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國中生看見柴靜讀書筆記

國中生看見柴靜讀書筆記

因爲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成長。我成爲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個你。但是,柴靜,正如你說過的,人生無處不相逢。也許,未來的某天,我們會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你說呢?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看見》柴靜讀書筆記,請您閱讀。

《看見》柴靜讀書筆記1

正是這一雙眼,讓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經忽視或者不曾看到的東西,讓我懂得了迴歸“尋常”

作爲一名著名記者,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所記錄下的是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爲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這位不凡的記者,沒有爲了感動自己或者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帶給我們正常情感的迴歸,給人以人生思考,帶我們迴歸“尋常”。

新聞歸根結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一個國家由人組成,人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被重視,每一個“尋常”動作、事件都有它的價值,所以柴靜說過:“不要去報道一個國家,就算報道自己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一個人身上發生的事件也就是新聞。我們記錄自己的同時,也是在記錄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新聞史或者心靈史”。因此我們要回歸“尋常”,尋常自有它的千鈞之力,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情感。

《看見》中,一章就是一個專題的採訪。二十章,二十個故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還有沉重,儘管這些故事不是可以挑選的標誌性事件,反映的卻是一種正常情感、一個被我們忽視的世界。在調查貴溪校車翻墜事件時,柴靜必定是懷着這種沉重的心情去採訪遇難孩子的家屬以及事故有關責任人的。面對着這一個死亡事件,他除了無奈,除了同情,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汲有些事情發生了就無法挽回。通過她的'報道,將這現實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帶領我們迴歸“尋常”。在採訪華南虎事件時,柴靜將事先準備好的資料與當事人覈對,當事人的回答變得模糊,如果不做調查,僅憑採訪者的敘述就做報道,就會偏離事實真相,就會誤導大衆對事件的看法,那新聞的真實性也就不復存在了,結果就是人們將離現實世界漸行漸遠,以至於無法迴歸。

迴歸“尋常”離不開擁有一顆尋常的心,這顆心懂得感受,懂得理解。在採訪中,柴靜放下目的,學會感受,感受身邊的每一件事。她說過:“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中發生的東西”。你需要以一個人最本然的一個狀態來跟你面前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關 系。同時柴靜在十年的記者生涯中也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爲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在“非典”“汶川地震”中,引起我們對生命的珍重和親情的思索。

一個人迴歸理性,迴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正常情感的迴歸本真狀態的過程即是迴歸“尋常”。沒有“尋常”就好像白茫茫大霧一片,既看不見他人,又看不見自己,因爲這裏面沒有生命的實質。柴靜通過《看見》,向我們述說着另一種“尋常”生活,一個距離我們大學很遠又很近的世界。非典時那口罩後面的無奈與恐懼,汶川地震中人們那悽慘的嚎叫,頓時化成鞭繩在狠狠地笞打着我的脊背,她讓“我筆寫我心”來還原事實真相,在平淡終用內斂而樸實的筆觸描述着這個世界,帶領我們迴歸。

誰能否認《看見》是一雙透視眼,誰又能否認是柴靜創造了這雙充滿情感而有神的眼。正是這雙眼,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這個“尋常”世界。

《看見》柴靜讀書筆記2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採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着;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纔會存在;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只求瞭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僞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採訪時並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爲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裏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纔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着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於,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着它;有時候,你把什麼放下了,不是因爲突然捨得了,而是因爲,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於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於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爲,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着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看見》柴靜讀書筆記3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於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於後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於是,無論是關於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裏,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爲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誌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後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字,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溫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着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着那些爲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字裏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字擁有一種韌勁,糅合着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字產生些許不適,因爲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於最易達成共識的界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複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裏,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緻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於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着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纔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後,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爲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曼德拉說,如果因爲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擡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於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並有機結合。

《看見》柴靜讀書筆記4

第一次認識柴靜,是看到了有關藥家鑫的那期節目,她沒有向其他人一樣只是簡單的評論,而是讓我們去思考爲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消息,沒敢打開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後就細緻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續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字裏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纔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爲文字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着,因爲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裏,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麼發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澱、生命的頓悟吧。看書,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裏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原來有那麼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瞭解的,所以,以後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去幹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着、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爲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一變,你不會覺得多餘的工作是負擔,因爲不去接受挑戰、只是逃避你怎麼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看見》柴靜讀書筆記5

“一個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閱讀量以及詞彙量成正比的。”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這句話,不必考究這句話出自誰口。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覽羣書總是好的。牢記這一點,所以週末空閒的時候就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書城閱讀。在一樓收費處的櫃檯後,是“推薦書目”,第一次看見了《看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心中洋溢着我對柴靜的印象:非常喜愛的一個新聞人,很喜歡她作爲記者時央視播放的《新聞調查》。柴靜,個人覺得不漂亮,但卻很美麗。這又使我想起國中時代語文老師的話:“人,不是因爲美麗纔可愛,而是因爲可愛而美麗。”

因爲孩子年齡小,我收看《新聞調查》並不按時、準時,只是偶爾打開電視時喜歡鎖定央視“新聞頻道”。柴靜那清秀的臉龐,以及犀利的語言總是令我對她深深地敬佩。

《看見》作爲暢銷書擺放了很久,決心購買吧。封面是柴靜採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着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鬆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看完柴靜的《看見》,感覺她是用心在寫書,就像是對讀者講述一件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並且講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但心裏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很久沒有看這麼沉重的書了。在閱讀的時候,心情總是格外的沉重,時而皺眉,時而落淚,時而震驚,時而無奈。我原以爲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裏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裏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着、流淌着。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彷彿跟隨着柴靜一起走進了一件件毫無頭緒的事件,對話,思考,對話,思考,周而往復。抽絲剝繭之後真正獲得的黑與白交織的真相,往往引得一聲聲嘆息。柴靜透過文字造就的一個個畫面,讓我陷入深沉的思考,讓我心中的正和邪跳出來對話。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看見》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的。初次聽說藥家鑫,心中想法:“怎麼會這麼殘忍地殺害同學呢?”讀了《看見》後,當知道藥家鑫的同學是怎樣歧視他,甚至將小便尿到他的牀上時,對他的就只有同情和惋惜了。這也使我記起:很小的時候,不管看到什麼電視,第一個反應就是問這個人是好人嗎?其實長大了才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人們都是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罷了。正如《看見》第178頁描述一樣:“新聞調查”的同事小莊有句話,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爲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看見》中藥家鑫的故事也使我牢記: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作爲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爲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柴靜用柔軟的刀子刻削別人的同時,她同樣毫不留情地對自己下手,不斷地把自己的不足和缺失首先亮給自己,然後亮給讀者。偌大的世界,繁雜到哲學,便只剩下兩樣,一樣是現象,一樣是本質。柴靜看到了什麼?她看到了一如我們所看到的,唯一的不同是她尋蹤覓跡,試圖把一切異樣的現象努力變成真相。不管變成變不成,她都真誠地幫我們揭開了新娘的帽頭紅,讓我們看到了新娘或俊或醜或真或假的模樣。

去年暑假讀的這本書,讀罷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力量還是信心的東西。時隔幾月後再來寫感想,它仍然使我對自身、對世人、對世界有種渴望,讓人去思索、思考吧!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書裏的話: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