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活着》多篇1000字精品讀後感

讀後感1.26W

《活着》多篇1000字精品讀後感由本站會員“東門崔雪”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活着》多篇1000字精品讀後感

《活着》是一本沉重的文學作品,富貴閱盡人生百態,到最後依舊是麻木的活下去。小編爲大家帶來幾篇《活着》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活着》讀後感一

看完了餘華的《活着》,它使我受益匪淺,無疑是心靈上的起伏。《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也只能說那麼一點點感悟罷了。

《活着》把人生的所有苦難都施加在福貴老人的身上。福貴的一生,從富家子弟到家庭衰落,在這期間,他開始成長。從未把父親當回事的兒子第一次聽見了父親的呻吟歎息,開始自責;一直對妻子不屑一顧的丈夫第一次看見了妻子的辛苦勞累,開始懺悔。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的重新生活。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的面對人生。

其間那種艱難的生活,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擔當、所能忍受的,但福貴可以把生死看的比什麼都淡,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裏包容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於自己的忍耐之中。在福貴年近古稀之時,整日以一頭耕牛爲伴,他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我們看不到生活有多麼的不好,也看不到他對世道的一點厭倦,對於福貴而言,苦難已經消失於無形之中,他的內心有的只是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

印象很深的是書的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餘華的這句話是直刺人心的一筆,讀後感讓人對自己的活着進行了反思。在我的理解中,至於我們爲什麼要活着,是因爲人要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進步,活出精彩活出自我,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取得偉大的成就,又正如胡適所說:“生命本身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我們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會擁有什麼樣的意義。”

《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活着本身就很艱難,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活着》讀後感二

《活着》是作家餘華把苦難意識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一部小說,也是餘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餘華文學作品的分水嶺。小說名叫做《活着》,可小說寫得確是實實在在的死亡。小說主人公名叫徐福貴,徐福貴在年輕的時候,可謂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是賭場的常客,也是賭場帶走了他的一切;在一場徹徹底底的賭博中,徐福貴的“高樓大廈”如海市蜃樓一般徹底崩塌,徐福貴一夜之間從一名紈絝的口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值、人人唾棄的平民百姓,然而,他的父親也因這次變故心力交瘁,急火攻心而與世長辭。這次家族式的變故,成了徐福貴生命的轉折點。從此不再有花天酒地,不再有紙醉金迷,更不再有對家人的橫眉冷對。取而代之確是他對女兒鳳霞更多的呵護,對妻子家珍更多的愛護,對家人更多的關心,甚至從此發奮圖強,自食其力,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和責任。

但是,命運的安排並沒有就此而止,反而是讓厄運一直伴隨其左右。殘忍的一個又一個地奪走了他的親人的生命,毫不猶豫,也毫無同情。從此往後的生活中,他的兒子因給縣長老婆過度輸血而喪失了生命;妻子在命運的捉弄下黯然的失去了生命;女兒在生產過程中,因難產而悄然離逝;女婿在外打工時,因安全事故而失去生命;唯一剩下的外孫卻因過於飢餓後過度進食而被撐死;他前生經歷了這一系列的事件;他淒涼的看着自己的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一個一個的離自己而去。最後相伴終老的卻是一頭同樣叫“福貴”的老黃牛。這就是他的命運,一個悽苦的命運。

福貴在年少時,出自地主家庭,是實至名歸的紈絝子弟。最終,因一場賭博傾家蕩產,氣死父親;羞辱妻兒、羞辱岳父,金錢的慾望讓他失去了人性,也讓他失去了所有的財富。  在小說“活着”中,人性醜惡的一面被作者放大至了極限。金錢的慾望,讓人性的醜惡脫去了外衣,金錢可以讓福貴羞辱岳父,甚至可以讓福貴對孕妻實施暴力,也因爲金錢,龍二設下騙局,導致福貴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然而,通過飢餓的催生,卻將人性的醜陋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世人面前。飢餓,讓王四失去人性,搶奪殘疾人的實物;也能驅動隊長公私不分,利用公職強制搶奪別人的糧食。無獨有偶,在催生人性醜陋的現實中,金錢和權利與飢餓有着同樣的作用。人性本惡,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苦難,爲了利益,不擇手段;爲了金錢和權力,人們可以毫無顧忌的揮灑這人性的醜陋;這正是當時人類社會的悲痛和辛酸,當然,也是通過這樣的表現手法,突出了作品的現實性

