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柴靜《看見》有感

讀後感2.72W

 

讀柴靜《看見》有感

到單位報到的第一天,門衛師傅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兒來?你到哪兒去?”胡適在1930年曾問過:青年朋友們,請仔細想想,你進學校是爲什麼?你進一個政黨是爲什麼?政府是爲什麼而存在?人與人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在校園和社會的對接中,我收穫了人生第一個哲學命題:我是誰?活着是爲了什麼?

偶然間閱讀到《看見》,書名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看見”,誰在看見?怎樣才能看見?看見了什麼?又將感悟到什麼?這本書中涉及多個羣體,非典患者、服毒自殺的留守兒童、同性戀者、故意殺人犯、力爭個人權利的律師、拆遷上訪戶、唐山大地震倖存者、抗戰老兵……這本由原央視記者柴靜撰寫的採訪筆記,不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只選擇生活本身,只關注人性本質。

去年夏天,我參與了文明城市創建,遇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她是個環衛工人。這個女人皮膚粗糙黝黑,雙手在炎熱的夏季竟還皴裂不堪,這其中的艱辛酸楚自不必說。當天氣溫近四十,地表的一切都在接受着炙烤,她來回地在馬路邊尋找垃圾、清掃垃圾,我問她:“你不熱嗎?這麼來回掃垃圾你不嫌煩嗎?”她害羞地笑了笑說:“不累不煩那是假的,但我一看到馬路上、店門口有垃圾我就想掃掉,姑娘你想想,你家裏要是有了垃圾你不想掃掉嗎?那樣看着也舒服,你說是不是?”她邊說邊彎腰把地上的菸頭撿起丟進垃圾箱。《看見》裏有位主人公,一位與留守兒童爲伴的鄉村外籍教師,叫盧安克,他說過: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在做什麼。想想我們吶喊的口號“潤州是我家”在她這平凡的舉動前顯得如此蒼白空洞無力。我去附近的超市買了瓶礦泉水給她,她說什麼也不肯要。最後我騙她說這水是給志願者發的免費水,她才勉強接下。在這座城市,像她這樣的勞動者還有很多很多,勞動者始終有一種質樸動人的美麗。如果說居民的氣質和品性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底蘊和格局,那麼這位心存“大家”,不計名利付出的環衛工人,恰恰是這座城市最樸實的縮影。

“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這是柴靜在採訪了抗戰老兵之後的感慨,這句話也促使我在工作中探索瞭解人的各種遭遇。在結束不久的實踐活動中,我曾多次走訪一些人,這羣人中,有從蘇北流落蘇南的帶着兩個兒子的寡婦,有勞改釋放在家以手工活維持生計的中年男人,也有一直致力於爲基層服務的老黨員等社會各個階層。聽他們講經歷,講苦楚,但是很少聽到他們講訴求,他們一直在靠自己的雙手雙腳在生活的洪流裏摸索向前。走訪過程中,我的領導跟我說,在看似繁華的現代都市,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是處於社會底層的遊蕩者,他們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在經歷了生活那麼多殘忍、那麼多折磨、那麼多奚落後,仍然頑強樂觀地生活着,用最簡單的方式,用即使在艱辛萬變的遭遇中也從不改變的淳樸與善良。他們是這個社會的榔頭、扁擔,他們太需要尊重了!生命,可以被祝福、可以被厭惡、可以被嫉妒甚至可以被唾棄,但是唯獨不能不被尊重!我們的祖輩留給我們的不只有貧窮,還有堅忍、責任和擔當!

現在,我參加工作已兩年有餘,《看見》也陪伴我走過了工作的所有時光,人的生活都是相通的,你、我、他之間都有相似之處,他人的喜怒哀樂,我也必將遭逢,我的酸甜苦辣,他人也正在品嚐。《看見》成了我工作生活中的一盞燈,既是良師更是益友。它教會我,不管是做本職工作還是其他事情,一定要吃苦耐勞,紮根實際,到生活中去鍛鍊自己。在基層工作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有人就有生活,我必須深入生活去和每一個尋求幫助的人交流,內心的誠懇,表達的語氣,服務的態度等等都要通過在實際生活中與不同人的交流發掘和鍛煉出來。基層工作無小事,從點滴做起,及時總結,從總結中獲得感悟和能量,只有這樣我們纔有可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看見就是讓我們去經歷、去思考、去進步,用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身邊所有事情。感恩每一次相遇,活過命運的每一個階段,青春或者蒼老,失落或者昂揚,讓生活充滿一種快樂、知足。多些不計名利的付出,多些自由的靈魂,多些獨立的思考,多些悲憫的情懷,多些堅實的擔當。作爲一個青年,能夠在這樣的年華,與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共懷赤子之心去發現、去看見,共懷感恩之心去拼搏、去圓夢。這,本身就是活着的意義。

標籤:柴靜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