承擔,纔能有擔當,纔能有自我意識,不依賴別人,靠自我去發展。

當然,不依賴別人並不是不和任何人合作,只是,只有自我意識,才能在合作中有自我的判斷,能夠做出自我的成功。

再如,一家美國人在上海火車站出現,爸爸背一個大包,媽媽背箇中包,還有個小孩背個小包,三個人排成一條線在等火車。爸爸那個大包裏邊,肯能是一些帳篷、毯子之類的,媽媽那個中包大概是日常用品,小孩那個小包大概是巧克力和玩具。同時在上海火車站還有100多個上海小孩,統統抱着可樂,拿着漢堡,啃着署條,沒有一個身上揹包的。美國小孩從小就背一個小包,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點心裝在自己的包裏。中國小孩從小總是依賴父母,不負起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一個現象。但中國孩子這種做法並不是他們天生養成的,而主要是我們的中國父母教育所至。美國孩子一出生就與父母分開住了,剛開始感覺很殘酷,其實很利於孩子心理斷奶,使他從小就自己長大,很容易獨立,不像我們很大的孩子還跟父母睡,老是依靠父母。

還有一種現象,一般的我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第一天都會向他交代,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打回去,目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但是美國教育不是這樣,美國的家長則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於利用規則,利用法律,利用學校的力量保護自己,將來到社會上,要知道利用警察、利用法律保護自己,不能自己去打,自己打是違法的。

中外教育之所以有如此諸多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 教育目的的差別,源於中外歷史對教育的認識。

我們的師道從古至今形成的是傳道、授業、解惑,解惑就是把問題解決了,殊不知起疑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孩子不會產生問題是不好的,新科技新能力的產生就是在起疑中產生的,如果愛因斯坦對於“以太”問題沒有起疑,沒有自我獨立的思考,那麼肯定也不會有現代物理的大突破大發展,那麼我們的社會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的科技大繁榮大發展。可見,能夠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觀點是最好的。現如今,我們的學校有升學和考試排名,社會上也受科舉制度的影響,也更多看重學習,於是就有“一心只讀聖賢書”一說。讀書即讀已經形成的、爲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知識,只需掌握、運用即可,無形中便在我們的孩子頭腦中沒有了創新動力細胞。古人有云,學而不思則罔,可見,沒有思考僅僅是爲升學率爲排名而去死讀書只會是學生對於學習越來越迷惑,何談創新,何談祖國未來棟樑的培養。而國外歷史經過若干次變革,不斷更新,人們已經習慣了接受新事物,並努力去推陳出新,在教育方面便體現出鼓勵創新,鼓勵個性化發展。

第二, 教育內容方面的差別,源於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曾經有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輝煌,每每回顧起來,都讓我們引以自豪。但是歷史永遠是過去的時光,回顧輝煌的歷史確實能夠讓我們有一絲的自豪感,但是,僅僅抱着“文明古國”“四大發明”等等的光榮歷史並不能使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有任何的領先於人。我們的五千年曆史確實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創造新的奇蹟需要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學生努力地去創造,沒有創新能力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或許未來他們也還是隻記得我們是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我們不行的幻想着遠古的輝煌,但是提起中國近代的屈辱史,我們卻無法接受,但回顧歷史是無法迴避的。牢記屈辱的歷史,不忘家仇國恨,這樣我們才能夠奮進的展望未來,爲了將來的