小說中徐福貴兒子有慶的死亡,揭露了底層人們對權力的渴望和上層社會對平民百姓生命的蔑視,這是底層人們骨子裏的“奴隸意識”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悲哀和悽慘。醫生的天職本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然而小說之中,醫生卻被權力所驅使,爲了拯救高高在上的縣長的愛人,讀後感過度的讓有慶輸血,直至其因輸血過多而死亡。骨子裏的“奴隸意識”讓醫生失去了職業的道德和操守,變成了權利的奴隸,成了草菅人命的劊子手。作者餘華通過這種極端的手法,披露了歷史在中國人身上種下的的這種堅不可摧的“奴隸意識”。

小說講述了爲了大鍊鋼鐵,村民孫老頭的草房被燒成灰燼,弱者再一次在強者面前失去了利益。這個時代,讓村民荒謬的投入“大生產”、“大躍進”當中,然而卻事與願違,盲目的投入,換來的是三年顆粒無收的天災;這一切讓村民們措手不及,也讓村民陷入到苦難和疲憊之中。

福貴作爲那個時代下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從未擺脫貧困的擺佈:妻子因沒錢醫病失去了生命,兒子爲了錢死於輸血,女兒在手術檯上爲錢失去生命,女婿在外拼搏亦是因錢而死,最終,外孫甚至由於飢餓過度之後過度進食豆子而被活活的脹死。這一系列事故中,徐福貴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埃,面對親人的離開是那麼的無力,面對命運的捉弄,卻又毫無防禦和抵抗之力,能做的只有一個人默默的承受着所有的痛楚。

《活着》讀後感三

第一次讀餘華先生的《活着》這本書還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說是它打開了我的讀書啓蒙的大門,當時由它給我的震撼現在還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書竟有這麼大的威力,讓我當時幼小的心靈第一次觸及生活本質,久久不能忘懷。每每別人問我對你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時,我都會不叫思索的說是《活着》。

它語言很平實,可以說是有些詞句會比較"粗俗",但就是這份"粗俗"讓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書的思想會平緩的向你娓娓道來。它主要講訴了地主少爺福貴崎嶇的一生,從衣食無憂的大少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敗光了家產,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妻子、兒女、孫子相繼離他而去,最後和他相依爲命的是一頭老黃牛,艱難孤單的活在世上。

書中催人淚下的劇情很多,當福貴敗光了家業,他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是那麼的不敢相信,那麼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確實厭惡至極,他後悔啊;還有當家珍病重,在牀上對福貴說"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們",多麼樸實的詞句,但就是這句話讓我淚流不止,我想當時的福貴肯定也是內心在煎熬,他多麼不想要他的妻子離他而去,他是多麼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沒有好好的珍惜。隨着劇情的不斷髮展,發生在福貴身上的崎嶇人生好像是自己在親生經歷一樣,太大的衝擊,多大的磨難,最後感受到生命其實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這世上安靜的活着。

這次通過"書香中交"的活動,讓我重溫了這本書,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爲什麼活着?",胡適曾說:"生命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餘華在《活着》的前言中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本身就是尋找活着的意義的過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絕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時候總是喜歡聽父母說他們年輕時候的事,我父母家裏都是農村進城市的一代,家庭條件都不好,當時他們結婚還是向親戚朋友借了100多元辦的婚禮,結完婚外債累累,當時也沒有新房,還住在我外婆家,我媽媽看着一貧如洗的家坐在牀上哭,我爸爸則坐在門口抽着煙,"有我在,不會讓你們吃苦的",這是當時我爸爸對媽媽和我這個未出世的兒子說的話。當時的條件是艱苦的,但從他們的回憶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滿足,他們當時對生活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價煙就已經很滿足,更重要的是能和愛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過日子。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資條件也不可同日而語,但伴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嗎?我覺得沒有,相反會覺得沒有以前開心。手機微信、電腦網絡基本覆蓋了人的生活,"自閉症"人越來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間獨自對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難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機,毫無以前大家談天說地的暢快感覺。

大家現在想吃什麼基本都可以滿足,全球各地的風味都可以購買得到,讓人真正喜歡的卻很少,我現在覺得我小時候家門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讓人留戀,還有娃娃頭冰淇淋能在回憶中勾起我的味蕾。那是爲什麼呢?我覺得還是人自身的問題,富足的物資條件雖然提高了,但也會將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會膨脹人的慾望,幸福感總在上方,無法觸及。

人生有苦難,纔有了去感受幸福的體驗。人的幸福從對比中得到,學會感恩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體驗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會一路平坦,可就是暫時的苦難也會是你尋找幸福的過河石。活在當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

