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讀後感2.19W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

阿富汗,一個久經戰亂、充滿人性邪惡的地方,也是阿米爾和哈桑的故鄉。他們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在同一片草地呼喚出第一個名字,甚至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從小,他們就喜歡追逐風箏。然而,也是風箏改變了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

小說中風箏既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象徵,也是正直、善良、誠實的代表。對於哈桑而言,風箏就是對主人的忠誠;“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忠貞不渝的誓言。對於阿米爾而言,風箏就是父親的信任;追風箏的人看似哈桑,實質上最終追得風箏的人卻是阿米爾。“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作者用這樣詩性的語言在告白主人公的美好心靈。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實每個人的“風箏”各不相同。對於我而言,“風箏”就是一種需要以心換心的真情。在少年成長的旅途中,或許這種感情是友誼,或許是親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親朋對我的付出對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親人之間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樂。

在追逐風箏的日子裏,阿米爾和哈桑歷經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最終阿米爾獲得了救贖,追到了勇敢正直責任和良知的人性美。生活中總有一些朋友,不是因爲覺得彼此投緣,不是因爲有着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愛好,不是因爲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爲了某種利益的維繫,結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詞。讀罷《追風箏的人》,始終縈繞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心靈真誠的感動,久久難以平靜。多麼希望我們人人能擁有彼此真心相待的親情友情,若如此,生活會有多幸福啊!

“爲你,千千萬萬遍。”一句話足見哈桑對他主人無比的忠誠,甚至願意不顧一切幫主人追回一個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或許,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真心、真誠相待每一個人。

“爲你,千千萬萬遍。”願我們都是生活中追逐真誠真心這隻“風箏”的人。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2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六年級的時候我媽就給我買回來了,原因很簡單:這本書情節扣人心絃心絃,更是因爲書中故事真實,震撼人心。

讀完這本書,心靈已經被洗滌、被震撼。戰爭,種族清洗在我們現在中國兒童的眼裏是多麼遙不可及,但在我離我們很遠的東亞,戰亂不斷。書中的阿米爾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因爲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十分招人排斥。(也可能是因爲他的兔脣。)

……

哈桑和阿米爾的故事,讓我想到一句話:真心的朋友是在你離開時哭泣,虛假的'朋友是在你哭泣時離開。用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知心都是赤誠相待,而虛僞的朋友都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漠然離開。阿米爾難道不是這樣嗎?就是阿米爾虐哈桑千百遍,哈桑還是會待阿米爾如手足,爲他千千萬萬遍。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3

春日暖陽,微風和煦。週末,帶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廣場上放風箏。孩子問我:“爸爸,風箏要飛到哪裏去呢?風箏爲什麼能飛那麼高?”看着孩子稚嫩的臉龐和追逐風箏的樣子,讓我想起了第二季度董事長推薦的好書《追風箏的人》,還有書中那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令人震撼的鉅作,它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20__年一經面世,風靡全球,曾被報刊雜誌界盛讚爲“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一鳴驚人之作”、“一部扣人心絃的感人作品”。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友情和救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哈桑,與另一位主人翁阿米爾有着複雜的關係。他們既是主僕,又是一起長大的好友,甚至還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們複雜的關係和成長經歷突顯了人性中的愛、恐懼、愧疚與救贖。

在這本書中,我既看到了人性的弱點與光芒,也看到了希望和善良。在我看來,所謂友情,大抵就是阿富汗街道上那追風箏的少年所說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所謂忠誠,大抵就是即使遭遇背叛,也要獨自背下所有的黑鍋,維護對方;所謂懦弱,大概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而選擇了一錯再錯。所謂成長,大概就是多年後的自我救贖,勇敢承擔…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話,感人至深。這句話貫穿了整個故事,讓每一位讀者爲之感動。少年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純粹得讓人不忍直視,作爲發小,哈桑純真無邪,他對阿米爾的感情,不摻任何雜質。可在12歲那年的追風箏比賽以後,阿米爾卻再也看不見哈桑的笑容,他只能揹負着愧疚和罪惡生活。

在我們小的時候,或許也都有那麼一個玩伴,和我們形影不離,在田間小路追逐嬉戲,一起爬坡過坎,他無論何時都會無條件的站在我們這邊,但隨着年齡增長,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各自奔波,失去了聯繫。願我們能及時醒悟過來,像少年哈桑一樣,保持善良,不管世態炎涼,能始終擁抱自己的朋友;也能像中年阿米爾一樣,勇敢地認清自己,及時糾正錯誤,遇見更美好的自己。願我們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風箏,在人生的這條道路上,無論遇見什麼困難,都能始終選擇勇敢面對,而不是懦弱逃避。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是一隻風箏,在飛往更高更遠的天空時,不得不受着那根細細的線的牽引。但也正是這根線,保護着我們,不至於迷失方向。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中,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是親情、友情、愛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與誠實。

或許,我們每個人手裏都有一隻風箏,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必然會遇到種種問題,但無論如何都要學會擔當,學會勇敢,做一個善良的人,儘量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和難以磨滅的愧疚。願我們每個人的風箏都能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2022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5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之後,很多人都被哈桑的單純、忠誠打動。或許,許多人都會感動於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說實話,我也是震撼的;第二次讀到時,心裏是困惑的,明知朋友背叛自己卻仍然選擇相信嗎?千千萬萬次付出換來的是千千萬萬次傷害,這樣的忠誠真的令人讚揚嗎?當我合上這本書,腦海裏回想起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的讚揚。

因爲,這讓我想起一個詞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纔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需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來證明這個人確實愛自己。殊不知,愛與被愛是平等的。

阿米爾一開始一直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童年時的他沒有把哈桑當作真正的朋友:十八年來他很少進入哈桑那破舊的房間,各種宴會也不帶他參加,甚至還阻止哈桑與父親的親近。風箏事件之前,他與哈桑有過一段對話:“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之後還是做了炮灰。

在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渴望勝利,因爲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而哈桑知道這一點。爲了捍衛這個風箏,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後,他捍衛的人只是躲在一邊看着這一切的發生。阿米爾也很愧疚,但他既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出那個風箏。

於是,哈桑理所當然地淪爲了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尊嚴,換取的只是被趕出這個家。阿米爾只是在想:爲了贏得爸爸,也許有人是必須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人就是哈桑。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但他還是一如繼往地奉獻。所以,做阿米爾的炮灰,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但他爲什麼甘願做炮灰,也許是忠誠,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恐懼。作爲一個哈扎拉人,哈桑珍惜這份友誼,但同時也是不安的,因爲害怕失去,所以更加珍惜。

其實小說的一開始就預示了一種悲劇性的結局,這也是我重讀《追風箏的人》所發現的。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彙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彙卻是“阿米爾”,對於這個細節,我的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爲最親近的人,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爲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代價。哈桑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彙是“爸爸”,那麼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爲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動願意做阿米爾的炮灰,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因爲奉獻者的付出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後者會發現除非他主動給予,否則他心中只會有歉疚。

標籤:讀後感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