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700字

讀後感8.17K

讀《活着》有感700字

《活着》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圍繞着福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的故事情節展開。大家讀完這本書後,都有怎樣的感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準備了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五篇,歡迎參閱。

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一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爲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盼——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後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_……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後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望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留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留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二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爲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留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應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取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能夠應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明白並且敢幹應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能夠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應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樣做,我應對的是無法自由選取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期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構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但是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期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取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三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爲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爲,芸芸衆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不過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轉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選擇做回那個積極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四

人生難以一帆風順,定會跌宕起伏。這起伏,可能對生命的旅途無關痛癢,諸如作業被批,小考失利;亦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諸如大學聯考、從業……

但是,無論大喜,亦或大悲,只有活着,你才能感知這一切,纔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才能去遍嘗人間疾苦。

書中,春生,書裏一個自殺而不是爲外界因素而死亡的人,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灰冷的印象。被拉去當兵,他沒想過自殺;爲了搶一兩個大餅而鼻青臉腫,他沒想過自殺;一次次逃走又被抓回,他亦沒想過自殺。他知道,戰爭終究會結束,即便周圍一片黑暗,在那遙遠的地方,仍有一絲微茫光明。他熬過了戰爭,終選擇了自殺。或許,是從縣長位置跌落又爲萬人所指,身心飽受摧殘,或許,是十年_,心中的光明比戰爭的結束來得更遙遙無期,無論怎樣,他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都不會看到__被_、勝利降臨眼前了。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所說“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是的,一切好的、壞的、樂的、悲的,只要我們都還活着,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被時間的長河,衝散到天涯。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給人的,則是一種渡盡劫波仍積極向上的人生色彩。他家道中落,一個地主家的公子哥兒淪爲無家可歸,親人都離他而去,甚至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苦根也死了。前路悽苦,他爲什麼要活着?人生黯淡,爲什麼還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爲什麼還要苟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令你身心俱疲的世界上呢?看完《活着》以後,這個問題曾一直一直在困擾着我,無解。苦根死後,他,沒有隨着已故的親人,一起奔赴那虛妄遠方,而是天天和老牛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獨嘗世態炎涼。

生命是享受一切的基礎,是創造有意義人生的前提。福貴嚮往着以後的日子,對將來的未知充滿憧憬,經歷諸多磨難,不屈不撓,即便在他親人都離他遠去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即便只剩下一頭和他一樣蒼老的牛。他堅定地、堅定地要活下去,希望這頭牛會成爲他人生旅途中的最後一位伴侶,在他心裏,還有一片沒有被那種磨難所塗黑的大光明。福貴渡盡劫波依然仰起頭來微笑的頑強,永遠不會被困難_的堅韌,對生存對生命的難以描述的的渴求,給我心靈的震撼。

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纔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纔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纔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纔有精力參悟生死……

讀《活着》有感範文700字五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地主少爺福貴,娶了一位溫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輸盡家財千萬,一貧如洗,爹被氣死。幸得五畝良田以謀生,母親積勞成疾,福貴在求醫的路上被強徵當兵,逃得一命回家。但命運並沒有放過福貴,母親病死,女兒聾啞,兒子有慶被黑心醫生抽了過多的血而死,聾啞的女兒鳳霞幸運出嫁,又難產死亡,未同甘卻共苦的髮妻家珍慟極而亡,女婿二喜做工時橫死,留下的唯一親人——孫子苦根又吃豆子撐死了。最後,只留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着一頭同樣喚作福貴的老牛。

《活着》的語言平淡無奇,彷彿就是是從一位鄉里老農口中說出而不是一位着名作家。他只是敘述,冷冷地、十分正常地講述了這麼一個並不正常的故事。這種語調,像外科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冰冷,鋒利,穩健,剖析出生活的殘酷,在冷冰冰的敘述中將讀者完全帶入小說當中——這是那些華麗唯美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餘華並不擅長煽情,這種冷冷地敘述手法便源於他自己所說的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所謂超然,應是以旁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然而餘華卻奇怪地選取了第一人稱並更加得心應手。這或許就是《活着》的最大魅力。

餘華奇怪的選取造就了沉浸於閱讀時,書中情節如同過眼雲煙,然而一合上書,卻又能在瞬間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悲涼滄桑之感的奇怪現象。於旁人的眼光看來,父母之死雖是一大哀事,但也尋常,然而極富與極貧的落差,生死一線的煎熬,四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子女髮妻女婿四連過世的噩耗,垂垂老矣孑然一身的孤獨,任何一樁落在常人身上便是令人瘋狂的災難,因此,旁人看到的只有災難。然而以第一人稱敘述,以福貴的眼光來看,沒了金錢,親人都在;沒了自由,思念還在;沒了父母妻子女兒女婿,還有孫子。連最後的親人孫子都不在了,他還有一頭相依爲命善解人意的老牛。這正是不去想自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關注自己還擁有的樂觀。

佛說,婆娑世界,衆生皆苦。婆娑即爲忍受,這與餘華所言活着的真諦恰恰吻合。又有詞雲: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

由此可見,生命中,悲苦是少不了的,活着的好處,就是忍受這些苦痛,認真地、靜靜地活着。這是一種態度,代表着尊敬,對生命本身的尊敬。一個尊敬生命的人,就該是被尊敬的,即使他一無所有。

正如樸實的老農福貴憑着那生的意志而顯得如此偉大。《活着》的偉大之處,也許只在於簡簡單單的活着二字。

標籤:有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