強大而努力。國外很少經歷過中國這樣的歷史,所以他們則立足於現在,更多的是展望未來。

第三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於人們長期形成的觀念不同。

中國人大多受封建社會影響,長期以來總是有“父爲子綱”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邊便永遠是孩子,永遠受到父母的愛護,孩子也要完全聽從父母的意見。加上,現階段我們國家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更多的愛,更多的愛賦予孩子,把更多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人生道路成長,這往往造成孩子對於父母過多的依賴,缺乏獨立的精神。而國外大多崇尚個人奮鬥,所以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我國的(推薦訪問範文網:)素質教育固然有落後於美國的現狀,但是現在我們也在不停的改革提高。其實,我國自古就有重視素質教育的傳統,孔子的“有教無類”,主張培育“君子”完美人格的人,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爲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等思想都和素質教育有很大的關聯性。只是,現階段社會發展太快,教育的改革沒有緊跟經濟的發展。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黨和國家對於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支持素質教育。各個高校在素質教育的推進改革中也取得了許多成果。現在,各個大學有許多社團,例如“播音社”“科協”“跆拳社”等等,這些社團吸引不同興趣的學生參加,使學生有更自主的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成長鍛鍊,更能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學生不會僅僅是爲了讀書而朝九晚五,學生能自我選擇自己需要發展和提高的方面。一方面,學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更多一點的自我選擇,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 當讓,雖然有這麼多的可喜成就,但是仍然有許多的不足。我認爲,當下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大學教育缺乏“人文教育”。固然,社會的發展要靠科技的突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人文教育卻是培養一個人完善人格,崇高的精神追求的必經之路。人文教育更能提高學生的精神空間,培養懂得世俗學問,有人道主義精神,有德行和能力爲社會進步而獻身的人。只有擁有高尚品德,才能在這個協同合作的社會中更好的於人合作,這樣纔能有更好的創新和成果。 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們現在應該大大加強的一方面。

總之,中外教育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別。我們不光要認識到我們的長處,更要的要認識到我們與國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處,學習他們的長處,努力完善中國的教育,加強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這樣才能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人才。

第五篇:《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徐新燕

這兩天大致瀏覽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作者黃全愈是一位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對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體會和思考,尤其是當他的兒子礦礦親身經歷了美國的教育之後,作者對中美教育的體會和思考更加具體,更加全面。因爲還沒看完,給我影響最深的是這樣兩點:

一: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

作者通過一件發生在他兒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礦礦卻無法落筆畫畫,並且不願上學,因爲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自己塗鴉。作者瞭解情況後,甚爲不滿,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過後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有沒有獨特之處。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沒有一些自己創新的成分,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注重技能的傳授,學生依照老師的教學,能夠有很強的副職能力,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性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而美國教育,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注重學生自己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的教育注重“教”與“訓練”的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技能,而美國教育注重學生自身實踐的過程,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二、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來,認爲美國教育崇尚自由、個性發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讀了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黃全愈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裏,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一條條都紀錄得非常詳細,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就一定會受到處罰,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學生心裏非常清楚,因而因爲懼怕而遵守這個規則。例如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着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最重要一點是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十分理解與支持。

相反,我們的教育在管理學生上有很多的隨意性。雖然學校也有校規,班規,但形同虛設。而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爲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學校 和老師也是臨時決定怎麼處理。而且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麼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繫起來,與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聯繫起來,這樣使學校的規範教育大打折扣。老師不再敢管,學校只怕出事,家長動不動就把學校告到有關部門或者新聞媒體,無奈之下,只能由着他們。

其實“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懲罰的因素。而面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受懲罰也是成長經歷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學生犯了錯誤、違反了紀律,只靠講道理、用行動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問題是有一小部分學生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那我們就對他們無能爲力,只能聽之任之,試想這些學生將來會走向何方,會有誰來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麼爲什麼會發展成這樣,當然孩子的父母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也應當擔起一定的責任,假如我們的教育能夠給它一定的處罰,也許可以挽救一部分學生,爲社會減輕一定的負擔。因此,科學有效的懲戒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真正爲學生負責,全面體現學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兩點就是我閱讀後最深的體會, 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源於中美兩國的國情、文化傳統與教育觀念的不同,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美國的素質教育並不見得在中國行得通,所以我們也沒必要照搬美國模式,我們要做的只能依照中國國情,借鑑外國模式,尋找一套適合我們自己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