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19W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多篇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1

在胃癌晚期人是生不如死的。這種情況下,作者陸幼青卻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堅強地走過了最後的100天。他說:“死神在每個人的最後時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獨的時光。我已經走上了那條灰色的長地毯,何懼之有?我倒是覺得,正在做的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我能記錄的可能很有限,但至少,我在這麼做,記錄一些真實的事情。生命是因爲有結局才絢麗的,我堅信這一點。猶豫過後,我對自己說:寫吧。”書出版後,封面是一朵象徵生命美好和渴望的.金色向日葵。

彌留的人尚且如此,有何況那些無病無災的人呢?我想,面對死亡時陸幼青的痛苦不會比那些作家少吧。

“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顛佈散熱烈朝暉之時。”

每一個生命,就是每一顆太陽。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價值和光輝,就算暫時或長久地處於人生的低谷,也應當盡力地點燃希望,而不應該輕生。不管是作家,還是從事其他行業的人,都是如此吧。

所以千萬不要把失落和痛苦長久地留在心裏。那樣你就像領了一個惡媳婦回家,什麼時候有人需要離家出走,準是你而不是她。

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便沒有白活一場;假如我能消除一個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個人的悲傷,或者幫助一隻昏迷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沒有虛度此生。因爲如此,在一年的365天,無論微笑或痛苦,我都會快樂地活下去!人的生命就像一束光線,肯定會碰壁,肯定會有曲折。但只要不放棄前進的勇氣,就一定能夠到達心儀的彼岸!

也許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東西,比如愛情和信仰。爲這些而死是值得的,但請不要因爲自己而輕生!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2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蕭瑟秋風起,吹進了那片荒蕪的園中,遍地落葉隨風而旋舞,天邊的那抹彩霞孤獨地飄着,看上去有些悽美。有一個人坐在輪椅之上,靜靜地欣賞,直到月光灑下,他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來了!”

史鐵生這個有着悲慘命運的人,在他充滿活力的年紀裏卻雙腿殘疾,上天像是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個世界。他開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直在他身後默默地守護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卻執意讓兒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無情地將母親召了回去,直到史鐵生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鬥妍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堅強、樂觀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讀罷《我與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其實,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因爲最起碼上天還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生命還在,那麼我們就有活着的理由。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對命運說:“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史鐵生不正是靠着這種堅定的意志,發掘出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成爲著名的作家的嗎?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雖然擁有着健壯的身體和青春的活力,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擁有。或因一次考試失利,或因被批評一次,甚至或因失戀了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綻放的花朵過早凋謝。史鐵生在文中說的那句話還記得嗎?“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所以我們何必着急去完成這件事呢?命運有時不能講公道,但是我們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在現實生活中樂觀進取,擁有菊花一般的韌性!

不言放棄,笑對人生,你的生活將開滿幸福的花朵!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3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爲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罷。然而當我讀《我與地壇》,感受到他的心靈深處最樸實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他說:“假如世界上沒有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二十一歲的他便雙腿癱瘓,這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小夥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難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後,他又患上尿毒症,每週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症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的,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三十八年,並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說:“他不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鐵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將死亡看成節日,是何等的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的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着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母愛的力量,他寧靜的思考生與死的含義,用殘缺的身體,說出最爲豐滿的思想。這思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籍。當朋友家有什麼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別人的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症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的確,他把命運交給上帝,但又用生命創造死的奇蹟。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的遊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於明白爲什麼他比醫生所預料的多活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的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爲之惋惜。他與史鐵生比起來差遠。既然活着,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爲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的希望與寄託。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纔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的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的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鏡安詳地坐在輪椅上。這張照片深深震撼我。在視頻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着輪椅飛快的“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燒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麼安詳。”人,無論擁有什麼,都應滿足並好好珍惜,別在以後失去時後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爲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後搶救他的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兒所說:“鐵生叔叔累,應讓他休息。”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衆生,在人生的最後,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的鐵生正對着我們笑呢!但他已經死,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着!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4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成爲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爲了收藏。——選自《我與地壇》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這是一句多麼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在生與死的強烈鬥爭中,史鐵生選擇了艱難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勇氣。但頑強的自我意識永遠不會只倒向一邊,希望與絕望,溫馨與寂寥,心與墳墓,在某種程度上說,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銳的對立的,至於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是地壇,是母親,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爲人的價值或信仰,並不爲人所知。

身體的殘缺是改變不了的,所以他便嚮往精神的圓滿,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裏謹慎地發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墳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體”,而心接納的是人世“疲憊的靈魂”。身體的殘缺,幻滅的愛情,人性的光輝,驅動洗練,承載着他的一生,或許還不止這些,人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5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爲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爲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時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爆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爲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啓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6

天道滄桑,人世芳華,靜守命運,天下獨我。於《我與地壇》,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書的簡介之後,簡介是這樣說的:他轉動輪椅的手柄,輪椅前進、後退、轉圈、旋轉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誰新近發明的一種遊戲,沒有背景,沒有土地甚至也沒有藍天,他坐在那兒輕捷地移動,靈巧地旋轉,彷彿這遊戲他已經玩得嫺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樣的自嘲與悲哀,於此,我初觀望他的一生,將他的生命線連起。

史鐵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裏孤芳自賞,在玩這樣特別的遊戲,我每每想到這個,都會覺得無比沉重,可能是因爲他那在幾近崩潰時的茫然與無助深深的成爲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選擇,卻不給他留一絲一毫餘地,那時地壇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託,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壇中摸索着生機和希望,與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絕望中掙扎,我想那時年輕的他一定很想站起來指着蒼天問:爲什麼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來。他想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壇內的人來來往往,他一個人靜靜地呆在那兒,後來他似乎想明白了什麼,於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兒,等他漸漸找到出路,成爲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氣,靜靜地靠在輪椅上,淡漠地評價自己的生命,史鐵生,用這十個字總結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話裏帶着些無奈吧,但也許他已經釋然,所以他纔會這樣客觀並且殘忍的正視自己的人生,說出這樣一句連我這個旁觀者也心痛的話。我就像那個王子一樣,想着這種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樣不帶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鐵生在幾近絕望。,連自己都快放棄自己的時候,就這樣一個人默默地藏在地壇,接受母親疲倦的眼神,也許他不想接受這個世界,他想逃避,以至於他用男孩的倔強來承受母親的目光,就這樣一直一直,知道母親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可惜已經晚了。史鐵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證明親情是多麼的令人遺憾,我開始後悔,這樣的十幾年來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產生了恐慌,我擔心我做的這一切,都會讓我承受些後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願去承受的,我現在想努力抓住些什麼,因爲我不想去延續史鐵生的悲哀。母親的苦,母親的累,母親的去世,這是史鐵生人生當中第二次巨大打擊,他剛解開爲自己繫上的結,卻又陷入母親愛的包織網中,母親已走,這網也許永遠也解不開了。

在我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我與地壇讀一讀。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卻越來越煩的時候,我也會讀一讀它,然後我會慢慢平靜下來,因爲我發現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篇7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這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裏(地壇)所發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裏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於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說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着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檯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裏,我開始想點什麼……”,孤獨,這裏有孤獨,也有希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願,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願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天,看着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卻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因爲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爲孩子們出最美的故事,領着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於有些人來說,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裏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在它身後努力、奮鬥,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裏行間中透着憂傷,在憂傷中有着另一種感情——歡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着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複雜的一生。