《活着》讀後感四

這本書題爲“活着”,寫的卻是“死亡”,這是一部爲內心而寫的著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苦難後依舊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故事講述了男主角福貴兒的一生。福貴兒年輕時沉迷於吃喝嫖賭,一言不合就打媳婦兒家珍。有一天,家產被敗光了,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親爹被氣死了,家也被人奪了。

福貴兒終於洗清革面,懷着兒子的媳婦兒卻被岳父接回了城裏,後來又帶着兒子有慶回來了。娘生病了,福貴兒去城裏買藥被國民黨抓走,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活了下來,遇到解放軍,回了老家。回家後孃死了,女兒病成了啞巴。(看到這裏,我以爲作者會寫龍二霸佔他的妻子之類的,不僅沒有,反而龍二的結局出乎意料)

福貴兒回來後,土地改革開始了。龍二因爲不肯分田產,被槍斃了。福貴兒很是感慨,如果當初他沒有輸光家產,現在死的就是他了。到這裏,我以爲好日子就要來了。沒想到,現實永遠沒有更慘,只有最慘,真正的悲劇纔剛剛開始。

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活,家裏負擔加劇;政策變化,家裏越來越窮;曾經的戰友成了縣長,卻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有慶(有慶死於爲縣長夫人輸血,抽乾了血而死);女兒鳳霞與城裏的偏頭二喜結婚,死於生產;女兒死後,妻子家珍不久於世;年幼的外孫被接到鄉下與自己同住,自己年邁貧窮,生活艱苦,讓孫子死於吃豆子撐死。

多年以後,年邁的福貴兒牽着他年邁的老牛,哼着歡快的小曲兒,給在鄉間收集歌謠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本書故事篇幅並不長,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到結尾,我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我內心在期待某種逆風翻盤,從始至終故事卻都在朝着反方向發展。

可能越是窮苦的人才越能體會到這種與生活作鬥爭的辛酸,和災難降臨時無能爲力的苦楚。曾經我因一些生活瑣事與朋友爭吵,看完這本書再去回顧那些瑣事,與生死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麼?曾經我所堅持並奉爲真理的“對”與“錯”是否侷限了我的眼界與格局?

我一直認爲,一本好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當做富貴兒去歷經滄桑後,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經經歷的一切,感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激未來將創造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五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朦朧的眼睛還睜不開,陽光灑在臉上,微暖,許久不見的太陽如期而至,幾天的下雨,讓我知道了陽光的珍貴,微風拂過臉頰,舒適。慢慢的,我努力的在牀上掙扎這爬起,走向書桌,隨意的拿起一本書,如此之好的天氣,書就是現在的夥伴。坐在書桌上,陽光傾灑,鳥鳴就在耳邊盪漾,桌旁還有一杯茶,一人一茶一書,正好。

讀完後,關上書籍,緩緩閉上眼睛,書中的內容像畫面一樣翻來覆去的演着,不停歇。《活着》它讓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不一樣的生命力,感受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活着》講述着主人公福貴年輕時的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最終還是把家產是的一乾二淨,父親爲他的墮落,不爭氣,感到失望,生了病,去世了,搞得家破人亡。

而後妻子家珍陪着他一起受苦,母親也是生病走了,自己被國民黨捉住,幾個月未歸,女兒鳳霞變啞了,長大後加了個老公二喜,本以爲迎來了春天,卻不想爲生下苦根,大出血死了,福貴的兒子與老師的血型相匹配,抽血過度,導致死亡,二喜在工作時被鋼泥板砸傷而死亡,苦根好久沒有吃豆子,一下子太多而導致撐死。福貴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依爲命,獨自一人,在時間的消逝下,回憶着與家人快樂的生活。一個個身邊的人離去,再也回不到身邊的感受是很難熬過去的。但福貴最終還是看開了。突出着生命的可貴。

我感嘆着,其實作者餘華並沒有寫的有多悲傷,用樸素的語言講訴着那時候的故事,但我知道的是,使他們爲着我們的未來纔打下來的天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

努力的活着。

人爲什麼要活着?爲的是我們愛的人好好活在我們的身邊,爲的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最重要的是,我們爲的是那個藏在心中的美好夢想,最初的夢想。《活着》讓我感受到生活就像一條鋪滿刺的道路,我們必須靠着我們的毅力向前衝,再苦再難也要撐着,努力的向前攀爬。

我不知道將來的路到底有多長,但未來是不知的,我們滿懷期待着等待她的到來。人生不像是一盤磁帶,我們沒有快進,沒有後退,也沒有暫停。面對着困難我們只能勇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